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综述(对里昂惕夫之谜的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综述。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里昂惕夫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在法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里昂惕夫的传传奇故事,比如他曾经被称为“天才之子”,因为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非常突出,而且他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这些都是他的标签。那么,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他的父亲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父亲。
1、里昂惕夫之谜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里昂惕夫是西方经济学的名词,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资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将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但使用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
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谜。
2、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是西方经济学的名词,意思是如果H-O理论成立,尽管美国进口替代品比美国实际进口品资本更密集,但其密集程度仍将低于美国的出口商品。
但使用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
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悌夫之谜。
3、简述斯密对配第劳动价值学说的发展?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1.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特别强调指出,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差异,各国在生产同种商品时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形成各自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各自绝对优势的不同。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该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存在绝对优势。
基于绝对成本论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陷阱,李嘉图以相对成本论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回答了绝对成本一理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李嘉图指出当一国同另一国相比,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在绝对劣势(优势)时,只要它在两种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差别的,则仍有资格(必要)参与自由贸易。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或者说是相对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之理。
关于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运用相互需求原理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生。
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
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2.现代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以及其后提出的与生产要素禀赋说相背离现象的里昂惕夫之谜为发展主线。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又被称为赫—俄模型,其主要内容是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在早期,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不疑,按照这个理论,一国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
这一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一俄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使美欧国际贸易学术界大为震惊,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或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由此带来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3.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 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根据其成因可以分成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第二群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
新要素贸易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比较优势时,人力技能、技术进展在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对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发展与补充,所不同的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这一理论群主要有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囿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介绍国际贸易原因理论。
它们主要有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4、什么是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理论一般指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扩展资料
在1951年,麦克杜格尔对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进行了检验,几年以后,华西里·里昂惕夫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
经济学家对于里昂惕夫之谜大体上有四中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2、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
3、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4、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要素禀赋名词解释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情况。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
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而是指生产要素相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
一般说来,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禀赋(factor endo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数量。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 、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一国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丰裕;反之,如果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别国 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