西域木乃伊藏宝之谜(在我国西部所发现的木乃伊
西域木乃伊藏宝之谜。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1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二年,当时的西域都护府正在招募人手,准备开发西域。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刻下令让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并且顺利开发了西域。在途中,张骞遇到了了匈奴的袭击,最终不得不撤退。这一次的失败,让汉武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希望能够重新夺回这块宝地。
1、胡夫金字塔里面啥宝贝?
胡夫金字塔里面没有任何文物被发现。
据了解,胡夫金字塔内目前包含着三个已知房间。“国王室”里面有一具巨大的花岗岩石棺,人们认为它正是胡夫木乃伊的葬身之处,不过事实上,里面空空如也。在“国王室”底下,有一个略小的墓室,它被称做“王后室”,尽管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它并不是给王后安排的。
有新见解认为在胡夫金字塔内“王后室”下面,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墓室”,该秘密墓室可能正是胡夫法老的最终葬身之所,我们期待有惊人的发现。
2、十大考古惊天发现?
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一次次轰动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这些奇迹不断改写着民族和人类的历史。震惊世界的中国10大考古发现
1、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于是,在雇工的挖掘下,一个内藏无数古经、绣画、文书、法器等无价之宝的藏经洞就这样重见天日了。藏经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侣在躲避战乱迁徙他乡时用来珍藏佛家宝物的。这些僧人既没回来,新来的僧人也无从得知,于是这批稀世珍宝在石洞里一睡就是近900年。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当地官员的腐败,这批宝物先后遭到俄、英、法、日等国的探险家的数次豪夺,损失极为惨重。藏经洞的发现是重新唤起人们重视敦煌的一个契机。敦煌石窟的重要还在于它保存着为数惊人的雕塑和壁画。
这些艺术珍品经过从北朝到元代千余年的雕琢,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内容和建筑、服饰、舞乐等社会史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其艺术价值也令人叹为观止。
3、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
老百姓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来到龙骨山。1926年,外国学者们证实,安特生等人1923年发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颗原始人的牙齿。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别代表中外双方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经费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太阳落山,寒意袭来。在昏暗的烛光下,有人忽然大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人头!主持发掘的专家裴文中激动地将其亲手取出。
这就是这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共发现了6个完整及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个人类个体的人骨化石。,还有大量简朴的生产工具和用火的遗迹,为研究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震撼了全世界。
4、定陵地下宫殿的辉煌
1956年,发掘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一座神秘辉煌的地下宫殿被打开。得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界也得到了许多教训和启示。1955年10月3日,吴晗等人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长陵。虽有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但周恩来还是签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但考虑长陵太大,考古队提议先试掘一小型陵墓以积累经验。1956年5月19日,定陵发掘铲下了第一锹土。发掘从宝城南侧一处砌砖塌陷处开始,在打开两条探沟后,意外发现了一块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
这一石碑是定陵建成又土封后,为在皇帝皇后一去世立即找到墓门而留下的指示标记。依石碑所指,第三条探沟挖成。1957年5月,正值发掘工作一周年之际,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石隧道的尽头出现了金刚墙。
打开金刚墙,就进入了地下宫殿的第一道大门。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除万历帝及其两个皇后的三具尸骨外,还有衮服、金冠、凤冠等稀世之宝。,丰富的收获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代价。
在接踵而来的文革风暴中,包括三具尸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被付之一炬。,由于当时并不具备处理、保存特殊出土物的条件,加上工作中的失误,致使一些文物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郑振铎、夏鼐于痛心疾首之际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继续发掘帝陵,并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就连当初积极吁请发掘的吴晗也对此后悔莫及。
5、满城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与博山炉
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的墓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等罕见珍品得以重见天日。河北省保定市西北20公里的满城县有一座陵山,自古就被传为帝王陵墓,当地居民也称自己的先人是给人看坟的,但没人知道更多的实情。
1968年,这个古代谜案就在解放军开山的炮声中揭开了。5月的一天,施工官兵发现山坡上被炸出了一个大洞。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指派考古所专家与河北文物工作队立即赶赴现场。
