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解密戴笠发迹之谜(真相戴笠死亡之谜)
大解密戴笠发迹之谜》,讲述了戴笠的传奇一生。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戴笠的历史书籍,里面详细记载了戴笠的生平事迹,让人看了之后大开眼界。在书中,戴笠是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他不仅有着超高的智商,而且还有着很强的军事才能。
1、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来的?
戴笠其人,在任特务处处长时,最喜欢被称为“戴科长”。处长难道不比科长更大吗?
在实际主持工作的军统局副局长任上,他又最喜欢被称为“戴主任”,这是为何呢?
戴笠的发迹,始于1931年底成为蒋校长新设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密查组”负责人。
所谓密查组,其实就是只服务于蒋本人的特务与情报组织,不过当时人员仅有十数人,连办公场地——南京鸡鹅巷53号,也是时任师长的胡宗南以私人名义赠送给戴笠的。
军统剧照
1932年,密查组升格为复兴社特务处,戴笠由组长升任处长,人员也随之扩张到了一两百人。复兴社特务处随后又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第二处,处长仍然由戴笠担任。
到1934年底,南昌行营调查科负责人邓文仪因涉嫌受贿而被迫辞职,蒋校长随之把科长这一要职交给戴笠兼任。
由于“剿共”需要,当时的南昌行营为成为了蒋氏长期坐镇的地方,也自然成为了权力中枢,其麾下行营调查科有多重要,不需要多说了吧?
,兼并南昌行营调查科后,戴笠主持的军统特务处总人数瞬间暴增,来到了将近两千人,并初步形成了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特务与情报网络。
这一时期,蒋氏总称呼戴笠这个特务处长为“戴科长”,这让戴笠很受用,部下也恭维地随蒋氏称其为“戴科长”。
蒋、戴
全面抗战打响后的1938年,陈立夫领衔的军统实施了改组将原军统局第一处移归中央党部,改组为中统;原军统局第二处(特务处)升级为新的军统。
这意味着,戴笠领衔的戴记军统正式“挂牌营业”了,戴笠也成为了“戴局长”。
虽然戴笠是真正意义上的戴局长,但名义上还是副局长,局长由历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钱大钧、林蔚、贺耀祖等兼任。这些挂名局长,也并不到军统本部办公。
1942年4月1日,军统成立纪念大会前,循例局长贺耀祖要到会讲话,可他自我解嘲说我连军统大门和办公室在哪都不知道,还讲什么话呢?
有人说,戴笠之所以被称为“戴老板”,其中一个原因是戴笠并非正局长,不太好直接称之为“戴局长”,称“戴副局长”又不太像话,其实是说不通的,戴笠这个副局长实际就是局长,这没什么好避讳的,大家都懂。
军统剧照
其实,所谓“戴老板”的称呼,并非是同僚、部下等当面对戴笠的称呼,而是戴笠不在场时私下的一种叫法而已。
若有人当面喊他为“戴老板”,那一定是脑子被门夹坏了,完全不合国民党官场的规矩与规则。
不过,之所以有“戴老板”的叫法,无非是作为掌管数万特务(抗战末期,军统有5万多特务以及一二十万特务武装部队)的当家人,戴笠就像一个庞大公司的大老板,如此而已。
事实上,自1943年起,戴笠更愿意被人称为“戴主任”。
抗战期间,他先后组织了一百余个特务培训班,并都会亲自兼任班主任,先后培训了军统骨干两三万人。
就像蒋氏最喜欢听黄埔学生喊他校长一样,戴笠也最愿意特务们喊他为“主任”,可能这也是他笼络人心的一个手段吧。
军统剧照
,戴笠一生被人喊最多的是戴处长、戴科长、戴局长、戴主任,至于流传甚广的所谓“戴老板”,更多是坊间传言而已,当不得真。
戴笠为什么称为戴老板
戴笠虽然是军统的实际领导人,但却只是副局长,局长则是一个挂名人选,历任局长都是老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任。如果叫戴笠戴副局长显然不合适,叫戴局长又怕混淆。
戴笠管理军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江湖气息重,在军统威望极高,所以老板这个称谓也比较适合戴笠。
戴笠与军统
1926年戴笠进入黄埔六期,北伐开始后被派往南京搜集情报。1928年开始为蒋进行情报搜集工作,后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借力行社发展特务机构。
1937年底, 力行社与特工总部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并将组织扩大为3个特务组织。一处为中统,二处扩大为军统,第三个则是特检处主管邮电检查。
