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九鼎之谜(春秋关于九鼎的典故)
中国民间故事九鼎之谜。这个传说是真是假,至今没有定论。不过,九鼎的出土,确实为考古学家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九鼎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后,为奖励军功而铸造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铜器。而且,九鼎的铸造工艺非常复杂,不仅要经过多道工序,还要考虑到鼎的重量,以及鼎的形状、大小等。所以,九鼎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在夏商周三代证券更替的过程中,最神秘的圣物莫过于九鼎了。
以九鼎指代政权,始见于春秋之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出自《墨子·耕柱》及《左传·宣公三年》的相关记载。据《左传》及《史记·楚世家》可知鲁宣公三年,楚伐陆浑之戎,大军驻扎在洛阳郊外,楚庄王派人入洛阳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作为周天子代表入楚营劳师。楚庄王傲慢无礼并夸口说楚国雄师百万,仅以折喙之金便足以成九鼎。王孙满答楚王说
(政权)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而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墨子·耕柱》云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四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卜人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二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
从这两段关于楚庄王对九鼎的觊觎和后来的秦惠文王、魏安厘王等强大诸侯对九鼎的同样心理看,九鼎代表王权的法统地位,应是当时的共识。后世以“鼎迁”、“鼎移”、“失鼎”,以及“得鼎”、“定鼎喻指政权覆灭和王朝建立的表述方法即源于此。
从目前所知的文献看,有关九鼎的传承经历大致如下
1、禹铸九鼎,迁商,迁周。《左传·宣公三年》、《墨子·耕柱》、《史记·周本纪》
2、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兵次洛郊并使人入周问鼎之大小,轻重,以窥周室。《左传·宣公三年》、《史记·周本纪》、《史记·楚世家》
3、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赵、魏为诸侯。《史记·周本纪》
4、周赧王五十九年,九鼎入秦。《史记·周本纪》。《史记·秦本纪》、《史记·封禅书》
5、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在前后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内,九鼎可谓传承有序、言之确凿,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考古材料反映的却是一番景象。大致相当于夏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资料显示,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智能铸造爵等小型容器和镞、小刀、凿等简单的兵器与工具等,尚不具备铸造大型容器的能力。而成功地铸造出大型容器类的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以河南郑州二里冈遗址为代表的商代中期的事了。此时已晚于夏禹时代数百年之久。由此看来,禹铸九鼎之事只能是后世的凭空杜撰。
,成套的鼎开始使用,也是安阳殷墟出土资料显示的内容之一,不过在殷墟的资料中仍不见九鼎的组合。它一方面佐证禹铸九鼎的不可信,也说明九鼎的组合应是周人对商礼的增益,而非从商人那里继承来的内容,更与夏人无关。
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章,用鼎制度乃周礼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分别对应着周天子、天子之卿、与诸侯大夫等不同阶级的人群,王朝还设有官员专司器物的使用与铸造等事,丝毫不得紊乱。
正是在西周严格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钳制下,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九鼎成了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和使用的礼器,并逐渐演化成了周天子的代名词。加之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天下共主的尊严,九鼎自然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由此可见,传说中的九鼎并不是夏禹或夏后启铸造的圣物,而是周天子自用礼器神圣化的结果,是周人长期统治与周礼钳制人们思想产物。
本文参考资料《左传·宣公三年》、《墨子·耕柱》、《史记·周本纪》、《史记·封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