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墓未解之谜完整版(水上苗王墓 完整版)
苗王墓未解之谜完整版,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苗王墓发掘简介,介绍了苗王墓的基本情况。
古人讲究“视死若生”(出自《庄子·秋水》)。死亡在他们看来并不是结束,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墓葬中留下陪葬品,希望逝去的人也能享受活着的待遇。这也使得华夏数千年文明中,墓葬文化一直源远流长。
古人在墓葬中留下的陪葬品,也引起了贪婪者的注意,数千年中甚至留下了“盗墓贼”的行业。,在过去湖南的山洞里有一座古墓,一直无人敢挖。
当地村民人告诫外来人,谁去谁死。数百年来,这座古墓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深山藏古墓,无人敢动
藏着古墓的山洞便位于湖南古丈默戎镇九龙村。在九龙村后山上的悬崖峭壁上,有着人工开凿的九个洞。其中较大的一个山洞,离地大约20多米高。
从外面看,如同山中长出来的一张狰狞大嘴。洞口边上垂下突出的钟乳石如同犬牙交错的牙齿,凶恶异常。洞内排列着十多具木棺,洞中常年光线昏暗,阴冷恐怖。
九龙村距离县城30余公里,是一座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村子周边山峦重叠,蜿蜒的九龙河绕寨而过,如同一道道屏障将其拱卫。
而村内吊脚楼鳞次栉比,一派宁静祥和。村里主要有龙、石两姓,又以龙姓苗族(生苗)为主。数百年来,苗家人在此地定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对于村中人来说,九龙村的后山上的九个山洞和洞里的古墓,并不陌生。甚至大家都有些敬畏,村中人称之为“九龙洞”。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其而得名。“九”是因为后山上有九个山洞的数量,而冠之以“龙”字,则是因为村中流传了数百年的“洞中妖龙”传说。
故老相传,在这九个洞中,有一条长达100多米的龙,守卫洞中墓穴的英灵,防止外人的侵扰。之所以被称为“妖龙”,是因为这条龙并不会给人带来祥瑞,而是带来厄运。这“妖龙”每隔120年现身一次。
如果有人进入墓中,打扰墓主安息,被“妖龙”发现,那么此人必会遭遇诅咒,甚至陷身于墓中,永远不能出来。
,洞中除了妖龙,洞中还存在吞噬人的“墓土”。传说,人一旦进去就会被泥土吞噬,埋入土中,与死者安眠。
虽然,“妖龙葬土”的传说一直在村中流传,但没人真正见过。,也不会有人去以身试险。
,村中曾经发生的一件案例,使得村里人对此信任不疑。
村中曾经记载了这一个案例——在过去,有两位贫穷贪婪的村民,对后山中的古墓起了心思。在他们看来,洞中古墓可能是是古代贵族的墓葬,藏有大量金银珠宝。
如果得到,肯定发财。于是,两人被贪欲蒙蔽了,他们不顾村中传说诅咒,结伙入洞中盗宝。可是,两人不仅什么都没有找到,反而在返回后没多久就神秘死亡了。
这个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使得村民们对这九个洞穴怀有深深的忌惮,从此再也无人敢去盗挖。
出于对九龙洞的敬畏,九龙村的村民平时上山的活动很少靠近九龙洞。哪怕是生活必须的砍柴割草,也尽量远远绕开,防止冲撞洞中妖龙,遭遇不测。后来,村民甚至还在山上修建了九龙庙进行供奉。
就这样,阴森恐怖的山洞墓葬,加上流传多年诡异妖龙葬土传说。数百年来萦绕在这小小的山村中,使得九龙村的村民敬畏的,也在周边广为流传。村外对墓葬有想法的人,也不由得打消了心思。
二、专家闻隐迹,入墓探秘
在新中国成立后,九龙洞却引来了一位不怕妖龙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九龙村中九龙洞墓葬的传说被湖南古丈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伍秉纯听闻。
当时,伍秉纯为了古丈县民间文学的编纂工作,到古丈各村寨走访。他了解到九龙洞的民间传说之后,顿时来了兴趣。
回到文化局后,他立即开始组织人手对九龙洞进行考古挖掘。1985年,伍秉纯带着考古队到了九龙村,走访了一番,大致了解了村中情况。
,村中人谈及九龙洞时讳莫如深。在当地人口中,它有一个苗语的名字,名为“谷坝巴冲”。而在苗语中,“巴冲”意为“老人”。
这“老人”指的并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是代指“已经死去的老人”。,九龙洞的意思就埋葬死人的山洞。
