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原因(杨修之死原因40字概括?)
杨修之死的原因。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曹丕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他一直想要培养一个可以继承自己衣钵的人,于是他就把目光放放在了刘备的身上。在曹操看来,刘备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果他能够得到刘备的帮助,那么他的事业一定会发展的非常顺利。,让曹操操没有想到的是,刘备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还背叛了他。这一点,曹操是始料未及的。,曹操对刘备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
1、杨修之死的六个原因?
杨修之死,可以为以下六个原因:
一是杨修参与夺嫡之争;
二是杨修卖弄才华,总是点破曹操的心思;
三是杨修在执政理念上跟曹操不合;
四是杨修跟袁术有亲戚关系;
五是曹丕也想除掉杨修;
六是杨修和其父杨彪都是儒学保守派,而曹操则是改革派。
杨修为人聪慧,可是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纵然满身的才华,却因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曹操所忌惮,惨遭杀害。
一、杨修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曹操和杨修杨彪父子执政理念有冲突
三、杨修太聪明让曹操不得不忌惮
四、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五、杨修是坚定的儒家保守派
六、是曹植想除掉杨修
2、杨修之死完整解析?
表面是因为杨修卖弄聪明,有扰乱军心之嫌,实际上杨修的死跟他参与了曹操两个儿子之间争位的斗争,他屡次为曹植出谋划策,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所以被杀
3、杨修被杀的原因?
里描述了杨修因为"扰乱军心"的罪名被曹操诛杀,实际上曹操杀他的这个理由说得很勉强.当时的事实是,曹操与诸葛亮在斜谷对峙日久,正进退两难时,一日,部将夏侯惇问夜间口号,曹操以"鸡肋"应之.杨修听说后,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班师,夏侯惇惊问其故?杨修解释说;"鸡肋这东西,吃它又没有肉,丢了它却觉得可惜.现在我军进不能进,退又怕别人耻笑,还不如早早回去!"夏侯惇不由感叹杨修真知道曹操的肺腑!于是全军准备归程.曹操得知此事后,竟以'扰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后曹操进军,果然全军失利. 难道因为就这件事就要将杨修置于死地?显然不是.,杨修的做法确实是不妥当的.尽管说他提的建议是对的.但也不能私自做主来指挥军队行动呀.他应该先向曹操提出建议,由军队统帅--曹操作出决定.不管怎么说,杨修罪不至死!为什么曹操还要杀他?小说里交代了几个原因,原来曹操早有杀他之心,此次只是借口而已,而当事人杨修尚蒙在鼓里罢了. 原因一,曹操尝在一花园门上书一"活"字,下人不知其意,杨修告诉他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也,是丞相嫌园门太阔了."下人改造完工后,曹操见了很高兴,得知是杨修指点的后,内心里对杨修却不愉快. 原因二,曹操曾在一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放在案头上.杨修见到后,竟取调羹与众人分吃了这盒酥,曹操问为何如此?杨修回答说:"盒上分明写了'一人一口酥',属下怎么敢抗命啊?"曹操表面上笑容灿烂,心中却厌恶他. 杨修分明是很聪明,但曹操为什么会厌恶他?其实,这很好理解,假设你是一市之长,偶尔来了雅兴,出了个自鸣得意的谜语,希望把属下难倒,自己公布答案摆显一番.可是事与愿违,你刚把谜面说出来,你聪明的秘书长(杨修当时是丞相府主簿,相当于曹操的秘书长)就揭了谜底,这时候你的情绪肯定是扫兴!对那位聪明却又"甚不聪明"的秘书长心里自然很不痛快了.第一次这样还可以原谅,第二次就无法忍受了,所以厌恶的心情油生是可以理解的.与此相比清朝才子纪晓岚就聪明多了,纪晓岚博览群书,纵贯古今,但在主持编篡时,甘愿冒着接受严厉处分的危险,也要在编篡时故意出现错误,从而可以让乾隆皇帝御览时指正,显现皇帝的水平更高一筹. 原因三,曹操因怕别人暗中加害,所以经常吩咐左右说他会梦中杀人,他睡着了以后,别人不要近身,以防被他杀掉.某日,一近侍在夜里帮他盖被子时被他跃起斩杀,起床后他又故意问谁杀的?左右据实而答,于是曹操命令厚葬.别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唯有杨修更'聪明',临葬时指着死者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说后,更加厌恶他.如果只是拆穿领导的谜语倒也罢了,可你杨修进而揭穿领导的老底,那就大大的犯忌了. 