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葬礼之谜(慈禧太后葬礼花多少钱)
慈禧太后葬礼之谜。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掌握实权的女性。她一生奢侈无度,生活极尽奢华,死后更是将自己的陵墓墓安葬在风水宝地,这样的行为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胆量。,在她死后,却发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她的尸体不翼而飞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临死前,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被杀了,唯独她自己没有被杀,而是被秘密处死了。
1、慈禧死后有活人陪葬吗?
没有,慈禧太后是中国一个太后,在大清王朝实际掌权者,当时是没有活人陪葬的,一般是皇帝死亡妃子陪葬,慈禧太后是女性所以说没有陪葬。
有,很多人,而且都是青壮少男少女,太恐怖了
2、慈禧死后有多少活人为她陪葬?
答:没有人为她陪葬
慈禧出殡的那天,把京城外方圆500里的杠子手都征调过来抬棺,这些抬棺者有专门的称呼叫“奉移”。他们被分成60个班,每班有128个人,还有4个替补,即132人。算下来,仅为慈禧抬棺的杠子手就有7920人!再加上其他的士兵、王公贵族等送葬人员,整个送葬队伍超过万人,简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谓豪奢到爆。因为慈禧的陵墓在河北省遵化(清东陵),路途遥远,达120公里,送葬队伍整整走了5天。上万人连走5天,你想想啥概念,简直就是一次大部队的行军啊。而且沿途百姓必须下跪,下跪人数至少在万人以上。
有二十个活人为他陪葬。自她成为大清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那一天起,就整天谋划着怎样把大清搞惨,以至于亡国,为她们叶赫那拉氏大报冤仇。她也算基本成功了。她弄死了同治帝和光绪帝,又弄了个不懂事的小孩溥仪继承皇位,想让自己继续掌控大清江山,为整垮大清做的一搏。
没有,因为方面孙殿英盗墓时打开陵墓门以后只看到了慈禧的棺椁,并没有记载看到过有人殉葬。所以说活人殉葬只不过传说。当代专家也没有活人殉葬的研究。慈禧的陵墓里面只有一个棺椁,里面的宝物也被孙殿英盜掘一空。对于国家来讲,孙殿英就是名族的罪人,致使大量文物流失不知所踪。
3、慈禧太后陵墓?
慈禧太后的陵墓面积有80平方公里。定东陵是咸丰皇帝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的陵墓。慈禧太后的陵墓非常奢侈,在国家危难之时,慈禧还要抽调军费为自已过寿,修颐和园。
慈禧在世就修自己的陵墓,原本慈禧陵与慈安陵等级一样的,慈安太后英年早逝,慈禧抓住机会给自己的陵墓升级翻新,在陵墓修好时慈禧刚好去世,慈禧葬礼带去无数珍宝下葬,结果仅仅二十年后就被孙殿英盗墓。
4、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慈禧太后的名声很大,不管慈禧太后当年的名声是好是坏,都会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位慈禧太后的出身一直是一个迷,她就像是迷一样的女人。近些年有学术说法认为,慈禧其实是一位汉族女人,因为大家可以通过照片看到慈禧是裹了小脚的,这一点后来在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也有发现。而且,有记者去实地采访过,在慈禧的家乡西坡村,仍有慈禧的故居,当年的采访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们说,慈禧就是出生在那里的,有一位叫刘奇的老汉,更是研究了慈禧童年26年,搜集了很多慈禧是汉人的证据,,他写的文章,出的书,荣获了无数的奖项,受到了历史学术界的认可。
权势滔天的女人之死
慈禧从进宫到掌握朝政大权,这或许有不光彩的地方,也不失为一个励志故事,作为女人,她掌管朝政48年,比肩刘娥、孝庄等人,虽然晚节不保,也不能否认她的实力。在朝廷之中,一个女人能玩的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要佩服这个女人,因为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极低,她们的成功必定付出极大代价,有过人的心性,否则绝对不会成功。