至于山洞内墓主的身份和存放的年代,却一直无人知晓。根据村里老一辈人介绍,这些墓葬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
在九龙洞埋葬的人也不一般,传说只有“巫师”这样的人才能埋葬在里面。它们是天上的神灵,下凡来人间,死后葬在里面回归天上,所以洞中有妖龙守卫,凡人进去必然遭受诅咒。
在整理相关资料后,他决定亲自进去这个名为“谷坝巴冲”的九龙洞,看一看妖龙洞土的“真面目”。
可当伍秉纯邀请村里人带他们进洞探墓时,村里人一听要进九龙洞,脸色大变,十分害怕,死活不同意,并且以妖龙葬土的传说来试图劝退他,可伍秉纯不为所动。
身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工作者,这些年来的考古工作中,哪一个背后没有妖魔鬼怪传说?他见多了,不过绝大多数只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最终在他们的动员下,村里还是有人同意带他们进洞。一开始,伍秉纯还以为这只是西南地区的普通悬棺葬群,可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九龙村后山的这九个洞中,有干洞,也有湿洞。伍秉纯根据洞的大小和排列,分别以1到9号特别标注。
他和队友跟着村民爬上了九龙洞中的最大一个200米高的山洞。而领路的村民将考古队员送到洞口后,就再也不敢往前,考古队员们只好自己进入山洞勘察。
这个最大的洞是一个干洞,里面干燥宽敞,放置着10余具棺木。
因为洞中非常干燥的缘故,这些木棺都没有腐烂。这些棺木均长2.1米以上,宽1米以上,都是由百年楠木挖空而成。
考古队友推测,每个棺木重量应该在千斤以上,可见这些人非富即贵,毕竟百年楠木可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
不仅如此,考古队员发现棺材都是坐西北、朝东南,既没有深埋也没有碑文,让人找不到有关于墓主人的相关资料。
每个棺木上都是掩盖一层薄土,这反常的埋葬方式与一般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破了伍秉纯一开始以为是悬棺葬的想法。
在一号洞中考察过后,他们又来到二号洞中,这个洞和一号洞没有太大差别,也是干洞。可是,散落在洞中的一些小石堆却引起了伍秉纯的注意。
这个小石堆一号洞中没有,却出现在了二号洞中。通过调查,他发现九龙村管这种小石堆称为“灵位”,在丧葬中起着内似于碑文牌位的作用。
那为何一号洞中没有发现类似的灵位?两个洞穴中埋葬的是否是同一时代的人呢?可惜,专家们并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证据来验证。
除了一、二号干洞,他们也考察了九龙洞中的湿洞。湿洞中并没有棺木的存在,洞内阴暗潮湿,流淌着山泉,而在洞口下方,伍秉纯和队友居然发现了一座被废弃的磨坊。
这座磨坊看起来年代久远。这也为考察组证明了一件事——这里很久以前肯定有人居住过。这些山洞中的棺木,很可能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留下。
,伍秉纯试图从磨坊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可是由于年代太远,也没有什么发现。
伍秉纯等人只好将目光重新投放在这些棺木上,九龙洞的墓葬方式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为此,伍秉纯跟队友在村中,四处查探,询问一些村民关于当地墓葬形式。他们从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口中得来信息——他们村内虽然是苗族,可都是土葬的方式,基本上没有洞葬的习俗,更没听说哪家村民将祖坟埋进过山洞内了。
九龙洞的墓葬方式意味着,这些棺木早在这个村庄形成前就存在了。
九龙洞内的墓葬方式与古代西南地区传统的悬棺葬有着极其及其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将埋葬之地选择在垂直的悬崖峭壁之上,又称“崖葬”,这么做的目地是防止有人打扰死者安息。
然后用人力在峭壁上开凿洞穴,或者利用上面的天然洞穴作为墓地,将棺木放置其中,如同悬在半空,所以称为“悬棺葬”。
而九龙洞里面的墓葬又与悬棺葬着一些细微的区别。悬棺葬讲究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可九龙王棺木上掩盖了一层薄土。
