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怎么可能做传国玉玺下落之谜(和氏璧传国玉
赤壁怎么可能做传国玉玺下落之谜?曹操为何不用传国玉玺,而是用一块普通的石头呢?难道他不知道这块石头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其实,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原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传国玉玺的材质问题。众所周知,古代皇帝的权力非常大,如果没有传国玉玺,那么他就不能称帝。所以,曹操为了防防止别人篡位,就想出了这个办法。不过,这个办法虽然可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1、三国计谋冷知识?
十、笑里藏刀
释义原指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兵书中指让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一有机会,立即动手。
演义中应用
董卓于洛阳欺主弄权,群臣敢怒不敢言。董卓颇信曹操,曹操时常可以接近董卓。一次王允设宴,群臣皆哭社稷衰微,唯曹操允诺愿借王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次日,曹操佩宝刀来见董卓。待董卓向内倒身而卧之际,急忙抽出宝刀准备行刺,不想拔刀动作让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随机应变,当即持刀跪下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顺利化解危机,但终归行刺失败。
十一、李代桃僵
释义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兵书中指损失无法避免时,牺牲非主力,以保全主力。
演义中应用
益州之战,刘备与刘璋翻脸,刘备兵不血刃先拿下涪水关,又与庞统商议进取雒城。至雒城有山北大路,与山南小路两条。庞统明知小路险僻极易设伏,却主动要求自己领一军走小路,让刘备走大路。临行时庞统坐下马反常掀主下马,刘备嫌军师马劣,故将的卢白马让与庞统骑。刘璋大将张任果然引三千弓弩手埋伏于小路,待庞统至,远望以为骑白马的必是刘备,于是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的射去。可怜庞统中箭无数,殒命落凤坡。
十二、顺手牵羊
释义原指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而在兵书中则指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利益也必须获得。
演义中应用
若按照字面原意理解,很多人认为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偶然寻得传国玉玺并据为己有,属于顺手牵羊。但若按兵书中解释,还可参照下面一应用案例。南郡之战,甘宁被曹洪、曹纯、牛金合兵困于彝陵城,于是周瑜留凌统督兵南郡,自引大军来救彝陵。路上,吕蒙献计彝陵通往南郡小路,可差五百军砍倒树木,以断其路。曹军若败,必走此路,马不能行,必弃马而走,吾可得其马也! 此处更合顺手牵羊之计,吕蒙由此初显帅才。
十三、打草惊蛇
释义原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兵书中指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发现隐藏之敌。
演义中应用
汉中之战,曹操亲自引军来夺汉水寨栅,蜀魏两军于汉水两岸扎营,隔水相距。诸葛亮欲渡汉水决战,只有等曹操从对岸退却方好渡河。于是吩咐赵云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但听到营中炮响一番,就擂鼓一番,不要出战。当夜曹营灯火刚熄,军士歇定,蜀军便鼓角齐鸣。曹兵惊慌,以为蜀军劫寨 ,及至出营又不见一人。方才回营准备再歇息,蜀军鼓角又鸣。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日,曹操不堪其扰,连夜下令拔寨退三十里。
十四、借尸还魂
释义原指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兵书中指借用无用之物,便于操控,以达到胜利的目的。
演义中的应用
诸葛亮一次北伐,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临终前吩咐秘不发丧,缓缓退兵;司马懿若来追,就将自己的雕像放在四轮车中,推出军前,司马懿见了必然惊走。司马懿听哨探回报蜀军尽退,急忙引大军追赶蜀军,远望即将追到蜀军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蜀军回旗返鼓,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羽扇纶巾,鹤氅皂绦。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尚在大惊而走,背后姜维大喊掩杀,魏兵魂飞魄散,弃甲抛戈而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操、司马昭先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利用傀儡天子夺了天下,也是一种借尸还魂。
十五、调虎离山
释义原指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兵书中指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敌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演义中的应用
