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下嫁之谜 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证剧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十三年正月初三日,孝庄皇后薨,年五十九。太宗闻噩,哭于宫中。"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顺治皇帝听到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十三年正月初三日,孝庄皇后薨,年五十九。太宗闻噩,哭于宫中。"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顺治皇帝听到到孝庄皇后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当天晚上就哭得不能自已,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孝庄皇后的陵墓。
孝庄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个对政治有着极大影响的女人,她本名叫布木布泰,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时候,就有着满蒙一家的风俗,她自然也无法例外。
公元1625年的时候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侧福晋;到了公元1636的时候,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她的身份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受封成为庄妃。公元1643年,戎马一生的皇太极驾崩,由于事发突然,没有机会制定自己的继承人,结果在他死后形成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主要的竞争对手有两个,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个就是他的弟弟多尔衮。虽然子承父业是最合适的做法,可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豪格都照多尔衮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俩人一较劲,剩下的亲王都不得不各自站队,形势瞬间剑拔弩张。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努力斡旋下,双方达成妥协,把跟双方毫无关系的福临立为皇帝,多尔衮当摄政王,掌握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豪格该干嘛干嘛。就这么的,年仅六岁的小福临登上皇位,他的母亲孝庄太后自然也就成了太后,跟多尔衮一道辅佐顺治。
这之后的事情就熟悉了,孝庄太后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影响力把顺治给教导成了一个合格的皇帝,整天兢兢业业地干活,当皇帝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清二楚。本来这样的结果孝庄太后是很开心的,可没想到天不遂人愿,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她对儿子彻底失望了,那就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那种程度远远超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限度,后来董鄂妃因为感染天花无力救治,香消玉殒,顺治也深受打击,没过多久就随之而去,把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重任交给了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玄烨。当时的孝庄太后真是欲哭无泪,没办法,只好一面疗伤,一面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了培养自己的孙子玄烨的身上,从文化学识到政治手腕以及治国之道无一不教。
或许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她这么多年的努力付出相当值得,因为她为大清培养出了一位最强悍的帝王——康熙大帝。公元1688年,75岁高龄的孝庄太后与世长辞,临终前特意嘱咐自己的孙子玄烨“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一向对自己的老祖母尊崇有加,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不敢违背她的意思,就让她安置在了清东陵,因为孝庄的陵在皇太极陵的西面,所以叫“昭西陵”
简要说完了孝庄的一生事迹之后,咱们再来说她身上的这个谜团,支持孝庄下嫁的人证据一般有三个,头一个就是这埋葬地,她因为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被这些人认为她是嫁给了多尔衮,觉得死后愧对皇太极,所以才执意如此的,对于这一点,上面那段话已经写的很清楚了,她之所以不愿意去盛京,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皇太极的陵墓已经封闭多年,里面还有孝端皇后,自己不去也罢,再说了夫妻两个不葬在一块儿的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
再一个孝庄太后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北京城度过的,顺治和康熙两个人在她生命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儿子已经葬在北京了,以后孙子肯定也在这儿,要是自己现在去了盛京,那就要被迫和子孙分开,这是她不愿意接受的;一个就是为百姓考虑,盛京路途遥远,从北京把灵柩已过去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办下来,势必劳民伤财,还是算了。,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合情合理。
再一个就是张煌言的诗,他曾经在《建夷宫词》中说到“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乍一看貌似说的有鼻子有眼,可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
一个就是顺治在位期间,曾经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既然都称“皇父”了,那是不是就说明他跟孝庄之间有不明不白的关系呢?咱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国君尊称劳苦功高的大臣为“仲父”“尚父”这回事,比如周朝时候的周武王和姜太公;秦朝时候的嬴政和吕不韦;东汉时候的汉献帝与董卓等等等等,这只是表达了对他巨大功劳的认可以及尊重,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多尔衮为大清定鼎中原立下大功,一点儿不比上面几位差,有这么个称号也是情理之中。,拿着这几点去说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站不住脚的
一孝庄太后是否下嫁
顺治五年(1648年),曾与多尔衮并列辅政王的济尔哈朗被赶下台后,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
按民间的想法,这个“皇父”,想必就是顺治管多尔衮叫爹了。按此逻辑,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成了两口子,这还有何说?
