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雍正继位之谜(溥仪雍正继位之谜及真相)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4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真实雍正继位之谜,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那么,雍正继位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康熙说起。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帝。在位期间,他一共做了六十多年的皇帝。,他的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继承他的位置。而且,康熙皇帝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癖好,那就是是他每次出行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妃子。

1、雍正即位之谜?

没有什么迷,只不过是谣言。

康熙留有传位遗诏。是奉旨即位。

2、真实的雍正继位前是怎样的?

继位前,比其他兄弟懂得韬光养晦,收敛光芒。太子被废后,四阿哥也算是当时比较年长的皇子,很受康熙的重视,康熙也常常派他去处理重要的事情,比如代表康熙去祭祀、准备进献皇太后的礼物等,可以康熙对四阿哥是很欣赏和信任的。

四阿哥虽然参与夺嫡,却是不漏声色的,四阿哥刻意搜集历代文人骚客的诗文,汇集成《悦心集》,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表现出一副无意夺嫡的样子,众位兄弟对他的戒备心较少,这也方便了他暗中活动,拉拢了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隆科多等小团队,占领了一些关键的职位,对以后顺利继位很有帮助。

,在继位前,雍正懂得韬光养晦,收敛光芒,是他夺嫡成功的一大因素。

雍正继位后,为了集中皇权,也做了一些列的措施。继位初期,八爷党还是活动猖獗,甚至还仍然在拉拢党羽,还试图拉拢当时举足轻重的年羹尧,这是雍正不能忍受的,不久就将他们都处罚了。

雍正通过密折制度,向臣下了解各地的事情,最终雍正将年羹尧、隆科多两人处罚了,从而加强了皇权。密折制度的推行,使得雍正能够全方面的监督这些大臣官吏,并及时做出措施,来集中皇权。

雍正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帝王了,继位后将奏折制度的范围放宽,可以直接写奏折给雍正的官吏增加很多,雍正单批改奏折就非常忙了,而且还都是亲自看,看完还要回复,就算是无聊废话连篇的奏折也要亲自回复,雍正每天看的奏折字数多达几万字,回复字数多大七八千字,常常工作到半夜。

雍正勤奋不是一天两天的,只有自己生日那天才会休息,继位13年来都是如此,日日勤奋,清末历史学家孟森也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可以看出雍正确实有着帝王应有的勤奋。

据记载雍正主要有三支力量。第一支是他身为内侍大臣时积攒的禁卫,数量有一千多。第二只力量是科隆多手下的八旗兵和巡捕营,加起来有三万。第三支力量则是我们熟悉的十三阿哥胤祥,他的兵力遍布丰台大营,都是精兵强将,共有两万左右。

所以可以看出来,当时整个京城其实已经在雍正的控制范围内了,里里外外层层力量都已经在雍正的控制下了。

雍正最宠爱的妃子是年羹尧的妹妹,所以再有年羹尧的相助,夺取皇位就犹如探囊取物了。不管雍正是以什么手段夺取的皇位,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中,他是最终的赢者。

3、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登基当皇上的,不要夹杂野史?

康熙传位立储君的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是记载于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清代历朝实录里面的资料,所以正史里面就是康熙亲自下旨许雍正继位的。

4、雍正继位合情合理吗?

对于雍正帝继位的合理性,史学家们讨论了很多年,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雍正帝是在康熙帝临终时急忙传位于他并拟了诏书的,另一种则认为雍正帝是篡位成功的,而我个人认为雍正帝继位是合情合理的。理由如下:

一.皇太子胤礽让康熙帝很伤心!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赫舍里因生二阿哥胤礽时难产去逝,康熙帝万分悲痛决定亲自抚胤礽。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立胤礽为储君。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胤礽得了天花,康熙帝亲自守在身边照看。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命人修缮明奉慈殿让胤礽居住,改名为“毓庆宫”。康熙二十二年(1686年)二月,康熙帝命人修缮文华殿让胤礽在这里读书。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三十日,朝鲜国王的使者上奏表时没有避讳皇太子胤礽的名讳被康熙帝教训了一顿。

通过以上部分事件,足以说明康熙帝对胤礽非常溺爱,不仅在财物上尽量满足他,还在行为上尽量容忍他,即使他有些僭越的举动康熙帝也假装不知道。康熙帝对胤礽简直是太好了,这是历朝历代都非常罕见的!