南郡之战,周瑜中毒箭后,将计就计,诈死引曹仁劫寨。曹仁听信降军之言,以为周瑜已死,大喜,商议当晚劫寨,夺周瑜尸,斩首送赴许昌,以报赤壁之仇。当晚,曹仁只留陈矫领些少军士守城,其余军兵尽出来劫周瑜大寨。却中周瑜早已设好的埋伏,曹仁大败,弃南郡投襄阳而去。等周瑜军至南郡城下,发现南郡已被赵云夺了。又有探马来报诸葛亮利用南郡兵符,诈调荆州守军来救,却教张飞袭取了荆州;又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夏侯惇引兵出,却教关羽袭取了襄阳。周瑜听罢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诸葛亮连夺三城,所用计谋皆调虎离山。
十六、欲擒故纵
释义原指想要捉他,故意先放开他。兵书中指逼得太紧敌人会坚决反扑,而放他逃走,可以消磨敌人的气势,等到敌人兵力士气瓦解,自然降服。
演义中的应用
南蛮之战,马谡知诸葛亮肺腑南蛮不服已久,虽今日破之,明日趁虚必复叛。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南王孟获连续六次被蜀军所擒,但心中都不服孔明,孔明均予释放,希望能以此收服其心。终于在孟获第七次被擒释放后,心悦诚服,归顺蜀国,允诺从此南人永不复反。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稳定的南方。
十七、抛砖引玉
释义比喻自己用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兵书中指用类似的军事动作诱惑敌人,使敌人当真出动。
演义中的应用
赤壁之战,周瑜欲除掉诸葛亮,以大战在即,军中缺箭为由,恳请孔明监造十万支箭。孔明欣然领命,许诺三日后交付,并立了军令状。周瑜以为此番诸葛亮必死,因为三日造十万只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来孔明早已算到三日后起大雾,于是跟鲁肃借二十只船,要求每船扎千余草人,分布两边。鲁肃心中有愧,当即允诺。第三日四更,果然大雾弥江,诸葛亮请鲁肃到船上,命将二十只船首尾相连,直接望北岸曹军水寨进发。快到曹军水寨时,孔明教把船一字摆开,命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因雾大恐中埋伏,只教多调弓弩手乱箭射之,诸葛亮得箭十万余只。草船借箭就是抛砖引玉。
十八、擒贼擒王
释义比喻做事要抓关键。抓住敌人的首领,摧毁敌人主力部队,敌人自动瓦解,无法作战。
演义中的应用
刘备得了西川,鲁肃多次讨还荆州不成。迫于孙权压力,鲁肃在陆口摆下鸿门宴,邀请关羽赴会谈判,欲先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关羽艺高人胆大,单刀赴会。酒至半酣,鲁肃果然出言索要荆州,关羽毅然回绝。此时,吕蒙、甘宁早已于庭后埋伏下刀斧手准备见机行事。关羽见状以酒醉为由,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走向岸边准备返回荆州。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又怕关羽伤了鲁肃,不敢动,任由关羽乘船离去。
一张飞的老婆夏侯渊的侄女
三国历史,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依然存在着许多历史迷雾。比如,张飞的妻子姓夏侯,而且是夏侯渊的侄女,这个奇特关系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
这位夏侯夫人是“在家乡砍柴时”被张飞劫走的,后来嫁给张飞并生下一女,女儿后来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记载)。这个劫持事件,被史学界公认为“三国时期最大诱拐案”,但这段历史仅仅是八卦谈资而已吗?历史背后隐藏的故事,往往比史书丰富百倍!今天我们就发挥想象力来解读一下。
二三国名将中钟会统兵最多!
三国名将中,谁统兵最多?他们中有一位名将的兵力超过了二十万,那么,关羽最多时的兵力是多少?能排第几?
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吕布等作为君主或者一方诸侯,暂时不列入讨论,只讨论将领。
关羽的兵力只能排名第四。
看关羽的兵力,在最高峰的时候,达到多少?
刘备攻打益州时,留关羽镇守荆州。早在关羽和鲁肃在益阳对峙之时,关羽的兵力已经有三万人了。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后,关羽总督荆州,总兵力这时应该有五万人,后来,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北攻樊城,当时,关羽先带了两三万人攻打樊城,后来久攻不下,关羽又抽调了荆州的另一部分兵力,大约两万人,,关羽的总兵力,在五万左右,只能排第四。
排名第三的是姜维。
姜维在蜀汉后期,尤其是费祎死后,姜维当了大将军,总领蜀汉兵马,多次北伐中原,这时姜维统领的兵力,应该在五万到八万,还有两三万人分别守卫成都和汉中。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下令让姜维也投降,姜维投降钟会时,手中的兵力还有四五万人。此时,为何只有四五万人?其他几万人,应该在北伐中损伤了一部分。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按照姜维统兵的数量,选取最高值五到八万,,只能排第三。
排名第二的是马超。
马超在西凉自从接管了其父马腾的军队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方割据诸侯,后来马超投降刘备,成了刘备的大将。
马超在兵力最多时,高达十万,,这不是马超一个人的兵力。建安十六年,马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人,聚众十万,举兵造反,和曹操作战,这时马超的兵力达到了顶峰。
《
2、qq三国赤壁副本任务?
