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棺材之谜完整版(黄河水晶棺材之谜)
1、黄河十大传说故事?
答黄河十大传说故事如下
一、黄河透明棺材
有一次,黄河附近的居民在进行清淤工程的时候,河里传出消息,挖到了一具透明棺材。这具透明棺材在温度10多度下,冰寒如玉。当时人们很好奇忍不住想把棺材挖出来,越挖越深,挖了两米都深不见底。大家突然害怕起来,怕是自己见了鬼,据说这确确实实是黄河发生过的真实怪事。
二、黄河怪事蛇女
98年的那次大洪水,造成黄河河段多处决堤,河南自然是没有例外!当地河南佬农们在郑州河段筑坝固堤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千年白蛇精啊!数十米长,缸口那么粗,通体雪白,就像电视里面的千年白蛇白素贞一样!当地很多村民都来拜祭这条白蛇,认为这条白蛇是神仙变的。可是白蛇的出现急坏了工程队,无论工人们怎么驱赶,那条白蛇就是盘踞在那里不离开。后来包工头急了,亲自带着几个亲信,开着重型挖掘机把白蛇活生生给斩成了数截。这些人都遭到了白蛇的报复,死于非命。
三、黄河巨龟事件
黄河巨龟事件发生在山西临县的乌峡镇,就说那个时候黄河挖出来了一只三层楼那么高的巨龟,这样大的“怪兽”立刻惊动了警方。还有不少的民间神秘组织来次查探,这只巨龟却神秘失踪,下落不明!听说因为这个巨龟,当时还死了不少人…1965年黄河巨龟哪去了一直都是困扰着许多人的一个谜团,成为黄河十大怪事之一…
四、河中鱼怪
1998年的那次大洪水过后的山西境内的黄河渡船屡屡出事,当时与不少人都看见了河底涌动的“东西”,那是一条像卡车那样大的青色怪鱼!这怪鱼十分凶猛,凡是有渡轮曾这里经过,它们就会用自己庞大的身体将渡船撞翻,船翻了,上面客人落入黄河之中就再也没有被捞起来,连尸体都没得寻…
五、黄河龙棺
传说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当时居住在黄河两岸附近的村民,为了喝到纯净的河水,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下水,清理黄河底部淤泥,竟然从河底挖出来一副龙棺,把他们都吓坏了。当附近最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到现场之后,就突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不敢上前一步,吓得在原地发抖,周围的村民都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却死也不肯多说一句,立马就起身准备从此地离开,而且还说那副棺材是罗煞妖棺,任何人都不要碰到它,不然会死的很惨。
六、65年黄河巨型生物蛇
一位村妇在黄河边洗菜的时候,突然发现河中央有什么东西在游动,而且溅起很大的浪花,向着岸边游来,于是那位村妇吓得就急忙的往村子里面跑,并大声喊救命,但没跑出去
10个有关黄河的故事分别是秦始皇跑马修金堤,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官渡之战,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等。
有关黄河的故事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第一个:黄河透明棺材
第二个:黄河怪事蛇女
第三个:黄河巨龟事件
第四个:河中鱼怪
第五个:黄河龙棺
第六个:65年黄河巨型生物蛇
第七个:蒋介石炸黄河看到蛟龙
第8个:黄河捞尸人三捞三不捞
第9个:诡异的铁管
第十个:满是小蛇的铜钟
2、黄河古道白石头身份?
身份是当事人。
讲述的是一段当年在黄河上淘金的诡异经历,书中讲述的采金技巧、黄河秘史等,均已隐去人物真实性名以及地名,本文作者也没有直接或间接传授任何人相关采金方法、技巧,另有原创小说名《黄河古道 人形棺材》,作者为李达(一只鱼的传说),分为两卷黄河鬼窟、龟葬之城
黄河古道中的古怪故事。
我姓白,大名叫白石头,这个名字很土,却是有讲究,取的是“水来土掩”之意。
黄河上供奉着八个大王,六十四个将军。这白姓,就是八大王之中的一个大王的姓氏。
3、有一个小说,就是一个建筑队挖出来一个棺材里面有条白蛇,这几个人把它吃了?
《黄河鬼棺》开头,剧情类似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那部小说,你看看吧。
4、南派三叔著的盗墓笔记之黄河鬼棺写的还是吴邪,张起灵他们吗?
