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下落之谜,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有人认为,朱棣篡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永乐大典藏于宫中,并秘不示人。也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早早已失踪,只是后人为了纪念明成祖朱棣,将其珍藏于故宫之中。不管怎样,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永乐大典会突然消失。
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他命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永乐五年全书大体定稿,朱棣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
一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修成的大型类书,它动用了三千多文臣,耗时五年(1403-1407),收集了自有文字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里、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约八千种图书。
内容如此丰富的《永乐大典》,被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计三亿七千多万字,全用毛笔工楷书写,这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也是罕见的。
由于篇幅浩繁,《永乐大典》从未刊刻过,修成后由南京运送到了北京,珍藏于皇宫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内失火,幸而《永乐大典》有惊无险。嘉靖帝得此教训,命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人组织人员摹写新本,称之为“副本”。
令人痛心的是,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却遭到野蛮的毁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至清末民初,劫后余烬的《永乐大典》仅剩下六十四册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海内外学者多方搜寻,查实散见于世界各博物馆、图书馆的共有三百多册,近八百卷,还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值得注意的是,搜罗到的全是副本及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迄今一页都没露面,这部总体积达40立方米左右的珍贵类书,难道会烟消云散、踪迹全无吗?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历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抄副后归于南京,毁于大火”。其二,藏于皇史宬特厚的夹墙中。其三,清嘉庆年间失火于乾清宫中。其四是郭沫若在《重印永乐大典序》中所说“从此正本与副本分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明末之际,文渊阁被毁,正本可能毁于那时,这也是大多数书籍谈到《永乐大典》正本下落时所采用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却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其他几说,或于史实上失之可证,或在道理上失之可信,只能冠以“可能”“或许”等字眼。
1986年,张忱石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深入分析,提出了殉葬说,但未及展开。近年,栾贵明在对《永乐大典》残本作了二十多年研究后,对其正本的下落提出了新说这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极有可能仍存于世,它被珍藏在北京十三陵保存最好的永陵中,这是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所为。
因为随着嘉靖皇帝死后,《永乐大典》正本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栾先生分析,嘉靖帝有“殊宝爱之”的占有动机,有达到目的的权力,有严加保密的手段,还有佛道“转世”的意念,,《永乐大典》没有毁坏,它成了嘉靖帝的随葬品,安睡在永陵的地宫中。
这个推测引起了极大的
,仍有不少史学家保持冷静。他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学术上大胆的假设,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能够表明,《永乐大典》与永陵有关。
明史专家王春瑜认为,明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就殉葬制度而言,成化后废除人殉,从此成为定制,表明历史在走向文明,制度更趋向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嘉靖皇帝敢于打破祖制,企图将尚未抄完副本的《永乐大典》正本随葬,也一定会在丧礼遗诏中有所交代。
而考古部门表示,对《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物理勘探方式勘查出其空间位置,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要确定这巨大物体是否为图书典籍,目前还很难做到。
如果《永乐大典》是以金属或木质器物作外保护的,勘测可能容易一些。,从有关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朱砂具有放射性,对勘测也会有所帮助。
问题是《永乐大典》被珍藏于永陵,目前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文物部门不可能仅凭一种猜测进行重大的考古行动。
如此,《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仍然是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不可解的悬案,但愿它真的是和嘉靖皇帝一起长眠于地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一睹真容。
二永乐大典去向之谜
以记录史实著称的明朝官修史书《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的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向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发现了几个一直以来不为人所注重的日期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三月十七日嘉靖帝入葬永陵,四月十五日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永乐大典》副本抄完是在隆庆元年四月,而嘉靖已於上一年十二月崩,看来另存的他处究竟在哪里,似乎与嘉靖帝没有关系。
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死后要带走自己生前所喜爱的东西,无一例外的都会选择陪葬这种方式。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建成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历时十二年,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宫规模超过定陵,还很可能在长陵之上。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猜想。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保护《永乐大典》。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