我们再看看这位皇太子胤礽又是怎样报答他老爹康熙帝的呢?

也许是缺少母爱,也许是被康熙帝给宠坏了,也许是看不到继位的希望,胤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骄纵、蛮横、狂妄、不仁的性情,这是忙于朝政的康熙帝万万没想到的。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帝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病倒,胤礽到行宫看望时丝毫没有半点担忧的样子!康熙帝很伤心。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胤礽的铁杆支持者军机大臣索额图在囚禁中死去,胤礽常常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康熙帝很伤心。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在康熙帝出巡塞外的路上,大阿哥胤褆和其他几位阿哥向康熙帝举报胤礽的种种恶行,说胤礽经常随意打骂王公大臣、诸阿哥及其下属和普通百姓,还经常索要财物、挪用公款、截留贡品、放纵下属敲诈勒索,更重要的是淫乱后宫、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仅管康熙帝半信半疑但仍然很伤心。

同年七月,仍然是出巡的路上,刚满七岁的十八阿哥胤祄突然病倒了,回銮看视的康熙帝万分焦虑,胤礽不仅无动于衷,还在返京途中不止一次在夜里偷偷靠近康熙帝的寝帐通过缝隙往里面窥视,被胤褆等阿哥举报,康熙帝知道后就起了疑心,以为胤礽想杀他!康熙帝很伤心。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伤透了心的康熙帝终于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宣布废黜胤礽的皇太子身份。但几个月后,康熙帝迫于阿哥们争夺储位的压力不得已于次年三月初十日恢复胤礽的储君地位。

胤礽并没有吸取教训,故态依旧,不仅偷偷敛财、结党营私,还经常与支持者密谋,了解情况的康熙帝彻底绝望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宣布废黜胤礽的皇太子身份并下令将其永久圈禁。

爱新觉罗·胤礽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位由皇帝亲自下诏立为储君并公布天下的皇太子,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位两次被废掉的皇太子。

二.“九子夺嫡”让康熙帝很闹心!

“九子夺嫡”这四个字是二月河提出来的,按理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可是康熙爷太能活了,阿哥们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胤礽的储君地位被废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挑事儿”的是大阿哥胤褆,他知道自己没什么希望就建议康熙帝立老八胤禩为储君,理由是有个叫张明德的相师给胤禩看过相,说胤禩有大贵之相,还要替康熙帝杀了老二胤礽。康熙帝寒心极了,把胤褆狠狠教训了一顿。没过多久三阿哥胤祉又跑到康熙帝面前把老大胤褆“给出卖了”,说胤褆曾经搞巫术“祸害”老二胤礽。结果,大阿哥胤褆被削爵圈禁,八阿哥胤禩也被关了一段时间。

康熙帝头疼了,没办法,只能赶紧重新立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让他的臣工们再推举一位皇子立为储君,结果所有臣工都推举八阿哥胤禩。康熙帝震怒了,于是有能力争夺储位的阿哥们全部被老爹康熙爷圈禁了一段时间,就当是警告吧,庆幸的是只有八阿哥胤禩一人被夺去了爵位。

胤礽被废之后,仍不死心的八阿哥胤禩又领着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去怂恿在一边旁观的十四阿哥胤禵参与“夺嫡”,结果被康熙帝永久圈禁,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也遭到了严厉惩处。康熙帝的心拔凉拔凉的,便绝了公开立储的心思,为雍正帝继续之谜埋下了伏笔!

三.四阿哥胤禛让康熙帝很放心!

