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的意思(厚德载物的深刻含义)
厚德载物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不应该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德”是非常重要要的。而“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孔子的学生子路就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思是说,君子没有必要争强好胜,只要做到到仁义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都是非常谦虚的,比如颜回,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厚德载物的意思解释
厚德载物的意思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 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1、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载是承载、承受,解作能承受得起的意思。物是物质、事物,解作所享受的、所拥有的物质和荣耀等。德是功德、得到的意思。厚德载物整句话解作只有行善积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所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多、拥有的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否则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
3、延伸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扩展资料厚德载物的同义词1、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示例南歌子的美丽还在于她的设计理念上善若水。
2、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出自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是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示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一点宽容吧!生活中有了宽容,将会变的更加美好,世界会变的更加精彩。
二厚德载物的意思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1成熟不是一个人身体外部上的变化,而是一个人在内部心理规律上的变化。
你观察一下苹果成熟看是不是这样,苹果熟透了是不是因为它的内部熟透了。相反如果一个成熟的苹果外部看起来红彤彤,光鲜亮丽,完美无缺,那它内部的果肉一定会是变质了,即便是没有变质,也没有那种原生态下按照自然规律成熟的苹果的味道浓郁香甜与营养丰富。
为什么呢?因为人动了手脚,破坏了苹果成熟的自然规律,给苹果打催熟剂以及农药,就像拔苗助长,想走捷径,投机取巧,的结果呢,只能是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生老病死,新旧交替是人生中一个很正常的自然规律,不必要去抵抗,恐惧与打破,顺其自然,平常心对待就好。
而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表现在外部,而是表现在内部的自我实现中体现出来的。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尽己所能,超越巅峰”。
一旦某个人受激励的
所以,那些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极度渴望自我实现的人,一定是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的人,他们向世人证明了原来人是可以完完全全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他人,更不会辜负这个ta所爱的世界。
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被中国人称为花之君子,被儒家称为圣人,也就是仁;佛家称之为般若,如今被人称为开悟智慧之人;被道家称为仙,也就是得道之人。
一个人人生就两件大事,一是为人处世。二是为人处事。前者是做人,后者是做事,先有前者,才有后者,先学会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出色。
对应着这两件大事有两个规律,人一定要尊重这两个规律,这是一个人迈向真正成熟的主要且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是什么呢?
第一个,在《周易》中的乾卦中提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其中“乾乾”指的是自强不息,“惕”指的是小心谨慎。这句话是指一个人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所以,“朝乾夕惕(ti),自强不息”是古代君子们做事成功的规律,也就是为人处事的规律,也是一个人成事的基本规律。
人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盲目的开始,也不要盲目的结束,做事更重要的也要小心谨慎,真的谨慎就是“履虎尾”也能平安,做大事一定要广泛团结,“同人于野”,成大功德者必须“顺天道而应人道”。
第二个,就是柔顺含弘,厚德载物。
在《周易》中: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意思是地势坤,坤为地,大地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万物都要依靠它生长,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大地深厚却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无量,蕴藏着弘德,光明,远大,使万物都能生长,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放到人身上就是一个人非凡的气度,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胸怀,一种格局。
要想无往而不利就要时刻记住低调,谦卑做人,经常让自己处于不饱满,饥饿的状态,“卑以自牧”,有功德而不居功德(劳谦),人要想生活幸福必须要“言之有物而行有恒”,把专长的行业做到底,凡事要想得开,而厚德载物,柔顺含弘是为人处世最得人心,最能长致久远的品德。
明白万事“无平不陂(bei),无往不复,”,明白万物“亢龙有悔,否极泰来”。
,这两个规律起来就是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也是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
2魏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成为魏襄王,有一天孟轲去拜见他时,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
襄王猛然问孟轲:天下怎么安定?孟轲回答:统一才能安定。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孟轲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襄王又问:谁愿意让他统一呢?孟轲回答:天下的百姓都愿意。
其实,去分析一下孟轲与襄王之间的对话,你就明白,天下怎么安定就看你襄王敬重什么?敬重的是百姓。天下的安定能有多持久,走多远?就看你襄王害怕或恐惧什么?害怕与恐惧的是施行暴政滥杀无辜,而要反过来去施行仁政。
这就好比如今再说,人如何做好事业?就看你敬重什么。你的事业能做多久,走多远,就看你害怕或恐惧什么。你所敬重的到一定会来成就你,会让你厚德载物;你所恐惧与害怕的一定会时刻让你保持清醒,自强不息,持续精进。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心存敬畏,谨微慎防,行至高远;小人肆无忌惮,放任自流,终究一败涂地。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心存敬畏之心的君子。什么是敬畏?就是既敬重又害怕。如果一个人有ta所敬重的事物,却没有害怕,恐惧的事物,当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庸才,什么都不怕的人意味着什么人都怕ta,那这个人基本完蛋了,是成不了啥大气候的,这是自负,不知天高地厚。
相反,如果一个人有ta所害怕与恐惧的事物,却没有ta所敬重的事物,那这个人就很自卑,没有自我价值感,喜欢逃避,退缩,这时就是宰相肚子不能撑船,没有了厚德载物。
敬畏实质上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上的边界感,没有边界感的人就像未成年的孩子都是巨婴。
所以,人要有对事物的敬畏之心,对事物敬重,你才能做到厚德载物;对事物畏惧,你才能做到自强不息。毕竟,心存敬畏,方显英雄本色。
3齐王有一天去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50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
孟轲回答: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很高兴,那就吞并,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后而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
孟轲的意思是给齐王建议,如果齐国要征讨燕国,不是不可以,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燕王在虐待燕国人民,燕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齐王去征讨燕国就是救燕国的人民于水火,能得到燕国人民的认可与欢迎。
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去征讨另一个大国,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制度代替一种旧的制度。
再比如,在中国革命期间,蒋介石的实力是要在毛主席之上的,那毛主席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而蒋介石却不能?