原因四,曹丕欲召吴质商讨如何争取做曹操的接班人,又恐别人知道,就藏吴质在大簏(大竹箱之类)中,对外谎称是绢匹,载入府中.这件事被杨修知道了,杨修是曹植集团的,于是他到曹操处告密,曹操派人去调查.曹丕闻之后,听从吴质的建议,第二天用真的绢匹放入大簏(音路)中,检查的人查看果然是绢,报告了曹操,曹操以此认为杨修陷害曹丕,对杨修产生了怨恨.此事本怪不得杨修的,只能怪曹操失查,但曹操对杨修本来有成见,再遇此事也就合该杨修倒霉了. 原因五,曹操想考验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一日命他们出城,却背地里叫守门的人不要放他们出去.曹操先到,出不去只好折回来.曹植听说后,问杨修怎么办?杨修告诉他:"你是奉命出城的,谁阻止就杀谁."曹植到门口后,立即斩了阻止他出门的门吏,曹植得以出城.曹操因而觉得曹植更有能力.后来有人告诉曹操,曹植之所以敢那样处理是杨修教的,曹操更加恼火.其实这件事曹操责怪也没有道理,作为一个智囊,向自己的主子提出正确的意见是份内之事呀,这就犹如清朝咸丰皇帝和兄弟角逐皇位时,正是听从了他老师的建议才得以成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咸丰皇帝的父亲道光皇帝也没有杀他的老师呀. 原因六,曹植文学功底很深厚,他的父亲曹操自然很清楚,这也是他喜欢曹植的原因,正因为他的接班人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取舍,他也经常向曹植问军国大事,而曹植每次都对答如流,这让曹操又是欢喜又是怀疑.欢喜的是曹植不仅文采好也有治国能力,怀疑的是他的治国能力从何而来的?后得知果然是杨修事先教好的.不由勃然大怒,便有杀杨修之心.此举也是奇怪,按理来说.就算曹植不是自己的真本领,但他也毕竟学到了一些本事,而且教授曹植本身就是曹植的亲信,这有什么不妥当啊 ?,他应该为自己的儿子有这样能干而忠心的部下而骄傲啊,为什么却对他起杀心呢? 难道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物?不是,相反,曹操是个很大度政治家.特别是对有才能的人.他非常宽容.如,陈琳为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把曹操祖宗也骂了个遍,曹操捉了陈琳后仍然没有杀他,还录用他做官;祢衡,是个满腹经纶的傲士,正因为恃才傲物,为众人所不喜.他认为当时的许都仅有两个人物,一是孔文举(孔融,就是小时让梨的那个人),二是杨祖德(杨修),但在他眼里孔融只是他的大儿子,杨修只是他的小儿子而已.其他的人,他说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如荀攸只能看坟守墓;张辽只能击鼓鸣金;许褚只能牧牛放马;许晃只能屠猪杀狗等等,听得在场的张辽当时就要杀他,但曹操仍然放过他,只把他送给刘表而已. 为什么曹操能容他们,而不能容杨修?因为杨修太聪明?杨修的聪明在里还说过一个故事.三国名士蔡邕看过邯郸淳的(曹娥为汉和帝时期一个孝女,上虞地方官要13岁的邯郸淳为她写的碑文)后,在碑文上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征汉中时,经过蔡邕(音拥)的女儿蔡琰(音眼)家,见此八字,问蔡琰何意,蔡琰不能答,曹操乃问群臣,众人皆不能解,唯杨修知其意.曹操要他先别说,让他自己也考虑考虑!骑马走了3里,他也醒悟了,于是要杨修解释.杨修说:"'黄绢'是颜色之丝,丝旁加色,乃'绝'字; '幼妇'是少女,女旁加少,乃'妙'字; '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旁加子,乃'好'字; '齑臼'是受五辛之器,受旁加辛,乃'辞'(古体的辞字是'受'字旁加一个'辛'字).总体来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对他的才识敏捷大为惊叹.他自己的才识和杨修比较尚有3里的距离啊!按理而言,对与这样的人才,曹操是爱惜和敬佩的!为什么还要动杀机呢?里并没有说的很清楚.换言之曹操杀杨修的背后另有隐情. 曹操是一位大政治家,政治家考虑所有的事情都会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等,一切有利于自己政治的,曹操都会予以宽容,一切有悖于自己政治的,他一概予以打击镇压.在封建社会,政治的含义就是权力统治.所以他会杀孔融,因为孔融和他政见不合,所以他会杀荀攸,因为荀攸阻止他称王,所以他更会杀杨修,因为杨修参与了他儿子的储位之争.其实,在杀杨修之前,曹操内心已经有了接班人,那就是曹丕.所以他临终前说曹丕"笃厚恭谨",而曹植本来是他最喜欢的,可惜曹植恃才放旷,而且嗜酒放纵,因而曹操说他虚华少诚实.其实这个"少诚实"反而是因为太诚实而不会掩盖罢了.而杨修偏偏和曹植相处融洽,两人经常辞赋相唱,极为投合.在此情况下杨修会为曹植卖命.这恰恰是曹操所不能容的.谁愿意自己的政权在子女身上不稳固呢?而杨修就正是这个不稳定的因素.试想,以杨修之才,借助曹植的力量,以后要拆曹丕的台恐怕是绰绰有余的! 在史实中,杨修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已经是回天无力了,所以曹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他时,他自己还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他自己都认为现在死比意料的晚了.杨修死时34岁.他死后100多天,曹操接着也死了.看来,杀杨修是他临死前的必然之举了!
