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14项正确决策之谜
多尔衮14项正确决策之谜。第一,多尔衮为什么要放弃北京城?这是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是因为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年幼,没有实权,所以多尔衮想趁机夺取政权。还有人说,是因为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多尔衮才会这样做。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顺治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顶峰,国力空前强盛。
一、多尔衮的一生?
优质答案1
多尔衮做摄政王,辅佐六岁的顺治,这时候庄妃已经变成太后了。顺治继位不久,来年就是顺治元年,这一年发生大的事情了。三月份,闯王进京,崇祯自缢,天下形势突变。
努尔哈赤原来的意思,就在山海关以里,统治辽河流域,就算很不错了。但皇太极却有一股政治的雄心,皇太极是要从沈阳迁都北京,统一中原,一统天下,皇太极死的时候,他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抱憾终身。
皇帝多尔衮一生沉浮,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这个时候,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衮上奏,说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中原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李自成进了北京了,逐鹿中原的时候到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进军山海关,攻下北京来一统天下。这个时机看能不能抓住了。多尔衮思前想后,接受了范文程等大臣的建议,决定统兵入关,来迁都北京。
多尔衮进了北京之后,就帮助顺治来做很多的事情,做了很多重要的决策。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死了,病死了,有人说给害死了,从材料看是病死了。
多尔衮死的时候是三十九岁,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日夜操劳,再加上好色,他曾经到朝鲜选美女,迎娶。后来又在北京的北面在喀喇,叫喀喇城,就是避暑山庄附近,又要建一个新城,在那儿避暑,并且把他那些爱妃接到那个地方,纵淫无度,三十九岁死了,这一年是顺治七年。
摄政王多尔衮死的时候,顺治皇帝已经在他的严格控制之下,做了七年的傀儡皇帝。这在七年里,顺治皇帝时时刻刻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没有自由,没有权力,每一天都是战战兢兢地度过。而七年之后,当顺治终于可以摆脱多尔衮的影子,开始亲政的时候。
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皇帝就给他发丧。几乎是按照皇帝的礼仪给他来发丧。给他上了谥号,还给入太庙,礼仪可以说到最高程度。
顺治就亲政,第二年,顺治八年春天,顺治就下了一道上谕,就追查多尔衮的罪状。列了十大罪状,不仅如此,下令,把多尔衮的坟挖了,尸体挖出来,鞭尸。享庙撤出来,谥号撤出来,多尔衮没有儿子,他弟弟的儿子叫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现在不许,还要回宗,不准过继,又回到弟弟多铎那儿。这个时候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已经死了,多铎就更荒唐了,多铎,那个时候沈阳就有妓院了。就清入关之前就有妓院了。多铎就逛妓院,喝酒、胡闹,所以他进关之后,时间不久,在多尔衮之前多铎就死了。那多尔衮还有个哥哥就是阿济格,这个时候顺治皇帝下令,也把阿济格处理了。这样他哥仨就都死了。顺治那个大哥豪格给平反,豪格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
优质答案2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正白旗旗主,一生征战,功勋显赫,位极人臣。顺治帝时期摄政王、和硕睿亲王,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多尔衮的父亲是努尔哈赤,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刚刚建立后金还不怎么稳固,所以满族内部很是动荡,经常要出去打仗,而他的母亲深受努尔哈赤的喜欢,多尔衮生下来就被努尔哈赤很看重,他也十分努力,早早就跟着父亲上战场去杀敌,立下了无数的功劳,而且还精通兵书,在多次作战中积累下了经验,慢慢在军中也有了威望,很多人都支持他,所以给自己争皇位积累了实力,努尔哈赤也更喜欢这个儿子。
他的智慧过人,每次出征都能挫败敌人的锐气皇太极去世之后,当时能稳坐皇位有资格坐的人不仅是多尔衮,别忘了还有个豪格,要是多尔衮一门心思要去当皇帝,那么两股势力必然会冲突,到时候刚建立起来的清朝内部就会混乱,本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如果只是内部,多尔衮也许有实力能控制住,就怕到时候外患也来了
要知道清朝建立初期,还不稳固,内有李自成和明朝遗留下来的势力,外还有蒙古,要想让清朝稳定下来,选福临当皇帝是最好的选择,福临年龄小,多尔衮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当摄政王也不错,权力都在自己手里,哪怕没有光明正大坐上皇帝,但其实也差不多了,而豪格也只能乖乖的在自己手底下被自己压制,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不仅如此,多尔衮一生高傲,他不会允许后人记载自己得来皇位不正当,他看重大局,是一个识时务的聪明人。
二、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优质答案1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索尼和鳌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位亲王也支持豪格,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支持多尔衮,多尔衮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战主力军。双方势均力敌,一旦动起手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崇政殿开会议定继承人那天,鳌拜提前带兵包围了会场,喊出了拥立皇子的口号,给多尔衮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但表面上多尔衮并没有服软的意思,剑拔弩张的态势致使气氛十分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提出了折中的办法,让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己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摄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为什么不是豪格而是济尔哈朗?
