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十三陵之谜(十三陵为什么没有朱祁钰)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5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朱祁钰十三陵之谜》中,我们看到朱祁钰被软禁在南宫,并且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朱见济也被活活饿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朱祁钰的报应吗?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我们要知道,朱祁钰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弟弟朱祁钰还在世,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1、景帝为啥不在十三陵?

景泰帝死后,英宗毁其生前所建寿陵,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不仅有贬谪之意,更有折辱的意思。

2、郭沫若为什么执着于明十三陵?

大家都知道,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外,明朝其他皇帝都埋葬于此。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百业待兴,当时全国掀起了考古的热潮,而一直热衷于考古发掘的郭沫若引领这股热潮,而且执意要发掘明皇陵。由于他决定导致悲剧的发生,最终得出了惨痛的教训,也正是国家对于考古政策,即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那么,郭沫若为何执着于发掘明皇陵?专家查看了他的家谱,得知郭沫若祖先名字,最终真相大白,不禁感叹因果轮回。

1955年秋,一份请示报告送到了国务院办公室,在场的考古专家、历史专家们看到文件后,立刻爆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表示应该发掘,有的表示不能发掘,这份报告就是《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当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决定对定陵进行发掘,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以发掘皇陵,于是改为发掘规模较小的定陵。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在郭沫若主持下定陵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许多字画、丝织文物在接触到空气后不久就氧化了,而这也成为了此后考古界永远的痛。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人们当作“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烧掉,金丝楠木棺材被扔了出去,附近村民捡到后做成了家具。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后来国家出台政策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好景不长,到了1965年郭沫若提出挖掘明长陵,当时很多专家对其谴责,最终他的提议被国务院给否了。很多人质疑郭沫若作为国家文物研究所所长,为何执意要发掘明皇陵呢?

后来,有专家学者对郭沫若的族谱进行了研究,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郭沫若竟然是元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后代。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伯乐,不仅很赏识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郭子兴病逝后,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可以说朱元璋后来能当上皇帝,离不开郭子兴最初的提拔与培养。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防止郭氏夺权篡位,便以谋逆之罪处死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而恰恰却漏掉了郭子兴的小妾,当时她怀孕后偷偷生下一子,取名为郭老舍,也就是郭沫若的祖先。

当年郭沫若曾说过“朱家斩郭家祖辈”。从这句话表示的含义,郭沫若为何执意发掘明皇陵,自然不言而喻。也许就是因为朱元璋对郭家的赶尽杀绝,让郭沫若想刨明皇陵,所以很多人认为郭沫若挖掘明皇陵是出于私心。郭沫若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想要找到《永乐大典》,完善中国历史,才坚持发掘明皇陵。

3、朱祁镇为什么传位给朱祁钰?

朱祁钰(即明代宗,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击退了瓦剌的入侵;又整顿和改革了政治、经济流弊,使明朝渐开中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策动“夺门之变”,得以复辟,改元天顺。随后,朱祁钰被软禁于西苑。同年二月,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随后便离奇去世,谥号曰戾,葬于景泰陵。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钰的皇位其实并不是朱祁镇传承的,朱祁镇帅五十万大军进攻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朱祁镇的儿子们又都年幼,于是众大臣和皇亲国戚们决定拥立先皇的另一个儿子替朱祁镇监国的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所以说朱祁钰的皇位是属于非正常权力更替,不属于传承。

朱祁钰继位,是在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和大臣为了避免主少国疑,正式请朱祁钰登基的,请注意,朱祁钰登基,在最初并不是他的本意。并且,朱祁钰登基,是符合正式流程的,古代帝王登基,多是以前一位帝王的遗诏为准,若事有变故,太后懿旨,也是正式参考之一。

而朱祁钰登基,就是事发突然,因为朱祁镇被俘,国无君主,很容易让外敌忌惮引发国家动荡骚乱。虽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是太子至尊,可是,土木之变时,当时的朱见深才两岁,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让两岁的孩子登基,基本就是把明朝往死路上送了。所以,大臣和孙太后才决定,让当时的监国朱祁钰登基。

4、十三陵指的分别是什么?相对应的皇帝是哪位?

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风水布局

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编辑]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万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享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编辑]

历任明帝墓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建文帝朱允炆失纵,无帝陵。

序号 陵

名 皇帝名称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皇后 陵址

1 祖

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详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详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详 王氏

2 皇

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

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

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四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

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

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

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

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

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

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

陵 朱佑杬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

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

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

陵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子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

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

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

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

陵 朱由检 崇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编辑]

近代大事纪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五月己卯(八日),朱棣临视黄土山,封山名为“天寿山”,兴工营建长陵

1929年1月30日,河北省委员会第六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北省昌平县明陵保护办法》。决定在长陵设护陵警察分驻所

1935年:1月,北平市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保护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测长陵,估算修缮经费。3月21日开工修葺,6月27日竣工。工程项目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凤门、长陵陵门、陵内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皇墙、神帛炉等