4、正史杨修的结局?
杨修是死在曹操救曹仁的征战中,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罪杀了杨修。
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认为杨修是参与了夺嫡,才是其被杀诱因,或许杨修临死前才明白自己的位置,他是曹操的主薄算是心腹,曹操也很信任他,而立太子这件事,算是曹操的家事,杨修又是左右逢源,这可是犯了臣子的大忌,有挑拨曹丕和曹植兄弟关系的嫌疑,而且曹操还没死呢,杨修这家伙就开始给自己选新主公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曹植传》、《后汉书》
5、曹操除掉杨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曹操在门口写了活字,杨修让人把门修小了。曹操全身不舒服,感觉连洗澡杨修都暗中偷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杨修走进曹操内心世界里,曹操睡中杀人,杨修说,是被杀的人在梦中,非丞相在梦中。曹操以为杨修就是刺客了。
杨修让人分掉曹操在饼盒上写的盒字,一人一口酥,俗人世间顶层的生物链美食都让人抢了,曹操实在吞下这口气,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杨修没有出谋划策为曹操解忧,到处干扰曹操私生活。
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杨修早就让人准备撤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肉。杨修被曹操杀害。
真实原因是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
杨修自居孝慈,忠臣,仁义。曹操就是国家昏乱,六亲不和,对比之下,曹操恨之入骨杀了杨修。
曹操之所以杀掉杨修是因为杨修太懂曹操的心思!试想一个天天知道你心里想什么的人陪在身边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关于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小说《三国演义》给出的“一人一口酥”和“鸡肋”了……似乎杨修仅仅是因为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因而得罪了曹操,才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曹操纵有千般不是,有一点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有容人之量!曹操麾下性格乖张的部下不在少数,曾经得罪过曹操、后来又降了曹操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可曹操不仅容下了这些人,而且还对他们大加重用,怎么就会容不下一个卖弄小聪明的杨修呢?,小说《三国演义》给出的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卷入储位之争
杨修被杀的时间节点与中国历史上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基本吻合,那就是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和曹操去世!就在杨修被杀的差不多两年之前,曹丕刚刚被曹操立为了法定接班人——世子;在杨修被杀的一年之后,曹操去世了。曹操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杀掉杨修,其目的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史载,杨修和曹操的儿子曹植关系密切,既是曹植的好友、又是他的智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曹操都在为接班人的问题纠结,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作出取舍。直到曹操晚年,随着曹植性格的弊端逐渐凸显、尤其是曹植乘车径直穿越司马门之后,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性格相对沉稳、城府较深的曹丕。
就在曹丕被立为世子大约两年之后,杨修被杀!说这里面没有曹植的因素,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不是吗?在杨修被杀一年之后,曹操去世。可见,曹操杀杨修很可能就是在为自己的身后事作准备。那么,曹操为何如此忌惮杨修呢?
