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制度(李约瑟之谜名词解释)
李约瑟之谜制度的发展。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概论(第2版)(修订版)(上下册)(套装共2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简史(第2版)》中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主要特点是“文献资料丰富,考据精确,学术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1、高水平均衡陷阱名词解释?
伊懋可 (Elvin ,1973)所提出的“高水平陷阱假说”认为 ,中国之所以在工业革命前一千多年里领先世界 ,而后又被欧洲所赶超 ,是因为中国受到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限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她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 ,以至于到欧 洲工业革命时 ,中国的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 ,这包括复种、 灌溉、 密植、 耕种工具的改良等等。 ,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 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 ,中国在较高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相反 ,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有限的资源的约束。伊懋可列举了许多史实 ,试图证明中国在明末和清朝已经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 ,从而无法在旧有的技术条件下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中国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 平、 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 的高水平陷阱之中(参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这篇论文)。
简言之,中国发达的农业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的繁衍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养活了更多的人,如此,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这样便限制了对工业发展的资源投入,使得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工业。那时候投资土地的回报是高于投资工业的回报的,资金流向了农业而非工业。
2、中国明朝有小冰河期,那间的欧洲有没有呢?
我们现在通过史书看朝代更迭,世代兴衰,会有很多视角,比如政治制度的设计、文化内核、军事制度、人口与资源等等。近来随着历史资料的深度发掘,也有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以几千年的时间维度来看世间百态。
因为人都要吃饭,粮食、物产成为大自然规律参与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绝对控制力量。只是在当时的人看来,只是天气的变化,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自由意志竟然会受到小小天气的影响。
(小冰河期时的欧洲大陆)
小冰河期的形成机制,直到目前也没有权威的解释,最引人入胜的一种理论是宇宙引力对地球潮汐产生浪影响,从而影响地球洋流运动,出现了脉动式的气候变化,时间间隔一般是“800-1300年”不等。我们目前处于上一次小冰河期结束后的气候平和期,从1700年开始算起,至今已经300多年了。
最近一次的小冰河期并不是从明朝开始的,而是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个时间对应中国的历史时期,则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然变得强悍难制,屡屡南下,冲击中原王朝,北宋、南宋王朝亡国,甚至还出现了武功亘古未有的蒙古帝国。这其中的原因即是天气突然恶化,草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体系难以维持生存,游牧民族为了活命,拼了命地往南迁徙,变得极其富有侵略性和攻击性。
(游牧民族变得富有侵略性)
现有的资料显示,小冰河期不仅仅对中国造成了农作物歉收,形成了大面积的战乱乃至于朝代更迭,在全球范围内,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小冰河期的巅峰时期,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白雪皑皑,美洲大陆的苏必利尔湖开始结冰。
欧洲近代以来,文明社会形成,保留了更多的气象资料。中英格兰的气象资料显示,再1659年-1979年之间,最冷、最热的冬天、夏天多发生在小冰河期,泰晤士河经常结冰,荷兰的运河也是如此。冰雪覆盖的地貌成为常态,期的欧洲画家的笔下也经常出现白雪景色。
从查理曼大帝之后,欧洲虽然陷入了中世纪的泥潭中,欧洲之所以还能在黑暗中坚持600年之后才迎来文艺复兴,并非是欧洲太蠢,不懂得反抗,而是从800年后,就开始陆续有几百年的温暖时期。从英格兰和挪威,森林越来越多,农民开垦土地到荒原高地,冰岛的北岸甚至都可以种植大麦。从1100-1300年间,危害喜暖作物的五月霜冻一次也没有。
(欧洲曾经的田园风光)
气候环境的好转,使得物产大增,,人吃饱了饭,就开始了各种文化折腾。1000年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文明日趋长恨歌书,不管是绘画还是诗歌、建筑都到达了黄金时期。维京人喜欢航海,他们驾着船发现了格陵兰岛,到世界各地区捕鱼,还曾经把活着的北极熊运回丹麦。虽然教皇要求缴纳的税有点多,好歹日子还能过的下去,所以,欧洲的社会在这个阶段是比较稳定的。
(曾经富足的欧洲)
到了14世纪,画风突然改变了。
气候转冷,冰岛冬季开始结冰,无法捕鱼,到后来甚至也不能种植庄稼了,人们宰杀了一半的牲畜用以节省干草和粮食。当时的人们还以为天气只是一时变差,还幻想着明年会好转,直到他们耗尽了生活物资,不得不从北欧返回本土。
欧洲本土的日子就会很好吗?很显然不是的。
