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遗失之谜,红楼梦第四十回
红楼梦后四十回遗失之谜。《红楼梦后四十回遗失之谜。这部书的结构是按照曹雪芹的原著来写的,所以书中的人物也基本上是按照曹雪芹的原著来写的。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却是不同寻常的,他就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贾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封建社会的官员,他却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子,相反,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在《红楼梦中的贾政形象,可以说是非常的丑陋了。这个人物的存在,却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一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什么会丢失
后四十回,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宝玉完婚。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
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宝玉。贾政忙问,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畸笏叟”在脂砚斋版第二十回中批注说,“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
二红楼梦后四十回还能找到吗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 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着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着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着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三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真迹
真的啊 跟
后40回是高鹗写的这要感谢和珅,当年乾隆修补四库全书和珅看见了曹雪芹的石头记大为赞赏曹雪芹已故就命名士高鹗写了后40回再加高鹗的整理旧时现代的红楼梦乾隆看时评价为天下第一奇书
正如人生路遇知音,棋逢对手。其实后四十回并不全是高鹗所想所写,曹雪芹有写过后四十回的很多手稿都不幸遗失了,后人将这些手稿收集起来,按照曹雪芹的大致意图继而编写《红楼梦》,不过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有一些是违背了曹雪芹原先的布局谋篇,例;书中写到后来宝钗怀孕了,这是不可能的事,以贾宝玉对黛玉的痴情,这是不可能的,我建议你去看一下《百家讲坛之名家正解红楼梦》,你会找到更详细的答案
四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
有王评,张评,洪评,姚评。我没发现脂砚斋,畸笏叟。先说一下 脂砚斋,畸笏叟。他们不仅是曹雪芹代的人,而且还是曹雪芹的亲友。他们了解和熟悉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前前后后的许多详细情节,有的甚至还亲自参与了创作的过程,起到了助手的作用。他们的批语见于早期抄本,所以后四十后大多没有他们的批语。“王评”的
五红楼梦为什么遗失后四十回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恨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这也道出了众多红迷的心声。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为原作,后数十回手稿遗失,由高鹗、程伟元于民间遍寻多年搜集部分残稿,后经二人排版、补续、润色,于是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
在当时《红楼梦》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小说了,深受市井百姓的追捧,据说皇宫内也有人传阅,正是这样“吃香”的《红楼梦》竟然遗失了后四十回的结局部分,整整三分之一的内容。
后数十回遗失所产生的诸多疑问,也促使后来的考证派和索隐派相继诞生,不管是红学专家还是红楼书迷,每个人都想知道《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是什么样的。
但不管如何考证,如何推理,唯有后四十回的原稿重新出现,我们才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官方结局,后四十回能不能再现是许多红楼迷非常关心的问题。
今天笔者就从多个角度分析《红楼梦》后数十回流传后世的可能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关于后数十回为何遗失,怎么遗失的问题,由于目前线索太少,又缺少决定性的证据,这个红学问题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我们讨论的是既然后数十回手稿曾经存在,为何数百年间未能被后人发现得以“完璧归赵”,遗稿今后是否仍有重现于世的可能性。
一、《红楼梦》是否完成
曹公有没有写完《红楼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红楼未写完,那么任何关于后数十回疑点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我的看法是曹公生前已经完成了红楼梦的全部创作,理由如下
脂砚斋曾多次在批语中透露“他”已经看过结局,比如小沙弥出场的时候,脂批写道“门子伏线千里”,而前八十回并不能体现这一点,,小红出场的时候,脂批提示她会在后面狱神庙的情节里起大作用。像这样的脂批有很多,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脂砚斋看过《红楼梦》结局。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书于1754年,批书
退一万步讲,假设甲戌本完成时曹公只写了前八十回,那之后还有十年,曹公完全有时间写出后四十回(我们按真本120回计),即便结局再难写,以曹公的才华写个初稿还是绰绰有余的。
1959年,有人在扬州发现乾隆时期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手抄本,即《靖藏本石头记》,手抄本虽然有部分内容缺失,但里面附有大量的朱墨批语,提供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八十回之后的佚稿情节,比如“刘姥姥狱神庙见凤姐”“黛玉之死的回目叫《证前缘》”等等,这些都证明了《红楼梦》是有结局的,可惜靖藏本只是昙花一现,又于1964年不慎遗失,再无下落。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公写完了《红楼梦》,并有读者看过结局,后数十回书稿因为某些原因遗失了,于是才有后来高鹗等人的续书工作。
二、后四十回出版难在哪里
要知道,古代书籍能被保留的最好方法是被印刷出版,全国发行。像《论语》《道德经》等先秦时代的典籍,因为读书人将之奉为圭臬,通过手抄誊写等方式装订成册,积少成多,虽历经千年,几经战火,依然能够流传后世。
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在非工业印刷时代的清朝,纸质书依然非常昂贵,优先被印刷的书籍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史子集,像《红楼梦》之类的人情小说,由于不被当时的主流文学待见,想要被大范围的印刷出版非常困难。
即使有书商愿意对《红楼梦》进行出版,前提也要《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商人逐利,没有哪家书商会为了一部残缺不全的小说去冒险刊印。古今中外又有几本残本小说能够被流传下来呢?
