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长沟大墓之谜》。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长沟大墓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长沟村有一个叫张三的人,他的妻子死后,他就把妻子的尸体埋在了自己家的地里。后来,张三的儿子娶了一个媳妇,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就在村里当了一一个大官。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偏远小村庄竟意外发现神秘鞑摩王陵墓,墓主人疑似金朝废帝完颜亮,据说墓中棺椁被铁链环绕吊起,还有一盏万年不灭的长明古灯,那么真实的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可金代陵墓中为何会出现大量唐代文物呢?众多重叠交织在一起的线索,最终将答案指向了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
在北京市房山区的长沟镇有这样一个村庄,因为埋葬在此地达官显贵的坟墓特别多,所以村庄的名字就叫做“坟庄村”,在这里有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说是在坟庄村后面的一个土坡下,埋葬着一座神秘的帝王陵墓——鞑摩王坟,里面的棺椁是用锁链吊起来的,墓中还有一盏万年不灭的长明灯,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专家们却觉得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坟庄村曾出土过大量的历史遗物,包括辽金时期的180多座中小型墓葬,不久,这里准备进行大型地产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就给了考古队一次对建设区域进行详细勘探的机会。
众人很快就在其他区域进行拉网式的侦查,因为没有取得什么大的发现,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了,那个可能埋葬帝王陵墓的土坡附近,从洛阳铲取出来的土样来看,混乱填土的包含物与松软的土层,明显都有着人为翻动过的痕迹,很显然在这座不起眼的土坡下面,的确埋藏着一座大型墓葬,至于是不是传说中的那座帝王陵墓,一切都要等发倔工作的进行才能知晓。
进一步展开了勘探后,这座墓地的形状很快就显露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墓葬的规模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庞大,竟然还有着四个以上的墓室,庞大的陵墓面积,说明着这座墓葬主人的身份非同寻常,接着考古队在大墓旁的一条土沟中,发现了一座老虎形状的石像,这应该属于皇帝或者重臣陵墓前,用来守墓才允许摆放的石像,低级官员与平民百姓就不得摆放的。
还没有等到正式发倔,专家们就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了猜想,从风水上来讲长沟大墓极具帝王之相,三面环山,北拒马河,能够埋藏在这里的很有可能,就是金代的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史称“海陵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帝王,他死后最先被葬在金代皇陵中,但因为生前得罪的人太多,这才导致尸骨从皇陵中迁出,改葬于别处。《金史》中记载“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也就是离金陵四十里远,具体葬在哪里并没有说,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长沟镇坟庄村发现大墓的位置,正好就在四十里的范围。而且鞑摩王坟中的“鞑”这个字,指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或者草原民族。完颜亮便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看来他就是传说中的鞑摩王。
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对长沟大墓的发倔在2012年10月,正式开始了,封土清理的情况并不怎么乐观,墓室呈现出了被严重侵扰的样子,几天后一块墓砖的出土,给考古队带来了新的疑问,墓砖的一面装饰都是绳纹,这种绳纹砖属于唐代常见的墓葬用砖,可它怎么会出现在金代墓葬中呢?难道说这里埋葬的不是完颜亮吗?