最大原因孟轲已经指明,毛主席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施行仁政的领导人,而蒋介石是陷人民于水火,施行暴政的领导人。那自然是毛主席确立的新制度来代替蒋介石确立的旧制度,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欢迎与认可。
当时的齐王没有采取孟轲的忠告,导致燕国人纷纷反叛齐国。
当时陈贾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孟轲回答:是古代的圣人。
陈贾又问:如此来说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回答: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合乎情理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听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敬仰他。现在的君子,岂只听任错误不改,还要另找托词。
所以,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从古至今,都没有什么圣人存在,未来也不会存在,圣人,君子并不是完美无缺,没有一点缺点,不犯任何错误的人,只不过他们会犯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可以让自己以后少犯错误或者尽全力做到严谨,对自己严格要求不犯错误。
而认知越低的人越固执己见,喜欢找借口,强词夺理。
4
看过历史,你就知道,古代糊涂愚昧的皇帝有不少,也有阴险狡诈,能说会道,自说其圆的下属,他们通过君王给自己的权利,喜欢玩政治权术,把上面的糊涂和愚昧皇帝玩的团团转。
在《黄石公兵法》中提到:以明示下者暗。意思是部下面前显示高明的上位者,一定会遭到愚弄。
说白了就是喜欢卖弄自己的聪明和炫耀自己,历史上,普通人卖弄聪明往往很快就会被戳破,而对着上位者卖弄聪明还有一不小心失去生命的可能。比如杨修。
反过来,上级对着下级,高维者对着低维者卖弄聪明,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欺骗。
为什么出现下满上的规律呢?
第一,对权威的惧怕。权力有天然的威慑力,面对上级时,下级往往会顺其自然,即避免触怒上级,也可以避免带来消极后果时承担免责,上级无法得到正确反馈。第二,是人难免有私心。下级为了获取青睐,不切实际地吹捧上级,美化自己,会脱离客观事实,让上级陷入愚昧无知。第三,追逐利益。为了借机获取利益,下级,利用上级自认为聪明,软弱,懒惰等特点,主动地欺瞒上级,捏造事实。
而张仪与苏秦就是其中两位,他们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让自己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魏国人公孙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还有苏代,苏历,周最等这些人遍布天下各地,专门研究诡辩诈术与人一争高下,多的数不胜数,而且奇怪的是这些喜欢诡辩耍诈的人在当时的名声最为著名。
在扬雄的《法言》中提到,苏秦与张仪是学习鬼谷子的智术,实质上是搞欺诈,算计的阴谋诡计论。
这就很好印证了一句话: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这就是往往那些善于伪装自己,一肚子坏水与阴谋诡计的阴谋家,反倒很受那一批乌合之众的追捧。
如今我们身边就有看起来表面是读孔子的书,满嘴道德仁义,实质上却做着像张仪,苏秦这样事的人。这些人就好像表面温情柔弱的妇人内心却是蛇蝎心肠,凤凰的嗓音却长着恶鸟的羽毛。
虽然这些人看起来很有才华,可惜的是这种才华用错了地方,这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正道的才干。
相反,也有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身居高位,但不刻意表露,从而也避开了很多危险,将情势看得更清楚。
比如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是治理有方的大臣,也是颇有战绩的武将,他从不炫耀自己,所以政绩,学术都有极高的成就。
,像张仪,苏秦等这些人都不能算是大丈夫与君子。那什么才算大丈夫与君子呢?
孟轲说: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的是大丈夫。
真正的君子一定是明白正大光明的德性,行光明正大之事,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大丈夫君子所为。
在《孟子》中,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 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是这样,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也是这样。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让你潜龙勿用,时刻保持清醒,自强不息,持续精进;
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让你保持谦卑之心,保持饥饿,不要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有功德而不居功自傲,做到厚德载物。
,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你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如果你有理想,你走的是正道,坐得正,行的端,你就要去捍卫它,不要怕被别人嘲笑。
当时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赵王赵国的领土,俘虏人民,又引水灌城,所以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射箭,防备四面灾难,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招揽骑马射箭的武士,并且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那怎么做呢?办法是上行下效,只有上面先做到,下面才能做到。他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彰明恩德要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先取信于贵族近臣。
就好比,管理者是先来约束管理自己,而不是约束管理别人的,只要管理者自己做到自我管理,那下面的人自然也会效仿,如果一个管理者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那ta是不可能去管理别人,成为管理者的。
,走正道,让别人去说吧,即使别人嘲笑你,那也是只能证明别人自己的愚蠢,其它什么也证明不了。
5巧言善辩,信口雌黄,强词夺理者往往心存不善。
赵王的弟弟赵胜被称为平原君,门下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叫公孙龙,善于做“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
而公孙龙巧言善辩,能真的把奴婢有三个耳朵说得跟真的似的,就是我们说的,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而平原君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两人不要再辩论了。
这时一位叫邹(zou)衍的人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碍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有害君子风度。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什么意思?
真实的话语往往不动听,华丽的言辞往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心地善良的人不喜欢巧辩,而善于巧辩的人往往心存不善。 有真知的人未必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都拥有真正的智慧。 圣人从不自私地积累财物,而是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帮助他人,或者与人分享,反而变得更加富有;尽量给予他人,这可以使自己更加丰裕。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圣人的法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
,希望你可以做一位正人君子,要记得一个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上善若水的含义
【拼音】shàngshànruòshuǐ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