南派三叔著的盗墓笔记之黄河鬼棺写的不是吴邪,张起灵他们。
《盗墓笔记》和《黄河鬼棺》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可是是两本不同的小说。所以《黄河鬼棺》和《盗墓笔记》没有任何的关联。
簡介: 一個生意不如意的古董商人偶然間被牽扯進了一件發生在黃河清淤工程中的詭異事件中,凡是經曆這事件的人一個接一個毫無預兆的死去,他自己也逐漸感覺到了死亡的一步步臨近。
死因卻依然撲朔迷離,在他鍥而不舍的努力下一個個謎團被抽絲剝繭終於露出了隱藏在黃河的淤泥下麵恐怖秘密。
黃河村落晦澀的兒歌,河底石台中的透明人影,千年前的鐵鏈,到底想捆住什麽東西,死去的神秘老人到底在河底看到什麽?一切謎團的答案盡在黃河鬼棺之中……
《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写的黄河鬼棺,并不是王胖子张起灵和吴邪,黄河鬼关是另一本小说,这个小说主要讲述了主角看到黄河快要干了,他走进黄河,却发现黄河下面有一个鬼棺,他和其他人想要了解到真相,却发现那个棺材特别的厉害,将他们同行的人几乎全都害死了
5、关于黄河大坝的传说?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至《黄河大合唱》) 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黄河的具体资料: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编辑本段]黄河--诗句,俗语,成语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
6、黄河有什么奇异事件?
黄河水浊,含大量泥沙滚滚向东流了几万年,黄河的水虽然混浊。但却一直灌溉两岸之田地,一直养育两岸之千万百姓,两岸的百姓不因其水浊,而弃之不用,这其中也是一些哲学原理与治国之道的体现。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中华文明发源地。也被称之为面善心恶之河,九曲弯弯之河,素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之称。
黄河正是因为河道弯曲,含泥沙量大,才能在历史上发生许多奇异事件的传说。如黄河水中有水鬼、蛟龙之说,其实这些传说只是古人在认识自然现象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找不到解析的原因,而产生的某种谣言或者谣传。这些不实之传没有考证的价值,也是不足为虑之事。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向东流。黄河的水从发源地青藏高原的三江之源流出,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山西,河南,山东几省之地,注入大海。在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过程中,带入大量泥沙,在途经华北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大量泥沙沉积,形成著名的地上河,山东及河南境内就有许多地上河。而在内蒙由于历史多次改道形成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的几字湾河道与河套平原,在宁夏形成银川平原,也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也在山西境内形成状观的壶口瀑布,为许多游客所青睐,旅游人数每年都很多,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黄河的水患历史悠久,远古有大禹治水的历史。而后来经过几个历史朝代的许多次治理,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未来随着环保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黄河的水变清已成为了现实。古语有圣人出,黄河清之说。而现在看来黄河水变清是一个环境问题,与圣人出或不出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古人一种说法而已。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是古人拿传说用来教化百姓的一种说教。
现在提起黄河的怪异事件,我突然想起来,我山西的一位朋友给我讲的一件有关于黄河的奇异事件,今天,我就讲出来让大家看看够不够奇异。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河吃河。”住在黄河边的人就是依靠这条母亲河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的朋友给我说黄河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发生在他村子里的一位80老人身上,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黄河发大水,从河的上游冲下来好多的树木,农作物,牛羊还有其他的牲口,沿河的村里人看到后都争先恐后的带着家伙式忙去河里打捞,咱说的这位老爷子当时也在场,不过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有个30岁左右吧!