慈禧太后的死,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会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好事儿,至少今天的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可能会拍手称快。也或许当时的百姓也会心中高兴。在慈禧死去的时候,整个朝野是肃然的,是悲哀的,这位执掌朝政48年的女人离开了,或许满朝文武会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曾经挡在他们前面背锅的女人不在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就落在了他们身上,下一个臭名远扬的人会是谁呢?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这位童年历史空白,有汉女一说的传奇女子结束了她的一生。据我所知,慈禧生前非常讲究,无论是吃、穿、睡、用度都很讲究,甚至连出恭也很讲究,甚至要和今天的坐便一样,而且用花瓣浮于水面,免得水溅到自己,丫鬟要含一口水,当时的纸张比较粗糙,把这口水吐到纸张上,就会湿润,再给慈禧清理使用,就会舒服不少。由此,可见慈禧对生活要求之高。
我查到的资料与这样的事实相符,慈禧生前讲究,死后也很讲究,作为大清朝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在生前就为自己修建陵墓,位置是在清东陵,李莲英为此也没少操心。
慈禧身后事很讲究
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在慈禧死后也仍然延续了慈禧生前的态度,李莲英精心的完成慈禧的遗愿,其中两件事情最讲究。
第一件,清东陵慈禧墓的修建。对于慈禧墓葬的修建,慈禧生前很在意,她这个人很讲究细节,也很要面子,她死后的棺木、墓葬,各个细节都有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高要求,这墓葬一直到慈禧死后都没能建造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死后没有立即下葬的原因,反而是等了一年左右。
慈禧死的时候是冬天,要等到开春,才继续动土将慈禧的陵墓进行完善,其中的细节在冬天的时候也在进行,因为这项工程不能再拖了,李莲英也是尽心完成这件事,算是对慈禧的尽忠。
第二件,慈禧尸体的保存。这件事对李莲英来说也很重要,其实慈禧晚年和李莲英的关系,虽然仍然是主仆关系,也有一点老伴儿的意思了。毕竟人老了,就需要一个伴,这也是李莲英尽心的原因之一。
李莲英保存慈禧的尸体,采用了冷冻的方式,每天采用上等的花瓣进行熏香,还用外国采购来的防腐材料进行防腐,当时的防腐技术虽然没有今天好,也有一定的效果了,否则,孝庄的尸体怎么安置了那么多年呢,慈禧的尸体才停了一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候老去的李莲英也会和慈禧说说话,说说这么多年来的一些事情和遗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李莲英也很聪明,避免了重蹈前任太监的一些覆辙,才有命活下来。
慈禧出葬当天为何臭气熏天
据我了解,当墓葬进行修建完毕之后,古代人讲究入土为安,慈禧太后在朝廷这么多年还是有一些威望的,至少在她死后这一年时间里,这样的威望和影响没有彻底消失。
清东陵的修建完毕,已经是1909年10月,慈禧的尸体被保持的很好,基本已经干了。至少不会腐烂了,这点在孙殿英盗墓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口中还有贵重的夜明珠,其他部位也不会少了贵重物品,单单金丝楠棺木就已经价值不菲。这些东西都为保护尸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慈禧出殡当天,场面浩大,整条街都是送葬的人,都迈不开腿了,慈禧的棺樽就这样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缓缓前进,其中自然有很多牲口作为动力,轰动一时。
我了解的所谓“臭气熏天”并非是民间传说的慈禧“遗臭万年”,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对百姓的愤怒,怒其不争,所以把“遗臭万年”这样的想法给具体化了,显然是不现实的,,尸体保存的很好,并未大面积腐烂,况且一具尸体在精心保存下,即使有点味道也不至于“臭味熏天”。
这里说的“臭味熏天”,我觉得应该是人们的汗臭味,无数牲口身上的臭味,还有牲口的大小便味道,由于人太多,阵势太大,味道一时间散发不出去,所以造成“臭味熏天”的感觉,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当时以牲口为动力的情况造成的结果。
慈禧可恨吗?