康熙帝对四阿哥胤禛是有好印象的,胤禛平时的表现就是工作勤恳认真,对人亲和友善,难能可贵的是“从不结党营私”,“九子夺嫡”更是“没有参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废掉皇太子胤礽后因伤心过度而病倒,胤禛不但在身边专心伺候,还经常为胤礽说好话。,在诸阿哥令康熙帝非常寒心的时候,胤禛的“良好形象”便突出了出来,康熙帝也逐渐产生了立胤禛为储君的想法,并开始为胤禛能够顺利接班进行准备: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帝封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十二月,又加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并命令胤禵率领十万大军出征青海。胤禵在领兵打仗方面还是很有本事的,不但平定了青海,还把西藏的局势给稳定了,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移师甘州。不过,胤禵在同年十一月找了个理由“跑了回来”,康熙帝只好又把他给撵了回去。平定大西北这样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得很好,为什么还要派胤禵去做?仅仅是因为胤禵文武双全,才能出众吗?好像不是,整个康熙朝根本就不缺这样的人才!原因很简单,康熙帝不想让胤禵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参与储位之争而影响了胤禛的“前途”,于是康熙帝便借大西北出现叛乱这个理由把他给撵了出去。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认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必要时可以控制京师局面。同年又认命年更尧为川陕总督,必要时可以截断胤禵的退路或控制胤禵的粮草。这两项认命为以后雍正帝的顺利继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好是康熙帝在位六十周年大庆,康熙帝派四阿哥胤禛去沈阳祭祀祖陵,胤禛回京后又被派到贡院复查会试试卷。冬至那天,康熙帝派胤禛去南郊祭天。次年(1722年)康熙帝派胤禛清查北京、通州的粮仓,又于冬至那天再派胤禛去祭天。康熙帝频频把四阿哥胤禛派出去干一些只有皇帝和储君才能干的事儿,这又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在向众人释放一个信号:“朕要立四阿哥胤禛为储君,其他阿哥就不要再争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六十九岁的康熙帝病逝于北郊畅春园。步军统领兼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康熙遗诏》 :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四· 《康熙皇帝遗诏》是真实可靠的。

雍正继位之谜也就是《康熙遗诏》之谜。

可以肯定的是《康熙遗诏》是真实存在的,这个诏书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当时的诏书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根据辽宁省档案馆专家的介绍,诏书中的满文部分,“于”和“十”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绝对没有修改的可能性。至于汉字部分更是不可能了,因为当时使用的文字是繁体字,没有简体的“于”,只有繁体的“於”。还有就是清朝的正式官方文书在提到皇子的时候,采用统一的称呼是“皇某子”,例如“皇四子”、“皇十三子”等等。说明的是,真实的《康熙遗诏》里根本就没有“传位皇四子”这句话,又何来的改诏之说呢?如果非要说有这句话,那也只是从隆科多嘴里说出来的,使后人错误地认为是《遗诏》上的。这事儿闹的!

好了,关于雍正帝继位的合理性,我就先说这里吧,虽然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不管怎么说,雍正帝在位期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增设军机处,整顿吏制,改革税收,施行秘密立储制度,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朝鲜李朝实录》,康熙最钟爱的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朝鲜使臣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也。”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除此之外,据故宫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胤禵西征之后,康熙帝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并多加赏赐,胤禵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他几个儿子结婚和几个亲王哥哥长子一个规格。这份宠爱之情远较弘历为甚,但知者聊聊,原因可想而知换了谁是乾隆,恐怕也不会让别人抢了自己风头;更何况乾隆本人也面临着向家族和社会证明其继位光明磊落的麻烦。

可以这样说,能够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只有那份康熙遗诏,而攥着这份诏书的雍正,此刻已是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即使真有人怀疑真伪,又有几个人敢说出来?说出来的人又有几个能活下来呢?

从逻辑上讲,只要有一个疑点,就完全可以断言雍正并非合法继位,何况雍正继位前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疑点。尽管从现有史料中我们难以确定雍正是如何上位的,但把所有的疑点串联起来,我们庶几可以看到雍正都做了什么;而与此相关的是,当我们把不同的历史学家们搜集到的碎片串联一起的时候,会发现雍正之死的秘密也透露了出来。

合情合理,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

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再如,说“雍正进参汤下毒”,由于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经多次说过,人参对于南方人比较好,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真想做手脚,也不会公然用进参汤这一招。

