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主人公,舌战群儒主人公是谁人
。
一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啊 这么简单? 不会吧?
二正史舌战群儒的主人公
舌战群儒的故事不见于正史,属于罗贯中先生的艺术创作。罗贯中为什么要创作舌战群儒这部戏?要搞清楚这问题,就必须搞懂以下几个问题。
孙权
问题一与诸葛亮舌战的人都是那些人?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顾雍、张温、骆统当时也在此,只是没赶上发言。这些人都是江东的社会名流。《三国志》的
其一,陈寿评张昭、顾雍、步骘、诸葛瑾“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顾雍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诸葛瑾、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顾雍、步骘后来成为东吴的丞相。
其二,陈寿评严畯、薛综、程德枢(程秉)、阚泽“严(严畯)、程(程秉)、阚生(阚泽),一时儒林也。至畯(严畯)辞荣济旧,不亦长者乎!薛综学识规纳,为吴良臣。”
其三,陈寿评虞翻、陆绩、张温、骆统“虞翻古之狂直,固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陆绩之于扬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聘之严周矣;以瑚琏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贼夫人欤!张温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备,用致艰患。骆统抗明大义,辞切理至,值权方闭不开。”
张昭
比如说舌战群儒中的薛综。薛综是孟尝君田文的后代。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并称战国四公子。
有人会问,孟尝君田文的后代怎么姓薛了?
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秦灭六国之后,孟尝君的子孙就失去了封地。刘邦建立西汉之后,路过齐国,寻找到了孟尝君的后人田陵、田国。刘邦想恢复孟尝君的封地,结果田陵、田国互相推让,谁也没要。于是二人到了竹邑定居,以薛为姓。薛综是薛国(田国)之后。
再比如陆绩。《三国演义》中孔明笑对陆绩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如果没有读过正史,只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看到这句话,对陆绩的评价往往就会很低。笔者没读正史之前,看到了这句话,觉得陆绩这个人老大不小了,怎么一点儿正事都没有,在席间拿人家橘子!后来看了《三国志》才知道,陆绩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去见袁术。在席间,袁术用橘子招待客人,陆绩怀揣了三枚橘子。走的时候,陆绩拿的橘子掉到地上。袁术开玩笑说“来做客,还把橘子拿走了。”陆绩讲“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觉得这个小孩不简单。陆绩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比孔明小七岁,赤壁之战时才二十岁。
总的来讲,这些人都是读书人,都是大学问家,无论哪一位,都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这些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这些大儒在正史《三国志》中总体形象是非常正面的。在罗贯中看来,既然这些人形象如此之高,如果诸葛亮能把他们比下去,岂不是更能衬托出孔明的伟岸吗?所以,罗贯中创作了舌战群儒这场戏。
罗贯中为什么没让阚泽和诸葛瑾参与舌战群儒呢?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不方便和诸葛亮论战。至于阚泽,罗贯中先生之后在黄盖诈降的戏份中,安排阚泽充当黄盖的使者。如果舌战群儒中把阚泽加入进去,明显是不合适的。
诸葛亮
问题二舌战群儒主要讨论什么话题?舌战群儒中讨论的话题很多,许多话题笔者在前文已经讲述,在此不做重复。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提出一个观点,大意是读书人身为汉臣,要忠于汉室。孙权手下的许多谋士面对诸葛亮的这一观点没有办法反驳,为什么?这个观点真的站得住吗?
其一,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爆发了黄巾起义。曹操执政远远好于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这是有目共睹的,兴复汉室是不得人心的。
其二,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室代表了腐朽。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旗号不得民心,是在开历史倒车。读书人要有爱民之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讲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孟子
有人会问,既然汉室不得民心,那么孙权手下的谋士为什么不用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反驳诸葛亮呢?答案是孙权的部下不敢。为什么?孙权后来建吴称帝。曹操虽然没有称帝,曹操后期不可能没有代汉的想法。也就是说,曹操也好,孙权也好,甚至刘备也好,他们都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既然曹操、孙权、刘备都想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他们就要从皇帝的角度想问题,就希望部下们忠君。试问,有哪个皇帝真心喜欢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呢?如果孙权的部下用“民贵君轻”去反驳封建忠君思想,孙权就会不高兴。
虽然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符合民心,顺应历史发展。后来曹操想取代汉朝,曹丕当了皇帝。所以,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曹操也不反对忠君,他也不太喜欢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郭嘉
为什么诸葛亮在后世的地位比郭嘉、贾诩、刘晔的地位高?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其一,诸葛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也有着杰出的治国理政才干。也就是说孔明本身就很有优秀。
其二,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人才特别多,可谓群英荟萃。相比之下,刘备集团是以刘关张小集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排他性很强;相对而言,人才匮乏。把孔明放到刘备那里,会显得很突出。如果把孔明放到曹操和孙权那里,也不见得很突出。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一开始的地位不见得比司马懿的文学掾高;如果诸葛亮投靠孙权,可能和陆逊刚投奔孙权时差不多。
其三,《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重要影响。《三国演义》意在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诸葛亮进行了一定幅度的抬高。比如,正史中孙权决心抗曹,周瑜和鲁肃起到重要作用。《三国演义》削弱了此处周瑜和鲁肃的作用,提升孔明的作用。
三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典故的意思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舌战群儒的故事,大意是指一个人能够面对百官而不怯场,以一己之力盖过群人的故事。那么,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01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02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03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精彩纷呈,于有限的语句中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在谈到刘备新败之因时,诸葛亮说刘琮“暗自投降”,意在嘲讽东吴主降之士,“非等闲可知也”,示张昭等皆等闲无能之辈;又云“社稷安危,是有主谋”,寓昭等无定国安邦之策,反以妖言惑主,实祸国殃民之人。
04
诸葛亮答程德枢之语可分为两层内容。一是论君子之儒的风采,“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表面上为君子之儒正名,实为夫子自道也;二是画小人之儒的嘴脸,“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对大敌当前而群儒一筹莫展予以辛辣的讽刺,且以扬雄屈身事莽下场可悲昭示东吴小人之儒不顾气节屈膝投降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05
语带双机之辩术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一石二鸟,弦外有音,以极精炼的语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颇具战斗力。似不经意中显出智慧,信手拈来时愈见功力。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