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李白参军之谜文稿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3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英文翻译

1.李白,即诗仙李白,他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向南方彩宣军参军抗金,但究竟最终有没有参军,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Li Bai, monly knon as Poetry Immortal Li Bai, as invited by the Emperor of the Yuan Dynasty to join the Colored Banner Army in the South to fight against the Jin, but it is still an unsolved mystery hether he actually served in the army or not.

2.后来唐朝当社会以两种记载一则说他参军了,并出任五部将军,但因为没有军事上的经验,游衍山水,后回终南山下衡阳县封官。

The later Tang Dynasty documented that he either served in the army and as appointed one of the five generals, or, due to his lack of military experience, he roamed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Hengyang County belo the Zuonan Mountain to be a government official.

3.今天,多数学者倾向于认

文艺兵的主要职责就是讴歌火热的军旅生活,这一点李白自是游刃有余,再加上他诗人的浪漫天性,夸大其词的表扬和自我表扬,信口开河的自吹和自擂,也就不足为奇。

李白的战地之歌很多,著名的是《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期间从永王到士兵,从武昌到金陵再到长安,从地上到海上,从古人到今人,从现实到憧憬,从个人抱负到华夏一统几乎煽呼了一遍,忽悠了一通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懋池

诗的首篇,说永王奉天子之命,整合军队准备依托长江天险与叛军作战,王师所到之处,无不披荆斩棘,处处莺歌燕舞,一派祥和气氛。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山东谢安石,与君谈笑净胡沙。

这第二首诗作,非常著名。其中“但用山东谢安石,遇君谈笑净胡沙”,简直就是自信爆棚的“李白体”。谢安,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那个“谢”家的代表人物,东晋呼风唤雨的宰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是其侄子总指挥,“咏絮之才”的谢道韫是其侄女,书圣王羲之是其儿女亲家,天下之才,被曹丕分走八斗,剩余两斗,他独占一斗的“脚蹬谢公屐,身背青云梯”谢公谢灵运,是其后人。就是李白赞不绝口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小谢,谢眺也是和大谢(谢灵运)并驾齐驱的“一家子”。。。李白自比谢安,看那架势,只要他一出面,叛军立马就灰飞烟灭。是不是这样,另当别论,这自信自恋到虐人虐狗不计其数的程度,让人仿佛看到唾沫星子乱飞,听得人口水横淌的样子。不得不说,佩服,佩服。

第三首“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写军容威武,军纪严明,声势浩大,士气高涨。从武昌至九江,再到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第四首“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李白充分发挥诗人的想象,仿佛已经看到永王李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以春风象征皇上的恩泽,以明月象征带来光明的永王。值得一提的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是不是能在这里找到影子呀。

第五首“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述说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挺身而出,砥柱中流。在抨击对叛军无能为力的各路将领时候,“更喜贤王远道来”,高度赞扬永王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第六首“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实际上就有朋友圈晒风景的意思,毕竟是文艺兵嘛。

第七首“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写永王麾下的威武水师。

第八首“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第九首向来被后人怀疑是陷害永王的伪作,不是李白的原创。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李白醉酒之后的作品。实际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斗前线,发生点什么都不算稀奇。不是也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深闺幽怨吗?

第十首“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写永王奉天子之命,入楚关,扫江汉,从云梦到金陵,保家卫国。实际上,李璘至死也未到金陵,极尽夸张之辞才是军旅作品的特质。

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净,西入长安到日边。

一首,标准“李白体”又横空出世。他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然后吃吃喝喝,玩儿似的,就把叛军干沉啦。他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与芸芸众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你明明知道他在说大话,说胡话,但却深信不疑,不仅仅是当时不怀疑,过去多少时间,经历多少人也依然是不怀疑。

作为伟大诗人的李白,在文学上他可以汪洋恣睢,天马行空。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或者说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他不仅是天真的、也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的。

天子遥分龙虎旗”这是李白在东巡歌首篇中的句子,别看轻描淡写,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政治事件。

原来,“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猝不及防的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深更半夜举家逃亡四川。皇帝都跑啦,你说部队还有抵抗力吗?倒戈的倒戈,溃败的溃败,固守不战的也不在少数。客居四川的唐玄宗为了有效阻止颓势,下发“分支知制诰”,通俗说,就是全国兵马,自成系统,各自为战,抵抗叛军,收复失地。这个时候,军队实力强大的只有甘肃、宁夏黄河流域的太子李亨和据守荆州,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的永王李璘。有效的防守反击,加之叛军的不得人心,使得大唐王朝避免了土崩瓦解的命运。这个时候,首都长安已经被占领,唐明皇李隆基偏安四川一隅,太子李亨趁机在甘肃自立为王,并诏告天下,是为唐肃宗。生米已成熟饭,唐玄宗也是无奈,就默认了这个事实。

这个时候,永王李璘还在按照“分支知制诰”的文件精神,循着李白诗歌描述的行军路线北上“净胡沙”,得到这个既成事实的消息后,十分懵逼,进退两难。虽然情同手足,但在已经自我加冕的李亨命令他放弃兵权的时候,李璘一开始就是拒绝的。结果,永王李璘和他的部下便成了犯上作乱的“叛军”。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斗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一点也没错,在残酷的政治面前,神马都是浮云。

永王李璘的军队,在唐肃宗李亨举天下之力的政治、军事、舆论等的“围猎”之下,顷刻间灰飞烟灭。

李璘,被杀。。。

李白,参军不到两个月,被窝还没暖热,战地之歌墨迹未干,就不得不背负着叛军的罪名逃窜。

不久,被抓获逮捕,投进羁押政治犯的天牢。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打败李璘军队的统帅和抓捕李白并把他投进天牢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好友,想当年和杜甫他们哥三交游时,好的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的边塞诗人高适。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感谢阅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