慈禧可恨吗?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会纳闷,咋不可恨呢?这个老太婆卖国贼,把大清经营到倒闭,还得罪了外国,导致八国联军屠杀京城。
我觉得吧,慈禧固然是可恨的,大清的败亡从乾隆的逍遥生活和闭关锁国政策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到了慈禧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爆发的点,要说慈禧没错那也不可能,她错大了,要全怪到她身上,那也不公平,历史这种事情,只能留给后人评说,真正的盖棺定论,却也极难做到精准不是。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
慈禧,咸丰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她18岁进宫,次年晋升懿嫔,22岁生下咸丰的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次年母凭子贵被晋升为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随着自己的亲子载淳登基为帝,然后在一系列的操作下灭掉了咸丰遗诏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最终她与慈安太后在清朝开启了二宫“垂帘听政”的时代。
1881年4月8日随着慈安太后的驾崩,慈禧开始独揽朝政大权。后随着慈禧发动“甲申易枢”将自慈安之后最大的敌对势力奕訢集团土崩瓦解,她开始权倾朝野,并最终成为了大清实际上的女皇帝。
在慈禧统治的这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大清朝却越来越羸弱。加上慈禧的奢侈无度和任人唯亲,清朝衰弱的速度也更加的快速。1894年醇亲王奕譞为了替慈禧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六十生辰,他居然擅自挪用了海军经费为慈禧修缮了更为豪华的颐和园。
而在一年清日战争也在这一段时间爆发,可是由于此时的清朝军费奇缺,于是有大臣就建议慈禧将修缮颐和园的费用移做军费的时候,慈禧居然丝毫不顾及国家的生死,“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这就是慈禧用来警告那些意图将慈禧的庆典移做军费的大臣的原话。是的,在慈禧的眼里自己的享乐要远远比国家的生死来的重要。
之后慈禧甚至为了不耽误自己生辰庆典的举办,居然枉顾北洋舰队的生死,采用了李鸿章避而不战的主战,自此让北洋舰队的一点家当彻底的毁于日军的炮弹中。而当日军在陆地上接连攻克金州、大连、旅顺的时候,慈禧不是在朝堂上与众臣商量该如何御敌,而是在紫禁城的宁寿宫内开心的过她的60岁生日。
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慈禧最终让整个中国陷入了更为彻底的动乱,列强们纷纷拿着手中的枪炮从中国的身上割下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从中国的身上拿走了数不尽的财富。最终整个中国自慈禧之后就陷入了近百年的战乱之中。
可是就是这样在生前对中国造成如此大伤害的慈禧,死后却依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国家的百姓们。临死前的慈禧为了能够在地底下继续过着奢侈无比的生活,她几乎将当时整个中国近五分之一的财富带入到了她的葬身之所。
这从当年孙殿英挖开慈禧的陵墓,然后用了整整数天的时间才搬空慈禧陵墓中的财富就可见一般,而从慈禧墓中流出的翠玉佛、翡翠西瓜、红碧瑶豆、祖母绿宝石金花扁镯、金镶执壶、金佛、珊瑚佛头塔等等,这一件件的稀世之宝都无不在昭示着慈禧的腐败。
就是这样的慈禧在走完自己邪恶的一生后,世人对于她的传说却一直都未曾中断过。尤其是对于慈禧死后,一年才葬入定东陵这之中所发生的事情更是传说不断。据说当年在慈禧的棺木被送往定东陵安葬的时候,其在旁观看的百姓们是闻到一股又一股的恶臭。而造成这臭气熏天的原因民间一直流传着数个版本。
发出恶臭的原因绝对不是什么慈禧的尸体腐烂造成的恶臭。实际上在当时清朝皇家的反腐技术是很强的,看看孝庄的尸体能停留在宫中数十年而“面不改色”就知道了。即使慈禧的尸体因为时局的原因得不到完善的反腐,慈禧那金丝楠木的棺椁也足以确保她尸体的恶臭不会弥漫到空气中。
而民间所传的慈禧送葬的队伍会发出恶臭。其中一个版本解释这股恶臭是来自于原本要祭祀慈禧的食物。据说当年隆裕太后这位慈禧的侄女在主持慈禧的葬礼的时候,她深知慈禧这位老佛爷生前极度喜爱各种各样的美食,于是隆裕在送葬的时候,就为慈禧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由于送葬的时候是冬天,所以每个马车都配上了火炉,以此来确保来马车中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热度。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由于马车内的温度逐渐的升高,而马车又处于较为密封的状态。再加上在马车中那些山珍海味本来就放置了多天,所以这样一弄所有的食物就开始发出了一股恶臭。隆裕太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将这些食物全部换掉,改为不会腐败的坚果食物。
第二个版本就是随行众多的马匹身上所发出的那股恶臭。众所周知慈禧作为实际上的一国之君她的送葬队伍是极其的庞大,再加上慈禧的陪葬品又多,所以随行的马匹是非常多的,百官们要骑马,护卫的部分官兵要骑马,陪葬品要用马匹拉,也就是如此众多的马匹身上那种动物独有的恶臭味自然会弥漫在空气当中。
个人认为实际上当时的慈禧的送葬队伍应该不会出现真正的恶臭,毕竟这可是慈禧老佛爷的葬礼,也是大清的国葬,这象征的可是大清的脸面。再加当时全世界各列强也都派人来参加,所以无论如何清朝的皇家也不会允许“恶臭”出现在慈禧的送葬队伍中。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流传出这样的传说呢?
