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翻译)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北伐时,马良奉命守街亭,结果马良不听诸葛亮的指挥,导致街亭失守,最终蜀军全军覆没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听领导的话,就会被淘汰。那么,在职场上,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被淘汰呢?下面这三点建议,希望望可以帮助你。第一,学会拒绝。职场上,很多时候都是利益驱使,如果你不懂得拒绝,那么你就会吃亏。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是因为马谡刚愎自用,丢失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出岐山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以示军法严正。出自明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回答是因为马谡不听大将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屯兵于孤山之上犯了兵家大忌丢失军事要地街亭,街亭丢失造成蜀军的被动,街亭是诸葛亮伐魏的必经之路。
街亭的丢失间接的导致北伐的失败,而且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所以诸葛亮才会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2、诸葛亮憋笑斩马谡哪一段?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的是在三国时期,司马带领大兵进攻刘备,诸葛亮急忙升丈点将,有一个重要关口需要守住,那就是衔亭(位于今天的天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诸葛亮问谁愿去守,马谡请令,我愿去守,且立下军令状,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马谡狂犯自大,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3、小学课文有没有一篇叫挥泪斩马谡?
小学没有这篇课文。
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使得司马懿产生疑心,下令撤军。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下令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吴将周鲂诈降魏国,魏国大将军曹休起兵伐吴,周鲂为了取得曹休的信任,割断头发为誓。曹休进兵石头城,却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顾全大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解析
[释义]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用法] 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一般作分句。
[结构] 偏正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造句
1, 顾全大局讲政治,公正理财讲党性;严于律己讲正气,争创一流讲奉献。
2,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
3, 我们考虑问题,做事情都要顾全大局。
4, 作为领导要顾全大局,不能只顾本单位的利益。
5, 只要是工作的需要,他都顾全大局。从来不挑肥拣瘦。
6, 生活中,我们要把自己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事事顾全大局。
7, 遇到误解时,为了顾全大局,他只好委曲求全。
8, 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9, 情况紧急,现在只能丢盔卸甲,以顾全大局了。
10, 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要为私利而争斗,而要顾全大局。
11, 乌兰夫同志在经受磨难时,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处处顾全大局。
12, 要提倡顾全大局,反对只强调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做法。
13, 许多爱国人士义愤填膺,对这样的顾全大局发表慷慨激昂的意见,甚至谩骂中国胆怯懦弱。
14, 我们应顾全大局,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15, 为了顾全大局,他放弃了自己的方案。
16, 我们要坚持真理,顾全大局。
17, 在处理公司事务时一定要记得顾全大局,不要因小失大.
18, 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争论无益,忠恕是从。
19, 中国美,中国乐,务实务远勤创新。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向前进。听其言,观其行,能言善行贵在行。宠不喜,辱不惊,宽宏大量真诚信。
20, 能容忍眼前的侮辱,放下架子,顾全大局,这叫厚。李宗吾
21, 俱乐部为顾全大局,减小联赛期间的震荡,顺坡下驴让巩晓彬回归重新执教山东队。
22, 为顾全大局,严小梅必须放弃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
23, 灵帝见张让等人所为很是顾全大局,于是想要温语慰留,叫他们安心守职。
24, 这些滥官污吏,全不懂得顾全大局!把老子整倒了,桃花庄的改革也就夭折了。
25, 成为好销售的必要条件团结周围一切力量;对人和事有着明晰的判断;能够事事顾全大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想问题?
26, 爱国的行动来自于情感的无私和无畏。为了“反清复明”郑成功不惜“杀父报国”。为了早日把荷兰军队赶出台湾,他顾全大局毅然离开了妻子和儿子。为了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大公无私,拒收荷军总督的贿赂,与荷军斗争到底。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忍痛割爱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念旧情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6.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恨己不识人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悔莫及8.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君无戏言扩展资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顾全大局释义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用法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一般作分句。结构偏正式。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1.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2.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4.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5.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6.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7.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8.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9.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10.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11.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12.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13.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14.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但尔后街亭一役令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
6、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和诸葛亮不是私交很深吗?
