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局通报幼儿园不让孩子如厕
教体局通报幼儿园不让孩子如厕。据了解,事发当天下午,家长带着孩子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附近的一家幼儿园报名,在报名时,该幼儿园工作人员告诉家长,如果果要上厕所,必须带纸尿裤。于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幼儿园,,工作人员并没有提供纸尿裤。随后,家长将情况反映给园方,园方表示示可以给孩子换一个。,换了之后,孩子还是不愿意上厕所。无奈之下,家长只好报警求助。
文;梦雨创作,欢迎阅读,转发分享
河南一幼儿园,老师不让孩子上厕所,导致孩子生病入院治疗的事件,让9月将要入园的幼儿家长有了恐慌。幼儿园不让孩子上厕所,那我孩子要上厕所了,该怎么办呀?
其实不然,个别案例,不代表所有的幼儿园都是如此。
对于那些缺乏管理的幼儿园应该给予追责,谴责那些没有师德的老师。对于这样的幼儿园需要整顿,严格执行对老师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这样的老师应该给予惩罚。
如厕盥洗,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生活环节,它能反映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而到了中大班,孩子就要学会文明如厕,学会遵守如厕的规章制度。
那么幼儿园是如何组织幼儿如厕的呢?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工作很久,就这个家长关心的问题,给家长做一个解析。
幼儿园幼儿如厕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老师集体组织幼儿如厕
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多种多样,有生活活动;幼儿进餐、喝水、午休、午点等。
教学活动;幼儿上课、游戏、早操、室外活动等。
幼儿园老师,会在幼儿各种活动前,组织幼儿集体如厕。饭前饭后、课前课后、午休前午休后、出操前出操后、喝水前喝水后、接园前入园后等等。只要是幼儿活动,老师都会先去组织幼儿排队如厕。
第二种形式;幼儿可随时举手向老师提出如厕请求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不同于学校的管理。幼儿有了便意,可随时举手,告诉老师要去上厕所。带班老师会同意的,而且还会派其他老师跟随孩子如厕,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幼儿园分大中小班,由于孩子们的年龄不同,班级不同,老师对孩子们的如厕管理也不同。
小班;尤其是在刚入园的小班,班级里会放上几个小便盆,除了老师组织的集体如厕以外。小班幼儿在班级里,如果有了便意,可随时自己去小便盆里解决。
不会提裤子的小朋友,便后老师会给提裤子的。大便后,老师给擦屁股。
老师还会告诉幼儿,如果不小心便在裤子上了,要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会为幼儿更换新的内裤。
中班;中班的幼儿年龄还是比较小一些,通过小班一年的学习锻炼后,自理能力提高了很多。中班的如厕情况是这样的,除了老师组织的集体如厕外,幼儿有了便意后,可随时举手向老师提出如厕请求。
中班的幼儿大多数都会自己提裤子了,个别不会提裤子或者没有提好裤子的幼儿,老师会帮助提好裤子,整理好幼儿的衣服裤子。
大班;大班幼儿,快上小学了。老师会对大班小朋友,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对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要求更严一些,如厕时,要求不磨蹭,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如厕,不嬉戏打闹,衣服裤子自已整理整齐。大班幼儿,在老师组织的集体如厕外,有了便意也可以举手告知老师。
孩子们经过了小班中班两年的老师的教育,自己的成长和锻炼后。一般情况下,大班的孩子就有了自控力,在课堂上举手请求如厕的孩子不多。
幼儿园孩子们如厕,分男孩儿卫生间,女孩儿卫生间。便池大部分幼儿园是蹲便池,有的幼儿园是坐便器。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要了解清楚,孩子将要去的幼儿园是蹲便池?还是坐便器?如果是蹲便池,还需要家长教会孩子,学会使用蹲便池排便。这样孩子去了幼儿园,看到蹲便池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孩子在幼儿园,不敢上厕所的情况发生。
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发现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不敢说话,有了便意不敢告诉老师,有的孩子就会憋着,有的孩子就便在了裤子上。然后回家就告诉妈妈,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尤其是不敢在幼儿园大便。
幼儿园班级孩子多,对于憋便的孩子有时老师会观察不到,这就要求孩子,要大胆向老师提出如厕要求。
憋便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家园共育,对于不敢在幼儿园如厕的孩子,了解清楚情况后。除了老师培养孩子要大胆说话,在课堂上让孩子多锻炼朗读课文,多提问外。
家长也要做好教育引导,培养孩子如厕的好习惯。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大胆说话。告诉孩子,在幼儿园有了便意,要及时告诉老师。
带孩子外出游玩时,让孩子多和外面的小朋友交流沟通。
培养孩子们如厕的好习惯,是幼儿园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家长们不要担心,孩子们在幼儿园会得到老师精心的照顾和关爱。幼儿园办园的遵旨,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照顾好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起居,是每一位幼教老师的责任,以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在孩子入园前培养孩子如厕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如厕,自己提裤子,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是关键。这样才能为孩子去幼儿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这篇图文,可以解决家长的担忧的心里。
我是梦雨老师,幼儿园园长,有丰富的幼教经验,专注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欢迎关注,在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方面,有需要交流的家长,可以留言沟通交流。(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