其实我觉得这是民间在“指桑骂槐”,借助慈禧送葬队伍的臭气熏天来隐喻慈禧的祸国殃民。毕竟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会如此,全都是慈禧造的孽,都是因为慈禧的奢侈无度,所以中国才会遭受到无边的苦难。在当时中国还是被清朝统治,所以不能直接说慈禧是遗臭万年的主,那么怎么办呢?“指桑骂槐”无疑是最安全的,利用慈禧死后臭气熏天来向世人昭示着慈禧的遗臭万年,这样不是很好吗?
5、慈禧太后是如何下葬的?她的墓里面到底有什么?
1908年,慈禧太后在北京西苑的仪鸾殿病逝,葬礼安排在11月9日举行,一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身后的大葬更是极具哀荣。慈禧太后的葬礼耗资巨大,国内外的新闻界无不瞩目,“奉安大典”在当时属于机密事件,朝廷不允许随意拍摄。
天津著名的福升照相馆的四名摄影师,为了拍摄灵柩移入东陵的现场实况,不惜花重金买通了直隶总督,悄悄混入送葬队伍,一路沿途拍摄过去。
送葬队伍打头的是一队穿着现代军装的长矛轻骑兵,装束齐整,举止得体;接下来是由仆役们用手牵着,成一列纵队的小矮马;后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大约有几百人,他们轮换着抬灵柩。
纸糊的新军士兵排成队列,它们将于举行葬礼的两天之前在紫禁城至宫门之间的某个地方被焚烧。按照说法,这些士兵都是被派到冥府去打前站的,他们都是为了在阴间继续保护慈禧太后,所以这些纸扎跟真人很像,当天的天气十分阴沉,有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吓呆了,说是看见了阴兵借道。
慈禧的棺椁有一吨多重,要称“梓宫”,抬棺材要称作”奉移”。让人吃惊的是,清廷用了7920人来抬棺,再加上走在最前面的护卫队,足足有上万人之多。
不过,他们很快就被发现并揪了出来,还被清政府拘捕并获刑十年,那位直隶总督也丢了乌纱帽,这就是当时震惊国内外的“东陵照相案”,成为清朝末年的一大冤案。风光大葬的慈禧太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仅二十年陵墓就被军阀孙殿英盗掘了,陪葬的珍宝也被洗劫一空。
1908年11月15日17时,慈禧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这个生前手握大清朝最高权柄的传奇女人,其葬礼延续了其生前极尽奢华的风格。
1909年11月9日,经过周密准备,慈禧下葬于清东陵。其葬礼规模之宏大,可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专门抽调了拱卫京畿的新军为慈禧葬礼开道护卫。清道净街,为外国公使专门搭建了观礼的亭台。
清东陵距离紫禁城仅100多里,可是送葬队伍花了五天才走完这段路程,仅送葬的皇亲贵族就有上万人,加上护卫的军队及仆从人员,整个送葬队伍有数万人之多,沿途跪送的百姓更是不可胜数。慈禧灵柩之大,需数百人交替抬运。陪葬物品之多,装运用的马匹和骡子,数里之外就能闻见其屎尿臭味。
可能让慈禧没有想到是,仅十来年之后,自己的陵墓就被盗了。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封锁了东陵,用炸药炸开了慈禧陵地宫,将陪葬物品劫掠一空。慈禧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据估计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慈禧墓中被遗弃的被子就有6000可珍珠点缀,现在收藏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玉白菜据说就是从慈禧墓中流出的。
6、慈禧安葬时奢华气派,为何沿途老百姓却觉得臭味难忍?
【寻欢评断】
大名鼎鼎,臭名远扬!
慈禧太后,可曾吉祥?
中国人常说盖棺定论,慈禧太后这个女人统治了中国接近半个世纪,说是女皇也不算夸张了。她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连死后也不得安宁,出殡被老百姓称为“臭气熏天”,下葬后又遭孙殿英盗掘,报应来得挺快,所谓“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也就如此了吧!
