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上海女知青失踪之谜(上海女知青在云南)
云南上海女知青失踪之谜一九六三年十月,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震惊当地的事情。村民们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而来的是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断在地上翻滚,居然滚到了村子的中央。当时的人们以为是野兽出没,吓得赶紧跑回家,结果果村子里的人发现,这个东西居然是一个人形的石头,而且还是一个女人的形象。
随着上山下乡政策的提出,几乎一半的年轻人都主动到了农村建设当中,而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号——知青。
这些知青,有的一辈子留在了农村,有的重新回到了城市。
当时,朱梅华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跟同伴来到了云南的西双版纳,但她却在厕所中神秘失踪了,至今仍杳无音信。
如今,距离朱梅华失踪已经过了40多年,父母一直都没有停止对她的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他的踪迹。
那么,朱梅华究竟遭遇了什么?她是如何失踪的呢?警方在调查当中又发现了什么线索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起案件的经过。
知青下乡
朱梅华出生在上海的小康家庭,父母都是党员,她又是独生子女,优渥的物质条件使她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她自小学就开始学习绘画和跳舞,文化课也没有落下,这让她迅速成为了学生中的领头羊,还有机会到中南海与毛主席见面。
再加上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朱梅华将毛主席视为了偶像,毛主席的话就是她人生的方向,当年流行的《毛主席语录》她也能够倒背如流。
有一次,朱梅华做为优秀学生代表前往中南海见毛主席,此时她不过18岁,脸上满是对毛主席的崇拜。
毛主席一脸和蔼,向她抛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孩子,你为何而读书啊?”
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不倒朱梅华,她铿锵有力的回到了这个问题
“为国家的发展而读书!为了不受列强的压迫而读书!您和周总理就是我们读书的方向标,只要您需要我们,我们定会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主席听到这个回答后非常满意,赞许的点了点头,随后便将问题提升了一个层次。
“你对前往农村做建设有何看法?我知道你从小在城市长大,倘若让你前往农村你还愿意吗?”
“我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任何事,农民是共产党的父母,他们理应得到重视,如今父母有难,做孩子的岂能不帮?主席,我愿意回到农村!”
,朱梅华在高中毕业后,拒绝了继续深造,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当地的上山下乡活动,对此,父母也曾劝过她。
“你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接受的都是最好的教育,为何要选择那么早就进入社会呢?我们有能力让你继续读书,还是不要到农村了。”
对于父母的劝告朱梅华置若罔闻,甚至还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逼迫他们。
起初,她与父母僵持了一周,但他们始终都未松口。于是,朱梅华便在好友刘桂花的邀请下前往她的家中“避风头”。期间,她还不停的向好友抱怨。
“我爸妈真是枉为共产党员,他们居然反对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如今国家需要建设,我们这些年轻人怎可不管不顾?这次我非要下乡不可。”
但刘桂花却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已经料想到了农村生活的不便,在她想劝朱梅华改变主意时,下乡的申请资料就通过了,而她们要前往的地方正是西双版纳。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朱梅华的母亲双眼通红的为她收拾行李,还在里面塞了几张粮票,而朱梅华则将这些东西全部丢了回去。
“我是搞去建设的,不是去享福的,您准备的这些我用不上,还是给自己留着吧,您再这样我就留在农村不回来了!”
不久之后,一辆载着知情绿色卡车驶来,她兴奋得将行李丢在车上,然后与好友刘桂花一起前往了西双版纳。
随着周围的环境越来越荒凉,许多女知青都沉默了,她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日后的生活,不禁害怕得哭出声,其中便包括了朱梅华和刘桂花。
,卡车停了在一个破败的乡村门口,此时,这些女知青们才从一路的颠簸之中缓了过来,但当她们看到用茅草盖的屋顶和露天厕所时,还是瞪大了双眼。
朱梅华看着破败的房屋,一脸疑惑。
“这是我们住的地方?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毛主席说的是石板屋啊!还有这个厕所是怎么回事?居然不分男女?那我们该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啊?”
面对朱梅华的疑问,村长只得发出一阵苦笑。
“这已经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了,我们这里穷的很,能不能吃饱饭都是个问题,哪里还有钱修石板屋啊?只能委屈你们了。”
那么,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朱梅华又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梦想与现实的区别
起初,朱梅华害怕得不敢入睡,巴掌大的老鼠拖着粗壮的尾巴在床上爬行,有毒的蜈蚣躲在她们的衣服里,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在损害她的皮肤。
不出几天,她的手脚已经被这些小东西咬出了多个伤口,有的地方甚至还留了疤,而她的脸色也从先前的红润变成了如今的惨白。
她曾多次找到村长换房屋,却被村长以“知青应吃苦耐劳”为由拒绝了,幸而刘桂花随身带了药酒,她才得以减轻一些痛苦,而刘桂花一边为她擦拭一边向她抱怨。
“你说你逞什么能,什么都不要就离开家,还与父母闹矛盾,他们是一心为你好的,现在知道错了吧,我的药酒也没有多少,用一点少一点,这里买药又不方便,倘若再遇到类似情况,你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可如今木已成舟,朱梅华也只能接受现实,她们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劳作,还学着农村妇女的模样打扮自己,中午吃着大锅饭,晚上一起做女红。
久而久之,朱梅华等人竟也融入了这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直到新一批男知青的到来,才使得这个乡村有了几分活力。
在朱梅华等人来到这里一年后,以祝为鸣为首的一批优秀男知青们主动来到了这里。
当天晚上,她们还开了一场欢迎会,而朱梅华又唱又跳,姣好的面容和身姿瞬间吸引了祝为鸣的目光,一场年轻人之间的恋情正在酝酿。
随后,祝为鸣便朱梅华展开了追求,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动了朱梅华,两人日日出双入对,令人艳羡不已。
但喜欢朱梅华的人可不止祝为鸣一个,这些人时常以工作的方式接近她,而她也来者不拒,经常和这些人一起劳作一起吃饭。
有一次,朱梅华应下了别人的邀约,而祝为鸣终于忍无可忍了。
“你是我的女朋友,理应与其他人保持距离,你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应下他们的邀请?我的家境也不必他们差,我也可以带你去吃饭啊!”
