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4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三星堆,其实就是一段200米来长的“土梁梗”上隆起的三个土疙瘩,与对面一处高出地面如同月牙形状的地段相映成趣,称为三星伴月,写在清嘉庆年间编撰的《汉州志·山川志》中,“治(今广汉)西十五里,有‘三星伴月堆’。”

人称燕师爷的燕道诚,带着儿子去清理水车下的淤泥,一锄头下去就掘开了巴蜀祭祀文明的大门。

埋藏在三星堆下面的文物,没有锅瓦瓢盆,毫无居家的气息,只有数不清的青铜器和黄金制品,还有大量莫名其妙的象牙,这都在指向《山海经》中最神秘的世界——祭祀之都广汉。

我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必将进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那儿有一片属于巴蜀祭祀文化独特的底蕴,诉说着古蜀文明的故事。

巴蜀起源

李白,动不动就要下水捞月亮,吐诗更是仙气飘飘,没个半斤八两的,叹息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悲壮。

蚕丛便是第一代蜀王,“其目纵”,这让人很不理解,怎么个纵法?

有人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蚕。

蚕眼是两个紧挨着嘴成泡状的复眼,视野很广,便如同眼珠子跳出眼眶一般放大了视野,“目纵”指的是目光远大,是将蜀王神化成蚕神的夸张造型。

蚕丛,养蚕为业因而姓蚕,丛指聚集,所以蚕丛即是带领人们养蚕之意。

养蚕的源头却不是蚕丛,而是黄帝元妃嫘祖,“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

那么怎么传进巴蜀之乡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给我们讲了两个儿子的故事,大儿子玄嚣,也叫青阳,二儿子叫昌意,两人被下放外派到江水、若水两地为官,由于玄嚣德品出众而得以继位,而昌意则因为政绩不佳最终封为侯伯。

嫘祖是蜀山氏女,如假包换的川妹子,黄帝将儿子派遣到四川为官作为政绩考核也算合情合理,而发明了养蚕的嫘祖,自然会将这门技艺交给儿子去发展民生。

古巴蜀属于梁州,乃大禹治水时设置,“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

《蜀王本纪》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显然古巴蜀的水患相当严重,昌意封侯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治水不利。

随着大禹之水完成,巴蜀大地消除内涝,大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巴蜀开始走向繁华,则是因为一个有为的“弃儿”帝王后稷。

后稷教会了人们播种百谷,其孙叔(杜宇?)均开始使用牛耕技术,两者的前后承继,最终形成了天府之国的雏形,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都广之野便是四川成都一带,位于建木西,当时有氐人国,图腾为人面鱼身。

在《淮南子·坠形训》中讲了个神话,后稷死而复生,“其半为鱼”,应该是巴蜀人们为感激后稷的恩德,以人面鱼身为图腾,而后稷的巴蜀这支脉便以鱼为姓,那便是蜀国第三代蜀王鱼凫。

《海内南经》载“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但随着巴、蜀参战伐纣,也造成了巴蜀的纷乱,这时,蚕丛从岷山石室走了出来,率领族人来到了都广之野,自立为王,彻底改变了巴蜀无王而侯的现状。

明曹学诠在《蜀中广记》中引了《仙传拾遗》中的一则故事,诉说了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的乱象。

在帝喾时期,巴蜀大地未立王,部落聚居,相互之间争斗不断,蜀山氏之都的广汉,更成为了争夺的重要目标。有人被旁边的部落劫掠去了多年,他的女儿很想念父亲,就对父亲遗留下来的战马说“马儿呀,如果你能将我的父亲抢回来,我就嫁给你。”这马一听,大发神威,还真就溜进敌对部落里把人偷了回来。可是被救的这位父亲反悔了,否定了女儿的承诺,女儿怎么能嫁给马呢?战马可不干了,又跳又嘶叫个不停,这父亲一发狠就把马杀了,剥下的马皮就晾晒在房屋中。当女儿无意中经过时,马皮突然飞起,裹着女孩就飞走了。十天后,有人看见马皮搁在桑树上,有只白色的蚕,正吃着桑叶,她的头部很像马首,于是人们认定这就是那失踪的女孩,她吐丝自裹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的羞愧。

这个故事一是揭示了蜀山氏的都城广汉是战乱频发之地,二是在说养蚕的历史悠远,这就给蚕丛氏自立为王提供了条件,平息部落纷争,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广汉建立了王朝,带领部落养蚕,发展手工业,从而开启了蜀国王朝的开端。