杨修背后的势力
单纯一个杨修恐怕还不足以让纵横天下数十载的曹操如此忌惮,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就不同了。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袁绍背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都不陌生,东汉时期的弘农杨氏家族并不比汝南袁氏差!说弘农杨氏家族“四世三公”也并不为过,而且杨修的父亲杨彪还担任了汉王朝的太尉之职。
杨修虽然不足为惧,可他背后的弘农杨氏家族太可怕了!在那个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具有这种家世背景的杨修对于刚刚被取消继承权的曹植和刚刚被立为世子的曹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有弘农杨氏家族在背后撑腰,如果曹植心有不甘,曹操一死,曹植很可能会威胁到曹丕的地位。为了给曹丕顺利接班扫清障碍,曹操必须提前除掉杨修这个曹植与弘农杨氏家族之间的掮客!这恐怕才是曹操杀杨修的最主要原因。
矛盾的根源
或许很多人要说了,杨修并不能代表整个弘农杨氏家族呀!可问题是,弘农杨氏家族彼时的掌门人、杨修的父亲杨彪与曹操的关系也非常不睦!杨彪一直以汉王朝的忠臣自诩,仗着弘农杨氏家族的背景与太尉的身份,对曹操向来不太买账!可杨彪的屁股又非常干净,曹操抓不住什么可以搞掉他的小辫子……就这样,虽然不满意,曹操也只能和杨彪“凑合着过”。
因为杨修卷入了储位之争,曹操还曾经颇为不悦、夹枪带棒地指责杨彪,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其实,彼时的曹操已经在传递一个政治信号了,那就是收拾杨修!只可惜,无论杨彪还是杨修,都没有把曹操这次不怀好意的“提醒”当回事。
一个家世背景深厚的世家子弟,而且父亲与曹操还是政敌!这样一个人居然卷入了曹操两个儿子之间的储位之争……这几件事搁在一起,让本就多疑的曹操更加多心了“这到底是杨修一人的行为?还是杨彪也一起介入了?亦或是整个弘农杨氏家族已经在在做政治投机了?”
为了给儿子兼接班人曹丕顺利接班铺路、提前除害,也为了试探弘农杨氏家族与杨彪的底线,曹操果断杀掉了杨修!史载,在杨修死后,曹操还曾语带双关地问杨彪“公何瘦之甚?”逼着杨彪公开表态!最终,杨彪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向曹操认输、服软,承认“教子无方”并表示自己无心对抗曹操,只求全家平安……这才让弘农杨氏家族避免了更加严重的政治清洗!,杨修已经死了,曹操也只能是多给点抚恤金了事……史载,曹操在杨修死后曾经赠赐了很多物品给杨彪作为补偿。
6、《三国演义》中杨修死的冤不冤?
