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燕王朱棣起兵争夺帝位的战役是什么战役(中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8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起兵争夺帝位的战役是什么战役,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朝著名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发生于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永乐大帝。。永乐大帝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海禁政策,对外开放贸易,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使得明朝国力迅速恢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而在永乐大帝之后,朱棣又继承了皇位,并且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使得明朝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

1、靖难之战?

靖难,从字面来看,应该是“平定(国家的)灾难”的意思。

明太祖的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后,年号“建文”,他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采取削藩的政策,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公元1399年,朱棣以“靖难”为旗号,以“清君侧”的名义南下,1402年攻破京师(今南京),后即位称帝,以“永乐”为年号,为明成组。这里,“靖难”应该是指清除皇上身边的小人,为国家祛除灾难的意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2、靖难之役全过程?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先后被杀。

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明太祖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将众多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因太子朱标早死,由太子之子朱允汶继位,是为明惠帝,习称建文皇帝。

建文帝即皇位后,受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劝说,实行削藩政策。

开始各地藩王并无反心,后周王竟被贬为庶民,此时燕王朱棣的势力日益强大,决定起兵反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正式在北平起兵,打出“靖难”的旗号,挥师南下,发动反朝廷的叛乱。

明朝廷军软弱无力,一击即溃,燕军迅速南下,建文四年(1402年),起义军攻入京师南京,朱棣即皇位,次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但建文帝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棣因不满朱允炆和削藩政策,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燕王军攻入金陵,靖难之役结束。

靖难之役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3、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

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亲征阿鲁台。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4、燕王扫北的详细历史?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5、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其实根据字面意思来讲,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扫平战乱,内祸的战役。

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朱弟赢了这场战役,朱棣赢了,然后这场战役的名字就必须有朱棣自己来命名,这衬托自己的正确性,以及在这场战役里面自己的绝对领导力,所以就把它称为靖难之役。

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原因便在于朱棣在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发出挑战的时候,所打的旗号,就是自己侄子身边出现煎成挑拨叔侄俩的关系,所以自己起兵去找自己侄子算账,让自己的侄子能够改过自新,与此,清理掉自己侄子身边的那些大臣。

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场战役并不是说我想去抢夺皇位,所以我像我侄子发起挑战,而是我像我的侄子做出教育,我教育我的侄子不要去相信奸臣。

如果仔细去看一下这一次事件的话,我会发现这件事情跟朱允炆身边的那几个大臣有关系吧,也有,没有绝对的关系,真正起了杀心的就是朱允炆本人。

不同于大家印象之中,朱棣率先动手,在历史上面,第一个开始动手的就是朱允炆,这个历史上面描述成为十分懦弱的一个小皇帝,最近然会下手如此之快,如此之狠,这点让当时的朱棣感觉有一些猝不及防,所以在朱允炆派出的人去抓他之前,朱棣本人也是慌作一团。

很显然,朱棣赢了,猪弟拿下的南京城,自己的职责不知去向,有时候死于大火之中,有说头像的南洋,中华大地上面自己的侄子反倒是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自己能够号令天下了,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个时候也不需要去担心自己个人的安全问题,这个时候如何在历史书上面留下一个好名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何让自己杀侄子,夺取皇位之间事情更加美化一点,然后就先把自己的侄子弄的一懂都不懂,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向全世界宣称这次自己和自己侄子直接闹翻,并不是说自己的侄子主动挑起事情,自己拒不靠命,而是自己的侄子受了奸臣的蒙蔽,然后找自己索命,自己被逼无奈之下才奋起反击。

我为了活命,我为了能够活下去,我为了劝自己的侄子走向正道,所以我起兵去反对自己侄子的政策,然后达到了南京城,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侄子脾气太犟,死于大火之中。

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又不可能跳出来反对朱棣所说的那些话,所以朱棣想编什么谎话就怎么变,别太偏离事实,自己往外面一宣扬,底下的老百姓基本上就信了。

朱棣是以为国“靖难”为名 靖难就是平定变乱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 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见明成祖)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6、明成祖,借什么发动兵变?

明成祖借清君侧起兵的。

朱棣借朱允炆削藩发动的靖难之变

明成祖借靖难之役发功兵变,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7、燕王扫北的燕王是谁?

这个燕王就是明成祖朱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被分封在了北京也就是燕王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以后不顾大臣和儿子们的反对把皇位毅然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而建文帝称帝后接纳大臣齐泰的建议积极的削蕃,作为实力最强大燕王的朱棣非常的不甘心,为了争夺皇位他不惜发动靖难之役。

整个战役持续了三年而德州正是战役的主战场双方为了争夺德州济南也是百万部队不断的厮杀,不仅军队死伤惨重老百姓也是被无辜杀害众多。为了恢复生产不得不从山西迁入大量人口,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燕王扫北。

其实从历史来看不过是中央和地方权力争夺的结果,历史上这样的战争也是多个朝代都存在的,譬如西汉的大汉朝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甚至清初的三藩叛乱,中央和地方权力的争夺都是一直存在的,而流血牺牲也是不可避免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