蚕丛来自岷山石室,在《山海经》中住在石室之中的最出名的是谁?那就是西王母。

西王母,掌管刑罚和天象,也就是所谓的“司天之厉及五残”,广汉祭祀文化的开端,一定出自西王母。

祭祀之都

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住玉山,又住昆仑丘,昆仑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也就是说,西王母是天帝派往巴蜀之地的维持社会次序的部落首领,负责传达信息给天帝,并按帝意实施奖罚。其下有以虎、豹为图腾的卫队,以“豹尾虎齿”作为装饰,配以“戴胜”彰显王者的权威。

狡出面奖赏,促成当地丰收;胜遇则出面惩处,制造洪涝灾害,这便是西王母的职能。

西王母在玉山“穴处”,也就是住在玉山的石室中,上可达昆仑虚。昆仑虚有九扇门,是百神出入的地方,有开明兽镇守,唯有有大羿这样的人才可以攀登上去。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负责与西王母沟通的便是灵山(登葆山)十巫,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在远古时候,巫是一个极其崇高的职业,并形成了一个巫的国度巫咸国。

“巫咸作筮,能够占卜吉凶;巫姑,能够以歌舞沟通神灵;巫彭,能够用草药为民看病,十巫各有分工,出入民间,树立信仰。

蚕丛从岷山石室走出,他很可能就是西王母部落下的一个首领,奉命前往发展都广之野,最终使其成为了一个富饶之地——“沃国”。“沃国”物产丰富,应用尽有,“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蚕丛“始称王”,仅是蜀国部落联盟的首领,而非君主,他带领古蜀开始大量养蚕,开办蚕市,过着以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是时人萌,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这也就是三星堆没有文字出现的原因,大事记都是由巫口口相传,带有不同部落的方言音,后人整理出来的《山海经》就出现了同地不同音的命名。

当蚕丛去世,仍然保持“穴处”的习俗,建立石棺石椁下葬,人称“纵目人冢”。

柏灌延续着蚕丛采集政策,等到鱼凫统一蜀国,则“教民捕鱼”,过着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并开始修建祭祀之都广汉,成为巫与神灵沟通的场所,并在此举办大型祭祀节目祈福,并周围无人居住

望帝杜宇“从天堕”,“教民务农”,使古蜀国进入农耕时代。玉山爆发大洪水,杜宇束手无措,此时鳖灵挺身而出,成功治水,杜宇而惭愧,决定禅位于鳖灵,鳖灵继位,即是开明帝。

经过先民几千年的开拓,古蜀地便成为了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从蚕丛到杜宇帝,采用的都是自立为王的方式,而不是嫡出所继承,显然是以战统的方式胜出称尊,而古蜀帝蚕丛来自西王母的岷山,望帝杜宇“从天堕”,鳖灵死而复生为开明帝,这些记载都在指向古巴蜀战乱频生。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手杖,上面刻有鱼、鸟、箭、王组成的图案,鱼很可能就是指代建造广汉祭祀之都的鱼凫,鸟指代“从天堕”的杜宇或金乌(青鸟),箭指代战争或建木,人头像指代蜀王,如果串联以来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蜀王赐给广汉祭祀之都大巫的行使职权和传承的权杖,代表天授神权,即由西王母认可的巫师首领。

祭祀之都为何选择了广汉

广汉作为祭祀之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都广之野物产丰富,为巴蜀大地富饶提供了基础条件,经过几代蜀王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农耕社会,不管是商贸还是巫与岷山的联系,通过当时的交通要道——水路都可以即使到达,李白叹息蜀道难只能怪他不坐船。

大禹治水,以疏代堵,使巴蜀大小河道纵横,彼此互通,形成了一个发达的水路网络,即便在杜宇时期,也仍然爆发过大洪水,可知当时的水资源达到了恐怖的地步。

岷江,过都江堰,分流古沱江,与鸭子河合流,冲刷出广汉平原,然后于宜宾汇入长江。

雅砻江,《山海经》中的若水,经青海流入四川,于攀枝花市入金沙江。

金沙江,《山海经》中的绳水(黑水),过云南,进四川,纳雅砻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嘉陵江,古称漾水,出陕西,经甘肃省、过四川、入重庆,于朝天门汇入长江。巫山十二峰,神态各不同,巫山神女瑶姬,也曾动了美男子宋玉的遐想。