军统有八处、六室、一所,组织形式为局-区-站-组-队,成员遍布各个部门,1943年还与美国海军情报所合作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1941年12月,军统还截获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重要情报。
军统分为内勤与外勤,内勤主要在军统本部,外勤又分为公开和秘密的组织,公开的则为军统掌握的警察组织,秘密的则是分布在各地的小组成员。军统学员要掌握射击、爆破、下毒、电讯等多种技术,戴笠还规定战时特工不允许结婚。
军统在巅峰时期人数大约为4500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的汪伪政府的汉奸被收编为军统特工,还有大批伪军也投靠戴笠。
军统手里还掌握着大量直属武装机构,包括忠义救国军、军委会别动军、交通巡察部队、汪伪上海税警总团,仅军统内部少将以上的军官就超过百人。后来忠义救国军被精编为交通警察,下辖18个交警总队,人数大约64402人。算上伪军加上各地的部队组织,戴笠军统下面控制的势力可能会达到80万之多。
军统与中统的区别
中统的建立时间比军统早,中统主要负责党内方面,军统负责军队方面。中统全盛时期各类工作人员多达1.3万人,加上控制的通讯员人数应该达到20万人。
中统的作用主要是党务调查、舆论控制以及思想监控,通过在各省市国民党党务机构内安插中统人员来达到监视的作用。
戴笠从来没有加入过国民党,一个重要的考虑也是不想受中统的影响。自抗日战争开始军统的势力就逐渐超过中统,军统主要是为了监视军队而建立,并担负谍战、敌后武装的功能。
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死亡,死后被追升中将。鲁迅先生说过中统和军统“捣蛋有术,也有效,有限。中统与军统在一些事情上手段残忍,灭绝人性,为人民所唾弃。
2、戴笠曾是军统最高统治者,为何被人称为戴老板?
戴笠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但不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贺耀祖虽名为军统局长,却从来不到局里视事,一切都是戴老板一句话。”
据说戴笠曾经亲口让大家喊他“戴老板”。
有个学生一次趁机将一碗米饭偷偷藏起来,等戴笠来视察的时候,他捧着这碗大米饭站在路边,并拦住了戴笠的汽车,告状道 “戴先生,你看我们总是吃这样的大米,很多同学吃完后都拉肚子,甚至得了盲肠炎。”
戴笠把碗里的饭翻了一下,气愤地说 “上车跟我找他们去!”然后,戴笠把这个学生带进会场,他走上讲台,拿出这碗米饭,向全体师生干部讲 “让我的学生吃这种大米,难怪生病得多,还说这不是你们的责任。”他又向那个负责伙食的人说 “你也享享福,到渣滓洞住几天吧!”他停了一下又说 “能勇于向我反映情况的这个学生很不错,有胆量,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们可以随时向我反映任何情况,也可以越级直接反映,我非常欢迎。这位学生有一点让我不太满意,他喊我戴先生,还不如叫戴老板。”说完后,引得台下一片哄笑。会后,那个负责伙食的人果然被带走了。像这样的事情,带走也不要紧,只要他对领导绝对的服从,接受批评,没有任何抵触情绪,不仅不会住渣滓洞,而且还可能会升职。
蒋介石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戴笠虽然是得力干将,但也不能冒尖太明显啊。
戴老板中的“老板”,有做生意的意思,大致意思是为了发财所以当上了军统的实际一把手。
为了发财的人,也就似乎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谋取更高的政治权力了。
这一招实在是妙啊,但也让权力沾满了铜臭味道。
先说结果,“戴老板”属军统前身——复兴社在高速扩展时,自然产生的对戴笠的赞誉。
戴笠属于大器晚成的风云人物,30岁考入黄埔六期骑兵三科(肆业),36岁发迹,他只用1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个,网络触及日本天皇皇室之内、东南亚地区数十万人的特工集团,被人称为“戴老板”、“军统教父”、“特工王”、”东方的希姆莱”、“蒋介石的配剑”等绰号。身为军统局少将副局长,对特工工作极有禀赋,属无师自通型。戴对蒋介石是极为忠心不贰、效尽了犬马之劳。并以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思见长,常常蒋介石刚有所想法,还没张口,戴笠就去做了,而且做的还很好。
“戴老板”之称的由来