,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诏书偷改”,同样不合历史事实。皇帝在世时不宣布谁是继承人,只是把所选继承人的秘密谕旨写进诏书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到皇帝死后才当众宣布,这种做法叫秘密立储。这种制度是从雍正才开始的。

至于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更是无稽之谈。在雍正朝《起居注》中雍正明确的说过,事实上他比年羹尧还大呢。

学者们对雍正继位问题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的结论又分成两种,一种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也就是说,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为皇帝的;还有一种则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的。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康熙想让这个十四子,实际上也是雍正的亲弟弟,让他打西藏,进军西藏。为什么他那么做呢,实际上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做皇帝,因为北京的儿子很多,争得厉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来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来了一趟,按道理应该给他立位,康熙觉得还不够,他想,过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让他去打准噶尔,如果他把准噶尔打败了,那不得了,康熙计划着想往这样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让他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康熙对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是非常关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康熙皇帝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有一次康熙在朱批中写道“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类似这样的话语,在这些满文朱批奏折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随处出可见。

关于年龄问题,他们认为也有疑问,在竞争皇位的皇子们当中,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在年龄上处于劣势。

根据《庭训格言》中的记载,康熙帝有一次在和皇太后的谈话中表示,在他看来皇三子允祉和皇四子胤禛都已经年过四十,快要进入老年了。康熙帝不大可能,选一位在他看来年龄已经过大的皇子来接班。

至于因为康熙非常喜欢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所以增加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砝码,是比较牵强的,而且是片面的。

事实上根据满文档案等材料的记载看康熙帝对皇孙们都是非常喜爱的,特别是对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和允禵的儿子更加喜爱,这些皇孙中有不少人从小被康熙帝带在身边,得到康熙帝的言传身教。

根据以上种种怀疑,这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推论正因为雍正篡权皇位心里有鬼,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自己的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近代史学界,关于雍正是非正常继位的观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孟森在他的代表作《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他认为康熙本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是雍正伪造遗诏,夺得皇位。这也是雍正继位问题,由民间传说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标志。

5、你们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吗?

公元一七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康熙皇帝突然驾崩。他在垂暮之年没有指定过皇位继承人,因而皇四子雍正的登基,成为困扰后世的一个历史疑团。是继位还是篡位的争论延续了将近三百年。

事实上,康熙去逝第七天,雍正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清朝的官书记载来看,雍正的即位是在父皇康熙去世以后才开始的,属于正常而合乎法理的。也有人认为雍正是在康熙“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下合法即位的。

很多民间传说都说雍正即位是非法的。传说康熙先前曾写下遗诏,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是雍正偷改了遗迢。

还有一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说是因为康熙非常疼爱雍正的儿子弘历才传给他的,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清书上也有记载,康熙在弘历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甚至隐隐有托付的意思。仔细想想,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最终意图。

靠的什么手段,很简单,两个字‘’不争‘’。

不争,其实就是争。康熙众多儿子里,除了太子外,能够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只有四个人老大丶老四丶老八丶老十四。

太子与其父相差十多岁。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康熙仍然春秋鼎盛,显然是等不及了,况且又有那几个弟弟觊觎其位,暗中使坏,所以就开始不安分,做出了让康熙无法原谅之事,太子被废。

老大不用说,比太子更急。在大子蒙难之际,落井下石,恬不知耻,要为其父除‘’庆父之忧‘’。气得康熙大骂‘’畜牲!‘’被圈进宗人府。

在九子夺嫡时期,要说闹得最欢就数老八。号称八贤王的胤祀,有佟国维等权臣的鼎力相助,拉帮结派,势力范围上至六部,下至地方督府。‘’朋比为党‘’乃帝王之所忌,康熙深晓此理。

老十四,直言快语,敢爱敢恨,性情中人。康熙虽然钟爱,但江山未必传他!

围绕兄弟间的储君之争,老四雍正不动声色,静观其变,以不争为争。除克尽孝道外,一心朴实的干事,别人不愿接的差事他接,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从无怨言,而且把工作常常做得尽善尽美。

,康熙对雍正的表现是满意的。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是争不来的。最终在康熙弥留之际留下遗诏选择了雍亲王胤禛作为皇位继承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