1908年,74岁的慈禧太后在主政47年后,因病于西苑的仪鸾殿逝世。但太后的遗体并未马上落葬,反被停放在甯寿殿,之后又被移到煤山下。葬礼选择在1909年的中元节举行,这期间相隔了整整1年。这段时间里,海内外各界人士都前来吊唁,祭祀规格空前,几乎没有一刻有停歇过。但就在慈禧出殡当日,棺椁所过之处弥漫着恶臭。
据了解,由于保管妥善,慈禧的遗体其实并未腐烂,那这股难忍的恶臭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慈禧生前就非常重视修建陵寝的工作。当时,慈禧违背皇室只能修建一座皇后陵的祖制,下令修建了两座陵。这两座陵总共花费超过了五百多万两白银,耗时足足6年才得以完成,但慈禧还是不满意,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她以漏水为由,将陵寝推倒重新翻新了一遍,工程之浩大和繁杂,耗费白银一百五十万两,光翻新就耗时超过四年。
由于翻新陵寝工程太过巨大,到慈禧去世的那一天,依然还有小部分工程没有完工。从北京出发到慈禧位于河北省遵化的清东陵有七十五英里路,这段路早在慈禧在世时就开始修建,虽说道路已经很平整,但送葬队伍还是要走整整五天五夜。慈禧的葬礼自然是奢华气派。葬礼上所用到的一切物品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准备。据李莲英在《爱月轩笔记》中描写的片段,一艘专门给慈禧做的纸船高有二十余米,长五十余米,船身还雕着精美图案。纸船上还摆放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宫女太监以及一切日用器具,光是镶嵌在上面的宝石珍珠耗费竟就达百万两银子。而这艘船是用木头做龙骨,外面裱糊绸缎纸张,造价数十万两白银,奢华无比。
据一位荷兰记者记载,慈禧葬礼当天是一个阴霾的冬日。在送葬队伍最前端的是一队身着新式军装、手拿长矛的骑兵,他们一个个装束齐整,举止得体。紧随其后的是一列排着纵队、手牵马匹的仆役。再往后面,是几百名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轮换着抬行慈禧的灵柩。其纸人之多,规模之大,空前绝后,令人震惊!出殡这天,老百姓早早在抢占最好的位置,争相目睹慈禧出殡的排场。
但据记载,随着送葬队伍前进,一种难以忍受的臭味也开始蔓延。原来,臭味并不是慈禧的遗体腐烂散发出来的,相反,即便过了一年时间,慈禧的遗体还是保存得非常好。
气味来源其实是因为葬品品太多,御膳房还为此准备了满汉全席,运送的马匹和骆驼队伍本身都有很重的膻气,再加上动物习惯沿途便溺,加上食物变质发出馊味。各种气味的混合,形成了难以形容的臭味。
,其中也掺杂了老百姓在慈禧统治的不满,人们把这种味道间接说成是慈禧“遗臭万年”。
除了送葬仪式上的陪葬品奢华,慈禧太后棺椁内世间珍品更让人惊叹。参与了棺中葬宝仪式的李连英回忆慈禧太后遗体进棺前,棺底先铺了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足足有一尺厚。头部上首为翠荷叶,她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竟高达1千万两白银;她的脚下放置了粉红碧玺莲花,两边各放了翡翠制成的西瓜、甜瓜和白菜等,以及由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她的身旁放置了27尊金、宝石、玉、翠雕佛像,身左放了玉石莲花,身右放了玉雕珊瑚树;,棺椁内还放置了8尊玉石骏马、18尊玉石罗汉等。葬殓完毕后,棺椁内又被倒入4升珍珠和2200块宝石。
可惜的是,就在20年后,由于陵墓被军阀炸开,慈禧太后的尸骨被暴露和受尽羞辱,陪葬品更是被一洗而空。那个享尽荣华富贵的慈禧皇太后,只剩下过眼云烟。
7、为什么慈禧在那个封建年代作为女性可以只手遮天而且死后还会风光大葬?
慈禧太后是一位对大清帝国“只手遮天”长达48年的女政治家,才是一个女人家家;,慈禧的葬礼算不算“不敢潦草”?
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借助《走进共和》说了一番言论
“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番言论,慈禧的政治逻辑是不是有些霸道?
