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蝙蝠洞之谜
关于天目山蝙蝠洞之谜,简要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
②去皖南自驾游,3-4天时间,最好的线路莫过于”皖南川藏线”了,皖南川藏线在自驾一族中,称为“皖南318”,该条自驾线路东起宁国市的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主要景点有许国石坊、南谯楼、徽州府衙、渔梁坝,门票:无大门票(白天不要走正门,走侧门,走正门要你买小景点门票后才能入城),小景点要门票,游玩时间2小时,精华路段全长120公里,东起青龙乡西至蔡村镇,集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川藏318特色于一身,展现皖南山水精华和天路72拐的惊险,可谓是皖南最具观赏价值的自驾线路了。
③特级保护植物如下:,冬虫夏草,别称冬虫草,是冬虫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虫的复合体,冬虫夏草功效众多,分布于中国广西靖西县海拔910米的山谷缓坡灌丛中,广西特有,绒毛皂荚,绒毛皂荚是豆科,特产中国湖南衡山,生于海拔950米的山地,路边疏林中,被子植物:革苞菊、长蕊木兰、藤枣、萼翅藤、膝柄木、珙桐属、狭叶坡垒、望天树、普陀鹅耳枥、掌叶木、异形玉叶金花、天目铁木、坡垒、合柱金莲木、,护植物:。
④刘国钧故居,刘国钧(1887~1978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生祠镇,汉族,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国钧就以一个成熟的企业家,登上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舞台,以后,从明代开始,靖江人就着意修饰、打扮孤山,在山上陆续建成寺庙祠殿,梵林僧阁,使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蹑云坊、摩崖石刻、不孤亭、望江楼等景点,引人遐思,“巽”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风,亦指东南方,魁星阁正建在老县城的东南角上,当时建造的目的一是兴文运,二是镇风水,7、四眼井,四眼井坐落在钟楼广场的西北部。
江苏发现珍稀野生动物凹耳蛙
有与人类类似的耳道结构 可为“超声助听”提供启发
丁焕新 本报记者 过国忠
3月20日到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沈钧贤、徐智敏夫妇来到宜兴作科学考察,接连在张渚镇茗岭村黄塔顶度假山庄、太华镇太华村等一带发现珍稀野生动物凹耳蛙。这是在江苏境内发现该物种,证明凹耳蛙在宜兴南部山区的分布较为广泛。
凹耳蛙的长相类似普通青蛙,以耳部凹陷、形成外耳道为特征,是我国特有物种。凹耳蛙的生存条件较为苛刻,对海拔、温度、水质等要求都较高。它们的冬眠时间短,3月份就开始活动,气温高时不容易见到。此前,已在浙江、安徽两地发现了凹耳蛙。
记者了解到,近20年来,沈钧贤、徐智敏夫妇致力于凹耳蛙的研究。由于凹耳蛙主要在夜间活动,夫妻俩经常于夜间在山区原野的水沟等地做实地考察,并在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2012年,他们关于凹耳蛙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江苏省境内有没有凹耳蛙呢?“2018年6月,来到属于天目山余脉的溧阳山区寻找凹耳蛙,但没有找到,可能是气温已经太高的缘故。”年已78岁高龄的沈钧贤说,后来,又来到宜兴市博物馆参观。在与文博志愿者吕顺芳交流的过程中,提到寻找凹耳蛙一事。吕顺芳便建议我们次年早点到宜兴市张渚镇的黄塔顶一带寻找。
黄塔顶素有“苏南第一峰”之称,山上主要是毛竹,生态环境优美,山下长寿老人很多。今年3月20日,沈钧贤、徐智敏来到宜兴,在志愿者朱洪明、任润芝等人陪同下,他们一起寻找凹耳蛙,果然在张渚镇、太华镇的山区找到了众多凹耳蛙。
值得一提的是,3月22日晚上,在黄塔顶度假山庄后面的涧沟里,沈钧贤不时发出短暂的“嗤”“嗤”高频声,引得凹耳蛙纷纷回应,发出“叽”“吱”小鸟般的叫声。
“这是一种罕见的生物现象。我们还发现了抱合在一起的雌雄凹耳蛙,共见到两对。我们把特殊的录音笔绑在棍棒上,伸到蛙的身边,近距离录制凹耳蛙的叫声。这种录音头是进口的,可以记录人耳听到的声音和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沈钧贤说。
沈钧贤介绍,会发出超声波的蛙,全世界目前仅发现了两种,一种是北加里曼丹的涧蛙,另一种就是我国的凹耳蛙。实验证明,凹耳蛙能发出20千赫以上的超声信号。这种技能可与蝙蝠、海豚相媲美。
沈钧贤、徐智敏夫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作为两栖类动物,凹耳蛙竟有与人类类似的耳道结构,这为改革现有的助听设备、给聋人进行“超声助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此前,沈钧贤已与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过这方面的合作探讨。
(科技日报宜兴3月25日电)
【编辑: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