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和韦伯(李约瑟之谜和韦伯疑问)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6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李约瑟之谜和韦伯的科学思想。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讲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讲义义》,也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专著。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历史,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领先世界。

可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体系起源于西欧而非中国呢?这就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著名问题李约瑟之谜。

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13-14世纪时中国已处在工业革命爆发的边缘。

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宋朝的科技和纺织业发展水平与英国在18世纪爆发工业革命前夕的水平不相上下。

,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并在近代竞争中兵败如山倒。

他提出这个谜题的主要目的是想探讨中国是否有复兴的可能。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我们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目前一般答案 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是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比西方的拼音文字缺乏逻辑性,导致更富裕、更善于经商的中国人哲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反而远远低于西方人,而中国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导致中国精英阶层更缺乏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动力,加剧了中国科学的没落,从而导致西方早一步发生工业革命。 一、西方拼音文字的由来?

人类开始都是象形文字。

中国是大一统为主(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西方欧洲有利于形成大一统),获胜的统治者用自己的象形文字不断统一各地不同的象形文字,没有发明拼音文字的动力。

西方欧洲是以分裂为主,无法统一文字。

商人要进行贸易,各地象形文字不一样,导致交流困难。

商人集团腓尼基人发明了拼音文字,并受到各个部落人的欢迎,从而拼音文字逐步统一了西方。

二、为啥拼音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强的逻辑性?

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写成的文章,就像一本连环画,主谓宾定状补不需要那么清晰,也不需要标点符号,就能表达得非常清晰,同样一篇文章,中文的字要少的很多很多。

拼音文字就是单纯的符号,文字之间必须有很强的逻辑学才行,所以需要标点符号,主谓宾定状补很清晰。

三、为啥逻辑性强的民族早一步发生工业革命

象形文字使人更善于经验,导致中国人的经验技术成就远超西方人。

封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经验技术,所以中国人在封建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和经商能力一直遥遥领先代的西方。

科学是来源是哲学,哲学主要是逻辑思维。

科学最重要的语言和工具是数学,数学公式的发明也主要靠逻辑思维。

西方人虽然经济落后,逻辑思维的发展一直比中国强。

而中国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导致中国精英阶层更缺乏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动力,加剧了中国科学的没落。

主席是内因数起决定性作用的。

虽然中国人更富裕,终于有一天,西方人率先突破科学瓶颈,早中国一步发生工业革命。

现在最重要的前100个数学公式、100个物理公式、100个化学公式大部分都是西方人发明的,西方人小宇宙彻底爆发,导致技术进入“科学类技术”时代,对还是“经验类技术”的满清王朝进行了降维打击。

四、更善于经验的中国人,造就了二次经济腾飞。

象形文字思维,造就了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善于学习、更善于经验。

当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科学公式之后,对“科学类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速度,都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选贤任能的科举制度传统比中国家多党民主制度传统更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精神。

导致中国选贤任能的科举制度传统打造出的官僚体系发展经济的能力,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党民主制度传统打造出的官僚体系。

当中国学会了西方科学公式之后,大家站着一条起跑线之后,中国人思维模式、国家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发挥到淋漓尽致,所以中国二次经济腾飞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

五、追上西方之后,中国能否超过西方?

西方最尖端的科学类技术,涉及国防的科学类技术,肯定都不会卖给中国,中国需要自己研发。

发明新一代的科学类技术,要发明新的科学公式。

中国人自从白话文运动后,中国现代汉语的逻辑性比古汉语强多了,我们课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模仿西方,使中国人的科学逻辑思维大大的提高。

我们全社会都不重视科学基础研究,年轻人更热衷于学习更能发财的知识,极少有年轻人对基础研究疯一样的热爱与研究,所以赶超西方人逻辑思维这条路非常非常长,我们还远远没看见终点。

华为的5g技术的发明,是一个俄罗斯小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的GPG虽然远超俄罗斯,虽然我们工业能力远超俄罗斯,我们人民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还远远不如西方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