这四条江水,在山海经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

岷江的支流鸭子河,见证了广汉三星堆的兴亡,成为古蜀文明的母亲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打造出了天府之国;嘉陵江出产了巫山神女的神话;若水、黑水沟通了与中原的联系,整个古巴蜀,因为水系的发达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地之中”,而广汉的都城也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巫都。

天地之中的说法来自《海内经》中的记载,“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而《淮南子》的补充就更加明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正午烈日当空,人与太阳成一条直线,无影,更重要的是说到了建木,乃“众帝所自上下”的工具。

再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对建木的描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爰过, 黄帝所为”,又联系在《归藏》中“巫咸为黄帝作筮”,由此可以推断广汉大巫根据建木的形状打造了青铜神树,并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祭祀祈福后得到众帝的意愿,也便是所谓的“众帝所自上下”。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应该就是根据《山海经》中的建木打造的青铜器。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日,即金乌,这完全符合青铜神树的特征,“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显然这是鱼凫所建的王朝,而鱼凫又是都广祭祀之都建造人,黄金手杖的图案便有了新的寓意。

箭便是建木,鱼是修建都广之都的鱼凫,鸟代表西王母的认可,而人头像代表着历代蜀王,黄金手杖便是蜀王鱼凫赐给大巫沟通神灵的信物,具有无上权威,是巫师的传承之杖。

这便是祭祀之都落在广汉的原因。

三星堆毁灭之谜

既然广汉成了祭祀之都,又得到了历代蜀王的尊崇,但为什么突然就毁灭了呢,深埋于地下?

任何名都成为灰烬不在乎两个可能,一是战火,二是自然灾害。

《司马错论伐蜀》中提到,“巴、蜀世战争”,“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可知当时巴人、蜀人造成了整个巴蜀地区震荡,后稷死而复生,有了后人“鱼凫”;杜宇“从天堕”;鳖灵“其尸流亡”都在指向当时的残酷的战争,蜀王朝数度被击败谓之“死”,复国谓之“生”。

巴蛇吞象便是当时的写照。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按照字面意思,巴蛇可吞象,三年后才吐出象骨,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但我们以战争的视角出发,那就是一种意思。

巴人攻打蜀国,战斗持续了三年才不甘退走,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要彻底解决这种争端,唯一的道路就是在蜀国贤明的君主带领下,彻底征服巴国。

《蜀王本纪》中还有则与蛇有关的故事。

秦惠王打算用美色笼络蜀王,便找了5个绝色美女送给蜀王,刚丧妻的蜀王大喜,于是派出5个大力士率队前去迎亲。走到梓潼的时候,正好看见一条大蛇钻山洞,这群力士当时眼就红了,也不管5位娘娘了,上前抓蛇去。一人抓住蛇尾死命往外拉,由于不够力,其他4人齐齐上前,非要把这蛇给逮了。大蛇挣扎,造成了山崩,将5力士和5女以及迎亲的人群全都压在了落石下,此山便分为了五座山峰。伤心的蜀王将五岭命名为“五妇冢”,并在平台建望妇堠、思妻台,此山又叫五丁冢。

还是以巴蜀争斗的角度来看,蜀国意图征服同样强大的巴国,彻底结束巴蜀之乱,却为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蜀王建立五丁冢来纪念这些为国牺牲的卫士们和无辜死去的百姓。

秦救巴而灭蜀,“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秦不得不迁徙人口到巴蜀,可知道当时巴蜀大地的人口战损有多厉害,这也给广汉带来了一定的灾难。

但战乱明显还不足以将广汉的祭祀之都毁去,更大的可能是水灾。

由于古巴蜀常年战乱,人口减员严重,经济一度遭到重大破坏,而祭祀之都的维护都不是一件小事,再加上遇到了千年难遇的大洪水,也就是与大禹时期相提并论的望帝杜宇时期的水患,“巫山壅江蜀地洪水”,这很可能造成了广汉祭祀之都迅速的衰败。

随着战火的延续,古巴蜀出师伐纣,后巴国被楚吞并,秦在灭蜀国的基础上再灭巴国,古巴蜀的痕迹至此便正式消亡了。

在常年的战乱中,广汉之都已经默默地掩埋在了泥土之下,谁也不知道他消失的时间,甚至连史书都失去了记载,只在《山海经》中微微一笑,说着当初繁华的故事。

对于这段古巴蜀文明,如今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正在一点点被还原,由于缺少文字的佐证,很难找到曾经被泥土掩埋的真相,但无论从文化还是考古来说,这分价值都难以估算,所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必将进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片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