满城汉墓的发掘过程高潮迭起。考古工作者们惊异地发现,山中竟藏有这样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和文物宝库。经考证,墓主是西汉中山国的第一代国王――靖王刘胜。他在位42年,死于公元前113年2月,距今已有2000多年。
刘胜墓发掘完成后,郭沫若又根据西汉墓葬方式认定,在刘胜墓北侧不远处还应有一座其妻的陵墓。果然,就在他所指的地方,考古人员准确地找到了刘胜之妻窦绾的墓地。两座规模巨大、保存完整、年代明确,文物丰富的墓葬出土,已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随葬品中还有几样稀世奇珍。两件发现的最完整的金缕玉衣共用去玉片4600余片,金丝1800克。闻名遐迩的长信宫灯,其宫女双手执灯的造型优美别致,设计也极为精巧。还有一只华丽精美的错金博山炉,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
6、马王堆汉墓帛画与两千年的古尸
1971年,修地下战备医院挖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墓中除帛画、素纱衤单衣等珍品外,还有一具历经两千多年、竟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尸。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有一个方圆半里的大土堆。土堆中央醒目地残留着两座东西对峙、高约五丈的封土。
相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家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1年冬天,湖南军区所属的一个医院为修建地下战备医院在这里施工。在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塌方,当挖掘者用铁棍四处探测时,地下冒出了气体,使火苗变成了蓝色。在场的人当即认定,下面有宝贝。
很快,湖南省博物馆决定配合该工程进行发掘,自此拉开了马王堆的发掘序幕。在马王堆三个墓坑的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色彩绚丽、线条流畅、构图严密对称的T型彩绘帛画和包罗万象的竹简和帛书都相当着名。而长达160厘米、仅重48克的素纱衤单衣更堪称绝世珍品。
,最受世人瞩目的还是那具千年不坏的古尸。这具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成,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皮下脂肪丰富。注射防腐剂后软组织尚有弹性,且四肢关节略可转动。其胃部还残留着138粒半的甜瓜籽。这是一具不同于木乃伊、干尸和鞣尸的湿尸,保存完好得近乎新鲜尸体,这在世界古尸记录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无怪乎到了1972年5月,古尸在湖南省博物馆公开展览时,每天参观的人数竟多达1万多,最多时达14000人,连博物馆的玻璃大门都被挤破了。
7、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
1973年6月,建翻水站时意外发现了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河姆渡遗址。从此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省余姚县有一个河姆渡村。
1973年6月,余姚县罗江公社为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增产,决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建造一个翻水站。当开掘水闸基坑的工程进行到地下3米时,出现了一批罕见的黑色陶片、建筑木构件以及大量古动物骨骼。出于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人们立即汇报了有关部门。
在考古工作者试掘三个探方,认定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之后,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了。经测算发现,这部分遗址的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经过两期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后认定,遗址由4个不期的史前文化堆积而成,最早的一层达7000年之久。
在这片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以及大片密集的、保存较好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构水井。而总量达到120吨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更是轰动了世界学术界。,河姆渡遗址中还有大量的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驯养家猪和水牛、最早使用天然涂料――漆等等。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证明,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它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8、兵马俑秦帝国的赫赫武功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高大的武士俑和车马俑。深埋地下的古代大军震动了全世界。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陕西临潼的骊山北麓,有一座中国第一帝陵――秦始皇陵。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位于始皇陵园东门大道的北边。1974年3月,临潼县一位普通农民在打机井时意外发现了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头、人身和手。县文化馆有关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进行了初步的收集和清理。
此时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听说了此事,便内部报道了这一消息。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关专家的视察和批准之后,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开始了发掘。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号兵马俑坑的工作基本结束。1976年4月,1号坑东北侧出现了2号坑。5月,又出现3号坑和一个未完成的兵马俑坑。至今,发掘兵马俑的工作尚未结束。秦兵马俑以大、多、真着称。它们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个丛葬坑的兵马俑以多兵种混合编组,组成了肃穆的大型军阵。据发掘的结果和钻探测知,坑内约有8000位武士,600匹战马,125辆木质战车,及各种青铜兵器39000余件。
在秦陵墓冢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还有2乘铜车马。专家们指出,陶俑、陶马原本都是彩俑。1999年,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考古工作者终于得以保住兵马俑上的色彩,让其以原本绚丽多彩的面目出现在世界面前。
