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宇宙生命之谜(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3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宇宙生命之谜》一段话的理解

课文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的兴趣。

一宇宙生命之谜视频

  《宇宙生命之谜》的中心思想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表达了

第一部分(1)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二宇宙生命之谜的作者

第三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10 竹 节 人

一、读准字音

疙瘩(da) 沮(jǔ)丧  颓(tuí)然 风靡(mǐ) 叱咤(zhà)风云  鏖(áo)战

三、多音字

hōng(哄笑) fèng(裂缝)

哄 hǑng(哄骗) 缝

hÒng(一哄而散 ) féng(缝补)

四、形近字

颓(颓废) 凛(凛冽) 筹(筹谋) 裁(裁剪) 沮(沮丧)

颖(新颖) 禀(禀报) 等(等待) 载(记载) 阻(阻止)

五、词语积累

剑拔弩张 弄巧成拙 忘乎所以 化为乌有 技高一筹 别出心裁 前功尽弃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六、重点句段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了裂缝宽又歪歪扭扭的样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说明竹节人在孩子们心中十分重要

2.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这是对老师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老师玩竹节人入迷的情形,说明了老师童心未泯,也从侧面说明了竹节人的吸引力之大

七、感知课文

《竹节人》回忆了

11 宇宙生命之谜

一、读准字音

蟠(pán)桃  轨(guǐ)道  陨(yǔn)石

沧(cāng)海一粟(sù)

三、形近字

(迷 )语 冷( 寞) (班 )点

(滋 )场 疙( 答) (顷)斜

四、词语积累

形容小或少的词语:沧海一粟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屈指可数

与神话有关的词语:嫦娥奔月 仙女下凡 蟠桃盛会 

五、重点句段

1.(1)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

(2)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第一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第二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把地球与火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来了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1)阅读这一自然段时可运用圈画关键词这一方法。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这四个关键词句,理清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重要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

(2)“至少”“一般”“必要”“适当”“少数”“足够”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3)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便于读者抓住要点;另一方面可以把理由表达得很有序,条理分明

六、感知课文

1.《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课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

12 故宫博物院

一、读准字音

矗(chù)立  金銮(luán)殿  螭(chī)首

额枋(fāng) 水榭(xiè) 蟠(pán)龙

二、词语搭配

(宽阔)的广场  (弯弯)的内水河 (矫健)的金龙 (精美)的石桥 (威武)的铜狮 (迥然不同)的建筑布局

三、词语积累

龙凤呈祥 玲珑奇巧 庄严肃穆 横贯东西 鸣钟击磬 烟雾缭绕 井然有序 严丝合缝  迥然不同

四、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

材料一是一篇说明文,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整体介绍故宫;故宫的“前朝”,也就是三大殿;内廷;景山上看到故宫的景象

材料二讲述了有关太和门的故事。

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平面示意图

本文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表达了

五、阅读方法

我们阅读同一篇文章或阅读材料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任务,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如:要为家人策划故宫一日游,就要重点读《故宫博物院》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日积月累

春  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