这“皇父”二字,总是白纸黑字,有明文记载吧!
多尔衮的封号有一个过程,大体是这样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次年,御史赵开心认为,在各类诏旨公文中,“叔父摄政王”前宜加一个“皇”字,因为多尔衮是皇帝的叔父而不是大臣及老百姓的叔父,这样才符合礼法规范。
由此,多尔衮便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
据《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
‘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多尔衮是因为治理天下有大功劳才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的,这和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据《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在多尔衮死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揭发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皇父摄政王”实际上是多尔衮自封,与孝庄太后毫无关系。
对于民国初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太后下嫁说”,清史专家孟森曾指出
“皇父”二字,并不能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因为古代帝王为表彰功臣,也有很多尊称功臣为“父”的例子,如周武王称姜尚为尚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等。
事实上,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不过是多尔衮个人权势不断膨胀的体现。作为毫无实权的小皇帝,顺治除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试问还有什么办法?
,济尔哈朗在议多尔衮罪状文时,其中有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有人说,这是多尔衮与孝庄不清不白的证据。
其实,这句话反而说明多尔衮极少出入皇宫内院,如果经常去甚至真是太后下嫁,哪里需要特别点明“亲到皇宫内院”呢?
作为一条辅证,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卧病摄政王府,其觉得自己为大清做了这么多事、立了这么大功绩,而自己生病,顺治(及孝庄太后)不闻不问,由此大发脾气,很是发了一通怨气。
,其手下为了讨好多尔衮,之后设法将顺治请到摄政王府。试想,如果多尔衮真与孝庄太后成婚,那他们不应该住在一起吗?
,“太后下嫁”的传说也非空穴来风。当时谚语说“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又说“清朝没个干净人”,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
毕竟,满人当时处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阶段,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可能也算不得什么。
满洲本身关外的游牧民族,婚娶不择族类,父死,儿子可娶后母;兄死,弟可纳寡嫂等,并无禁忌。
在皇太极时期,即收有对手察哈尔林丹汗的两个福晋,而多尔衮害死肃亲王豪格后,其中有三个福晋分别被多尔衮兄弟瓜分。
,对于受儒家文明千年浸润的汉人来说,这种收继婚俗实为乱伦,大逆不道,不可想象。
在进入辽东汉人地区后,皇太极等人也逐步意识到,之前的婚姻习俗不合人伦,由此开始向汉族学习。
如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颁布法令,永行禁止收娶继母、伯母、婶母、弟妇、侄妇等行为。
,法令虽下,风俗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重申严禁族内婚,如有犯者,视同奸淫之例问罪。
由此,济尔哈朗等人在讨论多尔衮的罪状时即一再指控多尔衮将豪格“无因杀害,又纳其妃,又将一妃私与伊兄英王,此罪尚云轻小,何罪为大?”可见其愤慨。
,当时在宫中服务的传教士汤若望也说,多尔衮收取豪格福晋“是为全国之所愤慨非难的一件事情”。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王公大臣眼中,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其在世时虽然无人敢说,但其死后立即受到猛烈抨击。
从这点而言,其实也旁证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子虚乌有,否则的话,这还了得?!
二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
孝庄皇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这是可以肯定的答案不曾下嫁。孝庄原来是庄妃,是经历了五朝的皇后,据史料考证,至今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她嫁给多尔衮! “太后下嫁”之说,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各种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生育了3女1男(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顺治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建五宫,封其为永福宫庄妃。皇他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关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一说,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当时是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时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是可信。,多尔衮在顺治五年(1648),就已经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了。
三孝庄太后有下嫁多尔衮吗
32岁的孝庄与皇太极孝端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驾崩,其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势均力敌,“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