9、随县编钟礼乐文化的见证
1977年9月,湖北随县发现一特大墓葬,这就是2400多年前的曾候乙墓。遗物中的编钟等8种、124件乐器轰动世界。这是中国考古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
在湖北省随县(现改为随州市)县城西北约3公里有一个名叫擂鼓墩的地方。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在这里为扩建营地厂房而平整山地,施工时在地下发现了膏泥和石板。
1978年3月,省地县联合勘查古墓小组认定,这是一座特大古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木椁规模达190多平方米。这是我国境内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木椁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了整整5倍。这就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这一古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达7000余件,包括珍贵的青铜礼器用具、罕见的古代兵器和车马器、精美的金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简。在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124件精美乐器。
它们包括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和竹笛8种,可谓管乐器、弦乐器和敲击乐器俱全。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计65件、重达2500多公斤的青铜编钟。它规模巨大、保存完好,且音色优美。经试奏证明,其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这就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节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
编钟出土时,依大小和音高的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历经2400多年至今仍负重矗立,极为坚固。整套编钟工艺高超,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10、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灵光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大量稀世珍宝,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萨等文物举世无双。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10公里的法门镇,是我国的着名古刹。原法门寺塔建于601年,为佛舍利塔。
唐代帝王多次开塔迎请舍利,堪称佛教盛事。唐代法门寺塔为木质,明隆庆年间倒毁,万历年间重修为13层八角砖塔,1981年8月因霪雨等原因倒塌。为重建法门寺塔,1987年2月28日至11月30日和1988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其塔基进行了两次发掘清理。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并发现了大批稀世的宝物。地宫位于塔基正中,略呈长甲字形。总长21.12米,高1.87米。地宫的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宝――佛指舍利;另一类则是170余件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纺织品不算在内)。
这批物品数量大、等级高,集中了一批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的物品。其中可谓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是捧真身菩萨。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萨像是唐代一次迎佛骨的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十几件被标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谜。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纺织工艺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3、金字塔里面有什么宝藏?
金字塔里面最有价值的宝藏是木乃伊。
4、世界第一宝藏?
世界十大宝藏的第一位图特卡蒙陵墓
图特卡蒙是3300多年前的一个年轻埃及法老,他曾在金雕御座上管理着庞大帝国。他的统治是短暂的,在18岁时突然死去。在埃及漫长的法老时代中,图特卡蒙因为在位时间短而名不见经传,他的猝死也使得他没有事先修建的豪华金字塔陵墓。正因为不起眼,其陵墓在很长时间里始终没有被发现。
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熟读古埃及历史,发现图特卡蒙陵墓是他毕生的梦想。1903年起,他就带领助手在帝王谷的每一寸土地上搜索,1922年11月5日,在19年的努力后,他终于找到了图特卡蒙陵墓入口。它竟然位于另一个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下面,开凿于岩石内。
这是3300年来惟一一个完好无缺的法老陵墓,也是埃及最豪华的陵寝,更是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卡特之前以为这个年轻法老的墓葬品会比较简单,谁知之后长达3年时间的挖掘向全世界证实了这种预想的愚蠢。卡特说过,图特卡蒙一生惟一出色的成绩就是他死了并且被埋葬了,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其陵墓的发现成为古代文明对现代人类最彻底的一次震撼和嘲笑。那个成为埃及文明象征的纯金面具,那个纯金制成的棺材,那个由纯金雕制镶满宝石的王位,那些铺满墓室墙壁的纯金浮雕,那具完整无缺的木乃伊……所有一切都让人类惊叹,3300年前埃及人的工艺技巧和现在的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图特卡蒙陵墓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工作成功的顶峰,也是考古史的重要转折点。所有出土文物超过10000件,每件都是无价之宝。卡特花费3年的时间把它们全部运出墓室,当时挖掘人员从墓的出口抬出女神哈托尔牛头灵床的镜头已经成为考古史上无法超越的经典;埃及政府又花费了整整10年的时间把它们运到开罗,开罗博物馆之前的所有藏品都因之黯然失色;而彻底研究它们可能需要未来人类全部的时间。
文物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所蕴涵的谜团使图特卡蒙陵墓排在世界十大宝藏的第一位
5、有一部电影,我就看了一眼结尾是一群人去一个山洞里找宝藏,然后坏人有一个人没有跑出来,困在山东里面?
