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雍正登基之谜(雍正登基之谜雍正继位
康熙传位雍正登基之谜》一文中,对康熙传位雍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康熙在位61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康熙晚年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他的儿子们争夺皇位,导致朝政混乱,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康熙为什么会选择雍正做太子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来看看康熙为什么会选择雍正做太子。
1、雍正继位的真实历史?
雍正的皇位是康熙传给他的,是遵从康熙的遗诏继位。
1708年和1711年,康熙皇帝两次废黜了太子胤礽,这引起了其他皇子对嫡子之位的觊觎。在嫡子之位争夺战中,最有实力的是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共四股势力。皇四子胤禛才智过人,深有政治智慧,在夺嫡之争中韬光养晦,各方周旋,最终赢得了康熙的支持,继位后年号雍正。
雍正就是康熙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因为康熙明白,当时的清朝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必须有一个铁腕人物来整治,而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只有雍正。而且以康熙的睿智,他是不可能让别人篡位的。历史证明雍正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
2、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如果,康熙皇帝真的是要传位老四胤禛,那么,在九子夺嫡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一定为胤禛做过铺垫,用过心思,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康熙皇帝到底为他做过哪些铺垫呢?如果从胤禛能够顺利生存,顺利继位,顺利登基,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第一个问题,便是生存问题。
这个生存也许就是生与死,也许就是回避与争取,在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血淋淋的。康熙皇帝的太子制度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撑,所以才会产生九龙夺嫡的的残酷斗争。二废太子之后,康熙不再立太子,储位不可能永久虚悬,所以,在他的心里一定默定了一位继承人,而这位继承人,必须要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不被打击或者撂倒,否则,的皇位也是过眼云烟,被打倒或者揪住了任何小辫子,都会功亏一篑。
故,他应该是“干净”的。排除康熙可能传位老十四胤禵以下的皇子,那么,在一废太子之后,老大胤褆和老八胤禩是最不干净的人,因为他们联合起来诛魔太子,这不仅是皇室丑闻,同样是康熙心头的一根刺,所以,老大胤褆得到的是永久圈禁,老大和老八关系好,都是惠妃养大的孩子,老大算是给老八也顶了大锅。张明德案的主犯之一老八胤禩差点就被剥夺爵位。在那场公推太子的游戏中,老八即或是得到满朝文武的举荐,也被康熙断然否决。这说明,老八和老大根本就不是康熙心中的默定继承人。
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几乎干掉了太子党所有的班底,尽管索额图多年前建立的太子党盘根错节,随着托合齐的挫骨扬灰,太子党飞灰湮灭,太子胤礽算是走出康熙的视野。唯有老八如同铁板一块矗立在康熙的面前。
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剥夺了胤禩的爵位,不久却又将他恢复了,这才是问题的重点。八爷党的独大,让满朝文武趋之若鹜,甚至包括康熙最亲密的兄弟大将军福全,康熙最信任的臣子李光地,佟国维,马齐等,无一不是将继承人的目光瞄向了老八胤禩。
于是,老八的呼声和威望几乎超越康熙皇帝的标杆。有人说,康熙最忌惮结党,所以要打击老八,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康熙皇帝对结党是既用之也防之,既忌之也喜之。就在八爷党独大的时候,康熙有了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再树立一个党派,来形成和老八胤禩的对峙,一来可以牵制老八胤禩一党独大,使其便于驾驭。二来保护那位他心中一直很干净的默定的继承人。
这个人是谁?就是曾经混在八爷党中的贝子老十四胤禵。按说,老十四是完全没有资格去竞争储位的,因为当老八他们是王爷的时候,他的爵位还仅仅是个贝子,离亲王都还差两个等级,可是,康熙就是派他做了大将军王,前往西藏平叛。从康熙五十七年出征到康熙六十年得胜回朝,康熙几乎将平等于皇帝的所有礼仪待遇都给了老十四胤禵,这让满朝文武傻眼了,这不就是未来的储君吗?
