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岛货轮之谜(和平精英黄金岛货轮)
黄金岛货轮之谜。这艘名为“海洋之星”的货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船,长达330米,宽度达到了70米,可以容纳1.5万人。在船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大海的美景,还可以乘坐豪华游艇出海游玩。不过,这艘船的命运却十分坎坷,因为它在运输途中发生了意外,导致船体严重受损,最终沉没在大海之中。这艘船就是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前往美国纽约参加当年的世界博览会。
这支部队诞生于和平时期
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
高原禁区 矿井绝境
最危险的水下现场
总有他们冲锋在前的特殊身影
他们义无反顾
用生命捍卫荣誉
他们是
海军某防救支队机动救捞中队
队伍诞生于1958年8月1日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支担负着
援潜、救生、探摸、
打捞、安保、水下抢险救生等
特殊使命的部队
1963年5月1日,新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远洋货轮跃进号在公海海域突然失事,举世哗然。
两个月前,交通部提出由跃进号货轮首航日本,以扩大对外影响,这个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
4月30日15点58分,跃进号货轮满载13400余吨玉米,从青岛港驶出,按照预先拟定的航线行驶。
让人没想到的是,刚刚行驶一天,5月1日,船上报务员发出“我轮受击,受损严重”的求救电报。随后,这艘万吨巨轮沉入了深不可测的海底。
汤东征机动救捞中队原中队长
周总理直接打电话给海军肖劲光司令,然后肖劲光直接下达搜救任务,下到了我们防救部队。
在中国尚未着手开展调查时,日本“全亚细亚广播电台”却“先声夺人”,称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赴日本途中因腹部命中三发鱼雷而沉没。
这一说法迅速传开,美国、苏联、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几乎都在头条要闻刊出了跃进号遭鱼雷击沉的消息,但各国也声明,自己与沉船事件无关。
跃进号究竟是怎样沉没的?为查清跃进号货轮遇难的真正原因,周恩来决定成立专门小组,人员由交通部和海军组成。
1963年5月12日,周恩来总理冒着浓雾飞往上海,亲自检查指导海上准备工作。
对于潜水员来说,除了供氧装备、水下环境的风险,最主要的是要克服减压病。
水底深处,在强大的水压下,空气中的氮气会进入身体,溶解到身体各个部位。,潜水员在60米深度最多工作半小时,就必须出水进入减压舱,进行规定时间减压。如果潜水员回到水面,不能及时进入减压舱,排出体内的氮气,溶解于体液中的氮气将由于气压的变动,迅速地变为气泡,引起栓塞,威胁潜水员的生命。
在详细询问潜水员的试验情况后,周恩来指示,必须周密考虑潜水员的安全。
1963年5月18日上午9点,在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率领下,出海调查作业编队从上海吴淞码头起航。
一天后,潜水分队跟随10艘战斗舰艇和潜水作业船编队,克服大雾带来的航行困难,按时到达跃进号货轮失事调查区域。
图潜水分队赶赴跃进号失事海区
海面上风高浪急,海面下暗流涌动,在深不可测的大海里,要想找到跃进号沉船,难度可想而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探测技术,沉船位置无法确定,究竟该从何处下潜?这让官兵们十分犯愁。
很快,舰艇编队指挥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拖船拖着铁锚,像渔民拉网、梳子梳头一样在失事海域展开地毯式搜寻。
图潜水员即将下水搜寻跃进号
十天过去了,搜寻仍然毫无收获。
日复一日的海上颠簸,让许多官兵产生不适反应。就在官兵心急如焚、望眼欲穿的时候,铁锚挟带着的淤泥里出现了几粒黄灿灿的玉米。
怀着激动的心情,中队潜水员熊建成迅速穿上重潜水装,手持潜水刀,跳入深蓝色的大海。10米,20米……45米,熊建成用潜水刀拨开密密的海草,刀尖触到了礁石,随即开始艰难地探摸。
十几分钟后,潜水员电话突然传来熊建成的声音“我找到了跃进号!”这一消息令让甲板上等待的官兵激动不已。
随即,第二批、第三批潜水员们轮番下潜,对跃进号货轮展开全方位探摸。潜水员们顾不上海底的危险,迅速爬上船体一遍遍搜寻“鱼雷”击中的痕迹。
,现场却丝毫没有爆炸的迹象。他们摸到的仅是礁石撞击的裂缝,并发现一块礁石上明显的擦痕。礁石的缝隙里,还夹杂着大量的玉米。在跃进号船底裂缝四周,沾有礁石碎屑,形状大小与礁石相吻合。
潜水员们把探摸情况一一收集,基本上确定跃进号是触礁沉没。救捞中队将这一结果立即向上级作了详细汇报。
经过15天艰难的水下探查,救捞中队官兵向世人解开了跃进号货轮沉没之谜。随后,中国向世界公布了跃进号货轮失事真相,关于跃进号的种种猜疑,不攻自破。
图新华社发表声明
由于任务完成出色,周恩来总理特意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救捞中队的代表,称赞他们首战告捷,打了一个漂亮仗。
自成立之初,救捞中队就承担起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严酷的考验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南京长江大桥工程举世瞩目,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1964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施工突然遭遇难题,大桥6号和3号桥墩施工中水下遭遇困难,潜水深度大,潜水员无法下潜。接到救援请求后,海军立即命令机动救捞中队奔赴南京。
在技术保障下,潜水员每次凿岩、清岩后,往往不到一天,就能完成全部探摸。除此以外,潜水员还进行了高难度的水下电焊和切割作业,实现了新的突破,保证6号桥墩如期完工。
,他们却来不及放松,大桥3号桥墩的挑战更大。由于基岩破碎,这里需要在80多米的深井里进行清渣处理工作。
余华曹 原北海舰队机关某处处长
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没有水下照明,完全靠潜水员下去,用两只手摸,然后上来汇报情况。有时候流水就把他冲走了,很危险,所以让他靠一根信号绳,拉着他。绳子一断就麻烦了,就没有生命保障了。
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技术,海军潜水员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潜水74人次,终于攻克难关,在3号桥墩下方清理出渣石和泥沙3582公斤,并测量出重要的水下技术数据,胜利地完成清理任务。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1969年1月1日,长江大桥公路交付使用。海军机动救捞中队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深潜作业,如蛟龙出世,一战成名。
60多年来,海军机动救捞中队劈波斩浪,冲锋在第一线,先后援救打捞国内外遇难遇险船只160余艘。
无论是波涛汹涌的海洋、水流湍急的江河,还是漆黑曲折的矿井,海军机动救捞中队的官兵直面生死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敬请收看今天(11月30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海军“英雄救捞中队”》之《蛟龙出世》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