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杀三士_一桃杀三士还是二桃杀三士
一桃杀三士。三国时期,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个人在当时可谓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个个武艺高强,忠肝义义胆。有一个人,他的名气不如五虎上将,他的战绩却丝毫不逊色于五虎上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是蜀汉后后期一员大将,也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一、一桃杀三士的典故原文?
应该是二桃杀三士。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二、阳谋的三大谋略?
优质答案1
阳谋一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皆是难得一见的猛人,上了战场都是所向披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功劳越来越大,慢慢的就开始有点飘了,谁都不放在眼里,对待君主都缺乏应有的尊重。齐景公一想这三人现在都这么狂了,再过几年那还得了,于是就有了铲除这三人的心思,晏子便想出了“二桃杀三士”之计。
晏子让齐景公召来他们三人,给他们赐下了两颗桃子,三个人自然无法平分两个桃子,于是晏子便让他们以功劳大小来决定谁吃桃子。公孙接仰天而叹曰不受桃,是无勇也。于是讲出自己杀野猪,搏猛虎的事迹拿走了一颗桃。田开疆也不示弱,历数自己保卫齐国的功绩也拿走了一颗桃。如此一来,古冶子傻眼了,想自己曾经保卫国君渡江,在江中与巨鳖搏斗半日,何其勇乎,又有救君的泼天大功,却没吃到国君的赐桃,于是拔剑指责二人无耻。而公孙接和田开疆二人听到公孙冶的功绩确实高过自己,两个自视甚高的人物,将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此时觉得自己做了如此厚颜无耻之事,当场拔剑自刎。公孙冶眼见两位好友自杀在自己眼前,觉得是自己逼死了二人,无颜苟活,于是也拔剑自刎而死。就这样,晏子靠着两颗桃子轻松解决了三人。
阳谋二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之际,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援。齐王在一番考虑之下,答应了赵国的求援请求,派遣了大将田忌以及军师孙膑前去救援赵国。大将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领军队去和魏军硬碰硬,与赵军里应外合包围魏军,解除赵国之危。而此时孙膑却劝田忌反其道而行之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让庞涓不得不撤兵回国救援,于是田忌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
当庞涓接到齐军即将攻打大梁的消息,知道这是齐军救赵国的计策,就是要让他从赵国撤军。可是看出来了也没办法,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于是庞涓只得撤军,结果在桂陵地区遭到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庞涓也成为了俘虏。
阳谋三推恩令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虽然也施行了郡县制,也没有放弃分封制,大肆分封刘姓子孙为诸侯王,刘邦去世后这些刘氏诸侯王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皇权。汉景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皇权,于是开始了削藩,结果却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掉自己的亲信大臣晁错,还爆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诸侯王势力被汉景帝削减了一部分,诸侯王依旧拥有着雄厚的实力,依旧是中央的心头大患,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汉武帝自然不会容忍这些诸侯王威胁的存在。
主父偃顺势给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就是命令诸侯王不能仅仅将封地传给嫡长子,对于那些庶子也要进行分封,所有儿子都必须有封地。此计一出,所有诸侯都震惊了,然后就是深深的绝望。无论执行还是不执行,封国势力都会大受打击。执行的话,封国势力只会越来越小;不执行的话,肯定会引起内斗,手足相残的惨状,搞不好到这一脉会死绝。推恩令实施多年之后,汉武帝正式下旨削藩,此时的诸侯国实力早就远不如以前,根本无力对抗中央,只能乖乖选择服从。
优质答案2
一、第一个阳谋二桃杀三士
第一个阳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景公的手下有三位武艺非常高强的将士。他们能征善战,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好像是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一样。
他们三位也结拜为了异姓兄弟,由于兄弟三人功高盖主,这让齐景公感到很害怕,所以就想到一个阳谋对付他们三个。齐景公把三位将军请到了自己的营地里,赐给了他们三个两个大桃子。并告诉他们这两个大桃子是使臣进贡得来的,是要赏给那些功劳最高最强的将军。

现在齐景公把这两个桃子分给他们三位,让他们三个自己按功劳进行分配。他们三位将军知道齐景公心里想的事,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劳最高,都想拿到那两个桃子。
兄弟三人大哥二哥都先后拿到了桃子,轮到古冶子时,他就没有桃子可拿,遂羞愤难当自刎而死。古冶子死后,的兄弟两人知道齐景公的心思,觉得活着也没有意思,便纷纷自杀而亡了。

二、第二个阳谋汉武帝的推恩令
新皇帝上位的时候,都会推行自己的政令,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威严。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汉武帝继位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皇权,让百姓能够服从自己的管束,所以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推恩令。
在封建社会时期,一般都是立嫡立长不立贤,不过在汉武帝的推恩令出来以后就有所改变了。推恩令是指原来由嫡长子继承的封地,现在改为由所有儿子共同瓜分,这样对于皇室来说是最好不过的。

有了推恩令以后,汉武帝就是十分放心,所有的诸侯会相互制衡权力,皇室的斗争,就从争夺皇权变成了诸侯之间互相牵制,这样一来对他皇位是最有利的。
其实那些诸侯们都知道这个政策的颁布,就是为了制衡他们诸侯,为了对付皇室内部的斗争。不过他们却不能违抗,因为是皇帝下的政令他们也不得不实施。这个阳谋,汉武帝使用的是很巧妙的。

三、一个阳谋就是围魏救赵
历史上的三大阳谋,一个阳谋就是,我们知道的围魏救赵的这个成语故事。因为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很多君主都想要开拓疆土,把自己国家的领土扩大。为此那些比较强盛的国家会攻打,比较弱小的国家。
当时的魏国国力比较强盛,它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疆土,于是就起兵伐赵。赵国此时孤立无援,在迫于无奈之下,就向齐国发出求援,希望齐国能够出兵救赵国。只是当时齐国也是一个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不过它也想救赵国.

因为如果赵国灭亡的话,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他齐国了。当时齐国的军队也很弱小,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带兵去魏国的首都。这个计策也确实奏效,齐国起兵围了魏国的都城,魏国的军队还在和赵国的军队奋战的时候,接到了自己首都被围的战况。
于是只能放弃攻打赵国,撤兵回国救自己的首都。魏国也知道这也许是一个计谋,不过相比于赵国和自己首都孰轻孰重,他们还是选择撤兵回国。这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个阳谋,魏国知道这是一个坑,没有办法只能回城。
三、三桃杀二士成语故事?
优质答案1
“二桃杀三士”故事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优质答案2
晏婴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位勇士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现在寓意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