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岸之谜好看吗(白雾谜岸好看吗)
沙岸之谜好看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赏月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古代,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又称八月月十五为“中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著(美) 亚瑟·雅各布·马德尔
译杨坚
“在战前数年里,海军问题无疑给英德关系布上了厚重的阴云。除了一些像巴格达铁路这样的小争议以外,我们与德国的关系是毫无问题的,如果不是德国开启的这场令人筋疲力尽的海军竞赛,整个欧洲在下一个十年里都不会有波澜,英国也不必在德国的逼迫下为我们海岸的安全制定庞大的海军发展计划。”
—彭斯赫斯特的哈丁爵士,《旧外交》
1900—1905年见证了英德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间关系的逐渐恶化。德国新闻界和许多宣传人士强烈谴责英国在南非进行的“强盗式的冒险”,抨击说英国军队是一伙“雇佣军”,还利用漫画讽刺诽谤英国女王。英国在南非的失败在德国国内引起了阵阵欢呼。德国政府在南非战争中所持的态度本无可厚非,但它趁英国无暇顾及而在其他地区大肆为自己揽取利益的做法却令英国人大为不满,后者对德国人的动机越来越疑虑。,满心不快的英国正逐步患上条顿恐惧症。
双方的情绪高涨到如此地步,以至于1901年联盟谈判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1901年10月25日,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时任英国殖民大臣)的言论又无异于火上浇油,他指责德国军队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行为野蛮残忍。这番言论引起德国人的愤怒声讨。两国政府也互相攻讦,导致英国的反德情绪一发不可收拾。1901年11月20日,《泰晤士报》刊文遗憾地说“这种日益明显的仇德氛围开始只是令英国人感到惊讶而不是愤怒,但现在正逐渐深入人心。”1902 年4 月,后来在一战中为英国外交立下汗马功劳的西塞尔·斯普林- 莱斯(Cecil Spring-Rice)在伦敦评论这种对德态度的“显著”转变时说“外交部内外人人好像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德国。”
正是在英德关系严重恶化的背景下,德国海军“有征兆”地发展引起英国人的重重顾虑。1898 年的德国海军法案将舰队的规模扩大到19 艘一级战列舰, 8 艘装甲岸防舰,12艘大型和18 艘小型巡洋舰。该法案将完成这一造舰计划的时间定为1903—1904 财年。1900 年的海军法案制定了规模更大的扩充计划。到1920 年(造舰计划将在1917—1918 财年结束),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将有两艘旗舰,四个战列舰中队,每个中队8 艘战列舰,还将有8 艘大型和204 艘小型巡洋舰。在海外将有3 艘大型和10 艘小型巡洋舰。后备役舰队将有4 艘战列舰,3 艘大型和4 艘小型巡洋舰。1900 年的造舰计划在悄然迅速、条不紊地进行,相比之下,英国的造舰计划却没有这么顺利。1900年至1905 年之间,共有12 艘德国战列舰开工建造,而且进度飞快。期有14 艘战列舰下水,仅比英国少了两艘(未计算英国1903 年从智利回购的两艘战列舰)。英国海军专家一致的意见是到1906 年,德国将拥有世界第二的海上力量。更可怕的是,德国海军在炮术、训练和人员方面都非常优秀。对一些有见地的英国人来说,欧洲大陆海军力量的中心正在从土伦和布雷斯特向基尔和威廉港转移。
1901—1902 年起,英国海军部开始严重关切德国海军的发展。1901 年11 月15 日,塞尔伯恩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其中的关键一段是
德国的海军政策明确而连贯。德皇看来已经决定动用国家全部力量来推进德国的贸易、殖民地和其他利益的发展。这必然伴随着德国海军实力的增强,以使其与我国海军的对比较当前更加有利。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如果我们与法俄开战,德国将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在海军力量方面,德奥意三国同盟与法俄的对比也会与现在不同。那些对德国海军近况了解甚多的英国海军军官也都认为他们的确非常优秀。
塞尔伯恩1902 年10 月提交的一份内阁文件又向前迈了一步,海军部现在确信德国海军的建设是以对英海上作战为目的的。
越是审视新德国舰队的构成,就越清楚这是为与英国舰队可能发生的冲突而设计的。德国海军的发展不是为了将来在与法俄的战争中占据优势。与法俄的战争结果将取决于陆军和陆地战场,而庞大的海军经费要让德国审慎地削减它相对于法俄的军事实力。