我想反问您个问题,马谡因战场指挥失利就被杀,这样的处置合理吗?那诸葛亮本人该承担什么责任,受什么处罚呢?
如果马谡是因违背军令被杀,何必演挥泪的戏呢?诸葛亮为什么不为那些屈死的普通士兵恸哭,而为一个置军令不顾让无数人心血和生命白白耗费、牺牲的马谡挥泪呢?
少读点这种书吧,这种内在逻辑与现代文明严重对抗的书。而且,《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严重脱离史实。三分天下是鲁肃先提出来的,比诸葛亮早很多。周瑜也比小说中的开阔、大量很多;易中天老师说得好,《三国演义》为什么流行?因其凝结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梦,圣君梦(刘备,小说把刘备鞭打督邮的史实安在张飞头上,以维护刘备宽仁的面目)、清官梦(诸葛亮为代表)、武侠梦(关羽、张飞等)。这样的梦是会破碎的,也是与现代文明运行机理相悖的。
类似的书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书,抽离其残酷、自私的封建帝王特质,刻意塑造其朝乾夕惕的勤政一面,都快把他塑造成无产阶级革命家了,也不过是作者在编织自己的圣君梦而已。
瞎扯,下就是,读读现代文明的启蒙读物,哪怕去听听《国际歌》,也许会问出比这个问题更有历史意义、也更具现实性的问题。
挥泪斩马谡是为了执法严正,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节度,造成了重大损失。
至于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正确的说,诸葛亮很欣赏马谡,但私交是谈不上的,因为二人之间,等级差异有十万里之远。
马谡就算外放独领一支偏师,也只是由团级参谋破格提拨成了师旅长,离上将之路还很远。
而诸葛亮是事实上的国家统帅。统帅看得起一个师团长,而师团长由此而忘形,误认为自己与统帅有了交情,这就非常危险了。然后马谡自以为与丞相有私交,胆大妄为,违背事先筹划好的军令节度,自作主张,打了个大败仗,也为自己带来了悲剧,给人生划上了句号。
那么,如果马谡按命令行事,只用少量部队占据山头,控扼制高点。而以主力部队当道筑坚垒,据城下寨坚守。那么他的万余兵力是否守得住街亭,能否抵挡得住张郃的大军?
马谡究竟领了多少兵力守街亭,正史没说具体数字。演义中似是几万,实际不可能。因诸葛亮北伐总兵力,也不过五万左右,十万以下,决不会分出几万兵给马谡。
所以,推测马谡兵力为五千人,一万以内。
如果这样,凭五千人马能否成事?
以五千兵力,真挡不住天下名将张郃的大军去路,若与魏军野战,肯定会覆灭。
五千精兵,依托高地,当道下寨,成犄角之势,筑坚垒固守,绝对能守住街亭。
这样,野战虽不能战胜魏军,但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街亭,只要粮草兵械充足,水源不绝,坚守几个月都没有问题。
举例
- 唐.张巡三五千孤军守睢阳,在八万幽州劲兵围攻下,能守一年余。
- 诸葛亮善练兵,蜀军训练有素、兵甲精利,战斗力决不会在张巡的义军之下。而魏军再精锐,战斗力也不会超过唐代安史之乱中的幽云突骑。安史叛军在叛变前,那可是正宗的盛唐时代的大唐最精锐正规野战军团。
所以,马谡不用出寨去与魏军野战争锋,只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守住街亭。那么,魏军的前进脚步就会被拖住。任何一个将军,都决不敢置行军要道上这颗钉子而不管,而驱大军长驱直入。
魏国大军可以倚仗兵锋,不管街亭而长驱直进。而大军人吃马嚼一日消耗是个惊人的数字,需要后勤部队源不断的供应䃼充。
那么,当魏国大军过去了,魏国的后勤部队输送粮草,必过街亭,那就成马谡麾下蜀军的猎物了。
街亭为要道口,也是粮道必经之地。自古打仗,就是打粮道。若张郃的大军不拨街亭,就长驱直进,那么粮道就无法保证。粮道断了三五日,再精锐的大军也要崩溃。
所以,只要按诸葛亮的节度与筹划,凭借蜀军的器械精良,依托地形筑硬寨,守住街亭不矢,并不是难事。
这也是为什么,向来以谨慎为上的诸葛亮敢于委任从无基层实干带兵经验的马谡为一军主将,这就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器重马谡,认为这是可造之才,所以把这个难度不高,又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如果马谡能依令行事,那么蜀军以后就多了一员名将。