这样,八爷党独大的局面被打破,老八和老十四成为两党,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斗争,康熙则坐等渔翁之利。
老八和老十四的斗争给了老四生存的空间,因为满朝文武的眼光都盯在他俩的身上,根本没有人去关注似乎默默无闻的老四胤禛。
第二个问题,就是顺利即位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十个字“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是康熙皇帝第二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的堂弟,老四胤禛应该叫他一声“舅舅”。隆科多很早就是二品副都统之职了,康熙四十四年因为属下犯法,被罢免所有职务,保留一等侍卫的闲职。而废太子之时,康熙突然任命隆科多接替托合齐的九门提督之职,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不是又一次的帝王之术,通过一件小事压制隆科多若干年后,又突然一飞冲天,走上九门提督之位,让隆科多对皇室感恩戴德,肝脑涂地。
九门提督的位置不说很多人也清楚,皇城禁地的治安都归他负责,手里握着两万多的人马,随时护卫在皇帝周围,处于战略核心地位。
为什么会是隆科多呢?除了他强大的家族背景之外,还有一点鲜为人知,那就是隆科多与老八胤禩关系不太好。隆科多是一个性情耿直之人,他看不得老八胤禩的圆滑多变,所以尿不到一个壶里。而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前一个月,他却派了隆科多和老四胤禛一起到京城郊外检查粮仓,他们还巧妙的分在了同一个小组,一个多月的检查活动,二人之间是否达成过某种协议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这是不是康熙的有意安排却令人十分生疑。
再说年羹尧,年羹尧的起步和发展实际始于康熙时代,是康熙皇帝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陕甘总督的,而不是《雍正王朝》里面所描绘的那样,是因为老四胤禛的斡旋和安排才有了年羹尧的前景。年羹尧曾经是老四胤禛府邸的旧人,也不是他的奴才,历史上的年羹尧家族也算是名门望族,加之年羹尧自身少年得志,才干非凡,所以才有了康熙的提拔重用。
清朝皇子不得结交外臣,是因为担心他们结党乱政。作为胤禛府邸的旧人,怎么个旧法我们也不知道,肯定交情不错,况且年羹尧的妹妹还是胤禛的侧福晋。很巧的是,胤禛与年氏的婚姻,就是康熙指定的。
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之职的时候,恰是老十四胤禵西藏平叛。陕甘总督的这个职位很重要,因为他承担着西北胤禵大军的粮草转运和供给,到底是某种巧合还是康熙皇帝有意为之?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算胤禵手握几十万雄兵,却只能远在西北,无法形成对京师的威胁和直击。制衡,牢牢掌握在康熙皇帝的手里。
一个问题,便是胤禛自己。
就算康熙安排再怎么妥当,要是老四胤禛自己没有能力和办法,也无法最终登上大宝。所以,老四胤禛绝对没有闲着。
要说,在一废太子之前,胤禛对皇位没有寄予多大希望可能是真的,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他还是不为所动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胤禛绝不是一个甘于闲散一生的人。
《雍正王朝》里面,出了一个邬思道,其实他的原型是胤禛的一位旧人,叫做戴铎。在戴铎给胤禛的书启中,很明确的提出了争夺储位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句话一是对康熙皇帝表现出极大的仁孝,做好一个儿子的本份;
二是搞好和兄弟们的关系,做好一个兄弟的本份;
三是外放府中的干才,让他们走上关键的岗位,做好一个领导的本份。
这三条措施成为胤禛夺嫡的基础,他全部采纳并且做到了。故,在康熙生病期间,都少不了胤禛端茶倒水的身影;在兄弟们面前,他八面玲珑;府中的旧人,诸如戴铎等,也被外放到地方做官。
康熙皇帝的心思和胤禛自身的争取最终契合在一起,才有 的继承。也许老四胤禛并不明白康熙会将帝位传给他,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人,成功的机率却是最大的。
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将孝诚皇后所生年方2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皇长子胤褆因为是侧妃所生,没有得立。随后,康熙的几个儿子都觊觎皇帝宝座,他们为争夺储君之位,同室操戈,刀光剑影,斗得不可开交。太子胤礽也是几起几落,一下被废黜,一下又复立。