(1)赤壁之战副本前几役三国联军彻底粉碎了张角的黄巾主力阵营,以张角为首的张氏三兄弟相继伏诛,人虽已死,但死不见尸。各国细作斥候暗中探查,矛头直指赤壁山,山上起五色法坛,可升可降,上有飞物,来往着陆,绝壁之下是滔天江水,水上起水寨堡垒,铜墙铁壁,又有飞行战车来往其间。适时,吴国前锋探查在赤壁刺探,鬼使神差,误诛魏军前锋营督遣官,魏军前锋营将军曹漳意气用事,带兵突击吴军前锋营,吴军死伤无数,两国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诸葛亮从中费力斡旋,以求吴魏化解干戈,共同抵御赤壁山强大的敌军阵营,吴魏虽表面和解,但依旧芥蒂根生,私下纠纷连连。时值三月,赤壁山江畔草长鹰飞,吴军遣送军粮至前锋营,半途中押运军士以及军粮莫名失踪,吴国朝野上下震惊,大将军甘宁率二十万吴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指魏国陈留城,向魏军投下战书,一路直达赤壁山魏军前锋营,要魏军前锋营将军曹漳出来迎战。
兵临城下,曹操无计可施,司马懿进言,只能忍痛弃曹漳而保大局。于是魏国一方面派使臣向吴国澄清事实,晓以大义,另一方面派张合领五千铁骑前往赤壁山收押曹漳,曹漳腹背受敌,万念俱灰,率领手下两千前锋营士兵往赤壁山上撤退,山上的五色法坛喷出火焰,空中的飞行战车也射出火箭,曹漳连同两千前锋营士卒顷刻死于非命。
面对如此强大神秘的敌军力量,魏蜀吴三国暂时打消彼此之间的嫌怨,开始征兆各国能人异士,共同前往赤壁山探密,并且瓦解这股强大势力。
进入副本方式59级或以上的玩家可以在江陵NPC“左慈”处进入副本。
(2)官渡之战副本官渡靠近江夏,为袁绍和曹操决战之地,曹操刚刚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带领他手下的冀州兵驻守在黄河以北,觊觎着江夏这个战略重镇,但惧于东吴水下战舰的威力,不敢贸然进攻,此时,袁绍新得传国玉玺,而玉玺中则掩藏着黄玉。曹操得到天命之石则是在该役。三国丞相预知九黎所属郭图欲接袁绍之手毁掉黄玉,送玩家回到当时的官渡之战,确保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获得胜利。
进入副本方式 52级或以上的玩家可以在江夏NPC“韩当”处进入副本。
(3)65级副本_水淹七军QQ三国副本之一,怪物等级66—70,副本怪物均为精英级别,在您级别不高的时候,建议组队前往。
进入副本方式66级或以上的蜀国玩家可通过临江魏延进入副本;吴国玩家可通过江夏蒋钦进入副本;魏国玩家可通过襄阳张辽进入副本。
水淹七军副本是pve与pvp相结合的创新型副本。
[编辑本段]1——71级升级需要的经验一览表
1-2 25
2-3 114
3-4 300
4-5 610
5-6 1050
6-7 1620
7-8 2330
8-9 3170
9-10 4140
10-11 5270
11-12 6530
12-13 7870
13-14 9550
14-15 11280
15-16 13800
16-17 20890
17-18 26330
18-19 32270
19-20 38720
20-21 45670
21-22 53130
22-23 61090
23-24 69570
24-25 78540
25-26 88030
26-27 113630
27-28 152150
28-29 170210
29-30 189810
30-31 215850
31-32 246290
32-33 279410
33-34 315270
34-35 371050
35-36 412760
36-37 473890
37-38 511510
38-39 550510
39-40 615890
40-41 657680
41-42 868080
42-43 1067830
43-44 1349890
44-45 1592770
45-46 1858450
46-47 2207770
47-48 2521970
48-49 2919340
49-50 3285490
50-51 3788460
51-52 4369470
52-53 4919210
53-54 5501710
54-55 6120750
55-56 6773730
56-57 7463600
57-58 8193280
58-59 8959120
59-60 9788082
61-62 14439500
62-63 17423600
63-64 20622700
64-65 24055300
65-66 30352600
66-67 35744300
67-68 41483700
68-69 47591000
69-70 54094400
70-71 56152200
(新区满级80)
3、怎样看三国蒋干其人?