在一份给作者的声明中(1938年),塞尔伯恩进一步强调了这份文件中所考虑的德国海军舰艇的“明确设计意图”“海军部有证据表明,德国建设海军是为了堪与英国海军一战;有限的作战半径,拥挤的居住空间等等,都意味着德国战列舰将用于在北海上作战,而没有其他考虑。”
到1902年,英国政府、海军部,以及大部分英国民众都认为德国舰队的威胁比法俄联合舰队要大得多。1902年10月,德皇在给沙皇的一封信中,自己署名为“大西洋上的海军上将”。这一消息传到英国,被视为德国将有能力挑战英国海军的最新的狂傲声明。1902—1903年冬天,英国联合德国,用海军弹压发生在委内瑞拉的金融骚乱。德国海军指挥官擅自行动,炮击了委内瑞拉的海岸要塞,几乎使德国和美国开战。英国民众被激怒,认为这是德国出于侵略目的而发展海军的又一证据。
1904年夏天的诸多事件也凸显了德国海军不断增长的威胁。爱德华国王6月为出席基尔帆船赛而访问了德国。为在他叔叔面前炫耀德国海军的强大,德皇几乎将所有能动用的舰艇都集中在基尔湾。蒂尔皮茨后来回忆,爱德华在检阅德国舰队时“多次以眼神或言语与塞尔伯恩交流……这给我留下了不愉快的深刻印象”4。为护送王室成员,英国也派出一些海军舰艇,随行海军军官的报告也证实或强化了德国海军渐具威胁的观点。“狄多”号(Dido)巡洋舰的报告称“虽然他们的军官谈吐非常友好,令他们看起来和善可亲,但总而言之他们的口气和给人的感觉,特别是在岸上的时候,都具有明白无误的反英情结……德国人在动用每一根神经来将他们的海军打造成一架完美的战争机器……他们的军舰无疑都呈现出极佳的状态。”
在基尔的英国新闻记者也对德国海军的发展印象深刻。《泰晤士报》驻柏林的记者6 月25 日记述了德国海军基地的情景“这一派繁忙的景象向每一个人展示一支新兴海军力量正在飞快成长……而最令人难忘的……是舰队的高度备战状态和官兵们无尽的精力。基尔中队总是处于繁忙的训练中。”《泰晤士报》7 月1 日说“没有哪个幽灵能像德国入侵那样萦绕着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责任是要密切关注德国海军,研究其可能的战略目的,这种感觉丝毫没有因我们在基尔所目睹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所谓保证而减少。”其他一些报纸更加敢言, 例如《圣詹姆斯公报》6 月25 日报道“有备则无患,这种竞争性的持续扩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某一天与我们决斗。”
基尔盛事结束两周后,一支德国海军舰艇中队受爱德华国王之邀访问普利茅斯。德方受到英方的冷待。德国大使7 月12 日向柏林报告“大部分报纸将我们舰队的每一步发展都视为对英国的威胁。很多人叫嚣,德国海军对英国水域奇怪的频繁访问,目的就是让德国海军部获取英国舰队的海岸防御情报。德国舰队在普利茅斯的出现,提醒大不列颠必须拥有足够的武装,保持绝对的海上优势。” 这是对英国媒体观点的绝妙。
宣布的一项仲裁条约的签署也只获得寥寥掌声。对《环球报》(7 月13 日) 来说,这只是“德国舰队这一严峻事实以外的‘无关紧要的事’”。就连态度温和, 对条约赞赏有加的《曼彻斯特卫报》(7 月14 日)也担心英德之间的敌意“源于太多方面,太刻骨铭心,这么一份轻描淡写的协定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7 月,奥古斯特·涅曼(August Niemann)的小说《世界大战德意志之梦》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小说的名字被改成《对英国的征服即将来临》,其内容显示出“德国对英国明确的敌意”。这本小说在德国很快就卖掉了25000 册。书中描述了一个针对英国的法俄德同盟,该同盟的目标就是建立世界新格局。作者设想俄国进军印度,而德国军队则在没有受到英国舰队拦截的情况下顺利登陆苏格兰,一支法德联合舰艇中队在英国的弗拉兴(Flushing)外海击败了皇家海军。法俄军队在英格兰登陆,而德皇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伦敦并主导了和平条约的制定。战争中英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均告投降。英国译者说“此书的意义和立场都是明显和重要的。”也是从1903—1904 年,英国的作家开始编写德国入侵的故事。最著名的是1903年夏天出版的厄斯金·柴尔德斯(Erskine Childers)的小说《沙岸之谜》。这部战争小说幻想英国海峡舰队被骗离本土,而英国随即受到了来自弗里斯兰(荷兰—德国的北海沿岸地区)的突袭。这部作品是以后几年中众多流行的入侵故事的鼻祖,它们的目的都是提醒公众注意德国的威胁。
这一系列事件的结果就是在1904年下半年,人们都在谈论英德之间不可避免的战争。而就在此时,费希尔成了海军部的掌舵人。
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本文节选自《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 第一卷, 通往战争之路 : 1904—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