1315年夏季的欧洲大陆,冷冷的冰雨连下几个月,洪水冲走了欧洲大陆的泥土,还冲走了整个村子。1316年的春季,阴雨绵绵,连年歉收击垮了欧洲,没粮食,没饲料,哀鸿遍野,在凛冽的寒风里,到处流传着人吃人多传说。灾难性的气候持续了7年,欧洲自此贫瘠,欧洲气候从此变幻无常。欧洲人爱聊天气到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
温暖时期的人口过剩难题,严重困扰着欧洲各国的国王们,嗷嗷待哺的国民的胃,成为最大的现实政治。谁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谁就是好国王。为了给这些过剩的人口找条活路,也是为了通过战争解决这些隐患,欧洲人发动了持续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
(惨烈残酷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的结束,也不是欧洲人突然良心发现,而是他们又发现了更好的出路。
虽然海况变差,穷则思变,欧洲人发展出了更耐风浪的尖底船。他们乘坐着渔船,在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满世界去捕鱼。结果,还真让他们发现了两个世界级的渔场——拉布拉多、纽芬兰。不过当时由于没有保鲜技术,他们只能做成了鳕鱼罐头送回欧洲,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随着捕鱼航线的发展,哥伦布发现了西印度群岛,到了1600年前后,欧洲人开始尝试殖民美洲大陆。1620年,五月花号带着“信奉上帝和寻找鱼类”登陆美洲大陆,成为美国历史的开端。
(殖民美洲大陆)
中国的明王朝,由于是大一统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稷民生的责任,所谓吃不饱饭都去找皇帝老爷讨。结果,欧洲人由于是封建制,封建主与农奴多少还有些关系;明朝则是赤裸裸的刀兵相向了。欧洲人在穷困中走出来一条康庄大道,明朝则陷入了治乱兴替的窠臼。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的学者尝试解答过这个谜题,就是“李约瑟之谜”,很多人都从文化内核的角度去找。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重文少理,无为而治,重视义利之辨有关,也与中国地大物博,中央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有关。
欧洲也有小冰期啊,而且对欧洲影响巨大。
第一大影响就是三十年战争。结果就是欧洲超过60%人口死亡。三十年战争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比如全欧洲战争,宗教革命,现代军事的萌芽等等。因为三十年战争死亡人口太多,在接下的时间中,地多人少,物产丰富,直接酝酿了文艺复兴。而当时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不愿意打仗的人漂洋过海,到达美洲,是后来美洲大开发的人口原因。
第二大影响就是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记载会发现,未来影响欧洲的俄罗斯没出现。那是因为有波兰立陶宛联帮的存在,俄罗斯无法西进。所以俄罗斯就西进,攻击中国。一支在东北被多尔衮击退,一支在新疆被巴图尔晖台吉击退。虽然中国古代对外战争不多,这个影响巨大。中国胜利在现场,失败在战略。此后三百年,俄罗斯不断南进,直到晚清,狮子大开口。俄罗斯东进是西班牙五国联军侵华的一部分。其实三十年战争,西班牙无法获胜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半军队到了亚洲,和中国打仗,结果因为郑芝龙,西班牙人策略失败。西方国家联合对付中国的历史已经开始,新的国际战争形式已经出现。
第三大影响是科技巨大发展。小冰期导致陆地生活艰难,海上生活相对简单,各种科技进步明显。比如观星术,海洋捕鱼技术,海洋农业运输技术等。这类技术是中国和西方技术积累的主要差距,因为中国所谓科技落后,就是落后这一段,中国没有海洋农业的科技发展阶段。而欧洲迫害女性的黑暗行为,比如巫女事件,因为小冰期后的科技进步,也慢慢停下脚步。
3、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西方了?
中国传统科技都是应用科技,与近代科技不同。
一、经历基础。中国传统科技都是以农业为依托的,本质上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以农学、历法、数学和地学为大宗。农业经济本质上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没有联系,不求利润,从而是科技发明和创新缺乏内驱力。近代西方所有科技都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
二、传统思想。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的,几乎算不上有科学之说。科举考试的分科都是人文、社会科学,格物致知也不过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三、科技局限。古代科技几乎都只限于对某种科学现象或技术的记录和,很少上升到理论研究和原理分析。
四、应用受限。古人没有发明专利制度,对技术权力的保护就只有不外传,这种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传秘方大大限制了技术的推广。
五、具体到四大发明,几乎都能印证上述缺陷。鲁迅先生有个论断,大意是说中西对四大发明的应用不同的指南针—中国人用来看风水,西方人用来航海。火药—中国人用来放烟花,西方人用来侵略掠夺。
中国虽然有四大发明,但很遗憾,并没有真正的科学,只有一些技术,最终落后是必然的。
科学是指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反复实验验证的方法,中国并没有,只是一些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提炼出一些经验,知识分子零散记录下来,知其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不重视探索自然界,而更重视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识分子论述发展礼制,而不是研究自然规律。
中国这种技术进步,没有严密的理论指导,没有方法论,基础不牢,最终必然被扎扎实实建构理论和进行实验研究的西方打败。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几何原本》这种逻辑严谨的数学巨著,文艺复兴后又发展出伽利略这样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最终科技的腾飞是必然的。
4、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中国古代其实是重视科技发展的。
但更注重其实用性,这和华夏民族的性恪有关,不重外表只重实用,事件总有其两面性,和瓶颈性,而任何先进的事物也有衰减期的。
花无百日红,人无长青春,同理!
