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之谜(白起为什么被赐死的六大原因
白起被赐死之谜。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征战无数,攻城略地无数,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起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传奇色彩,他曾经多次大败魏国,也曾经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更是在伊阙之战中一举歼灭韩国45万万大军,这些战绩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不过白起虽然功勋卓著,他的结局却十分凄惨,因为他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1、白起之死真相大?
白起的死离不开他的嚣张跋扈、离不开他的自以为是、离不开他的自作聪明。
拒历史记载,自长平之战后,白起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结果他的想法太天真了,没想到被君王所猜忌,君主和臣子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白起的死。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这时的白起由于病情反复,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三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让白起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的决策失败,变勒令白起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睢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
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叹息道:“我本就该死,长平之战,战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古往今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案例,屡见不鲜。白起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案例之一。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一生中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据统计战国时期,秦国共斩杀六国军队好达200多万,其中白起就占了一百万。
古代帝王最忌惮将领们功高盖主。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想灭掉赵国,被秦昭襄王下昭让他撤军。后来赵国违约,秦赵开战,秦王想让白起挂帅进攻赵国,可是白起不干,推辞了多次。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大败。
秦王大怒,直接把白起贬出咸阳城,后来大臣进言,白起是百战名将,如果投靠其他国家,必定是秦国大患。
秦王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派大臣携带剑,追到杜柚亭,让白起自刎。一代战神,至此陨落。
白起被君王所猜忌赐死。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
2、白起是怎么死的,他有什么流传至今的故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十一月,白起被赐死。
(白起剧照)
白起被赐死的经过
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扩大战果,相继攻取了皮牢(今山西河津)、太原等地。此时,赵国的形势愈加危急。
赵王就派遣苏代去说服秦相范睢放弃攻打赵国的打算。苏代为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口才也是一流。
苏代先为范睢了白起所立下的战功,即“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凭借这些功绩,如果平定赵国,白起必然会被秦王加封三公。如果白起被加封三公,素来恃才傲物的范睢内心一定很难平衡。
接着,苏代还点明了秦军继续攻打韩、赵之地的弊端,即“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也就是说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的百姓反而投奔赵国,天下人不乐做秦的国民已经很久了。,即使秦国用武力拿下赵国,但赵国的百姓还是会投往他处。人口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得不到人口,那么平定赵国对秦国意义也不大。
,苏代还为范睢指明了做法,即“许韩、赵之割地以和”。如果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功劳自然不会算在白起头上,范睢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范睢上奏秦王“由于连年征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这样士兵也能休息一段时间”,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允许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秦、赵、韩三方休兵。
(范睢剧照)
事实上,当时秦兵士气正盛,完全有可能一举灭掉韩国和赵国。但由于范睢嫉妒白起的功绩,便劝秦王放弃了东进的打算,白起、范睢二人结下梁子。
昭王四十八年九月,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当时白起染病在身,由王陵担任主帅。不久,王陵兵败而归。秦王便打算让白起担任主帅,继续攻打赵国。在白起看来,围攻邯郸并非明智之举,拒绝了秦王任命他为主帅的要求。秦王只好重新任命王龁为攻打赵国的主帅,但不久楚国和魏国派出数十万大军援救赵国,秦军形势危急。秦王无奈只能要求白起去做“救火队长”,但白起性格太过耿直,竟然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白起接二连三拒绝秦王的要求,这使秦王非常愤怒,便下令将他贬为平民,发往阴密禁锢。三个月后,秦军在邯郸吃了败仗的消息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将失败的原因归咎到了白起身上,加上范睢等大臣落井下石,白起被赐剑自裁。据《史记》里记载,白起死的时候曾经说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 赵卒降者数十万人, 我诈而尽坑之, 是足以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在临终前想到了被自己坑杀的数十万赵国士兵,认为自己的死也是命中注定。
长平之战是白起一生的顶点,也是造成他负面形象的主要原因
说到白起,就不能不说长平之战,这是他最有争议的故事,也是流传最久远的故事。
昭公四十五年,白起率领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野王邑,这就使得上党郡与韩国的通道被断绝。上党被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两国都想吞并它。上党郡太守冯亭和部下商议后,决定投降赵国。
国力如日中天的秦国很难容忍“嘴边食”上党投降敌国,于是先攻取了上党,后又大举进攻赵国长平。
(廉颇剧照)
战争初期,赵国的统帅为老将廉颇,他自知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就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意图拖垮秦军。这确实起到了效果,秦军一时难以攻下长平。
两军对垒三年后,秦相范睢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失去了对廉颇的信任。范睢还利用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于是,赵王重新任命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做赵军的统帅。
赵括从来没有打过打仗,却对书上的军事思想非常迷信,他放弃了廉颇坚壁清野的做法,主动出击秦军。这正中白起下怀,为了彻底引出赵军,他先是假装不敌赵军撤退,后派出两支骑兵,一支断绝了赵军的退路,一支将赵军分成两个部分。
赵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战斗力远不如秦军,加上统帅毫无作战经验以至于中了秦军的圈套,最终不战而降。
如何处置四十万战俘成了白起所面前的难题。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虑,白起选择了坑杀四十万赵军
白起认为上党郡的百姓不肯归附秦国,却争相逃往赵国,那么这四十万俘虏也未必会真心归顺秦国。如果这四十万俘虏逃回赵国,秦国之前的付出就会付之东流。为了以绝后患,他选择了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
秦国在这场拉锯战中,牺牲也非常大。也许是白起痛心于不少部下因为这次战争先后死去,为了报复赵军,他选择坑杀掉四十万俘虏。
由于秦军是长线作战,补给非常困难。本来秦军就已经吃不饱饭了,突然多出四十万人自然更难以养活。但防着四十万俘虏回去,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白起只好将他们全部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