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987年的一分硬币能卖多少钱)
1987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公诉人、江苏省十佳公诉人、南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88年9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将星云集。在邓公的主持下,我国重新恢复了军衔制度。17位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将军,在这一神圣时刻,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这17位上将中,除了曾两次被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外,还有一位将军备受人民关注。他就是荣获上将军衔的赵南起将军。
赵南起
我党是一个能够包容各民族的政党,在上一次授衔仪式上,也有好几位少数民族的将军获得殊荣。在此次授衔仪式中,来自少数民族的将军仅有赵南起将军一人。
而令赵南起备受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少数民族的身份,而是因为他与之前的一起“间谍事件”有关。
1987年,由于高级干部需要进行调整,总后勤部部长一职出现空缺。而作为后勤部副部长的赵南起,不论以工作经验还是工作能力来看,都是能够担任部长一职的最佳人选。就在此时,中央却收到了一封关于赵南起同志的“举报信”,称赵南起是“韩国间谍”。
党内高级干部涉嫌“间谍事件”,此事事关重大,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同志亲自彻查此事,结局如何?
要想搞清楚“间谍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先从赵南起的身世说起。
背井离乡
1927年4月20日,赵南起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清源郡。他所在的家庭并不富有,为了能够缓解家中的负担,赵南起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地务农。此时的朝鲜已被日本侵略者统治,虽然环境比较艰难,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还算令人欣慰。
等赵南起到了该上学的年级,父母为了孩子能有良好的发展,不惜省吃俭用,也要将赵南起送入学堂读书。由于日本侵略者在当地实行的殖民统治,限制了当地人对朝鲜语的学习。为此,赵南起被父母偷偷送到当地人创办的私塾进行学习。
在私塾学习的生活中,强烈的民族意识,令赵南起不敢懈怠,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好景不长,在日本人的蛮横统治下,当地大量开设的私塾都遭到了“扫荡”。赵南起也只好放弃了学业,回家自学。
就这样,赵南起又过起了从前的生活,平日里除了看书学习,就是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苦力活。
在日本人的残酷统治下,朝鲜百姓们的生活过得异常艰难。面对侵略者,赵南起和很多朝鲜人一样,对日本深恶痛绝,奈何敌人过于强大,他们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勉强度日。
1939年,这种外有侵略者,内有严重饥荒的生活,已经将赵南起一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逃离这“人间炼狱”,成为了当地人的希望。
偌大的朝鲜,何处才能容下赵南起他们一家?没人知道。的希望似乎就要破灭,而此时赵南起的爷爷却说出了两个字“中国”。
中朝两国山水相隔,在很久之前,两国人民就有相互迁居的习惯。面对当时的环境,赵南起一家为了能够谋取生活的希望,“背井离乡”成为了的选择。
亲人分离
1940年,赵南起的父亲赵龙九带着一家人,不远万里,跨过鸭绿江来到中国。沿路上,到处都能够看到前往中国“逃难”的朝鲜人。跟随着“大部队”,赵南起一家人来到了吉林省永吉县一带。此处已经聚集了很多朝鲜人,形成了以朝鲜族为核心的村落。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异国他乡遇到“亲人”,赵南起一家人表示非常激动。在平日的生活中,本地百姓也会给赵南起一家提供一些帮助,让同处困难时期的友人能够感到“家”的温暖。
时间久了,赵南起已经被中国百姓的热情所感染,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乡情,令赵南起久久不能忘怀。此时,赵南起的爷爷赵东植因年事已高,再加上常年远离家乡,使得他的思乡之情日益高增。对于身体健康状况逐渐下降的赵东植来说,能够“落叶归根”成为了他人生当中的愿望。
对于父亲的愿望,赵龙九也希望能够帮助完成,对于令他“伤透心”的故乡,他却表示再也不愿回去。经过一家人的商议,决定让赵南起的弟弟赵南元陪爷爷一同返回朝鲜,以此来完成老人的愿望。
此时的赵南起并没有想到,此次一别,会是自己与爷爷的一别,与弟弟之间,也会失去联系。
投身
在之后的生活中,赵南起在当地一所学堂重拾书本,继续学习。而回到家乡的爷爷,却生了一场大病,久病不起,很快离开了人世。弟弟赵南元也从此没了踪迹。
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军民成功赶跑了日本侵略者。其他战场上的日军,也无奈只能宣布投降,日本政府将日军全部撤回。对于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也宣告终结。
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赵南起所在的村庄,当地朝鲜百姓们为此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多年的背井离乡结束了,他们终于可以返回自己思念已久的家乡。
和很多朝鲜人民不同,赵南起和家人并没有选择返回朝鲜。在中国5年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与当地人民之间更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赵南起虽然出生在朝鲜,却早已深深扎根中国。