宋美龄裸卧席梦思
蒋干才智谋略稍显不足,但蒋干胆气过人,蒋干是尽忠尽职绝对忠诚的人。蒋干冒着生命危险,去老同学周瑜那里刺探情报,被周瑜施以反间计,曹操不加分析.错杀了水军统领蔡玳.蔡瑁,错在主帅曹操,不是侦察员蒋干的错。蒋干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去周营刺探军情,一旦事情败露,周瑜会亳不手软地杀了蒋干,周瑜杀蒋干,周瑜会理真气壮地指着蒋干说你蒋干玩弄同学感情,欲置我周某于死地,既然你蒋干无情,那就别怪我周某无义,刀斧手,给我把奸细蒋干推出去砍了。事实证明,周瑜一眼就看穿了蒋干,要不是周瑜要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蒋干哪有命在?蒋干把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亲手获得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反映给了主帅曹操,曹操不加思索地下令斩了水军统领蔡玳.蔡瑁,等到曹操缓过神来,立刻就明白杀错了,后悔也没用了。曹操知道侦察员蒋干没错,而且知道蒋干是不怕死的忠诚的部下,蒋干的任务是侦察情报,情报分析是主帅曹操的事,所以,曹操没有对蒋干进行任何指责。蒋干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虽然蒋干才智谋略稍有不足,但蒋干胆气过人,蒋干置生死于不顾,尽忠尽职,蒋干是忠于职守绝对忠诚的人。
4、巨鹿之战,项羽是如何靠五万杂牌军就打败了四十万大秦虎士的?
有人说项羽楚军不止5万,有20万之多,有人说秦军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还有人说项羽是被人拔高吹棒,实际能力并不强。
对此,大可不屑一顾。
在此以不同的视角描述巨鹿之战为何5万杂牌军能打败20万秦军虎士?
士兵组成。
对,你没看错,5万楚军就是杂牌军,项梁与项羽会稽起兵,是以八千江东子弟为核心班底,吸收了原秦军士兵、起义农民、原楚国贵族和形形色色的反秦义军,说是杂牌军并不为过,大部分士兵可能随项梁东征西战,有作战经验,但并不能否定不是杂牌军。
再看秦军王离是长城军团主帅,其20万长城军是戍守边境苦寒之地,是秦朝绝对的正规军。反而章邯领导的20万囚徒军,大部分士兵是骊山囚徒及奴隶的儿子,但这20万囚徒军随章邯平叛,无往不利,平定大半个天下,把南方的义军全部打趴下,战斗力爆表。
巨鹿双方兵力对比。
秦军40万,这个没有争议,王离率领的20万长城军和章邯率领的20万囚徒军。
反秦义军方面项羽率5万楚军,项梁在定陶战死后,楚军大部被杀,这5万楚军是收拢溃兵再加上征召的部队,章邯都认为楚地不为惧,就是因为章邯杀了不少楚军,楚怀王还要分兵留守,并另给了刘邦一支近万人的军队,项羽的5万人是可信的。
巨鹿城北及东北、东边还有原六国来救援赵国的军队,赵将陈余将兵5万,燕、齐、魏、韩合计约10万,但起初只敢围攻,并未参战。
兵力布署。
秦军王离率20万长城军围住巨鹿城,四面八方都有,一方面围城,一方面防御六国救兵。
章邯驻在巨鹿城的西南面,筑甬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并派大军守护甬道。
项羽军5万人在巨鹿城南面,诸侯联军分布在巨鹿城北面、东北面、及东面。
战略战术及战争过程。
项羽率5万人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这5万人为什么紧紧跟随项羽?他们不知道秦军强大吗?不知道十几万诸侯联军在围观而不打吗?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主帅的项羽起了重要作用,在之前的战斗中项羽肯定有值得英勇的表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绝对不是吹的,让5万士兵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为了救援别国,慷慨赴死,羽绝对有他的独到之处。
项羽先令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人渡河攻击秦军甬道,而这个蒲将军在后面记载中没有再出现过,很可能是战死,可见战况相当激烈,然后项羽自已率3万主力攻击秦军甬道,项羽打的是章邯的部队,是保护甬道的部队,而且是正面硬碰硬。章邯的囚徒军在南方平叛是战无不胜,很可能是轻视了楚军,包括章邯本人,而项梁也是由于轻视秦军轻敌导致战死的,秦军一是仗着人多势众,二是轻敌,而楚军只有三天口粮,只有死战才能保命,结果一战秦军就丢了甬道。
