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4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关于工之侨献琴,简要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至宕冥附近的山。

(2)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3)【名字】工之侨献琴,【作者】刘基,【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4)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

翻译为(整个世风)无不像这样啊

一工之侨献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翻译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断裂的漆纹(古琴是漆器,年代久远则漆会干裂出纹,被视作判断古琴年代的标准);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刻出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看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此文出自元末明初刘基《郁离子》

二工之侨献琴翻译

原文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②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④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⑥出之,抱以适⑦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⑧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1. 工之侨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把它制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发出金、玉般悦耳的声音。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国内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断裂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匠商量,在琴身上刻出古代的款识,然后用匣子把琴装起来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工之侨抱着琴到集市上。有个显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这张琴,就用百金买下,把琴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说后,感叹道“这个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是这样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啊!”工之侨于是离去,进入了宕冥山,人们都不知他的去向。

    文言知识

    说“适”“适”的本义是“往、到”,如上文中的“期年出之,抱以适市。”又如,“无所适从”。

    “适”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舒服,满足”。如“安适如常”,意思是“安静而舒适,像往常一样”。
    • 指“正好,恰好”。如“适逢其会”,意思是“恰巧碰上那个机会”。
    • 指“相合,符合”。如“削足适履”。
    • 指“刚才,方才”。如“适才”。
    • 指“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文化常识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的必修科目。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关于古琴的记载,如《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

    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关于它们的故事仍然在后世流传。

    下面介绍一则关于“绿绮”的典故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即桐木和梓木结合的精华。

    司马相如的精湛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得“绿绮”琴名噪一时。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

    酒兴正浓时,众人对司马相如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

    司马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而且对自己极为仰慕。于是司马相如就弹起《凤求凰》向她求爱。

    文君听到琴音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得脸红耳热,心驰神往。

    文君倾心司马相如的才学,更因“知音之遇”,便在夜晚来到司马相如的住所,缔结良缘。

    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出处

    明·刘基《郁离子》

    启发与借鉴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因“弗古”这样可笑的理由被退回。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将琴进行了精心的包装,而且经过“贵人”之手,结果就成了“稀世之珍”。工之侨并没有欣慰,反而为此感到悲哀,“悲哉世也!”的感叹,发人深省。

    当今社会,万事万物乃至于人,皆可包装。一些人通过浮华的外表,外加大肆吹捧,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大师”、“明星”,招摇过市,好不威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真才实学,就如同吹起的肥皂泡,一触即破。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