之所以被人称为“戴老板”,这得从复兴社成立说起。戴笠经胡宗南提携,越过康泽、桂永清等黄浦高届生,担任实力部门的特务处处长。在任命会上,蒋介石假意说,“特务处处长一职,没有合适人选,我曾找康泽和桂永清谈话,他们都怕干不好而推辞,不妨叫雨农试试。”实际上,蒋介石早就找这两人做了工作,逼他们放弃。这两人心里虽很是无奈,却不得不放弃这个职位。可见,胡宗南对戴笠的提携之功,以及戴笠的渐露头角的能力在蒋的心中渐升的地位。
处长是当上了,可是得解决经费问题呀。戴笠通过虚报人数、设备等由头,从老蒋弄来20万元的经费。在成立大会当天,他搜罗了不少凑数的熟人来冒充特务。去顶上上报人数的空缺。倒不是说戴笠贪婪,他把多余经费搞过来,就是让自己在财务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方便招募自己心仪的人才。这是戴笠第一次的财务运作,也是其人生的第一次高峰。
另一次财务运作,是戴笠设计将CC派的人才基地——浙江警校收归囊中后,队伍一下子壮大了好多。而年经费还是20万元,经费显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搞得连特务出外勤的吃饭、住宿都要自掏腰包垫补。特务们意见很大,本来天天躲躲藏藏,无法以正常身份示人不说,连个活动经费都不足,图什么呀?军心开始浮动。此刻,蒋介石就算再支持戴笠,那也有好几个特务组织要供养。戴笠不得不把目光瞄到查缉烟土可观的收入上,于是在改两湖特税局为禁烟督察处时,戴笠将心腹大量塞进督察处,把持了禁烟处工作。可观的收益,令戴笠手下的特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在民国,并不是蒋许诺戴笠领导什么部门,就会提供充裕的经费,来保证该组织的运行,何况,戴笠又是个有野心的人,其对特务组织的超常规的扩展,令很多经费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蒋介石虽说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但并不总拨款支持戴笠,以免落人口实,引起CC派或其他特务组织领导人的不满。
并且,特务组织保密的特性,令好多开支是不能堂而皇之地编列在预算之中的。这一切,都需要戴笠自己去搞到相应的经费来保证。通过大大小小的巧取豪夺,戴笠的财务运作,始终能跟得上复兴社对别的特务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兼并收编的运作。为此,戴笠赢得了复兴社内部众口一词“戴老板”的赞誉。这就是“戴老板”的叫法的本源。至于什么叫“老板”更显得江湖义气;叫“老板”不显得位居副局长,实为军统当家人戴笠的失落,不过是后世附会的说法。
军统局副局长的由来
后来,国民政府将军委会所属调查统计局改组,原一处扩为中统局、原二处扩为军统局、原三处改为军委会特检处。戴笠升任为军统局局长。老对手郑介民屈居副局长。身为黄浦一期生,并兼职国防部二厅的郑介民对戴笠并不卖帐。戴笠也无可奈何,但心中并不爽,怎样挤走郑介民就成了当务之急。
部下毛人凤给戴笠出了个主意。叫戴笠找蒋介石借口军统局工作范围比特务处大了很多,自己的威望不足以与上上下下交涉。请辞局长职务,愿担任副局长,让威望更高之人来主持大局。蒋介石为此还表扬他干工作,不图职位高低,同意让侍从室主任贺耀祖中将兼任军统局局长的职务。
于是戴笠改任了副局长,而原本任副局长的郑介民,也就只能去担仼主任秘书了。以此挤掉了郑介民的副局长职务。郑介民一看,在军统局里搞不过戴笠,就专心去干国防部二厅的工作。而贺耀祖也因局长不过是兼职,就从不过问军统局之事。实际上,戴笠是通过自我降职,来达到挤掉郑介民的目的。自然也没有以叫“老板”,来遮掩失落之意的必要了。而没了郑介民的擎肘,戴笠还是军统局里说一不二的人物。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到军统,就绕不过戴笠,一个将国民党特务组织紧紧握在手中的男人。
戴笠(1896年--1946年),字雨农,浙江江山人。曾担任蒋介石时期的最强大最重要的特务情报组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长,内部称其为“戴老板”。在任8年期间,以残酷无情著称,曾密令逮捕或处死了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解放革命进步人士,当时被国际上称为“蒋介石的配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等。1946年3月17日,其从北平飞往上海转南京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身亡。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