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地(黄梅戏发源地是哪里)
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这里有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也有江南水乡乌镇,还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在这里,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安徽一个县城,被誉为“徽商故里”,有望成为下一个黄山。这个县城就是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绩溪县。绩溪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称。
1、白燕升说黄梅戏发源地?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黄梅,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就是采茶调,黄梅县早在宋朝的时候就盛产茶叶,所以在每年采茶的时候茶农们就会一边采茶一边唱小调和民歌,慢慢的使得黄梅戏变的成熟,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与京、越、评、豫并称。
黄梅戏在采茶戏中慢慢的得到发展,积极的向外扩展,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在安徽发扬光大,渐渐的成了成熟的黄梅戏。
黄梅戏发展的早期是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在此期间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变的职业化,逐渐的从农村走向了舞台,流入城市。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等,黄梅戏的唱腔是十分淳朴清新的,也十分细腻,表现力丰富,感染性强。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可以表现的题材是比较多的。
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有一支芳香袭人的奇葩。这就是发生在皖江之滨的安庆、从安徽走向全国的黄梅戏。
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让黄梅戏飞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也飞进你我他的心中。黄梅戏的历史较短,直至20世纪初年,它还是走村串户,逢集赶会的季节性简陋演出状态。
黄梅戏的发展神速,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它就以《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等一批经典剧目的风靡和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批杰出艺术家群体的出现为标志,步入了大剧种的行列。
黄梅戏的声腔十分丰富,且个性鲜明。早期的“三打七唱”,简陋中见出淳朴;后来的民乐伴奏,单纯里显示鲜活;纵然是引入现代混编乐队,也依然是于时尚中彰显根本,华彩中保持专一。
2、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
越剧发源地是浙江(绍兴)嵊州市,发展壮大在上海,上海人从不否认越剧起源浙江省嵊州市。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冈)黄梅县,在安徽比较受欢迎,传唱得比较好。
最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以安徽安庆为主的安徽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很多老人和一些资料,出了很多书说黄梅县不是起源地,说安庆是起源地。
《人民日报》2017年1月12日第19版载本报记者张某采写的新闻报道《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引起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转发,更有媒体呐喊助威,玩起了标题党,在原标题后面直言不讳地加上“确定不是湖北黄梅县”,“不是湖北黄梅,是安庆",带来新一轮黄梅戏发源地之争,潜移默化的误导着公众!消息说: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将黄梅县排除在发源地之外,而消息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根据,“这不负责任和证据不足”的新说,全面否定黄梅县是黄梅戏发源地,继续误导着国人!
,2019年2月湖北省(黄冈)黄梅县仍然凭借黄梅戏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也只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辞海》《辞源》《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黄梅戏(黄梅调)的名词注释始终没改,始终都是黄梅戏黄梅调,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徽; 黄梅调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或者是黄梅戏基本曲调从湖北黄梅县传入。
安徽省政府官方网站也说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如果说60多年前中国各省组成的黄梅戏起源地专家联合调查组跋山涉水,查阅当时的一手文资料,走访了当时生于清朝末年的70至80岁的一些名气大的老黄梅戏、老采茶戏艺人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不可靠,那么近几年,以安庆市为主,安徽省省内的专家去田间地头去调研现在只有60至70多岁的民间老人,当时他们可能刚出生,或者只是儿童和少年,现在的这些安徽省专家,这种田野调查肯定不可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这是无可争议的,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艺人同台唱戏,语言不一样,却能对唱如流,是因为曲调相同。解放初期黄梅采茶戏艺人与黄梅戏艺人同台对唱,也能对唱如流,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是因为曲调相同,这些都是有文字资料可以查证的,黄梅腔、黄梅戏(也叫黄梅调),黄梅戏曲调永在湖北省黄梅戏,这是事实!1995年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成功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县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自古有“七省通衢”“鄂东门户"。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黄梅县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黄梅县为中国文化地名遗产“千年古县”,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县境内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黄梅也是佛教胜地。黄梅县有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请仔细阅读上文中的所有文字和下图中的文字,再认真评论!谢谢!胡说八道的人,请不要评论,谢谢!这些文字很多是来自一位几代人都是研究黄梅戏的专家的手中,一个黄梅戏爱好者,传播正确的黄梅戏知识!
3、黄梅戏发源地官方答案?
黄梅戏作为五大传统戏的一种。它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调。由于当时的黄梅县涝灾严重,人们流离失所,好多人都外出逃荒,所以才把黄梅调带到了安徽的安庆,而近化了现在的黄梅戏。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也对,起源于安徽也不过分,两者都是黄梅戏的故乡。
4、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
一个剧种,已长期流传,名称且为大众熟悉和业界接受,何必一定要改名呢?