古墓丽影? 木乃伊?
6、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奶奶,千年尸身不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据考察,辛追夫人千年不腐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尸体防腐处理好。经化学家鉴定棺液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证明女尸经过水银处理和浸泡。
第二:墓室深。从墓室的条件看,整个墓室建筑在16米一下的地方。上面还有底径50~60米,高 20米的大封土堆。这样既不透水也不透气透光,隔绝了和地表的一切影响。
第三:封闭严。墓室周围都用可塑性、密封性好厚约一米的白膏泥筑成。还衬有厚为半米一万多斤的木炭层。墓室修好后,再用五花土夯实。于是 ,墓室与地面的大气完全隔绝了,还防止地下水流入墓室。
第四:由于密封好,墓室接近真空,墓室内存放大量丝织品、漆器、乐器等有机物。产生了可燃的沼气,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还陪葬了许多中草药,这些都具备了杀细菌的条件。
第五:神奇的棺液起到防腐和保湿的作用。
正是这些因素才使辛追夫人尸体的软组织保持了弹性,千年不腐。
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原因其棺材里注入大量的水银,朱砂为主防腐液,棺材密封性好,地置独特,干燥,又深埋地下,不利于腐化。,辛追夫人陵墓没有被盗,也是一个原因吧。
独特的棺椁结构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下葬的方式是有等级之分的,通常有地位的人死之后用的是棺椁形式下葬。什么是棺椁?就是内棺之外套椁,棺与椁之间放至些防腐药材。椁之外在套椁,椁与椁之间添加一些石膏使棺内与空气隔离,当棺材内的空气逐渐变少,不利于内部的细菌存活。在加上棺材内的药材起到了杀死细菌作用使棺内处于无菌的真空状态!
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的出土堪称奇迹。经历了千年尸身不腐,出土时皮肤还富有弹性!这一发现震惊考古界!要知道像这样的出土还是头一次,
自然保存条件对古尸的形成起到决定性因素
值得说明的是!对生成古尸的自然条件极为苛刻,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下尸身才能保存的特别好。更别说这种湿尸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古尸分为多种形式保存。比如说,有干尸,主要发现于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有冻尸,主要发现于非常寒冷的地带。在者就是湿尸。相比较之下!前两者更容易保存,
之前发现的楼兰女尸就是处于一种干燥的环境下!而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被发现!开棺时尸身浸泡于棺内数厘米的透明液体中,栩栩如生!部分的人体关节甚至可以弯动,皮肤仍然有弹性。由于保存条件缺乏,受到空气的氧化对尸身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辛追夫人不在有那种如生的状态!
