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私奔之谜(道德与法治白骨谜案)
道德与法治私奔之谜,也是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主人公约翰·梅里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妻子玛丽·贝克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两人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杰克·梅里爱。好景不长,战争爆发了,他们的家园被占领了,杰克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英国避难。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叫伊丽莎白·泰勒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民国时期,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一些青年人受到影响,开始追求自由和民主,反抗封建和压迫。这一现象在婚姻上体现得最为直观,原本社会上流行包办婚姻,终身大事全由父母做主,但后来大家开始冲击传统的伦理观念,崇尚自由恋爱,勇敢追求幸福,文树新便是如此。
文树新1915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学识非常渊博,文树新从小耳濡目染,骨子里也透着一股文人气,举手投足一派士人风范。少年时,文树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孔德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创办的西式学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曾在此就读。
在此期间,文树新结识了杨晦。杨晦是一位教员,长得英俊帅气,又文采出众,很讨女孩子喜欢。文树新起初只是欣赏杨晦,听周围女同学谈论他的时候,文树新只是微微一笑,在书店买书时碰到他的作品,文树新随手翻两页便会放下。
可没过多久,文树新内心的情感就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格外关注杨晦,听杨晦讲课时,总是忍不住想笑,与杨晦说话时,总是觉得莫名的紧张,脸颊直发烫。后来文树新才明白,她这是爱上杨晦了。
杨晦对文树新的印象也不错,文树新在校刊上发表的文章他也看过,文笔确实清新瑰丽,让人如沐春风。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络起来。
虽然文树新大方开朗,但在感情问题上还是略显羞涩,她不敢直接对杨晦表露心迹,只能将爱意全部转化成文字,写在纸上寄给杨晦。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文树新的追求打动了杨晦,最终,他与这位年轻的女学生走到了一起。
很快,文树新与杨晦的恋情被家人发现,父亲怒不可遏,要求文树新立即断绝与杨晦的往来,一方面是因为文树新尚且稚嫩,应当先好好上学积累知识,增长阅历;另一方面是因为杨晦当时已经成家,文树新若是和他在一起,便是妥妥的第三者,要是被外人知道了,难免会被非议。
文树新却坚持追求爱情,想尽办法冲破阻拦与杨晦联络,两人的感情愈加深厚,甚至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很快,他们之间的事便传扬在外,瞬间引发了一阵舆论狂潮,大家纷纷指责他们枉顾伦理道德,伤风败俗。
文树新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她想去外地,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与杨晦痛痛快快地相爱,于是便在14岁那年与杨晦私奔到上海生活。父亲写信规劝她回头,但她却固执己见,父亲被激怒,公然宣称与文树新断绝亲缘关系。
没过多久,文树新与杨晦结婚,日子过得甜蜜又幸福,一年后文树新就怀孕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可她还没来得及体味当母亲的快乐,便因身体过于虚弱染上了风寒,并诱发肺炎。
由于当时的上海奸商横行,买办霸市,医疗物资极为匮乏,消炎药奇缺,文树新的病根本无法医治,只能听天由命。经过十几天的挣扎,文树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家人们得知此事后,泣不成声,文父更是后悔当初不该逼迫文树新,若是她留在自己身边,自己好歹也能帮一点忙。兄弟姐妹们也万分懊悔,她们曾经帮文树新给杨晦传过信,当过小丘比特,如果当时也像父亲一样决绝,那文树新与杨晦很大概率不会在一起,后面的悲剧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兄弟姐妹们只能写信给杨晦,要他照顾好文树新唯一的血脉,以告慰文树新的在天之灵。
杨晦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上海辗转进入江西,紧接着又西进云南,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上海。解放战争期间,杨晦一直坚定地支持共产主义。新中国建立后,他前往北京加入作家协会,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84年因病去世,终年84岁。
文树新是一位新青年,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她崇尚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这份痴情令人感动。但就伦理上来说,她的行为确实有失偏颇,即便放在现代社会,仍会遭受到一些批评。感情是纯粹的,但感情又是依附在社会中的,必须要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我们应当在其中找寻平衡,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只看重感情而不顾其他条件,往往会导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