康熙因为废太子之事,伤心劳神,得了一场大病。诸子忙于培植势力、争夺储位,哪有心思去关心父皇的病。只有胤禛和胤祉寻医送药,嘘寒问暖,朝夕伺候,关怀备至,大得康熙欢心。所以,在胤礽废而又立时,胤禛与胤祉、胤祺一起被封为亲王,地位超过了胤禩等兄弟,可谓异军突起。胤禛很善于伪装,也很懂得韬光养晦,极力避免因锋芒太露而遭人嫉恨。胤禛能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与各方面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潜伏爪牙,有效地保护自己。他装作关心胤礽,也和胤褆等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对其他兄弟,他在康熙面前只说好话从不说坏话。有人遇到困难时他都能伸出援手。他被封为亲王后,主动上奏要求降低爵禄,提高其他兄弟的爵位。他如此煞费苦心,很得康熙欣赏,赞他明白事理,从此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太子胤礽立而废,废而立,也没能平息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没有消除他和父皇之间的矛盾与猜疑。胤礽复位后,并没有吸取教训,他照旧遍树党羽,结成朋党,其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批亲信大臣。康熙见他羽翼渐渐丰满,日益骄横跋扈,只得采取断然措施,于1711年10月又一次将他废掉。他大肆抓捕太子一党,将托合齐挫骨扬灰,耿额等人被逮捕下狱并严审,他明确表示不再立太子。他的意思是若没有合适人选,立储反而会引起争斗,且满人向无立太子的传统,不立也不为过。
工于心计的胤禛看的很清楚,胤褆、胤禩、胤祉等人都不可能被父皇看中立为储君了,而自己在这些人中年纪居长,占据了一个好位置,他也就产生了当接班人的想法。他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主要是尽可能地迎合父皇的意思,取得他的喜爱。他外松内紧,一方面向康熙以及兄弟大臣们表示自己无意于皇位,以麻痹父皇和世人,另一方面暗地里和守卫京师的步军统领隆科多以及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年羹尧密切联系,并取得了他俩的支持。
胤礽二次被废后,康熙对胤禛愈发器重了,许多重要的国务活动都让他参与。这说明,康熙对胤禛已经非常看好,这才让其全面参与军政要务。
《清史稿》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11月17日,康熙生病了,冬至这天的祭天礼由胤禛代为主持。13日,康熙在畅春园召见胤禛,他还没到前,康熙已经向围绕在病榻前的胤祉、胤祥、胤禩、隆科多等人交待由皇四子胤禛继承皇帝位,胤禛赶到后,向父皇跪安,康熙告知病势,胤禛含泪劝慰。至晚8点左右,康熙溘然长逝,胤禛大放悲声,隆科多当众宣读康熙遗诏、命胤禛继位,胤禛当时已经哭晕倒地,在众人的劝慰下,他挣扎起来办理康熙后事。当夜将康熙遗体运到后宫,第二天宣布封胤褆等人为王。召统军西北的皇十四子、大将军王胤禵迅速回京,并关闭京城九门,以加强戒备。16日,向文武大臣以及地方官员颁布康熙遗诏。20日,胤禛坐上皇位接受百官朝贺,并改次年为雍正元年。他宣布继承父皇的一切法规,永不作变更,还呼吁宗室团结,众兄弟一体用命,共图大清万世永固。
雍正的即位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意旨,他上位合法与否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但雍正算得上有清一代颇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即位后勤政好学,事必躬亲,惩处政敌,巩固皇权,改革积弊,禁止朋党,加强集权,夯实边疆,善于用人,勤于治政,没有声色犬马之好,办事雷厉风行,敢于“振数百年颓风”,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也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康熙传位雍正早有预兆,帝王心术果然是史上第一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千古一帝”康熙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继位为帝,年号雍正。关于康熙帝为何选择胤禛继位,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无数的推测、演绎和猜疑。有的说胤禛篡改圣旨,得位不正;有的说康熙临终头脑昏聩,所托非人;还有的竟然说康熙病重时,胤禛随侍在侧,眼见康熙不行,害怕皇位流落他人之手而自己沦为鱼肉,勾结隆科多等人毒杀康熙,篡位登基……
其实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而从康熙几年的历史背景来看,康熙传位雍正其实早有预兆。众所周知,康熙年幼即位,凭着英明天纵创下不朽功业,加上御极天下六十一年,身边皇子、重臣无数,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哪个不看在老皇帝的眼睛里。他纵横捭阖,不管皇子大臣如何争斗,却都始终在他的掌握之中,帝王心术虽秦皇汉武再世、唐宗宋祖复生也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