先不要讽刺慈禧太后的霸道逻辑,同样的逻辑,在西汉刚刚成立之际,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也对汉高祖刘邦讲过。
彼时,刚刚经历秦末之乱,天下凋敝,天子出行凑不出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丞相出门尚需乘坐牛车,普通老百姓家里更是找不到多余的口粮。
在这种情况下,萧何仍建议刘邦大兴土木。刘邦虽然心里很高兴,嘴上却不能答应,而是很愤怒地将萧何训斥一顿,意思是天下凋敝,不可奢靡。萧何却答道
“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後世有以加也。”大意是说反正天下老百姓都这么苦了,还不如顺势让他们造个宫殿,多苦一点也没什么大碍;说,如果让天下老百姓看到天子都没出落脚,他们怎么会服你呢?所以啊,宫殿盖得越奢华,就越能镇得住他们。
同样的道理,如果皇上的老母亲的葬礼都草草了之,朝廷的面子还往哪搁?朝廷没面子,洋人就瞧不起你,老百姓也瞧不起你。如此,洋人会欺负你,老百姓不服你,天下势必会出乱子。
这个道理,慈禧最懂。
作为慈禧的接班人,摄政王载沣跟着慈禧的日子虽然不长,帝王术好歹也学过一些。对于如何御民,载沣没有慈禧那般老练,比葫芦画瓢做做样子还是会的;而最简单的学做样子,莫过于在一些显示皇家威仪的事情上撒钱。
给慈禧皇太后(当了一天太皇太后)办一个风光的葬礼,最能彰显皇家威仪。
载沣给慈禧操办的葬礼,究竟有多风光呢?请看当时的记载
1909年农历十月初四,送葬慈禧的出殡队伍自紫禁城出发。这一支送葬队伍有文武百官、军乐队、引幡队、护送队、看热闹的洋人等等组成,送葬队伍蜿蜒数十里地,其中夹杂着无数同等大小的纸人纸马纸宫殿。
慈禧的遗体被安置在一座巨大的棺椁里,由128名抬棺者(几十班轮替共几千名)抬着,在太监们的引领下,往清东陵抬去。据说,慈禧的棺椁里,铺满了她生前喜爱的金银珠宝……
慈禧的葬礼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根据清宫记录,载沣等人为了操办慈禧的葬礼,一共耗费白银120万两!要知道,慈禧被安葬那年,中国第一条黄河大桥——兰州黄河铁桥刚好竣工,这座由德国人承建的大桥,当年的承包费用为17万两白银。
换言之,仅仅慈禧的葬礼,就足够在兰州修建7条这样的大桥,还有富余!
如果算上慈禧棺椁里的金银珠宝,以及墓室里的陪葬品,那么,慈禧的葬礼远不止120万两白银。比如说,慈禧的那一口巨大的棺椁,一共刷了49道漆,每道漆都需要上百两银子;漆成之后,还要以巨大的丝绸覆盖。
从紫禁城到清东陵,有上百里的路程。慈禧巨大的棺椁要从紫禁城抬过去,至少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这一路上,清宫内务府为王公大臣设置了无数临时休息的场所,每一处休息地也都营造的金碧辉煌。
重要的是,这些资金都未计在120万两白银之内。
可想而知,慈禧从开始驾崩那一刻起,清廷为了“皇室的面子”,就开始为她的遗体花费海量的银子。直到它埋入黄土,载沣依旧为她请来喇嘛做法、为她超度。
西方记者亨利·博雷尔,在亲眼观看葬礼之后感叹道
“我深信随着慈禧太后堕入湮没无闻的冥世,眼前这一切也成为了神圣皇权的一个葬礼。”连一名老外都知道,慈禧的葬礼,是为了彰显皇权的“排场”。
那么,花了120万两银子的慈禧的葬礼,在清朝帝后(皇帝或皇后、太后)的葬礼中,算怎样的档次呢?
请看慈禧驾崩数年后,隆裕太后的葬礼。
1913年2月22日清晨,隆裕皇太后因病在故宫长春宫去世,享年46岁。隆裕太后临死之际,满是悲痛地对守在一旁的溥仪道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此时,距离溥仪退位恰好过去一年;而在一年前,隆裕太后独自强撑局面,与北洋军阀袁世凯、革命党人等团体周璇,签下了清朝灭亡的《清帝退位诏书》,一手断送近300年的大清帝国。
于清朝皇室而言,隆裕太后是罪人;于全国百姓而言,她又是“功臣”。
因为她主持签订《清帝退位诏书》,被革命党人和北洋军阀共同尊为“女中尧舜”。为何会被尊为“女中尧舜”呢?很简单,尧舜有禅让之心,隆裕亦行禅让之举。
故,隆裕太后驾崩之后,时任总统袁世凯下令连续三天降半旗哀悼太后,所有官员需佩戴黑色臂章27天;并指定隆裕太后驾崩的头七、即2月28日为全国哀悼日,据时,袁世凯将亲自佩戴黑色臂章前往祭奠表示敬意。
为了表达对这位“女中尧舜”的敬意,袁世凯特批民国财政支出100万元,用来当做隆裕太后的丧葬费!