甬道一丢,章邯就慌了,然后派秦军争夺甬道,居然还夺不回来,项羽顶住了秦军的进攻,然后那边王离就受不了了,没有甬道,就没有粮食吃了,王离军军心开始动摇,然后项羽分兵攻击王离军,王离军大败,王离一败,在一边围观的诸侯联军十几万人见秦军要败了,马上加入战争,分一杯羹,围攻王离军团,而巨鹿城内的赵军也出城迎战,王离军全军覆没,王离一败,章邯也就是孤军了,也失败退回,然后对峙投降。
至此,巨鹿之战结束。
陈胜、吴广起义后,故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其侄项羽在下相(今江苏宿迁)举兵响应。之后,项家叔侄在吴(今江苏苏州)攻杀秦会稽郡守,声势大震。不久,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一路上都有人加入,队伍很快扩大到六、七万人,自号楚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接着,秦蕃阳令吴芮也起兵反秦,闽越贵族无诸率族人归附了他。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帮刑徒逃进芒砀山中,后寻机袭杀沛县令扯旗起事,又率众投奔项梁。
项梁迎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以后,项梁在定陶被秦国名将章邯打死,所部溃败,章邯率秦军转戈北进,渡河攻击赵国(于秦末乱世中自立的诸侯国)。这时,接替蒙恬在朔方戍边的秦将王离,也率大军出上郡(今陕西榆林),取路东下包围了赵王歇、张耳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内)。
公元前207年,楚王熊心派宋义、项羽率军救被章邯围困在巨鹿的赵军,派刘邦进军关中。主将宋义首鼠两端,北行至安阳,就按兵不动,楚军在连绵不绝的秋雨中滞留了整整46天,将士们冻饿交加,面无人色,怨声鼎沸。项羽屡劝宋义进兵不听,一怒之下将其诛杀,在全军的拥戴下自任代理上将军。
项羽统帅全军强渡漳河,命士卒沉船,破釜甑(古代行军用的炊煮锅具,一种瓦器),烧营帐,每人只带3天军粮,表示要么胜,要么死,绝不后退,誓与秦军决一死战。“破釜沉舟”的典故由此而来。
章邯早闻项羽威名,不敢轻慢,布置了9路兵马,亲自率一支精锐前去迎战,意图是将楚军引入包围圈中,一鼓聚歼。
两支大军搅在一起,如电光火石般撞击。楚军将士奋勇冲击,无不以一当十,项羽左鞭右戟,胯下乌骓马如一道黑色闪电冲在最前面。两军刚一交手,秦军就已抵挡不住。但却不是计划中的佯败,而是因为楚军攻势凶猛,人人直进不退,秦军在楚军不要命的打法下完全崩溃。秦军好几路接应人马被溃兵和追击的楚军冲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就连主将章邯也被败军裹挟着逃回了大本营。就这样,项羽率楚军在3日内连破9路秦军,势如破竹,一直杀到巨鹿城下。
彼时,破釜沉舟的楚军只有五万人马,而由章邯、王离统帅的秦军有40万之众。
巨鹿城外还驻扎着十几路前来救赵的诸侯军队,但他们忌惮章邯骁勇,畏惧强秦的虎狼之师,不敢轻易出战。特别是麾下拥30万虎贲的秦将王离疯狂叫嚣“秦军先灭出头鸟”!众诸侯裹足不前,纷纷龟缩在各自的营垒里心惊胆战的围观这场恶战。
只见楚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矛和盾猛烈撞击,箭如飞蝗,战车无情地碾压着遍地倒伏的死尸和哀嚎连连的伤兵......项羽一直冲杀在前,此刻他瞄准秦将王离,紧追不舍。王离被追到巨鹿城下,已无路可走,只好被迫反身迎敌,他举枪向项羽刺去,项羽用铜鞭一挡,一声巨响,王离虎口发麻,那枪也被震得脱了手。项羽见王离拔马飞逃,拍马急追,将他拽下马来,楚军一拥而上,将其活捉。