杨修之死不冤。
杨修少年有才,颇负盛名,好学上进,聪明过人。曹操也甚是喜欢,甚是欣赏,,以致官至行军主薄,鞍前马后,紧随左右。
有关他的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杨修被曹操所杀,主要原因有三
一,参与夺嫡之争。曹丕、曹植储位之争,已是公开的秘密;曹操一直在权衡二子的功绩、能力和势力,并多次设局、排事考察实验之。而后发现,曹植一方杨修参与极深,出谋划策,竭尽干预,强势之力远胜他喜欢的曹植,令其极为不满和忌惮。
二,与其父杨彪政见不合。杨彪能力、势力不凡,但政见多与曹操相左,形成掣肘,令曹不快,早有铲除之意,借机拿杨修开刀。
三,杨修聪明过度。杨修久跟曹操,常在近前,又加之冰雪聪明,过于自负,深谙曹的心机,多次暴露其隐秘,令曹无处隐匿。曹本雄才倨傲之人,兼有多疑猜忌之心,杨修此种作为,令其极为反感和厌恶。
综合以上三点,曹操必杀杨修。
于公于私,于显于隐,于理于情,曹杀杨修不冤!
在封建时代,一个区区主簿(秘书而已)与主公曹操心思相通,那还了得?不杀不足以让曹操放心。所以杨修死的不怨。
杨修生于官宦之家,是太尉杨彪之子,母亲为袁氏(司徒袁安的曾孙女)。史书上说他为人恭敬,学问渊博,聪慧过人。我不敢苟同,聪慧肯定是没跑,恭敬就是扯淡啦。
试想,一个满腹经纶的世家子弟,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审时度势,甚至谨言慎行吗?不抖机灵就不错了。实际上,杨修本人,一直是口无遮拦乱放炮的。
据《世说新语》记载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修自恃文字功底深厚,所以,曹公出的字谜自然难不倒他。还有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合,人一口也。杨修还是在这儿说文解字,有点得意忘形的苗头啦。其他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请大家琢磨一下,曹操身边的那些文士,都是草包吗?难道只有杨修一人拔萃吗?更加可能的情况是,有的人装傻,故意不点破吧。
问题是,一代枭雄曹操,一生文韬武略,最忌讳的就是被人识破。现在你还觉得,杨修恭敬识相吗?说不定,曹操早就恨得牙根痒痒了,只是觉得此人还有点用,姑且刀下留人罢了。
最终,把杨修逼上死路的是他与曹植的交好。文人来往,讲究的是气味相投;而权谋政治,看重的是忠贞无二。同是主簿,蒋干虽“愚”,曹操怎么不杀他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古今一众恃才傲物的“才子”的通病。那些嘚瑟得厉害的,弄不好就送己走上不归路。杨修正是一个好例。
7、杨修是因为什么死的,有依据么?
杨修
杨修,字德祖,出身世家名门,乃是太尉杨彪之子,从小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后来更是被曹操聘为丞相府主簿,却被曹操斩首。《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他后来也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人物,而广为流传。话说,曹操出兵攻打汉中,连吃败仗,想要进兵,却被马超据守险要之地,想要收兵回许都,又恐被蜀兵耻笑,处于一个进退两难之地。当晚,曹军大将夏侯惇来向曹操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当时正在吃鸡腿,于是随口说了一句,“鸡肋”。杨修当时也在军中,他听到口令之后,便开始收拾行装。夏侯惇见此,十分惊讶,就来问他原因,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必定是要班师了,我现在收拾行装,免得到时候慌乱”。 夏侯惇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大为佩服,于是军中士兵都开始暗中收拾行李,等待收兵的命令。曹操晚上巡查,看见士兵们都在收拾东西,听说杨修的主意,大为愤怒,以扰乱军心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
这是《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的说法,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种说法,在历史上,鸡肋一事虽然存在,杨修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被杀。在《三国志》的记载中,造成杨修之死其实有两大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魏世子之争中。当时曹操十分头疼,应该立曹丕为世子还是立曹植为世子,杨修属于曹植一派。不过,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曹操既然决意立曹丕为世子,为了以后政局的稳定,自然要打压曹植的势力。所以最终曹植的党羽“杨脩以倚注遇害,丁仪以希意族灭”。一个原因就是杨修是袁氏的外甥,袁术、袁绍都是曾经与曹操争夺天下的诸侯,袁氏和杨氏一样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曹操担心以后会有麻烦,于是将他斩首。这两种原因都是来自于《三国志》显然比《三国演义》中更加可行。
曹植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
2. 陈寿《三国志》
3. 范晔《后汉书》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杨修之死,版本很多,小说上有写,史书上有写,就连课本上也有写,众说纷坛。不过,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他是被曹操所杀,为啥?
