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香菱之谜解析_红楼梦香菱判词
红楼梦香菱之谜解析。这部书中的人物众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她的身世之谜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林黛玉的身世之谜。我们们要知道,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妹妹,他们两个的关系并不是亲姐妹,而是表兄妹。那么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因为林黛玉的母亲早逝,所以她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去世之后,她就被寄养在舅舅家里。
一红楼梦香菱判词解析
宝玉随警幻仙姑来到“薄命司”,他看到了这里放着“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宝玉先打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这里看到了两人的命运薄,只不过以当时宝玉的能力,他是不知道写的谁。否则天机不可泄露,警幻仙姑也不会让他看了。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提到的便是警幻仙姑口中所说的“金陵女子次要者”。
(一)晴雯 判词
背景画
“画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内容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是晴雯的判词。 画面比喻晴雯处境的污浊与险恶。“霁月难逢”是说晴雯这般出众的姑娘并不多见,还说她难以逢时,说明命运不济。雨过天晴时的明月叫“霁月”,点“晴”字,比喻晴雯人品高尚,遭遇艰难。《宣和遗事•全集》“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
彩云易散:隐喻晴雯的横遭摧残而寿夭。暗示晴雯红颜薄命。正如画里的“乌云浊雾”,暗喻她坎坷人幸的结局。“彩云”,寓“雯”字(雯,即彩云)。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主指贾宝玉。
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的第一位。她容貌出众,口齿伶俐,聪明灵巧,针线活也相当出色,可以说,是怡红院里最出众的丫鬟。
晴雯虽“身为下贱”,地位低下,却“心比天高”。她对贾府里的主仆关系认识很清,可对身处低层被欺负的仆人命运又有所不甘。
她面对同是仆人身份的丫鬟袭人,嘲笑她是主子的哈巴狗;面对抄检大观园时的凤姐与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其他丫鬟惟命是从,可她却指着王善保家的脸痛骂。
面对失势赵姨娘无理欺压仆人受亏拍手称快;因为模样漂亮,与宝玉嬉笑间被王夫人误会而百口难辩。
她性格刚烈,具有极强的反抗性,遭到封建大家庭的迫害。她在身染重病时被“打炕上拉下来”,逐出大观园,不久就凄凉死去。
贾宝玉对晴雯满怀同情可又爱莫能助,他在晴雯死后写的《芙蓉女儿诔》长悼词,便是内心真情的抒发。
曹雪芹将晴雯塑造得十分完美,把她的判词放在整部《红楼梦》首位,在“画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的社会背景里,鞭挞的是“乌云浊雾”这个封建社会复杂的背景,从近了说,就是指贾府。
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聪明、精巧、漂亮的晴雯不得不接受她凄惨的命运安排,这正好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图—晴雯撕扇)
(二)袭人 判词
背景画
“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内容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首判词说的是袭人。判词前有一幅画,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花”对应袭人之姓,“席”则谐“袭”之音,此画应和袭人之名。
(袭)谐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与袭人家贫有关,还与宝玉有性事的不光彩有关。
鲜花漂亮,而破席卑贱,正如矛盾之中的袭人。袭人本性善良,但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既要顺从和忍耐,又要圆滑讨巧。
袭人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的第二位,是宝玉房里的大丫鬟之首。曾与贾宝玉"偷试云雨情",最终嫁给"蒋玉菡"。
袭人原名珍珠,从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原是跟着贾母,起先服侍史湘云几年,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后来,贾母唯恐宝玉身边的人服侍不周,便将这个“心地纯良,恪尽职守”的丫鬟放在了宝玉身边,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
因为他姓花,宝玉便把他的名字改为袭人,取自陆游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袭人既是宝玉的奴婢,也是宝玉的“如夫人”。她曾对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子也抬不出我去”。
袭人在贾府里一直都是顺从地位的描写,她心甘情愿地伺候主子们并深得几任主子的喜欢,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原出身贫苦,家里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把她卖给贾府当了丫头。
所以袭人对贾府的感情,是远远大于对自己家的感情的。她卖力地干,顺从主子,并没有感觉到那是压迫与剥削,她对贾府有一种归属感。正,她“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当贾宝玉对她提出性事时,她不仅不矜持,反而“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她把自己当做了贾府的一份子,所以宝玉的要求,也是她内心所希望的。
不过,贾府没落,袭人顺势而为,也屈从了命运的安排,她与戏子蒋玉菡结为了夫妻,正所谓“优伶有福”、“公子无缘”。
优伶旧时对歌舞戏剧艺人的称谓,这里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根据脂批,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二句判词。
(三)香菱 判词
背景画
“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内容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是香菱判词。画面“一支桂花”暗指“夏金桂”,“莲枯藕败”隐指英莲及其结局。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遭际遭遇。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寓夏金桂。照画面与后二句判词,香菱的结局当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香菱是甄士隐之女,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英莲三岁时,因家奴看守不当而被人拐走,后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
曹雪芹借和尚之嘴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八个字不仅反衬出香菱的悲剧,还启发了甄士隐从丢失她后家庭的渐渐破财,也说明着雅士空对浊世的无奈与怀才不遇,只能出家了!
香菱的命运几经沉浮,从被拐、贩卖、冯渊(逢冤)送命、做丫鬟、学诗(感觉命运有了起色),给薛蟠做妾,夏金桂毒害香菱反自死,香菱为薛蟠生子难产致死。
而我最钟意的片段,是香菱学诗,这是她对生命、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她本是带着书香甄士隐身上的基因的,对诗有着极好的悟性。
而这首判词是曹雪芹对香菱的悲惨结局提前做出了暗示,即她是被薛蟠的正室夏金桂折磨致死的。不过在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香菱却在夏金桂死后做了正室,难产而死。从判词来看,这种安排并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
如果说甄家的沉浮象征着贾家的沉浮,那么香菱沦为侍妾的悲惨命运,则暗喻着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凄惨结局。
二红楼梦香菱人物形象分析
香菱(甄英莲)是曹雪芹所著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看上,为此打死冯渊抢走了她,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起初是薛姨妈丫鬟,后为薛蟠之妾,因薛蟠外出被宝钗带进大观园。薛蟠娶亲后因为主母夏金桂所不容,被其唆使薛蟠毒打。后与薛蟠断绝关系随宝钗而去。八十回内未交代香菱结局。
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比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是“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她”。
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她被动地改了名字,这是多么让人悲哀。而这只是开头,在夏金桂接二连三地羞辱、欺负中,她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无力反抗。
三红楼梦香菱的身世命运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之女.在其三岁时随父亲逛花灯会,不幸被拐子拐走.后来本有一公子真心喜欢上他,为他改邪归正,决心要娶她一起专心度日.但她被薛蟠看中,那位公子也被薛蟠殴打致死,而香菱被薛蟠买走作妾.
原名甄英莲,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人口贩子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薛蟠去了夏金桂后,一直被夏金桂视为眼中钉,处处刁难。判词中她应该是被夏金桂折磨死的,书上后来写她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