不过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捞的是东西,可他好像对东西不感兴趣,只见他双眼紧盯着水面,好像在搜索着什么,突然一个人影出现了,确切的说是一个被洪水冲下来的人,只见那个人正抱着半截木头在河里挣扎,看到人后大呼“救命,救命。”
老夜子当时一看这情况危机,也不容多想,本能的使出全身力气把手中绳子拋起来,准确无误的套在了那个人身上,再招呼其他人过来,最终成功地救下了那个人。
据后来说,那个人原来是个“憋宝人,”知道他们村子黄河上游的一处水窝里有个石洞,洞里有一个宝贝,那个宝贝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瓦罐,他有神奇之处,黄河的泥沙只要从它上边经过,它便能自动吸收河沙里的黄金,每过三个月需要收集一次,一次只能取二两金沙,然后物归原处,不可多得,多拿则宝贝搬家,再难寻找。
那个憋宝人说他已经取了好几次都很成功,但那一天不知为何刚一下水进入,黄河便发水了,他也被冲的五迷三道,险些丢了性命,以后再不敢去了。
后来憋宝人也算为感谢老爷子的救命恩德,他便把这个黄河里的秘密告诉了老爷子,走的时候给老爷子抓了一把金沙,让他盖房娶媳妇,不要再去河上冒险了。
至于,后来老爷子去没去咱不知道,反正老爷子用憋宝人给留得金沙,盖了房子娶了媳妇,日子越过越好。
真是,善有善报,这件事也教育了好多人,至今传为美谈。
7、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
我大学女同学,20岁那年,听了一个老人不着调的一句话后,就深信不疑,直到现在四十多岁了还单身。
这位女同学出身农村,家境中等偏下,小时候也尝到了农村的艰苦,好在靠着一股勤奋劲考上了大学。
从进了大学门开始,她就试图让别人看到她身上“洋气”的一面,打心底里期望与多年的农村生活彻底切割。
父母想到学校看她,她从来不同意,放假也不回家,而是去校外的酒店、KTV打工。
一年多的功夫,她的变化非常大,穿着打扮的风格明显跟上了城市女孩的步伐,用的化妆品也是从来没用过的,再也看不出入学时的那种“村姑”气质了。
一个周末,我们几个男女同学结伴去那座城市最有名的公园玩,带上了吊床、扑克、跳绳、羽毛球和午餐。
中午时分,我们在一条人工河边吃午餐,远处缓缓走来一位身穿一袭白衣、留着长胡子的老人,看上去带有几分仙气。
只见这位老人走到几个女孩身边,主动搭讪说要给她们看相赐字。
几个女孩很感兴趣,我们听到后,也好奇地凑了过去。
老人挨个问了她们的名字,看了她们的面相,“分析”了她们的前程,在说到这位女同学时,第一句就是“你有富贵之相!将来必然嫁个有钱人。”
老人问了她的名字,她说叫“李程花”(其实是父母的姓加上一个花字,一看就是老土的名字),老人说“这个名字好,鹏程万里,花样年华,我送给你一个字,就叫‘金枝’,金枝玉叶,映衬你名字里的这个‘花’,富贵之命。”
听完老人这段话,李程花的表情变得陶醉,虽然有所控制,但根本逃不过我们的眼睛,看来她是信了。
别的女同学听了都是乐呵呵地说“谢谢大爷,借您吉言!”
只有李程花什么也没说,一直盯着老人越走越远的身影,一脸虔诚,看来她把老人当成下凡的神仙了。
从那天起,除了班级花名册没变,她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金枝”,我们同学都配合她,都称呼她为“李金枝”。
的确,这位老人赐的字确实有点水平,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叫起来洋气多了,非常符合她的气质。
到了大四,许多女生都有了男朋友,她却没有,以她当时的状态,没有人追是不可能的,但直到毕业,她竟一直没找男朋友。
大学毕业前,她参加了老家城市的选调,顺利过关,被分配到街道办工作。
这对我们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条很好的就业之路,那时候就业已经市场化了,想找一份稳定靠谱的工作很难。
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更加让她坚信,那次在公园,她偶遇的是一位下凡的神仙。
我们第一次同学聚会,是在毕业后的第十年,很多女同学带着是孩子去的,吃完饭带上纪念品就回家了,李金枝却是自己来的,那天晚上跟我们狂欢到下半夜。
后来才知道,她一直没有谈对象,一直在等那位能保她一生富贵的人出现。
街道的工作繁琐零碎,加班是常事,十年的时间让她略微发福,体型变得圆润了许多。
同事和亲戚朋友几次给她介绍对象,她都没看上,所以三十多岁了,另一半都没着落。
就这样又过了十年,这次同学聚会我没有去,因为我老婆刚给我生了二胎,我在家忙着照顾月子。
那年我四十三岁,李金枝比我小一岁,四十二岁。
看了班级微信群里的合影,她又比十年前“圆润”了一圈,富贵相也比以前更足了,可同学传来的消息让我不禁哑然,她还是单身!
来自青春时期陌生人的一个暗示,成了她半辈子迈不过去的坎,她对富贵婚姻的执着变成了一种自以为是!
婚姻的黄金期已经被她错过了,如今,我们同学的孩子大多上大学了,她还没等到那位金牌男士踏着祥云来娶她。
分析她的遭遇,归根到底,还是刻意回避原生家庭艰苦的生活给她带来的阴影,又一个不明来路的老人加了一把柴火,让她似乎看到了人生的最好归宿,并对此坚信不疑,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没想到,这个归宿阴差阳错没有跟她邂逅,不知现在的她是怎么想的呢?这么多年,应该看清现实,醒过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