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大耳朵之谜完整版(罗布泊大耳朵面积)
。
“地球之耳”罗布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罗布泊曾经比青海湖还要大,为什么盐壳结晶却是耳朵形状,且比最大面积时要小很多,这是物质密度以及水分子蒸发决定的。我国西部湖泊大部分是咸水湖,钾盐含量比较高,随着咸水湖萎缩蒸发,盐分浓度越来越高,因为水分蒸发时带不走盐分子,所以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结晶盐壳,最终呈现“大耳朵”。
罗布泊未来很难恢复到烟波浩渺的状态,失去了孔雀河、塔里木河等主要河流的水源补充,仅依靠自然降水无济于事。整个塔里木地区年均降雨量不到10毫米,而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除非生态全面恢复,补水河流重新变成“大河“,否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于“大耳朵”相伴。
通过平面地理可能很难看出罗布泊的地势,但如果用3D地图很容易就能发现,罗布泊的地形是中部略高,四周偏低,尤其是东部有一个“半环”形的低洼,湖面萎缩到一定程度后,盐分都汇集到了这一半环区域,并随着进一步萎缩留下了时间痕迹,组合而成就是耳朵轮廓。
卫星拍到罗布泊有一只酷似人的“大耳朵”,这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这张照片1972年由Landsat拍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这张照片是是在1980年。
罗布泊有点像耳朵,不仅有耳轮、耳洞,还有耳垂。地球的耳朵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天山南麓的洪水造成的。当洪水进入湖盆时,经过沙漠,被大量的沉积物覆盖,冲击和溶解原有的干湖盆,在水流方向上形成水下环形。
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
自己写的《泪祭罗布泊》的诗
还是通向地狱之门
祭疆东南之湖泊
可怕
罗布泊之谜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只是以前在那有个楼兰文明,并没这么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