原来是曹操率领兵马,准备进攻汉中,可是打了许久不见成效,前有马超坚守,后有士兵磨枪待阵。你说打吧,干不过马超,不打吧 ,这么大阵势却空手而归,恐被士兵耻笑,有损威严。正在曹操进退两难头疼之际,杨修这小子亮了,他竟然连夜收拾包裹,一副要班师回朝的样子,夏侯惇看到后,面带迷茫询问杨修“这好好的,咋收拾起行李来了”,杨修自信回答道“魏王今夜颁布鸡肋口 令,已有退兵的之意,你看,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就好比这次战役,进不能攻,退又恐人耻笑,我看不如早日回朝!”夏侯惇听完后,深以为然,点头道“还是杨主簿了解魏王的心思呀!”,回去后也开始收拾行李了,于是大家纷纷跟风。
恰巧曹操夜里心烦意乱睡不着,出来散散心,看到大家都在埋头收拾行李,心里大惊,急忙跑回帐中召夏侯惇过来询问原因,夏侯惇把杨修的话,如实地和曹操说了一遍,曹操听完大怒的说“杨修这小子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于是,呵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以儆效尤,可怜杨修,聪明一世,还是落了个背黑锅的下场,要怪也是怪他自己,做事太高调,胡乱猜测上级的心思, 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上面是普通版的杨修之死,历史版的杨修之死,却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效力的,对国家有利的,他都会以礼相待。举个例子,当初陈琳在袁绍那边当官,贴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可曹操还是既往不咎,接纳任用了陈琳,依旧给他官做,可见曹操心胸不一般。《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可见,杨修当 时在军营中还是颇有地位和作用的,曹操断然不可能在此时斩了杨修,而且《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操杀杨修的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中“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文中说到的“终始之变”是什么事件?原来曹操病重后,自知命不久矣,有意让曹丕继承王位,可是又顾及到曹植的势力,怕到时候两虎相争,给朝廷带来动荡。而杨修恰好是曹植的坚定拥护者,凭杨修的才华谋略,家里又是四世三公,还是袁术的外甥,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势力上, 都对曹丕产生了莫大的威胁,所以曹操为了不留后患,才痛心把杨修给杀了。这其实不能怪杨修,说到底,杨修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遭曹操猜忌才被杀了。
杨修身在官宦世家,且自幼天资聪颖,他不会不懂“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更不会主动去捋虎须,实际上的杨修,为人谦恭谨慎 ,不惹是非,不然他就是再有才能,曹操也不会放心把曹植交给他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逝去的是历史,是沧桑,是一声叹息,叹何人?叹杨修。何叹之?叹刀光剑影,战鼓雷霆的乱世中,他着一袭白衣而来,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才思胜人三十里,衣袖一挥,一揖礼,一顿首,尽是文人风流。可世人记住的,却是一盒酥,是鸡肋,他的铮铮傲骨,远大抱负,都淹没在三国风起云涌之中。
他的一生被人误读,就连他的死,都被误解为是因为他自作聪明。这样的杨修,如何不令人叹息?又如何不令人在叹息过后,想要为他正名?