这一仗打的天昏地暗,山河变色。在楚军凶悍的攻击下,40万秦军死伤过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军名将章邯心知大势已去,率剩余的20万秦军全部缴械投降了。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项羽率5万饥疲之众打垮了40万秦军精锐(其中有十几万骊山刑徒),“楚霸王”之名从此传遍神州。众诸侯见项羽悍勇无匹,皆跪地不敢仰视,共推其为盟主(诸侯上将军)。之后,项羽下令将20万秦军降卒坑杀于新安,只留下章邯等少数几位将领。不久,他率军入关,先驻鸿门,然后攻入咸阳,纵兵大肆烧杀抢掠。不知何故,他占领咸阳后,在诸王并立的既成局势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并率大军东返,定都彭城。他大肆分封,将亲信封于六国故地为王。就这样,一下子出现了18个诸侯国,均受制于西楚霸王。项羽这一举措恶化了割据形势。之后,各诸侯国间攻伐不断,也给了刘邦可乘之机......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是怎么赢得战役的胜利的?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秦军因各种因素使章邯和王离不能合力击败项羽、项羽出色的指挥激励了见风使舵的诸侯军队。
这场大战的背景是因赵歇被章邯打败然后败退到巨鹿城,秦军随后包围巨鹿,之后赵歇向各诸侯求援,期间陈馀则派陈泽领五千人尝试了一下,但秦军全灭。使各诸侯不敢救援。而 后楚怀王打算出兵营救,这其中有更大的目的。期间项羽因不满宋义的行为而杀掉了他,后楚怀王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成为的巨鹿之战的主要指挥者。
看一下兵力对比,巨鹿之战的初期项羽派遣英布等二万人牵制章邯;在第二阶段使项羽的五万楚军对阵王离的约二十万长城军团;第三阶段项羽的五万楚军加上数万或者数十万的诸侯军对阵王离的长城军团;然后在收尾阶段数十万楚军和诸侯军对阵章邯部数十万或二十万。(兵力方面的数据说法不一,而项羽的兵力有说法不止五万,可能达到二十万)
这其中项羽一方人员十分杂乱,各诸侯的实力十分一般,而项羽领导下的楚军战力到还可以。
而投入到巨鹿之战的秦军为章邯的骊山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王离的长城军团可说是大秦的精锐军,曾经在蒙恬的指挥下于秦朝统一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少人都久经战阵。装备也算上乘,而且这支军团对秦朝的忠诚度是相当高的。后继的统帅王离也是将门之后(名将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不过相比之下王离的军事才能有些逊色。
而章邯的骊山军团成分参差不齐,有骊山的刑徒、有奴婢家的儿子(秦朝一般称为奴产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成立时间很短,也没有长城军团那样的历史光环,而且由于军团内很多人对秦朝都有着怨言,对秦朝的忠诚度自然不会高。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支杂牌,不过在章邯的带领下这支军团表现的还算出色。在秦末平息各种起义的过程中,章邯的骊山军团可说是秦军主力。
在巨鹿之战时,王离负责围困巨鹿城顺便对付来援的敌军。章邯很多时间都负责后勤线的保护。而由于身份等方面的因素,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并不好,这影响了两人战役期间的配合。
由于之前的几次胜仗,再加上秦军雄厚的兵力,这使秦军难免有些轻敌。这也给后来的项羽获胜增加了有利条件。
看看项羽一方是怎么做的。
他先是派遣英布等人带2万人袭扰章邯负责的粮道。尽量牵制章邯。
其后项羽在过河后为了鼓舞军心破釜沉舟,把吃饭的锅具和渡船什么的都给破坏掉,仅保留了三天的口粮,这种不给自己留后路做法让部众明白只有拼尽全力的和秦军搏杀才可能有一线生机。这使项羽的部众战意空前的旺盛。
随后项羽指挥自己的楚军向王离杀去。这个过程中双方交战多次,项羽成功破坏了秦军粮道,这导致秦军士气低落,束手束脚。期间见风使舵的诸侯们一看项羽占了上风,也迅速发起猛烈进攻。王离最终招架不住被俘,而涉间被迫自杀。长城军团也成为了历史。
而章邯也没有率军向项羽猛扑,在项羽解决了王离后,项羽和章邯又在漳河一带对峙。而此时因章邯担心赵高在背后使坏(司马欣向章邯表示赵高在朝中多么的跋扈,如果击败项羽,也恐赵高嫉妒进而加害)。这使章邯不免有些犹豫。可以说到了此时,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胜利已经确立了。
由于在巨鹿之战前项羽擅自杀掉后楚怀王亲封的宋义,这就相当于项羽一开始就把自己逼上了绝境,试想一下如果巨鹿之战项羽惨败,那么如果他幸存下来被处死的可能性极高。再结合其他因素项羽肯定也要拼尽全力的。
5、南宋崖山海战为何发生?为什么10万军民跳海身亡?