比如唐宋时期,就有很多文人写了很多诗词,来赞扬科技对社会的贡献。
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并对龙骨水车有“救患分灾”评价。
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前后两次推广也体现宋朝重视科技对生产作用。但真的很实用!
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没错,当时宋代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它的设计师就是苏轼苏大学士。又一实用的典型。
今天的广州博物馆,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昔日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果然是苏东坡的隔代知音,不忘记将苏轼的工程师身份列了出来。
姐也是工程师,电气的,我爱工程师!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把“富之”放在“教之”的前面,认为先富后教。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的。
孟子也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提倡“制民恒产”。从这点上来看孔孟的思想根管子是一样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既然孔子和孟子提倡先富之、制民恒产,那么只要能够达到富民制产这一目的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拒绝的了,如果科技能够达到这一点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
所以别曲解了儒家,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是因为市场,求大于供,资本家想富起来,想方设法增加生产率,有需求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人为之奋斗,工业化大革命诞生了!
你们知道中国的第一本电学专著是谁写的吗?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曾国藩是谁?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却培养出了一个电学家。
中国研究微积分的第一人李善澜也是传统士大夫,他曾经写过一本数学专著,请曾国藩为他出书。曾国藩不但帮他出书,还要自己的儿子跟他学习数学,学成以后以曾国藩的名义为这本书作序。在曾国藩的引导下一批中国科学家造成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这艘船叫“黄鹄号”,造成之后曾国藩的高兴的说:“西洋技巧中国人亦能为之。″
在曾国藩的倡导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去美国学习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领袖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18世纪以后,中国跟西方相比科技落后了。而中国仅仅只是比西方落后,或者说当时仅仅只有西方而己!
为什么中国在18世经后落后呢?
不是只有中国没有搞出现代化这个东西,而是只有英国搞出了现代化这个东西。其他国家都是跟他学的,离的近的就先学了离的远的就后学了。
下图给养养眼
这和踩狗屎运有关,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总不能总是东方亮噻!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的印象呢?
是因为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了,我们痛定思痛的反思。不停的在想我们为什么落后了,我们为什么落后了。
意淫伤身啊!
是因为我们自己不重视科技轻视科技。其实能够这样痛定思痛的反思,恰恰说明中国是重视科技的。如果真的不重视,那还会在乎自己的科技比别人落后吗!就好像一个地痞无赖,还会在乎自己的品德比别人低吗。
中华民族一直就是个好强爱学习的民族!
而且,中国近代以来,至少在主流思想当中没有反对工业化。
所以我们在反思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时候,不要总是只拿中国跟西方比,要站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去看。
如果说王朝时代,技不如人,可以。王朝之前的时代,那就哈哈了。不用说别的,司母戊鼎,世界有第二个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中国还是很重视科技的。
以大明为例,明朝最初的轻型火器是火铳。这种火铳以发射霰弹为主,射程只有二三十米,优点是制造简单,而且造价低廉。
但发现葡萄牙人的火绳枪厉害以后,大明立即仿造了鸟铳,也就是明朝的火绳枪,并且大面积使用。
当时这种火绳枪,已经是世界上很先进的火器。
再说火炮,明朝在中期最强悍的火炮是大将军炮。
资料这么写大将军炮的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后有照门,装药一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射程可达一里之外。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大将军炮相比当时世界先进火炮,存在射程近、威力弱、射速慢的劣势,不属于先进火炮。
,大明在发现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装备一种先进的舰载火炮后,立即进行仿制,这就是著名的红衣大炮。
当时明朝与澳门的葡萄牙人长期进行火炮交易,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一部分来自这个炮厂,一部分来自他们打捞的英式火炮和其它渠道买入的火炮。
红衣大炮的性能超过大将军炮数倍,射程高达数里,精度也更高。后期改进的红衣大炮,射程高达2.5公里,已经超过满清时代的大炮。
客观来说,大明对于科技还是非常重视的,主要是汉人的实用主义思想。只要科技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和战斗力,大明一律引进。
满清恰恰相反。
满清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火炮,其实和明朝的红衣大炮没有区别,长达200年不能进步。相仿,当时英国佬的火炮已经和满清火炮存在代差,无论射程、精度还是威力,都有很大优势。在每次炮战中,英国人都占据上风,尤其海军对抗最为明显。
,满清的火器也毫无进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满清使用的火绳枪就是200年前明军使用的鸟铳。这么多年过去了,火器方便毫无进步。
而早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清军已经被沙俄的800支燧发枪打的落花流水,围城近1年也攻克不了。
摆明了别人火炮和火枪战斗力很强,满清就是不愿意学习。
说白了,一群土包子而已,就知道骑马射箭,哪里懂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