3月19日,隆裕太后全国哀悼会在紫禁城太和门举行,据统计,共有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阶层的人前来致哀。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在葬礼现场——
“太后梓宫被套上绣有黄云缎,上面绣有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前面是一张铺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矗立着一幅巨大的隆裕太后画像。”在隆裕太后出殡那天,袁世凯同样安排了一个96人的抬棺队,抬着隆裕太后的梓宫,从紫禁城前往光绪崇陵合葬。
有一点不一样的是,由于紫禁城离崇陵太远,,袁世凯决定用火车,将隆裕太后巨大的棺椁拉倒距离崇陵较近的地方,然后再由抬棺队抬过去——隆裕太后也是中国唯一一名,在死后享受火车拉入地宫的帝后级人物。
慈禧下葬时,大清尚未灭亡,她的葬礼花了120万两白银;隆裕下葬时,大清已成过去,尽管如此,她的葬礼也由国民政府掏腰包,花了100万两白银。
从规模和排场来看,慈禧的葬礼并未比隆裕的排场更大。
尽管慈禧与隆裕的葬礼仅仅相差5年时间,却相差了一个时代——一个是帝制,一个是民国;不过,二者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借由葬礼,来彰显“朝廷”的排场,以此达到让老百姓“服”的目的。
,不管是慈禧的豪华葬礼,还是隆裕的豪华葬礼,对于当政者来说,都只是达到政治目的的借口罢了。她们的葬礼,可以潦草了事(简单置办),也可以认真对待(大操大办)。
不过,最终,当政者都选择了认真对待,即,举行豪华葬礼。
古人云王今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
载沣和袁世凯虽满脑子想着经邦济国,却不修德政,只在这些旁枝末节下手,怎能让天下百姓信服?其灭亡,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女人家家怎么了?不要瞧不起女人,全世界女人平均寿命要远远长于男人,寿终正寝的女人也远远超过寿终正寝的男人,至少每次战争战死的绝大多数都是男人。女人活在世上的幸福感也普遍强于男人,那些神气活现跳广场舞锻炼身体的女人远远多于男人,慈禧生前只手遮天,死后风风光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何况慈禧是女人中的极品,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时间长于吕雉,仅次于女皇帝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女强人的排名当中,慈禧稳居三甲。但武则天作为冠军无可置疑,慈禧与武则天之间差距巨大,武则天是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掌握最高权力整整五十年,而慈禧前二十年是与慈安共同掌握最高权力,真正独自掌握最高权力只有二十八年。
慈禧这个女人能长期掌握清朝最高权力,是有很强的政治才能与玩人权术的,这就包括了她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虽然慈禧死了,但清朝还在,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在做皇帝,垂帘听政的还是她的侄女隆裕太后,祖制还是要遵循的,毕竟是皇家葬礼,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不能寒碜。
慈禧这么一个生前权倾天下,掌握生杀大权的女强人,死后葬礼风风光光备极哀荣的女人,却栽在了军阀孙殿英的手里,被挖坟掘墓,落得赤身裸体甚至被奸尸的下场。
慈禧死后第二十年即1928年,军阀孙殿英去到慈禧的陵墓盗取珍宝。为了拿到慈禧棺木里面的那些珍宝,孙殿英命人把慈禧的棺木撬开,孙殿英还用刀子把慈禧颈部割开,拿走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为了拿慈禧棺木底面的珍宝,还把慈禧的尸体搬了出来,士兵们发现慈禧还栩栩如生,就都害怕了,有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怕一个死人,还当众强奸了慈禧的尸体。
无独有偶,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权倾天下的女强人吕雉死后也遭遇到了奇耻大辱,她的尸体让赤眉军奸淫了。根据《后汉书》记载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吕雉死后二百年都被奸尸,慈禧死后二十年被奸尸也不奇怪。反而中国历史上杀害亲人滥杀无辜最多的第一女强人武则天反而死后没有被骚扰。
慈禧的尸体就这样在棺木外面一丝不挂暴露了四十多天,尸体上面都长了白毛。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生前作威作福杀人如麻的慈禧太后,到死后便没有了欺负别人的权利,只能静静躺在那里,就犹如任人宰割的咸鱼。
消息传到清朝亡国之君溥仪的耳朵里面之后,溥仪连忙命人去到东陵重新将慈禧安葬好。
慈禧是咸丰帝的宠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是一个非常命硬的女人,从她嫁给咸丰帝以后,咸丰帝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就连他们唯一的儿子同治帝也体弱多病,面对繁重的国家大事,咸丰帝只有让聪明过人的慈禧代为处理,也就是这个时候慈禧真正的接触政治。
咸丰帝时期清朝风雨飘摇,内有太平天国天下大乱,外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内忧外患自暴自弃年仅30岁就郁郁而终,他死后皇帝的位置自然是让慈禧生唯一的儿子同治帝继承,咸丰帝留下遗言要八位顾命大臣,与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一起辅佐同治帝。