因为陆秀夫没有摆好自己的职场位置,而文天祥、张世杰的能力又带不动南宋,所以才会出现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的悲惨局面。
早年陆秀夫带着小皇帝逃到福建的时候,本来打算抢船渡海。渡海其实有很多选择,当时南宋宰相陈宜中已经跑路到了越南占城,因为他跟张世杰不和,所以南宋小朝廷,居然放弃了渡海前往占城的想法。
现在你知道了吧?其实崖山海战的悲剧,蒙元大军只是外部因素。真正导致崖山海战惨剧的,还是南宋小朝廷内部的问题。
一、陆秀夫忙得不可开交,可就是不知道制定大政方针。
当时陈宜中死活不肯回来,而张世杰也死活不肯去占城。那么留给南宋小朝廷的生路还有几条呢?其实远渡重洋是最好的选择,海外除了占城,还有台湾,还有吕宋,甚至还有更远的马六甲。
手里还有几万兵马,外加十多万百姓,陆秀夫完全可以找一个海外群岛安置百姓,重振旗鼓。可是陆秀夫这个时候在忙些什么呢?
- 1、思想宣传工作。
他需要给南宋小朝廷鼓舞士气,也就是洗脑式的宣传。因为当时大家都很泄气,元朝大军实在是太猛了,完全扛不住啊!
再加上前面两位小皇帝一个投降,一个病死,这第三位还是个小皇帝,未免人心惶惶,没有主心骨。所以陆秀夫整天给大家念叨着古代人手里有一支军队都能完成中兴事业,我们现在有几万大军,除非老天爷不帮忙,否则咱们怎么可能灭亡呢?
- 2、心灵辅导工作。
陆秀夫纵然再忙,每天还要给大家宣讲《大学章句》,这又是啥目的呢?还不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辅佐宋末帝嘛!
- 3、文学创作工作。
当时陆秀夫在海上漂着的时候,还不忘写了一本书,将有关前面两位皇帝的事情给记录下来。你说说看,作为当时南宋的掌舵人,你搞这么多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干什么?
又是思想宣传工作,又是心灵辅导工作,又是文学创作工作,这是一个宰相该做的事情吗?你的工作是要给南宋谋划出一条生路,而不是整天像个宣传干事一样,忙得不可开交。
要知道,出路对当时的南宋来说至关重要。其实十多万人,并不需要立刻中兴大业,而是希望找个安稳的地方度日罢了。很显然陆秀夫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和心思,才会莫名其妙地把大军带到了崖山这么个死胡同里。
二、选址失败,导致南宋走入了死胡同。
崖山海战后期的画面实在是太惨烈,为啥大家宁可选择跳海,也不愿意出海呢?其实不是不想出海,他们经历了好几次的突围,基本全部宣布失败。
就算张世杰本人可以逃出去,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陆秀夫、宋末帝还有大军百姓都无法成功突围,南宋大军驻扎在崖山,那就是走进了死胡同。
别以为蒙元只擅长陆战,他们早在攻打金国的时候,就已经训练了一批强有力的水军力量。蒙元张弘范的部队观察了崖山地形以后,迅速采取了两面围堵的方针,将南宋小朝廷死死地包围了起来,你说这不是死胡同是什么?
想要出海就必须要从狭窄的出海口里钻出去,可这一点似乎异常艰难,因为蒙元的水军死死地堵住了出海口。
那么为啥会选择崖山这地方作为避风港呢?那就要问问张世杰老兄了。当时南宋小朝廷从福州逃到了泉州,抢了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船后,带着大军和百姓毅然选择出海。
由于个人恩怨,越南占城是肯定去不成了,当时陈宜中曾经建议带宋端宗去占城,可惜张世杰不肯去。结果宋端宗的大船遭到了台风的袭击,导致船翻了。
宋端宗不久去世了,这才让宋末帝勉强上台。台风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海上强有力的对手,船队是怎么走的呢?
他们居然是沿着海岸线逃跑的!这就很神奇了啊,因为蒙元大军可以在岸上一眼就看到南宋大军逃窜的迹象,那不是暴露了嘛!