杨修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能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中,生来就是官几代的人物了,与此,他还聪明绝顶,才华洋溢,年少成名,被曹操纳入麾下,成了杨主簿。
长久以来,杨修身上一直都被人贴上聪明外露,持才放狂的标签,但其实这是杨修被历史演义化之后的形象,真实的他,在正史《三国志》里,就是四个字来形容——谦恭才博。杨修的顶头上司是曹操,曹操胸能容人,天下皆知——想当年,陈琳一篇《讨曹檄文》,将曹操家丑事外扬,骂的曹操狗血淋头,可后来陈琳被抓,曹操怜其才,放了他;张绣在宛城一战中,设计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可后来张绣投降,明明有着血海深仇,曹操却依然宽厚待之。一个是谦卑有礼的下属,一个是海纳百川的领导,杨修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和谐相处的,一开始,曹操因爱才惜才之心,他对杨修这位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的大才子格外赏识,后来,曹操又见他为兵马钱粮之事,费心费力,心内又十分敬佩。
话说到这,不禁令人疑惑,既然他们的关系如此亲厚,那曹操为何还要对杨修痛下杀手?因为,曹操他是一个政治家,而杨修,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切得从那年曹植写给杨修一封信开始说起。
杨修是个文人,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生来有傲骨的文人,他讨厌结党营私,也厌恶曹操身边粗鄙自傲的一干人,如果说,在曹操身边还有谁能的他另眼相看的话,就只有同为文人的曹植了他。虽然,当曹植想要杨修成为他身边的幕僚时,杨修一开始再三拒之,可当曹植满怀诚意的写给杨修:“吾虽薄德,位为籓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将采史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论乎!其言之不怍,恃惠子之知我也。”这封信的时候,杨修被他感动了,决定参与到他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中,而且,他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走到曹植身边的,不成功,便成仁。
有了杨修的帮助,曹植很快成为了曹操心目中世子的不二人选,在曹操南征孙权时,特意曹植留在京城,临走之前又特意嘱咐“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可惜的是,曹植没能懂得曹操的心意,父亲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在宫廷里美酒佳肴,美人相伴,这样的行为让曹操大失所望,最终他在曹植与曹丕之中,选择了曹丕立为世子。
前面已经说到了,杨修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参与到曹植曹丕的世子之争中的,可当曹植在落败后,作为谋士的他,却被曹操留了一条命,杨修没有死,那一年,建安二十二年,一年之后,建安二十三年,著名的“鸡肋事件”发生了,这一次,杨修依旧没有死。是的,他没有死。
杨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那年九月,邺城内魏讽谋反,此事虽然被迅速平息,可在曹操心里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曹操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杨修会不会是第二个魏讽?他这么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杨修比魏讽有过之而无不及。魏讽是个才华横溢的人,身居要职,具有倾动邺都的影响力,曹操在他身上看到了杨修的影子,不过这还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想到了杨修的身份,想到了他这个人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杨修是袁术的亲外甥,他身后有着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当时两大世家家族势力。而袁术与曹操的关系,不用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杨修无罪,可他背后的赫赫家族,让他成为了怀璧之人。在曹操的眼里,在他死后,杨修完全有能力参与扶持曹植,对曹丕造成莫大的威胁,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杨修一方面挑动曹植与曹丕骨肉相残,令一方面又迅速谋反,到时候必定一呼百应,曹操这一生,就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罢了。于是,曹操对杨修起了杀心,痛下杀手。
杨修死了,他是被曹操错杀的,为何?
因为从始至终,杨修没有想过要得到天下,他想的,只是不辜负曹植的知遇之恩,他更想的,是看到四分五裂的天下,最终一统,四海清平,家园和谐,百姓有饭吃有地耕。不然,他要反,还要等到曹操死吗?曹操的确是一代英雄,可他不是不败神话,更不是神,他是人,也能被打败的人。可这些,曹操在下令杀杨修的那一刻,是没有想过的,或许,他是想过的,他不肯相信,因为他认为,人在权力面前,都会变,就连他自己都变了,不再是当年那个有着棒打权贵如强项令的风采,有着当征西将军汉家忠臣的理想的曹孟德了,他又怎么肯相信,杨修在这乱世之中还有赤子之心?
杨修啊杨修,你若是生于太平盛世该有多好,你纵聪明绝顶,却始终做不了权臣,做不了政治家,你的才华与家世能让你给盛世锦上添花,可在乱世,却只会让你沦为政治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