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墓室墙壁上有着壁画的痕迹,不过因为墓室的塌陷,导致壁画大部分都被掩埋,如果贸然发倔,只会导致壁画褪色甚至脱落,从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壁画中,那些人物的服饰穿戴、画法、用色都说明,这是属于唐代时期的画作。墓砖与壁画的发现一下子将大墓年代,一直往前推到了唐代,专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意见,史书中说完颜亮的陵墓“以荒草蓬蒿之间,庶人埋葬”,既然完颜亮被迁出金陵后,墓葬的规模是平民百姓级别的,那这里长沟大墓的墓主人,就不会是他了。
大墓清理了两个多月后,他们已经清理到了距底部一半的深度,现在大墓的整体结构清晰展露在了人们眼前,而保存情况也跟先前料想的一样,墓室的损坏极为严重,东墓室中还发现了一个盗洞,很显眼盗墓贼已经光顾过这里了,在大墓的主室与甬道之间,他们发现了一根长方体石质物体,这是一个石门的立柱,材质用的是罕见的汉白玉,上面雕刻的是一些精美的缠枝牡丹的花纹,也是唐代墓葬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毕竟,唐代可是最喜欢的牡丹的王朝。在枯燥的清理工作中,一枚小小的铜器吸引到了大家的注意,铜钱上面写着“大定通宝”四个大字,“大定”是金代第五位皇帝完颜雍的年号,当初完颜亮在大举进攻南宋时,因遇到部队叛乱被杀,尸骨就葬在了于金代皇陵中,完颜雍在贵族的帮助下登基为帝,年号大定,几年后他接连将完颜亮降为王爷、庶人,还把完颜亮的尸骨迁出皇陵。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专家们发现大定通宝在完颜亮迁出皇陵时,就已经使用了三年,铜钱很有可能是在迁葬后,人们才放入进去的,看来传说、距离、铜钱等线索,再一次地把墓主人的身份指向了完颜亮,不过为什么金代废帝,怎么会被葬在一处带有唐朝特点的大墓中呢?大墓在清理到接近底部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收获,一张出土的巨大的石质棺床,吸引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不过,它并没有被什么锁链吊起来,豪华的石床材质基本采用的都是汉白玉,每一层的棺床侧面,都雕刻着形态不同的图案,兽面、祥云纹、牡丹花、瑞兽等等全都有,上面由于没有任何的时代特征,依然无法让众人判断出,这到底是金代还是唐代的棺床,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石棺床上并没有墓主人的棺木,仔细观察一看,石棺床上的雕刻略显粗糙,一些纹饰只被描绘了出来,并未真正的雕刻完成。
石棺床的西侧发倔出来了一些绿色陶器的碎片,将它们全部都拼接在一起时,一个造型有些奇特的罐子出现了,这是一个具有唐代特征的典型陶器,除了金代铜钱之外,大墓很难再找出具有金代特征的器物,至此专家们大胆地推断,这所墓葬极有可能属于唐代,毕竟墓中发现的大多数线索,都将答案指向了唐代,但难以解释的是,唐代墓葬中有怎么会存在金代铜钱呢?
大墓的主室与后室都已经被清理干净,接下来就准备挖掘两侧的东西侧室,西侧室打开后,只有一些精美的绿松石、玉石以及其他金银装饰物,其中有一颗雕刻精湛的血色琥珀,跟比1毛钱硬币还要小的绿松石鸟儿,虽然都已经深埋在地下,近千年之久,但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色彩,可东侧室中的情况,就有些不容乐观了。那里被盗墓贼直接打通了,里面有的文物全都被洗劫一空,而在石棺床的西北侧,专家们清理出了一具尸骨的残骸,遗骸散落了一地,损坏严重,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块头骨,还已经破碎不堪,头骨属于男性的头盖骨,其他信息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是不是墓主人的头骨,一时间还难以断定。
大家判断,墓葬之所以残破不堪,就是因为盗墓贼多次盗掘,在加上自然灾害的破坏,都导致了大墓的墓顶坍塌,而专家们都把破解一切谜题的希望全都放在了甬道,果不其然,在清理时他们发现地下埋藏着一个石块,石块的一角露出来了,带有雕刻过的痕迹,接下来的清理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这是一块非常精美的墓志,通体全都是彩绘,上面的颜色非常鲜艳,全都是一些高浮雕的彩绘装饰,上面雕刻的是文吏怀抱十二生肖,像是如此精美、装饰复杂的墓志,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第一次发现,在古代,墓志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方称为盖,盖上刻的有标题,下方称为底,底部会刻有墓志铭,这对揭晓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墓志盖上雕刻的是秀丽挺拔的篆书,每个字中还填充的有黄金,上面透露出来最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唐”字,就说墓主人是被称为张夫人的女性,记载的是这座墓属于合葬墓,另一位墓主人是名男性。
既然这个墓志是女性墓主人的,那男性墓主人也会有一块墓志,在接下来发现的另一块墓志的上面刻着,“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等使,刘公墓志铭”,毫无疑问墓主人是刘姓幽州节度使,节度使是形成与唐代的官职,为了加强边疆各地的防御力量,那里驻守了大量层级的军事力量,节度使就是调遣部队的军区长官,后来朝廷又加大的节度使的权利,让其成为掌握地方民生、财政、军事的地方最放长官,而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与史思明就担任节度使的职位。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张夫人的墓志,比刘姓节度使的墓志规格高出许多,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还有一点就是这所大墓的规模,高得有些不合乎常理,就连已经发倔的唐代章怀太子墓规模,都远远比不上这个节度使的大墓,况且唐代对于不同等级的人使用墓葬,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那为何墓主人还会无视法律,建造如此越级的大墓呢?