7、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在盗墓者眼里,只关心地下挖出来的金银财宝,墓主人只是一文不值的尸骨。就拿离我们最近的东陵大盗来说,孙殿英在盗取裕陵的时候,为了拿出乾隆嘴里含着的西藏黄珠,就直接一把拽住乾隆的头发,然后直接将乾隆的牙齿敲掉。永昌陵被盗,赵匡胤尸体被吊起来也是极有可能的。
在历史书上,我们所了解的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发动兵变,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政权。虽然说有点不光彩,甚至可以说无耻,但他也解决了自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皇权的局面。因为赵匡胤害怕自己如此来路不明的皇位,会被别人惦记,又怕手下人背后捅一刀,于是请一帮打天下的兄弟吃饭,这也是一顿散伙饭,因为饭后兄弟们都以各种理由告老还乡,“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葬于巩义县界内的北宋帝陵区中的永昌陵。
赵匡胤为什么选择远离都城汴梁的巩义作为死后归属,就因为一支响箭。公元976年,赵匡胤从洛阳回都城途中,经过巩义,祭拜自己的父亲,然后感慨人生短暂,不知明日归往何处。于是搭弓,向西北方向射了一箭,告诉大臣们箭落的地方就是他以后的葬身之地,这就是永昌陵的选址故事。宋太祖选陵地的方法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是尊重自己的意愿。他希望自己叶落归根,也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思。可惜的是,赵匡胤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永昌陵被官方盗墓最厉害的一次
公元1128年,北宋官员刘豫投靠金兵,被金国人立为伪齐皇帝。他上位后,除了帮金兵打仗对抗南宋,还干起了盗墓的勾当,而他将目标锁定在北宋帝陵区。他学三国曹操为盗墓专门设立摸金校尉一样,也搞了正儿八经的官职“淘沙官”,专门负责盗掘帝陵。
他的儿子刘麟甚至直接组建成一支盗墓的军队,堂而皇之的举着“研究古文学”的大旗,实施破坏性盗墓。父子俩齐心协力,对北宋帝陵区的诸帝的陵墓进行大肆盗挖,永昌陵也遭受最厉害的一次巨大破坏,由于南宋高宗赵构得介入,赵匡胤得棺椁还算是保存完成,并没有被打开。
这里得一句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被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打败,两帝被虏,赵匡胤这个老祖宗得负主要责任。因为赵匡胤在位时采用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是一年不如一年。北宋末年,宋军战斗力变成渣渣,北宋是武将建立起来的,灭亡竟然是因为拿不出厉害的武将,真是讽刺。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上文说到赵匡胤得棺椁因为没被打开,就被洛阳河南有一个盗墓者惦记上。甚至可以说,这个盗墓贼想“研究”赵匡胤的棺椁,到了茶不思饭不香、夜不能寐的地步。因为他知道虽然永昌陵已经被洗劫得一地鸡毛,赵匡胤的棺材板没有被打开过。于是,在某个狂风暴雨的夜晚,这个盗墓贼闯入了永昌陵,打开了赵匡胤得棺椁,洗劫了陪葬品。
就当他临走的时候,回头一看,觉得赵匡胤的腰带不错,尸骨太重他没有办法拿出来。于是一帮人用一个绳子绑住赵匡胤尸骨的肩部,把赵匡胤整个身体吊了起来,从而取走玉带。让在场人都没有想到得是,正当大伙窃喜拿到这个玉带,突然从赵匡胤尸骨口中喷出来黑水,喷到盗墓贼的脸上,洗也洗不干净,于是那个盗墓贼顶着一张黑漆漆的脸,得了一个“朱漆脸”的外号。再后来也因为这张脸,被官府抓到了,活活打死。
赵匡胤尸骨里的黑水到底是什么?
据说,赵匡胤死了之后,尸体做了进行一定的防腐,所以赵匡胤吐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防腐的液体。朱漆脸翻动他的身体的时候可能让胃部受到了挤压,所以喷出了这一口黑色液体。
这个液体经过了数百年时间估计产生各种发酵化学反应,粘到人脸上之后,导致人面部组织细胞的坏死,所以也就洗不掉。也有人说,尸体过了一百多年,不应该只剩一堆白骨吗?或许古代的防腐技术比较好吧,毕竟有汉朝马王堆辛追墓在前面打样不是吗?
民间盗墓贼很少有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朱漆脸也正因为盗了赵匡胤的墓穴被详细记录在案。这个事情更倾向于野史记载,我们也就是听听罢了,他也是宋元时期,盗墓行业盛行的一个缩影,因为当时整个社会有着一股强大的古董收藏风气。
这个故事是出自元代《席斋老学丛谈》,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以盗墓为生的汉人。姓名早就不知道了,因为他盗赵匡胤的陵墓一事,脸上落下了一块暗褐色痕迹,后来江湖中人称“朱漆脸”。
战乱时期,盗墓猖獗
这件事是发生在北宋灭亡之后,金朝因为本身还处于奴隶社会制度的晚期,无力统治封建社会制度已高度发达的北宋国土。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扶持一个汉人做傀儡皇帝,而“伪齐”皇帝刘豫,正是金国扶持的第二个傀儡皇帝。第一个是伪楚。
要说这个伪齐皇帝刘豫,居然恬不知耻的的成立了一个“淘沙官”,大肆破坏北宋的黄陵,盗取财物。这老百姓一看得,皇帝都去盗墓了,我们也学习一下吧。再加上北宋灭亡之后,皇陵再无人看守,更给了民间盗墓贼有可乘之机,朱漆脸就是其中之一!