1937年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盗发

1937至1948年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庆、德等陵残坏的祾恩门、祾恩殿,在战乱中被逐渐拆毁,只余残垣断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楼被国民党军队拆除后,将砖运走修炮楼

1949-1950年: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的昌平县政府,设立护陵委员会驻景陵村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护陵委员会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1955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政务院关于接管十三陵,修缮古建筑,植树造林,辟为公园的指示,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备料施工,修葺长、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5月,打开定陵地下玄宫,出土文物近3000件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对外开放(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至90年代: 修复工作进行,其余陵墓陆续开放

1995年:5月,修缮献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区别?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十三陵是自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位于燕山山脉的天寿山南麓。

孝陵是明朝的第一座皇陵,当时朱元璋建都南京,故而孝陵在南京。朱棣靖难后迁都北京,所以之后的皇陵都在北京。

,建文帝朱允炆和景宗朱祁钰没葬在皇陵中。永乐靖难入南京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景泰被废,死后以藩王安葬了。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市紫金山。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明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明思宗朱由检的思陵,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

十三陵位于北京,是从北迁的永乐皇帝开始之后的明代十三个皇帝的坟墓。而之前的两个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当时的都城南京,为现在的明孝陵,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在明成祖攻占南京的靖难之役中失踪。

6、明朝十三陵为何十二陵都无碑文?

北京的明十三陵很多朋友都去过,这是明代的皇家陵寝。目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陵寝最多的一处帝王皇陵建筑群。在十三陵这里却一个极为独特的现象,那就是这十三座皇家陵寝当中,都树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上真正刻有碑文的只有两个皇帝,其他的陵寝立的都是无字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盘点一下!

一、埋在十三陵里的皇帝

十三陵一共埋着十三位皇帝,这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建立的陵寝,所以开国的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寝都没有在这里。

埋在这里的十三位皇帝分别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坖、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这里要特别提到景泰皇帝朱祁钰,因为明英宗复辟而被剥夺了皇位,所以其没有被葬在十三陵中。

那么在这十三座皇家陵寝当中,真正立碑并且被撰写了碑文的,只有排名第一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以及排名的明思宗朱由检的陵寝。也就是说,只有一头一尾两个陵寝在石碑上刻了文字,中间的皇帝立的都是无字碑,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事情要从明仁宗开始说起

其实皇帝死了,立碑撰文歌颂其一生的功绩,这本是历朝历代的规矩。而且明朝还加了一条,那就是太祖朱元璋曾经说过,朱家的碑文必须由朱家的后人来写,不让文臣来掺和,这样既避免了文臣过于粉饰皇帝的功绩,也杜绝了皇帝死后遭到诽谤!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他的碑文便是有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永乐大帝一生功勋卓著,碑文内容也写得非常漂亮!到明仁宗朱高炽去世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十个月连一年都不到。在位时间虽然不长,朱高炽却是一个真正的爱民之君,他在临死前就对宣宗说,我在位时间不长,没给老百姓做什么事情,丧事一切从简,也不要竖碑立传。

于是明宣宗就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操办的丧事,所以从明仁宗开始“献陵”开始,既没有立碑又没有撰文。

在这之后呢,接下来的皇帝都遵循了这个传统,既不立碑也不撰文!

三、嘉靖皇帝搞了一出闹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嘉靖皇帝这一朝,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政时期!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嘉靖皇帝是明武宗的弟弟,因为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所以由大臣遴选出朱厚熜来继承的帝位。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了,朱厚熜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遭到群臣的反对,而造成了君臣之间的对立。当时很多大臣就指责嘉靖皇帝不尊先祖。事后,嘉靖皇帝为了堵住大臣的嘴,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给前面的所有皇帝竖碑撰文。

这样一来,前面从明仁宗开始一直到明武宗的陵寝全部都竖起了石碑。问题就来了,石碑是一下子就竖起来了,撰文怎么办呢?

从明仁宗到明武宗,一共是六个皇帝,等于一下子要写六篇作文,而且还得嘉靖皇帝亲自写!这个作文还必须要参考阅读六位皇帝生前厚厚的起居录,然后归纳其一生的事迹,可谓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这样一来,嘉靖皇帝就退缩了,自己还忙着“修仙”呢,哪儿有功夫去琢磨写作文的事情呢?而且前面明仁宗朱高炽给写朱棣的那篇可谓是文采飞扬,他嘉靖皇帝要是简单对付六篇,只怕会被后人笑掉大牙。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嘉靖皇帝索性也就不写了,于是这个时候的明皇陵就成了只有碑而没有碑文了。

四、崇祯皇帝的碑却有碑文

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陵寝石碑上却撰写了碑文。实际上这个碑文是清朝大学士金之俊奉皇命为其撰写的,也就是清朝统治者的意思!

清朝取代明朝坐江山,那就要讲求一个正统,为前朝皇帝撰写碑文既可以赢得明朝遗民的认可和好感,也在碑文内容上明朝灭亡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从而把满清继承大统合法化,所以清朝统治者才会给崇祯皇帝竖碑撰文。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此问题不尽准确,明十三陵中应该是11座无字碑!