所以,即便是前八十回能够被单独保存下来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而遗失的后四十回,由于缺少前情,内容敏感,甚至可能未经过曹公的增删润色,完整性和艺术性并不能够达到之前的水准,所以希望后四十回被印刷刊印,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
前八十回能够流传后世,是因为高鹗、程伟元所做的工作让《红楼梦》成为一个有结局的“完本”,才能够被出版,从这一点来看,高鹗、程伟元对于前八十回的传世是有功的,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尊敬和感谢。
三、后四十回是否毁于文字狱
也有读者认为,可能因为后四十回触及当时的政治敏感,在文字狱期间被销毁了。
这种猜测为可能性不大,据《清代禁书总述》考证,《红楼梦》不是清朝的禁书。如果《红楼梦》真的触及到了当时的政治禁区,不可能只有后四十回被销毁,整本《红楼梦》都将面临被销毁的命运。禁书是不允许随便出版的,高鹗一生为官谨慎,又怎么会为了一部禁书去得罪朝廷呢?
文字狱于乾隆年间达到顶峰,时间是1753年,据考证《红楼梦》大约在1748年至1750年间写完,紧接着脂砚斋五评《红楼梦》陆续进行,在文字狱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脂砚斋尚能对《红楼梦》进行评点,还先后评了五次,可见《红楼梦》并没有因为文字狱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至于被销毁更是无从谈起。
四、后四十回大概的下落
既然后四十回确实曾有手稿,没有因为文字狱而遭毁,又不会被印刷保存,那么结论就是后四十回极有可能在当时传阅的过程中不慎遗失,流落民间,之后便在民间几经辗转沉浮。如果是这样,则后四十回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极小了。
要知道古代的纸张不像现在的A4纸那样可以记载很多内容,因为是手写,加上涂改,一页纸所能写的内容还不到现在的一半,如果不是双面都写,那就更少了。所以即便是后四十回的手稿,其体量也是非常大的,这就导致了手稿在传阅的过程中极易被丢失和损坏。
而且当时追看《红楼梦》的读者很多,可能这个读者看到后四十回的后半部分,便将前面的内容传给其他人看,如此反复多次,保不定原来完整的手稿就被分散传阅,这就更增加了丢失的几率。
,古代保存书籍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当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常有潮湿、虫鼠、火灾等隐患,曹雪芹当时又处在落魄阶段,著书所用的笔墨纸张并非上品,这一切使得手稿保存的难度非常大。
自清朝后期以来时局动荡,外寇入侵,战火肆虐,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人命尚如草芥,散落民间的后四十回手稿的命运更是如浮萍般,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前面提到的靖藏本《红楼梦》就存在多页缺失,字迹模糊等问题,且之后再也没有这类手抄本重现的记录了,一本书尚且如此,何况一叠手稿呢?
我们有太多的文化瑰宝,或在沧桑巨变中或在时间的剥蚀下永远的消失了。
五、
,笔者斗胆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大概率因为时局动荡或是保存不当而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极小概率仍然躺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待有朝一日重见天日(参照靖藏本红楼梦)。
我深知后一种可能何其渺小,但作为红迷,我又无比的希望后一种情况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希望再渺茫,毕竟还有希望,不是吗?
顺带提一下,学界从未承认网上流传的癸酉本为《红楼梦》的真实结局,我相信每一位资深的红楼迷也认可这一观点。癸酉本极有可能是诞生于民国时期的同人本,那个年代社会上兴起红楼热,当时有许多文人都尝试过续写红楼梦结局,前后出现过几十种续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大多质量低下,文笔粗俗,完全没能承接曹公的文笔和思想精髓。
曾经看到一位读者感叹道世事无常,广陵散曲谱说绝就绝,红楼梦结局说没就没,可偏偏又大概知道结局,偏偏又没有确切结局,真是让人抓心挠肝。
是啊,千年文化薪火相传,烟消云散的事儿,我们见得还少吗,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再也看不到了。只希望后人能够珍惜那些有幸流传下的文化瑰宝,这可都是祖先的馈赠,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本,是华夏文明共同的文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