- 智谋型人才一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那么必是名将。
只可惜,马谡持宠而骄,擅自更改方略,行事自作主张,并听不进副将王平等战场经验丰富的宿将劝阻。然后,严重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又使得第一次北伐失败。
- 正史中的马谡,自知死罪,还曾弃军潜逃过。
所以,诸葛亮杀马谡,那是为了严肃军纪,警示后来者,是非杀不可的。至于私交什么的,不值一提。
而诸葛亮在戏文中挥泪,与其说是为痛惜马谡而挥泪,更多的是在痛惜让马谡毁坏了的局面而落泪。
图片来自网络。
蜀军连年征战,兵少将寡,势孤力微,兵员疲乏,疲惫不堪,疲于奔命,疲劳过度,疲于应付。诸葛亮本用大将镇守街亭,无奈魏延大将有更重要的军事任务。魏延必随诸葛亮出征,在打仗时有诸葛亮的计谋和魏延高强武功,才能打败强大魏军,争取战役伟大胜利。诸葛亮在选将点兵时,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还立下军令状,誓死打败魏军,争取胜利。可到了街亭,才发现街亭无险可守,把诸葛亮再三叮嘱,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话当耳边风,擅自作主把守街亭的主力全拆往山上。他拒听王平偏将劝阻,想在山上蜀军对魏军居高临下冲杀,就能杀败魏军。无奈魏军兵强马壮势力大,又有名将张郃为主将指挥。魏军断了山上的水,把蜀军围得铁桶似的,有魏延相救,王平得以突围,守街亭将士无一生还,全军覆灭。诸葛亮为严肃军纪,赏罚分明,必对不听命令的败军之将,按军纪依法处决砍头杀死。人有情,法无情,法大于情,严格执法,对不听命令打败仗的将领,施以军法砍头杀死。
7、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生平
早年
马谡出生于190年。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
丞相赏识
马谡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隽太守,由于才华横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三国志》多次提到,蜀汉丞相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
言过其实
刘备临终前,因见诸葛亮器重马谡,曾令马谡退下并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虽然聪明而有才气,但为人言过其实、好浮夸,不可以委以重任,请丞相务必好好观察他。”但诸葛亮不认同此看法,任命马谡为参军,经常和他日夜谈论军议。
南征方针
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诸葛亮也采用了,南疆直到蜀汉灭亡未再有大型战事。
失街亭
228年诸葛亮出祁山,独排众议不用宿将魏延、吴懿,反而提拔参军马谡为主帅。其后马谡在街亭布阵时违背诸葛亮交代,且不听副将王平谏言,自认居高临下可势如破竹,便舍水上山布阵。魏军大将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军队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蜀军进退无据,不得已放弃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三国志‧向朗传》则提到马谡弃军而逃,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向朗向来与马谡友好,知情不报。事发后,马谡被捕入监。诸葛亮以自失律而败丧其师,遂上表自贬三级、斩马谡以及将军张休、李盛以谢众人,剥夺将军黄袭等兵权,《三国志》作者陈寿父亲为马谡参军,遭到髡刑处罚[7]。诸葛亮憎恨向朗包庇马谡之行为,免向朗官职还归成都(《马良传附马谡》则记载马谡下狱后病故。)
刑前遗书及死后
据《三国志‧马谡传》中注《襄阳记》载,马谡临死前写信给诸葛亮道“您视马谡如同自己的孩子,马谡亦视您为父亲。希望您能仿效尧诛鲧而用禹之义,也不枉我们平日的交情,马谡虽死也无恨于黄泉。”
马谡死后,军中十万人为其落泪,诸葛亮亦痛哭,并亲自为其祭祀,也照顾马谡遗孤一生。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