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谁发明的?濡沫江湖馒头是谁发明的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5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馒头是谁发明的,谁会做馒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老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不仅可以蒸着吃,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今天我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馒头的做法,保证你学会之后,再也不用去外面买馒头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准备一个馒头,然后把馒头切成两半,切好之后我们把馒头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把馒头擀成薄片。

文|郭晔旻

在当今世界上,同样是小麦制成的面食,西方人喜欢吃面包,中国人却爱好吃馒头。其实馒头指用面粉掺水及酵母揉和经过发酵蒸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它与面包的不同只不过是“蒸”与“烤”的区别。“蒸”是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国的炊具鬲考虑到下面只煮东西,有点浪费热能,所以上面放上个东西,用煮东西的热气来蒸,才出现了上面的“笼屉”,古时候叫“甑”。古代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陶甑,其使用到龙山文化时期已十分广泛。新石器时代的陶甑是完全使用陶砂烧制而成的,在器具的底部刺出一些小孔,以使蒸汽能从下面穿过,将热量带到上面,加热食物。小麦传到中国后,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蒸煮”制作工艺及炊具,理所应当就沿用原来的工具,所以才产生了“馒头”这种食品。

卖馒头,19 世纪水粉彩画

最早的“馒头”出现于何时,是个迄今尚未有定论的问题。许多人都把“馒头”的发明权授予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民间观念中智慧的化身。所谓“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明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从这个记载看,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真正的人头去祭祀河神。

但这个说法其实颇为可疑。关于诸葛亮发明馒头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开封人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卷9中的《酒醴饮食·馒头》。此时距离诸葛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00年,而期间魏晋南北朝的古籍中竟未见到诸葛亮创制馒头的任何记载,此事若是出于后人附会,倒也不无可能。

至于“馒头”一词,在三国之后的晋代的确也出现了。西晋束皙《饼赋》中有“三春之初,阴阳交际,于时亨宴,则曼头宜设”的说法。东晋的卢湛《祭法》中亦有“春祠用曼头”之句。“曼头”后来加食字旁,即成了“馒头”。说明在春初阴阳交泰之时,举行宴会祭祀要陈设馒头。因春为四季之始,所以也有祈求一年吉祥之意。作为一种祭祀食品,古代的馒头内包有馅,并且馅的主要组成是肉,这显然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不能负担的,这暗示着馒头在最初时期并不是一种平常百姓日常消费的一般性食品。

上海某小店厨师正在蒸制包子

这种有馅的“馒头”按今天的说法,倒是应该叫作“包子”。今天新疆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里,也有一种有馅的面食,维吾尔语与乌孜别克语叫作“manta”,柯尔克孜语叫“mantu”,哈萨克语则叫“manti”。这些大同小异的叫法显然都是汉语借词,来自古代的“馒头”一词。至于“包子”这个名称,则始于宋代。王栐在《燕翼诒谋录》里就提到,“值仁宗诞生之日,真宗皇帝喜甚,宰臣以下称贺。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他专门在注脚里写了一句“包子,即馒头别名”。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馒头”与“包子”是混用的。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就谈到当时的“食肆(食品店)”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亦称汴京(今河南开封)有“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的记载。吴自牧《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亦说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城有“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波菜果子馒头、辣馅糖馅馒头”的记载。可见,这种食品当时已非常普及了。其中的“太学馒头”是宋代太学中供太学生吃的伙食,应该是非常好吃,所以连皇帝都说好。宋神宗在元丰初年视察太学时曾品尝过这种馒头,并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究其原因,这种太学馒头的做法是将猪肉切丝,拌入花椒面等佐料做馅,再用发面做皮,上笼蒸熟,故而味道“芳馨”,令人“流涎”。而北宋名相王安石则非常喜欢吃羊肉馒头。陈文蔚在《克斋集》卷七里写道“介甫(指王安石)⋯⋯喜食羊馒头,家人供至,或正值看文字,信手撮入口,不暇用箸,过食亦不觉,至于生患。”这位大诗人、大政治家竟也有着“吃货”的一面。

馒头的来历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