赵南起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亲眼见识到的所作所为。他被这支能够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的部队所感染,加入的念头,曾不止一次地在他脑海之中浮现。
赵南起(左三)
“爹,我想加入,我想要为这个帮助过我们的国家,回报些什么。”赵南起来到父亲面前,眼神坚定地说道。
“孩子,既然你下定决心,作为父亲,我支持你。想当年,你爷爷在老家就是一名革命人士,你爷爷要是知道你的决定,一定会感到欣慰的。”赵龙九看向远方,意味深长地说道。
9月,赵南起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徒步百余公里,来到吉林民族解放同盟部,追寻党的足迹。
此时东北地区的局势还未稳定,反动派还在做着无谓的抵抗。而当地的人民自治军面对敌人的压力,不得不暂时后撤,并且遭遇了粮食不足的困难。得知此事的赵南起,自告奋勇,组织当地百姓为自治军筹集粮食,使得自治军顺利度过此难。
周保中
事后,赵南起得到了自治军副司令周保中的赏识,并通过他的帮助,成功参军,成为一名真正的。
上世纪50年代左右,朝鲜半岛“风云再起”,由于美帝主义的插手,使得朝鲜局势出现危机。对于赵南起来说,当年分别的弟弟,令他十分想念。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他不能去寻找弟弟,此事也被耽搁下来。
亲人相寻
1979年,此时赵南起凭借出色的表现,已经担任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
12月的一天,赵南起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海外信件。由于时处特殊时期,再加上海外来信,此事令赵南起感到非常敏感。
直觉告诉赵南起此事重大,千万要小心行事。虽说赵南起行事一向光明磊落,在如此敏感的时期,还是需要做到万事小心。思考再三,赵南起决定让公安同志前来调查此事。
赵南起
当公安同志来到现场后,在众人的见证下,一同打开了这封信件。通过大致了解,这封信件是由韩国的一位记者所写,令赵南起眼前一亮的是“赵南元”三个大字。
原来,在兄弟二人分别的近30年时光里,弟弟赵南元一直没有放弃对哥哥的寻找。近些年,随着赵南起的职位越来越高,在朝鲜的弟弟或多或少,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哥哥的消息。所以赵南元便委托记者帮他寻找自己的哥哥。这便有了这封海外来信。
中国当时正处在敏感时期,再加上赵南起的手头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所以对于寻找弟弟这件事,又被赵南起耽搁了下来。
赵南起(右一)
次年春节期间,赵南起来到当地百姓家进行走访。当一行人来到一户大娘家时,赵南起却被大娘拉到一旁。
“赵书记,最近我总能在广播中听到一则寻人启事,对方要找的人是他的哥哥赵南起,不知道是不是你?”听了大娘的诉说,赵南起心头一震,并向大娘表达了谢意。
当走访结束后,赵南起来到有关部门,希望能够找到大娘所说的那则寻人启事。经过相关人员的一番寻找,终于找到了。通过这则启示,赵南起得知对方正是赵南元,并且苦苦寻找自己已经很长时间。
面对这则跨国的寻人启事,赵南起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很想立刻与弟弟建立联系,由于客观原因,再加上弟弟此时朝鲜人的身份,使得他不得不暂缓这一切行动。
赵南起认为,这次事件应该及时报告给上级,以免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随后,赵南起找到当地省委纪委,将这件事情一五一十地做了报告。
一封举报信
1987年,就在中央准备将赵南起升任为总后勤部部长时,办公室却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
信中称,赵南起有一名弟弟目前身处韩国,并且在赵南起担任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期间,他的弟弟曾多次通过韩国电视台进行讲话,其大致意思就是策反赵南起。所以对于“隐瞒不报”的赵南起来说,存在重大的“间谍行为”。
赵南起
间谍?
要知道,在如此敏感时期,一旦被认定为间谍,那么后果必然不堪设想。党内自然留不住,就更不必说升任了。
赵南起很快也了解到此事,行事一向光明磊落的他,立刻找到澄清实情。在赵南起的陈述下,明白了整件事其中的缘由,并且对赵南起的经历表示同情,以及感谢。
“赵南起同志,你和你弟弟的事情,完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情。对于各种敏感事件,你处置得都非常正确,非常得体,也非常符合组织上的纪律和原则。”拍了拍赵南起的肩膀,肯定地说道。
“对于这件事,你心里不要有太多的压力,今后还是该干嘛就干嘛,努力工作最重要。”
此事完全可以到这结束,赵南起却强烈建议要求组织派人去实地走访调查取证,切不能听取自己的一面之词。为此,总政部采取了赵南起的意见,派专员远赴东北,到延边等地进行走访。
在调查人员走访调查时,每当提起赵书记,乡亲们总是有说不尽的“好评”。经过一系列对此事的深入调查,赵南起所陈述的事情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再加上有当时的证人能够出来作证,便更加证实了赵南起对组织没有丝毫“异心”。
赵南起“韩国间谍”的嫌疑也被彻底澄清了。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赵南起同志握手
1987年,党的十三大顺利召开,会议期间,专门找到赵南起,向其下达了中央的最终任命,任赵南起为总后勤部部长。
虽然出身朝鲜,却能够投身中国,自愿入党,全心全力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赵南起70多年的革命岁月中,对党忠诚,尽责为民,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虽多次身处“舆论漩涡”,却能够做到自证清白,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