到了崖山以后,张世杰的神操作更让人心碎,他居然学习曹操的铁索连舟,将大船都捆在一起。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大家无法在纷乱中逃出去。
张世杰在关键时刻,倒是斩断了十几条船的铁链,自己冲出了包围圈。可陆秀夫抱着小皇帝,只好眼睁睁地目送张世杰的离开。在绝望中,陆秀夫选择跳海,估摸着很可能以为张世杰背弃了他们。
唯一的军事统帅,都有逃窜的现象,你说陆秀夫还指望个啥啊!文天祥此前已经被抓了,陆秀夫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
三、十多万军民跳海,那绝对是气节的表现。
别以为南宋一直被动挨打就很窝囊,南宋是非常有气节的一个王朝。早年就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人所带领的抗金队伍。
到了南宋末年,这十多万军民紧紧跟着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这难道不是一种气节的体现吗?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陆地上的人,压根就不习惯海上的风雨飘摇。他们忍住了内心的害怕,依旧誓死相随,实在是令人感动。
不到一刻,他们都没有选择放弃,南宋人民的气节是值得点赞的。毕竟相比较于若干投降者来说,他们是值得骄傲的。
可惜等到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跳海以后,南宋军民们的那点希望也都破灭了。这个时候留给他们的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投降。他们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一起跳海,何其哀哉!何其壮哉!不禁让人感到泪目。
南宋后期没有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南宋之所以走入死胡同,那是因为领导者的水平实在是太有限了。文天祥的气节没有任何问题,他指挥军队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种人在和平时期,绝对是一位好宰相,可在南宋那个时期,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陆秀夫是一位好宰相,可惜他的能力也太平庸,连大政方针都拿不出来,走一步算一步,这算怎么回事呢?至于张世杰,是南宋后期最杰出的名将,可惜他的杰出,主要体现在气节上,真正拉到战场上,表现也只是一般,没有匡扶宇宙之才。
参考资料《宋史》
了解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崖山海战是直接关系到南宋的生死存亡,宋朝和元朝之间决战也是历史上元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宋军全部身亡,当时的主将背着南宋的小皇帝跳海自尽了,随后也有数十万的军民一起跟着跳海殉国。历史上像这种朝代更迭过程中,军民一起灭亡这么多人是不多的。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一点想不通,宋朝的军队当时有10万人,而元朝的军队只有2万,为什么不敢还击却纷纷去跳海呢?难道连一点抵抗的决心都没有,直接让元军坐享其成吗?
明明知道只有2万人的情况下,宋军都不敢与援军进行对抗,根本原因是陆秀夫怕小皇帝落到元军手里,不知道他们会干些什么,也是为了保住大宋国所谓的颜面。遇到困难连抵抗的心都没有,就直接认为已经失败了,这就注定要失败。
,不得不提负责此次战役的元朝将军,他深知宋军的作战规范。于是命令军队把宋军的三都给包围,当时宋军的守将是张世杰整日都在思考如何击退敌人。他为了避免士兵逃亡,把所有的宫殿和房屋都烧了,还用一根大绳子把所有的船都连在了一起。
在元军使用火攻的时候,他在船上涂了泥巴,这个方法并没有奏效。加上元军封锁了海湾,断绝了宋军的粮食和道路,以至于很多士兵渴了喝海水,真正到了弹尽粮绝。元军也派人来劝降,都没有成功。
宋军在最开始的攻击中就一连损失7艘战船,加上元军的火攻,宋军无路可走。陆秀夫看到无法帮助皇帝突围,就自己带着皇帝跳海了,所有跟随他的士兵看到这一幕也跟跳了下去。
南宋崖山海战是宋朝保留火种的决战,演绎了震撼无比的历史悲歌,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崖山海战的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廷内部腐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解决是不可能的),是一系列的愚蠢行为(从北宋开始)导致的结果。
宋朝是一个武力积弱的王朝,但文化和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盛。虽然小人奸臣很多,但君子贤臣也很多。崖山之战,可以说是君子贤臣的悲歌也是赞歌。
崖山海战,10万人葬身大海是有多种原因的,战术不善导致被杀的,自杀殉国的,看到家人死去失去希望跳海的都有,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都不怕死。
要想具体了解崖山海战爆发的前因和军民抱着必死之心坚守到的深刻人性可以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了南宋流亡朝廷的简史,下面会给出详细的答案。
1、福州继位
1276年,福州城里。
看着儿子赵昰在一群忠贞大臣的簇拥下,举行了称帝的加冕仪式,杨淑妃悲喜交加,准确来说是悲多于喜。虽然儿子登上宋帝国帝位,自己也贵为杨太后了,元兵的追击并未停止,自己带着儿子南逃,只不过是尽力想为赵氏皇族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年纪尙轻的杨太后来说,这样的重担大到让人近乎崩溃。念及从临安城出逃之前,太皇太后的嘱托,杨太后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紧牙关,依靠一众大臣和军民慢慢寻找出路了。
元军兵临南宋国都临安之时,太皇太后谢道清知道大宋无力回天,便向元求和,元军不允,只好携年仅五岁的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谢道清深知元军的残暴,自己投降后,赵氏皇族的血脉可能会被元军暑戮而尽。为此,她留了一手,在投降之前,便派国舅杨亮节率殿前禁军护送杨淑妃及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望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