但野心勃勃的慈禧不能容忍大权旁落,不久就勾结慈安、恭亲王奕訢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消灭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并成功夺取政权,开启她的“垂帘听政”之路。
同治皇帝亲政的时候,都是老妈慈禧说了算,为此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治帝很是郁闷,却又无能无力,整日花街柳巷、借酒消愁,19岁就死去。
据说同治帝的去世没有让慈禧有多悲伤,在同治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就选择了自己妹妹的儿子,只有四岁的光绪做皇帝,慈禧之所以找四岁的光绪帝继位,因为慈禧需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自然年龄越小越好。
慈禧26岁守寡,所谓“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慈禧又是一个水性杨花风流成性的女人,她不可能为咸丰帝守身如玉,据说慈禧有很多情人,甚至怀孕小产。
据说慈禧怀孕小产的消息被慈安知道,慈安勃然大怒,她觉得慈禧伤风败俗,准备用咸丰帝留下的遗诏处死慈禧,但慈禧先下手为强把43岁的慈安毒死,从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她更加骄奢淫逸。
光绪帝就是在慈禧的飞扬跋扈作威作福的压制下战战兢兢长大,亲政后的光绪同样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为了夺回最高权力,光绪帝用“戊戌变法”培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并试图拉拢新军将领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没想到袁世凯向慈禧一伙告密,慈禧勃然大怒,她下令斩杀谭嗣同等戊戌变法的六君子并将光绪帝囚禁了起来。
1908年,73岁的慈禧感觉自己大限已到,于是她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帝,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宣统帝,尊自己为太皇太后,并让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谁知道在光绪帝死后第二天,慈禧就在仪鸾殿死去。
由于慈禧生前已经为自己修建好了陵寝,并在金井中投放了大量自己喜爱的奇珍异宝。 而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了感激慈禧对自己家的看重,所以对慈禧的葬礼格外重视,因为知道慈禧生前喜好奢华,为她准备了无数金银财宝作为陪葬品,再加上当时的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在旁边监视,慈禧的后事自然非常隆重,超过了清朝历代皇帝后妃。
8、慈禧太后墓为何被盗,珍宝有多少?
1928年7月4日至11日,孙殿英以演习为名,悍然盗掘了慈禧的定东陵!
慈禧一生对珠宝的追求极尽痴迷,珍珠、翡翠、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都被她收入囊中,但仅仅在地宫内安睡了20年,便遇到了一位克星,那便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盗掘她陵墓的大盗孙殿英。孙殿英指挥手下的匪徒们,将慈禧陵的珍宝洗劫一空,陵墓中价值高达1.8亿的全部珍宝终于浮出水面。据说她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多达足以装满 3000个檀香木箱。尤其对翡翠情有独钟!
文物考古专家统计,慈禧死后在其棺内陪葬的宝物中,光是慈禧尸体上的穿戴和铺盖上缀的、镶的珍珠,就多达23540颗,活脱脱的一个“珍珠饕餮”,只不过都被盗匪扒下来塞入私囊了。
慈禧最渴望高寿,大约有数百件用珍珠刺绣的寿字旗袍。在服饰每个绣上去的金色“寿”字中,都缀有一颗硕大的珍珠,一件“寿”字旗袍通常要绣上80多个“寿”字,要缀80多颗大珍珠。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棺材缝隙中倒进满满的4升珍珠和2000多颗宝石进去才填满,并盖上一件缀有6000多颗珍珠的网珠被,这才得以盖上把棺材盖。
有史以来,珍珠一直象征着富有、美满、幸福和高贵。封建社会权贵用珍珠代表地位、权力、金钱和尊贵的身份,平民以珍珠象征幸福、平安和吉祥。
慈禧死时口中含着一颗“夜明珠”,据说可保尸身不化。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相当于现在8.1亿元人民币。,慈禧凤冠上的九颗夜明珠也相当有名。
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很多已不知去向!期待它们有一天能重见天日!
军阀混战的年代、缺少粮饷、所以慈禧墓是当时所有军阀梦寐以求得到的、慈禧墓里有大量珍宝、据说孙殿英军车拉了三十多卡车都没拉完、可想而知有多少珍宝了!最值钱的我估计还是慈禧口中那颗夜明珠了、不过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其下落何处!可悲可叹
慈禧生前生活太奢华。死后肯定珍宝无数。至于有多少宝贝,估计孙殿英知道。估计李连英都没有孙殿英知道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