论能力豪格和多尔衮没法比,皇位应该是多尔衮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
会议刚刚开始,鳌拜就粗声大气的喊,我们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没有先帝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坚决拥立先帝之子!这话一出,实际的两派成了皇太极之子和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之子,是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皇太极的所有儿子都是可选项。
多尔衮做出让步,同意福临继位。保皇子派胜利了,也要做出让步,就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权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个人当摄政王。这时候,豪格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辈分比较低,虽然是亲王,但威望差很多。论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号。而且豪格是多尔衮的竞争对手,以后配合工作上也会有障碍。
济尔哈朗就不同了,他辈分高,资历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强,和多尔衮矛盾也没有豪格那么对立。多尔衮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优势在于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长子。争皇位失败,再争摄政王,豪格没有丝毫优势。所以,争皇位失败,豪格马上被孤立,他想当摄政王没戏。
自己当不了摄政王,为什么不阻止多尔衮当摄政王。实际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尔衮,势单力孤,已没有可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优质答案2
自古以来,争夺皇位都是一件伴随腥风血雨的大事情,为了成为九五至尊一些皇子甚至不惜对自己的亲兄弟痛下杀手,可以说通往帝位的道路上铺满了累累白骨。
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上一任皇帝的嫡长子不出意外自然会继承皇位,可凡事都有例外,就像清朝时期的豪格,他身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不但没有上位反而允许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来看看豪格争夺帝位拥有什么样的优势。
第一、皇太极的嫡长子。虽然皇太极在暴毙之前没有设立储君,在血统上豪格是上任帝王皇太极的嫡长子,所以他最具继承皇位的资格。
第二、两面蓝旗、两面黄旗的支持。镶黄旗下索尼、鳌拜对于豪格都是鼎力支持的,不仅如此,就连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也是公开支持豪格,这让豪格占尽了形势的优势。
第三、年龄上的优势。如果说皇位继承人是在各大皇子中产生的,那豪格同样占据了优势,因为除了他以外其他皇子都还未成年,在年龄上并不适合继承皇位,豪格的胜算最大。
,虽然宗法制贯穿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并非所有的朝代都遵循这个制度,比如清朝,他们采取的是“秘密立储”而非“嫡长子继承”,非嫡非长的皇太极能够上位就是这个原因。
豪格嫡长子的身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他手下的将领在根本上忠心的是清王朝而不是豪格本人,只要继位的人是皇子即可。所以在多尔衮掌握大权时鳌拜曾威胁他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皇子,那他和手下将会在皇太极坟前自尽。
,多尔衮所掌握的兵力要强于豪格。有道是“实力才是硬道理”,豪格会对多尔衮妥协让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难以与其抗衡。皇太极在位期间,屡立战功的多尔衮可谓是深受宠信,甚至皇太极还将正白、镶白两面旗交由多尔衮三兄弟统领,这两面白旗是当时清朝实力最强悍的部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身经百战。
再看看豪格的势力,即使两蓝、两黄四面旗加起来也无法和多尔衮相媲美,况且他们内部也并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正黄、镶黄旗的将领支持的是清朝任何一位皇子,只要不被外人夺得皇位他们就不会太在意,这就为给后来多尔衮分裂豪格集团提供了机会。
豪格作死般的“谦虚”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虽然豪格相比多尔衮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可他仍然是众多继承者中最具竞争力的,很多人都建议让他继承皇位。
可这位仁兄脑回路清奇,想要学蒙古族的传统在继承皇位一事上通过“欲迎还羞”来凸显自己的谦虚,所以当有人将他扶上皇帝时候,豪格就以“德小福薄”为由屡次推辞不就。
本来对于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诸位大臣都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也会竭力迎合继承人,可那时有多尔衮这个变数。当豪格多次拒绝皇位以后,多尔衮就不按常理出牌建议让福临(即顺治帝)继承皇位,这可把豪格整蒙圈了,让他骑虎难下,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根本无法收回,况且这么做也不违背“皇子继承皇位”的基本原则,他手底下的将领也不反对,他只能含泪同意。
再到后来,多尔衮为了安抚豪格的势力便提议双方各自派出一个摄政王辅佐顺治。事已至此豪格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将制衡多尔衮的希望寄托于自家摄政王的身上,所以他派出济尔哈朗前去制约多尔衮。结果事与愿违,济尔哈朗不但没有牵制多尔衮,反而让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到已经没有任何能对抗多尔衮,豪格也落了个惨死大牢的下场。
其实从头到尾豪格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懵懂的小白,而他的对手多尔衮久经政治手段远不是一个新人能够相比的,所以豪格才会被多尔衮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灭亡,不过多尔衮也被顺治帝所制裁,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三、多尔衮曾经有两次机会,还拥有20多万精锐部队,为何没有称帝?
优质答案1
清朝总有历史轮回,起于孤儿寡母"孝庄和顺治"终于孤儿寡母"慈禧和溥仪"起关键位置的都是摄政王,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清末的摄政王载沣。
优质答案2
当年多尔衮和豪哥争帝位,互相争持不下。就让第三方未成年的福临当了皇帝成了顺治。当年机会已经错过,各自手下的人包括第三方都接受了这个事实,皇叔父摄政王也好,皇父摄政王也好。就是不能当皇帝。
优质答案3
为了平衡各方的权利,也为了不让豪格当上皇上,多尔衮才选择了退让当了摄政王。让顺治福临当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