朱漆脸本身就是盗墓世家,胆子颇大。他见寻常的墓穴也发掘不出来什么东西,于是恶向胆边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搞个大的。于是他把目标瞄准了赵匡胤的皇陵——永昌陵。
永昌陵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巩义市,他的父母的陵墓——永安陵,也在巩义市。却说原本赵匡胤是去祭拜父母的,在祭拜的过程中触景生情,又想起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牵动了十九年来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隐痛。于是他抽出一支响箭,搭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便对随行的大臣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
于是,命人在那个位置做了记号,又亲自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永昌陵!永昌陵和永安陵的距离也只有400米。
朱漆脸二次盗永昌陵
却说盗墓贼朱漆脸也知道永昌陵已经被伪齐皇帝刘豫发掘过了,他此去也不过是看看陵内还有什么遗漏的嘛,所以他并未带其他人进入,只身前往。来到墓碑发现永昌陵果然被盗了,陵内一片狼藉,墓室内赵匡胤的棺椁还没有打开。作为一个盗墓贼来说,直觉告诉他棺椁里面肯定有好东西,于是他推开棺椁的盖子,发现其内果然有很多的金银珠宝,而且在尸体的腰上,还缠着一条金镶玉的腰带,这应该是这里面最值钱的一件宝物了。在高兴之余,他居然发现赵匡胤的身体还没有腐烂,依旧栩栩如生,加上赵匡胤身体宽大,这条腰带还真不好解开。
于是采用了“贴面盗”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绳子,一头套在赵匡胤的脖子上,另一边套在自己身上,然后自己一用力就可以把尸体拉起来,然后解开尸体上的腰带。计划本来没错,朱漆脸在拉起赵匡胤的时候,尸体的嘴里突然吐出了一股黑色粘液。朱漆脸正专心接着腰带呢,根本避闪不及,刚好被黑水吐个满脸。要说这盗墓贼还真是胆大,即使如此,他还是镇静的解开腰带才抽身离去。
朱漆脸,“漆脸”的由来
回到家后的朱漆脸慌忙用水清洗,发现却怎么都洗不掉,脸上就像涂了一层黑漆一样,终生留在了脸上。因为脸上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无法用衣物遮挡,很快这件事就从当地传开了,这个盗墓贼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朱漆脸”。没过多久,朱漆脸盗皇陵的事情被官府知道,于是派兵前来捉拿朱漆脸。朱漆脸看事实明显证据确凿,心知自己也躲不过去了,于是便将自己盗取玉带的事情说了出来,并把玉带交给官府祈求能给自己来个痛快。
按理说,赵匡胤已经死去了一百多年了,为什么嘴里还会吐出“黑水”呢?莫不是炸死了?其实这黑水乃是一种防腐液。在古代一些有身份的人为了保证自己死后不会腐烂,都会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如通常就是死后往身体里灌水银等,虽然这种东西确实有防腐的功效,也会腐蚀自己本身的内脏。所以百年后的赵匡胤尸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腐烂的迹象,身体内部已经被水银等剧毒物质腐蚀一空,满肚子都是防腐液。
朱漆脸把赵匡胤的尸体拉起来的时候,势必会对腹部造成一定的挤压,于是防腐液就从尸体的口中喷出来,吐到到朱漆脸的脸上。赵匡胤本身早已经死去,有没有内脏根本就无所谓,朱漆脸确实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体的细胞扔处于活跃状态,突然一股防腐液喷到了他的脸上,瞬间杀死了他脸上的细胞。自然脸上就留下了腐蚀过后的痕迹。而且他还没有及时清洗,导致腐蚀的程度越来越深,最终留下了这块“黑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