咱们都知道武则天的墓前有块“无字碑”,可今天小君想说的是坐落在北京的明十三陵里也有无字碑,而且不止一个,有11个之多!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11座无字碑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十三陵的无字碑都在哪里?”

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他们分别是

长陵(明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因为朱元璋死在南京,故陵也在南京;继位的朱允炆是被叔叔给造反造下去的,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并没有立陵;而景泰皇帝朱祁钰在哥哥英宗朱祁镇复位后被剥夺了帝位,故也没有能葬在皇陵中;所以造成

明朝有16位皇帝,而葬在北京皇陵只有13位的结果。

在这十三陵中,朱棣的长陵是老大哥,首陵,而在它的陵园内树了一座碑——神功圣德碑,顾名思义,就是歌颂朱棣的丰功伟绩(如下图)

碑上刻满了赞歌,共3000多字,内容大致就是朱棣如何如何NB,宇宙无敌,天下第一的意思。

而自朱棣之后所有皇帝的陵园内也树立了神功圣德碑,可全都没有写字!为“无字碑”。(如下图)

“‘无字碑’是谁立的?”

神功圣德碑,是歌颂皇帝功绩的,在皇陵里树立合情合理,可十三陵里的这些神功圣德碑有6座都不是皇帝死后“立马”弄的,而是过了好几百年由其他皇帝给立的

这六座都是由明代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给弄的,在这之前他们的陵都没有碑。

原因就在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当年他死后特意吩咐自己的儿子宣宗说“为父我当皇帝还不到一年就要死了,也没做啥造福百姓的事,我死后的陵寝你怎么简单怎么来,一定要朴素!别铺张浪费!”

而宣宗也谨记父亲的遗言,修建献陵时极尽节俭,故也没有立神功圣德碑。而这之后的皇帝也遵循不立碑的传统,没搞这块碑!

一直到了嘉靖皇帝,当时他哥哥明武宗死了没孩子,他就被扶上皇位,以弟弟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他好折腾,刚登基就搞出个“大礼仪”事件,非要给已经死掉的父亲(当时是王的身份)追封成皇帝,结果一众大臣反对,这些反对的大臣被处以廷仗,打屁股,伤的伤,死的死,闹的挺大。

而嘉靖事后也有点后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缓和皇族矛盾,表示对先祖的尊重,也在夏言和严嵩的撺掇之下,嘉靖决定给他之前的皇帝都立块神功圣德碑。

“‘无字碑’为什么无字?皇帝智商令人捉急”

立碑容易,可要写碑文就难了,因为朱元璋规定过,老朱家的圣德碑碑文必须由儿子来给写,即朱棣的得有儿子朱高炽写,这么传下去,不准让文臣掺和!

而要写好这碑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对皇帝的生平有所了解,而嘉靖都是第11代皇帝了,他之前的6位,虽然有历史典籍,《实录》一类的书可供参考生平事迹,可你要他仔细查阅资料再构思再写,实在是太难了,况且他当时正迷恋修仙练道呢,哪有时间给你想这些,所以就造成碑是立起来了,但文字却由于很多原因迟迟未能书写。

还由于朱高炽给老爹朱棣写的碑文太赞,水平太高,而嘉靖要写一篇超过他的实在太难,虽然有文臣帮助,但估计总写他也不满意,所以索性就撂下,拖延了。

而嘉靖之后的皇帝也遵循了这个传统,只立碑不写文,崇祯的思陵碑文是由满清皇帝给书写的。

纠正一下,是神功圣德碑,不是墓碑。

墓碑肯定有字啊,每一个明陵都有。在方城上面,写着“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哪有人不立墓碑或者不写字的?不写字人家知道你这是谁的墓啊?

你说的那个没有字的叫“神功圣德碑”,它其实并不在墓里面,是在墓前面的神道那边。

以前帝王陵墓不一定会有这东西,个别的有。想当年修明皇陵的时候,朱元璋想起从前的贫困生活九死一生,大发感慨,亲自撰写了一篇回忆录,立于陵前,这就是著名的国宝级明史材料皇陵碑。

朱元璋死后,葬孝陵,并没有立类似的记事碑。朱棣继位以后,为了洗脱“篡位”的坏名声,永乐11年,在孝陵前修建了一个精美的碑亭,立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石碑,亲自撰写了2746字的碑文,对他老爹的一生进行了无以复加的吹捧。这就构成了第一个先例。

朱棣死后,葬长陵。他儿子朱高炽亲笔撰写了碑文,对靖难之役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说到底还是想为他爹洗白。这应该是朱棣生前的愿望。

以后明陵就不再搞这玩意了。

到嘉靖时代,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皇帝,他要给他爹修明显陵。为了表示他不被祖宗,给明朝六位皇帝都修了神功圣德碑。依例碑文应由皇帝亲自撰写,这个都过了很多年了,撰写碑文需要查史料,工作量实在太大了,也没弄出来。只好空着了。

以后的皇帝照方抓药,都给修了没有字的神功圣德碑。此碑成了皇陵的标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