随着两个重大数吨的墓志盖吊开,墓主人的身份之谜也随之揭晓,男性墓志铭上有着“刘公讳济”四个有关身份的大字,就是说墓主人姓刘名济,是幽州地区一位重要的节度使,至此这所千年古墓的身份已经确认,属于晚唐时期节度使刘济的陵墓,而另一位墓主人张夫人就是他的妻子。这座大墓也成为了北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唐代墓葬,不过有关唐代墓存在金代铜币的谜题还没有解开。
对此,有的专家做出了合理的解答,因为大墓在不间数次被盗,所以铜币的主人其实就是金代盗墓贼,他们发现了这个规模超常的陵墓,打的盗洞通向了东墓室,将那里的陪葬品全都掠夺一空后,就进入了主墓室中,仓促之间就遗落下了几枚铜币,至于陵墓中为什么没有棺材,也跟盗墓贼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棺材中都会放置大量值钱的陪葬品,所以也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不过,墓室里面并没有传说中万年不灭的长明灯,有的只是一个石雕的长明灯莲花灯碗,上面甚至连蜡烛都没有。
从墓志的记载来看,刘济在当时朝廷中的地位非常高,就因为他的逝去,皇帝还宣布休朝三天,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专门有一篇《刘济传》,上面记载着他的生平,公元789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北京,幽州节度使刘济带兵迎战,将敌人追出数千里外,并斩首两万余人,战果累累,而这也只是他众多胜利中的一次,当时的晚唐国力大不如从前,中央政府对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已经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导致许多节度使骄横不法,就连王朝受到外族来犯时,也都冷眼旁观。而刘济却对朝廷十分服从,所以他就得到了大臣与皇帝的赏识爱戴,任节度使20多年间都无二心,所以墓志上上写满了对刘济的赞美之词,不过上面也有与史书记载有出入的地方,那就是墓志上说刘济得病,死于莫州。
《刘济传》中的记载是,刘济并没有病死,而是死于了非命,他的次子刘总一直在跟哥哥刘绲争夺节度使的继承权,年过半百的刘济在出征平叛时,不幸病倒了,刘总就假传父亲的命令让人仗杀了刘绲,见时机已经成熟,他就下毒把父亲刘济给毒死了,可以肯定的是文献的记载比较属实,因为这个墓志是刘志所立,上不了台面,将父亲毒死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刻上去的,所以只能刻刘济死于重病,还可以掩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刘总为了掩人耳目,为父亲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陵墓。大墓从修建到完工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奇迹般的速度了,他还告诉朝廷父亲征战时得病而死,朝廷没有细查就任命刘总为新一任节度使,表面上这个刘济的后事办得非常隆重,但大墓的许多细节因为仓促赶工,可以明显地见到粗糙之处,石棺的上面的一些图案,只是大概用墨线勾勒了一下,本来这些墨线勾勒的都是需要雕成浮雕的,如果时间在充足一些,情况自然会不会这样。几年后,刘总的母亲张夫人逝世了,他精心为母亲准备了墓志,予以厚葬,因为对母亲没有什么仇恨,在加上他已经坐稳了节度使的位子,所以才把母亲下葬的那么隆重,至于为什么墓中没有张夫人的遗骸,专家们在墓志上找到了答案,张夫人的墓属于迁葬,遗骸所以葬到了其他地方,就只能用代表母亲遗体的墓志,下葬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