而朱梅华对此表示非常的不理解。
“我和他们就是同事的关系,一起吃顿饭怎么了?你可真是封建!毛主席说过,妇女与男人之间是有纯洁的革命友谊的,你可别想太多了。”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祝为鸣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他仍对一个企图接近朱梅华的男知青发了脾气,而这件事传到了朱梅华的耳朵里,他们罕见的发生了一次争吵。
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就开始产生了裂痕,吵架已经成为了常态,有时甚至还会大打出手。
与此,这个乡村里还发生了一起枪杀案,虽说已是70年代,但这里过于偏远,且难以管理,仍然有不少人拥有枪支弹药。
而这群人是因为种植问题产生了争执,在多日的调解无果下,他们才发生冲突。当时,朱梅华在睡梦当中被枪声吵醒。
“这是什么声音啊?有人在放爆竹么?”
此时门外传来了几声惨叫,然后陷入平静。
朱梅华迟疑的推开了房门,只见三四个人躺在地上,胸口的血洞还在往外冒着鲜血,待她与同伴将这些人送到村医处时才知道这些人是中弹了。
“为什么会有枪?毛主席不是说过私人不能拥有枪支吗?连他自己都没有,这些人为什么会有?我的安全在这里根本得不到保障,我要回家!我不该来这里,让我回去吧,求求你们了!我可以给你们钱,只要能放我回去,多少钱我都拿的出来!”
可惜,并没有人理会她的情绪,唯有刘桂花还能陪她说说话,直到四年后她们才找到了回家的机会,但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
1974年的一个夜晚,朱梅华感到腹痛难忍,但最近的厕所离这里有几十米的距离,于是她摇醒了刘桂花。
“桂花,陪我去趟厕所吧,路上太黑了,我一个人不敢去。”
“我好困啊,你自己去吧,村长前阵子刚刚清理了野猪,不会有危险的。”
无奈之下,朱梅华只得一人前往厕所,不料,她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次日早上,刘桂花起床后发现身边的床位是空的,她以为朱梅华先去上工了,便没有在意,可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没有见到朱梅华的身影,她隐隐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于是,她找到了祝为鸣进行询问,她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随后她又去找了村长,但同样是一无所获。
这时,刘桂花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她马上奔向了厕所,果然,她在厕所中发现了朱梅华的一只鞋子,看来朱梅华极有可能已经遭遇不测了。
失踪之谜
知青的失踪或被害是极为恶劣的案件,村长与当地警方都十分重视。
起初,他们将厕所翻了个底朝天,可除了刘桂花找到的那只鞋便再无发现。后来,他们又顺着路线四处寻找,仍然是一无所获。
这就奇怪了,倘若朱梅华被野兽吞食的话,在这附近应该会留下血迹和骨头,再不济也有衣服的碎片,难道她只是被不法份子抓走了?
于是,警方便根据这个线索锁定了祝为鸣,因为,只有祝为鸣存在杀害或者囚禁朱梅华的动机。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祝为鸣的日记本上看到了一些极其恶毒的话,但他却矢口否认。
“这些都是写来玩的,大家都是受过教育的学生,怎么可能做得出杀人的事情?我前几天回家探亲的时候,还给她带了一只瑞士手表呢,我爱她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杀了她!”
随后,警方根据祝为鸣的供词进行了调查,排除了他的嫌疑。不久之后,知青安排员蒋进杉走进了警方的视线。
蒋进杉常常以权谋私,他曾以职务之便染指了不少女知青,曾经还追求过朱梅华,在被拒绝后,他曾多次给对方穿小鞋,,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此次案件的突破口。
,面对警方的怀疑,他居然没有加以掩饰,直接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是啊,就是我杀的,我还把她埋在猪圈里了,这妮子真讲究,手上还戴着瑞士手表呢,我把这玩意给摘下了,你们要看看吗?”
而他的态度彻底激怒了警方,但当他们将猪圈里里外外翻了数遍之后,却没有发现朱梅华的尸骨,甚至连衣服的碎片都没找到。
“我骗你们的!我哪敢杀人啊?这只手表是我上厕所的时候捡的,我哪里知道小妮子是被谁害的?反正与我无关,我还能捡个名牌货戴戴。”
朱梅华远的父母也特地赶到了这里,他们几乎将西双版纳都走遍了,而朱梅华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
但夫妻二人却没有放弃,十几年间,他们没有一日不在寻找朱梅华,直到身体实在扛不住舟车劳顿,这才不得不停止。
他们无法亲自去寻找,只得请求警方或者私人代替他们去寻找朱梅华,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40多年,朱梅华仍杳无音讯,可他们却仍然坚信自己的女儿一定会回来。
“孩子会回来的,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消失不见呢?一定是我没有用心找,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放弃!”
而这起“西双版纳女知青失踪案”也成了一桩无头悬案,至今无人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