根据棺木上覆土的质地,考古队友排除了洞中灰尘沙石堆积的可能。
为了更进一步获取信息,考古队员决定打开棺材进行探究。为了不破坏山洞棺木,考古队选择了最大的一号洞中的其中一具做好编号的棺木,进行发掘。
棺木被打开后,考古队发现棺木内陪葬了一件兵器。通过研究,这件锈迹斑斑的兵器是冷兵器时代的刀,这把刀长70厘米,宽5厘米左右。
三、古墓真相,终究大白
这把陪葬刀出土后,伍秉纯一边将陪葬刀送去化验,一边让队员们去村里走访,看能不能获取有关这把刀的消息。
在走访过程中,关于这把刀还真的得到了一些线索。根据村民所述,九龙村过去曾有一位“苗王”精通刀法,名叫龙延久。
听到这个消息的队员们,开始将目标放在龙延久,这位当地曾经的“苗王”身上。因为这是龙延久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一是因为他身份地位高,影响力大,有资格被葬入洞中;二是龙延久的“武者身份”,与这把刀的身份相呼应;三是龙延久的墓葬也充满疑云。
龙延久在当地可是大有名头,从村民口中得知,他从小练习武术,长大后武艺高强,力气过人。平日里他嫉恶如仇,经常为乡民打抱不平,后来他更是在峨眉拜师,学下了一身好武艺。
回到村里,他还把武艺传授给乡民。他的武学在在传统“心意六合”的基础上,增加“眼与心合”,独创苗家“八合拳”。
1917年,军阀武装势力派人来村上大肆征收苛捐杂税,乡民苦不堪言,龙延久带人赶跑了税官。1919年,为了反对军阀的压榨,48岁的他率领周边县城58寨上万苗民揭竿而起,并以九龙村为据点,公然进行抗税罢捐。
当时的湘西军阀陈渠珍得知消息后,率领军队围攻。
1920年,龙延久被叛徒出卖,因寡不敌众被枪杀,死于九龙滩。,龙延久被杀后,其墓葬方式也是众说纷纭。
为了了解相关资料,考古队带着疑问多次辗转访查,终于找到了龙延久至今还在世的后人,他的侄孙——龙云海。考古队将陪葬刀的照片给他看,询问这是否是龙延久的兵器。
龙云海在明白考古队的来意之后,坦然告诉了他们龙延久以及部下的尸首都是土葬,这把刀也与其并没有关系。
这时,实验室关于陪葬刀的化验报告也出来了。根据结果分析,墓中出土的兵器确实是800年前的物品。
到了这里,关于九龙洞的线索算是断了,考古队的研究进程开始停滞下来。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中国民族报》上刊登了一则信息给了大家启示。
在广西发现的壮族先民古代仡佬族岩洞葬遗址和九龙洞的洞葬形式同出一辙。二者都是在悬棺葬的基础上,都用了一层薄土来覆盖棺木表面。
这不禁让考古队员疑惑,湖南、广西两地相隔千里,为何会出现相同形式的墓葬呢?
当地的一本古老的族谱给众人解了疑惑。根据族谱记载,当地的苗族并不是纯粹的苗族,而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与当地仡佬族融合的仡佬苗族。
在800年之前,一支广西仡佬族的因为某些缘故,搬迁到了九龙洞定居,过去的岩洞葬的习俗也随之带来了。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生活在九龙村的许多仡佬族人被灭亡了或者搬迁去其他地方,使得这里残留下部分的族人和九龙洞里的墓葬,后来,残存的这支仡佬族人和迁徙过来的苗族融合形成了仡佬苗族。
再后来,这部分仡佬族被完全同化,与苗族完全融合,完全不记得过去的历史,这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九龙村居民。
湖南九龙洞的这块笼罩了当地800年的神秘面纱,在考古队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揭下。九龙洞之谜的流行,一是因为古代教育落后,明智未开;二是因为一种信仰,它让人们对死者敬畏,让死者安息不受侵扰。
九龙洞中的墓葬能保持几百年之后没有遭受破坏,未尝没有这些原因。
而九龙洞神秘面纱被揭下之后,村民也不再迷信过去的传说。,他们依旧对祖先们留下的洞葬保持尊敬。如今,龙廷久的祖宅也被政府进行维护和翻修。,九龙洞也将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湖南古丈县志》巴蜀书社出版社,古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9年2月。
[2]清光绪《古丈坪厅志》,铅印本,出版具体年份不详。
[3]古丈县文化局《古丈县文化志》,内部资料,2010年12月。
[4]伍秉纯《古丈县民间故事集成》,内刊,199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