黄梅戏,官方说法就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名称为"黄梅戏"。因为其唱腔、念白等,都以安徽口音为主了。
江苏省的锡剧,起源于常州市,在无锡市也很快流行,曾分别称为"常州滩簧"、"无锡滩簧",后来又称为"常锡文戏"。最终据说是某领导一锤定音,改称为"锡剧"。现在的锡剧,在江苏南部及浙江一些地方广为流行,还有了江苏省锡剧院。其唱腔、念白,实际上也是无锡方言更多一些了。
京剧,起源于安徽。乾隆五十五年,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高朗亭率三庆班(徽班)进京献艺,高朗亭等人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融入了大量北京语汇,使徽调的表演力愈加丰富。后经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剧种一一京剧,且成为国粹。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剧种,都是有一个逐步融合发展过程的。其名称真的算不了什么,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且具有格调高尚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全国现有近三百多个剧种。剧种的名称大多是建国初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重新命名的。也是各剧种大发展的黄金期。黄梅戏在解放前曾呌过"怀腔","皖腔","府调”,"采茶调",黄梅调”,"二高腔"等等。剧目有36夲大戏,72围小戏。50年代搬上银幕的《天仙配》,是由东至县黄梅戏剧团胡玉庭(即胡毛仔,业内称胡戏篓子)口述,陆洪非先生改编。巜女驸马》是由岳西民间艺人左四和口述的《双救主》由王兆乾先生挖掘,整理后经陆洪非先生改编。继而新编的《牛郎织女》,《龙女》也先后拍成电影。几部电影的上映,更加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舞台剧整理也上雨后春笋《罗帕记》,巜荞麦记》,《白扇记》,《柳凤英》(蔡鸣凤辞店),《送香茶》等等黄梅戏是安庆地区(含原十三个县)这块沃土上润育的一枝奇葩。其声腔,剧目,演员也都是安庆土生土长的。安庆方言以及用安方言通调的中州韵白独具魅力,並以好看,好听,好懂而著称于世。观众之多,流行之广。黄梅戏有一定定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何须更名呢?不必要。
l
5、黄梅戏发源地究竟是安庆还是湖北黄梅县?单因为重名不足以证明吧?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在安徽安庆得到了长足发展,所以还是叫黄梅戏。
正如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在上海得到了发展,所以还是叫越剧。(嵊州属于古代的越国)
好戏人人爱,
发展须理清。
祸从衙门出,
如今闷葫芦!
就从名查起,
岂能断不明,
皖剧不更改,
争议应全无!
黄梅复黄梅,
作为不作为,
才过几百载,
切莫争千年!
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庆,旧称皖剧,怀腔。安庆旧时是中国戏曲的中心,有句名言无石不成帮,无徽不成商。这里的石是指安庆石牌,意思是只要戏帮一定少不了安庆人,可见安庆在中国戏曲的地位,京剧黄梅戏同源,都是从安庆发源的!
6、黄梅戏是宿松发源地,为什么湖北却要抢?
原来黄梅戏是宿松的,哪干么叫黄梅戏,叫宿松戏不好吗?干么那么麻烦叫黄梅戏,难道你们宿松也有象安庆一样有黄梅山、黄梅村、黄梅塘、黄梅路、黄梅垴、黄梅岭……,若没有,快点命名,这样安庆、黄梅都抢不过宿松了。
黄梅戏发源地就是黄梅县!说宿松是发源地,那是因为宿松紧挨黄梅,黄梅戏先传到宿松。安徽有很多人说怀宁是发源地,说桐城是发源地,说安庆是发源地,都是罔顾事实。黄梅戏为什么会在安庆发展壮大呢?
那是因为黄梅—宿松—怀宁—桐城—安庆这是个一衣带水的路线,最主要的是,黄梅是个小地方,而安庆当时可是安徽省省会,大城市,对周边小地方有着天然吸引力。黄梅戏发展到安庆,当时也有过改名“安庆戏”,改名不成功,不被认可,又叫回了黄梅戏。
一个县城发展黄梅戏,天然的就是不可能跟大城市安徽比,安庆第一任市委书记就是黄梅人,他组织了不少黄梅戏艺人,成立剧团,开班黄梅戏学校,直到后来省会迁到合肥,黄梅戏完全发展壮大。黄梅戏所在的黄冈地区,黄梅县,武穴市,浠水县这些地方一直都有黄梅剧团,老一辈也是人人都能唱几句。
严凤英亲自说过黄梅县就是黄梅戏娘家,所有戏剧都是本地地名命名,不会出现本地戏剧叫别的地名。
安徽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也早有论述,部分安徽人不顾事实,为了自尊心篡改历史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