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宗历史之谜(明光历史天气查询)
明光宗历史之谜。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明朝一位皇帝。朱常洛的母亲郑贵妃是万历皇帝的妃子,万历皇帝死后,郑贵妃成为了太后。郑妃生下了朱常洛,因为郑贵妃没有子嗣,所以万历皇帝将朱常洛过继给了郑贵妃的侄子朱由校。朱常洛从小就受到了郑贵妃的溺爱,长大大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不仅荒淫无度,而且还喜欢吃喝玩乐,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
1、明朝历史上有哪些未解悬案?
说起悬疑案件肯定是建文帝朱允文,下面就来讲述一下这位失踪的帝王
朱允文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元璋之孙,朱标儿子,永历帝朱棣侄子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去世,留下遗诏,传位孙子朱允文,同年改元建文,
上位之初,大力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反叛,长达四年之久的斗争,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允文战败,朱棣赶到皇宫,并没有发现朱允文所在,只得一副被火烧的不是人样的尸体
之后朱棣声明朱允文自焚身死
但民间传闻他已剃发为僧,随后日子朱棣一直在寻找他下落也未有结果,也有说流落海外,据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有寻找朱允文的传闻众说纷云,现在都无从解释,被史学家列为“四大谜案之一”
明朝可以说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特别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独特。有整天寻仙问药的嘉靖皇帝、有三十几年不上朝的皇帝也有整天干木匠活的皇帝。明朝末年发生了三大悬案这三大悬案都是围绕着皇位来进行争夺的,皇位的空缺使得后宫、阁臣、宦官纷纷进行了争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三大悬案。
第一悬案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一名疯子闯入太子朱常洛府,想要梃击太子,从而掀起的轩然大波。
第二悬案红丸案。光宗朱常洛登基后连服两丸“红丸”又称“三元丹”,岂料在位仅29天,光宗便随父归西了。
第三大悬案移宫案。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
2、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是什么?
一个人失踪,造成一宗迷案,那么2000多人集体失踪,请问此等迷案大不大?
南京保卫团两千余人集体失踪
这个迷案发生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初的南京保卫战。当时国民党集中了20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市周围,以便准备进行保卫首都南京城的防御战。在这场战役中,中日双方争战特别激烈,我军损失惨重。
其中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师损失尤为严重。 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之对敌警戒任务,着重防御京杭国道之敌军可能突如其来的穿插分割,这个团一直未直接参战。
当警戒任务失利后,为保存有生力量,该团决定实行部队转移。全团2000多人急行军,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方的青龙山地区撤退。奇怪的是,部队进入青龙山地区后,就再也没见着出来了。
全团2000多人非常不幸的无一遗漏,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后来有人推测这支部队是不是分散突围出去了。仔细分析当时日军的战役态势和兵力布暑后,就没有突围出去的可能,因为当时围攻南京的日军总指挥就是发动南京大屠杀的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他早早的就着手筹划对南京的包围战役。攻陷上海后,松井石根在没有报请统帅部批准的情况下,就令上海源遣军和第十军,乘中国军队溃败之机,分多路向南京追击,对围攻南京计划是非常周密,意图把南京围得水泄不通,日军采取的是撒大网大迂回包围战术。
在1937年12月1日,日军就出动了2个师团从上海以南的杭州湾登陆,沿路经嘉兴,湖州,广德,芜湖一路包抄中国防御部队的大后方,仅10天,这支日军一部就与沿无锡,镇江,句容一线围追而来的日军在南京东南部汤山镇连接了起来,从而达成了日军大撒网,大包围之状,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的态势。
当时,中国守军只有邓龙光所指挥的93军一部趁日军尚未合围之际,幸运的从山间大道大胆地穿插突围了出来。就再也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守军能够冲出日军密不透风的包围圈了。走进青龙山地区这支2000多人的部队如果突围出去,国民党军队应该有一星半点消息。1939年国民党军总部在统计作战情况时,就发现这一全团部队不知下落的离奇事件。,军部只好将这支部队列为集体失踪案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总部曾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件迷案进行专项调查,可是查来查去,竟毫无所获,不了了之。全团2000多人马犹如神话般消失,就连当年日军也感到十分蹊跷,因为日军攻陷南京后统计战果时,独独缺少了中国守军一个整团2000多人未被歼灭或者生俘,而要设想跳出日军的2道密封圈,却总是不得其解。
历史上也有其他国家军队集体失踪之事,这是史上遗留下来的迷案,但不知你是如何想的?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谜案,其实很多,要说最大,确实难以下定论,我今天说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件,到底算不算最大,由你来判断。
一、事件经过
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要求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必须在三月齐聚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宣布国会开会礼定于4月8日举行。
3月20日晚,作为大选的代表人宋教仁应邀从上海去到北京,打算与袁世凯等人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3月20日10点,宋教仁到火车站去送别黄兴、于右任,10点40分左右准备进站,在几人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宋教仁腹部中枪,站台陷入混乱。
中枪后的宋教仁在黄兴的护送下去到站外,拦住一辆车将其送往医院,其余人留下来抓捕凶手。
3月22日凌晨,宋教仁经过几次抢救与手术后无效身亡,彻底离开人世。
二、案件审理
宋教仁去世之后,袁世凯发出悬赏希望尽快抓获凶手,就在悬赏发出不久后,一个名叫王阿发的人前去报案,声称自己认识上海滩黑帮大佬应桂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叫王阿发去杀害一个人,这个人的照片他看过,就是死去的宋教仁。
虽然王阿发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至少提供了一点线索,相关人员马上到应桂馨住处去抓捕应桂馨,结果在他的住处又发现一些其他秘密。比如当时应桂馨那里有一个神秘人物叫武士英,当时在火车站有目击人看到过是武士英开枪杀死宋教仁,这样一来武士英就在劫难逃。
可是应桂馨的住处还发现一些当时总理赵秉钧与洪述祖还有黄兴之间的秘密电报,电报内容有涉及到对付宋教仁的方法以及一些莫名的理财。因为这些电报,应桂馨与武士英都被带到租界关押在租界牢房。
1913年3月31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开庭预审,武士英承认自己在1913年2月来到上海认识陈玉生,3月19日陈玉生带领他到应桂馨家里,3月20日看完宋教仁照片前往火车站进行暗杀。事情结束后,应桂馨还给了他应得的报酬。
可是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武士英说话总是前后矛盾,后来4月4日,又进行第二次审讯,不仅没有结果,反而让这个案件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错综复杂,还十分迷离。
最终经过7次的审讯,案件还是得不到最终答案,因为每次所说的那些人都无法聚集在一起当场对质,导致案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而究竟是谁才是幕后主使者,也就成为一个历史谜语。
三、事件分析
随着案件不断发展,武士英关在监狱里突然暴毙,而应桂馨不久也被人刺杀,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一职,也难免在家中突然死亡的结局,而提到的洪述祖,也被抓捕判处绞刑,案件背后的主使者更是再也无法知晓。
有人说幕后黑手就是袁世凯,从整个案件的进展以及袁世凯的利益角度来考虑,袁世凯根本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去杀害宋教仁。换言之,即使袁世凯杀掉宋教仁,还有其他人选可以上任,比如孙中山、黄兴等,所以袁世凯杀死宋教仁根本无济于事,也不符合动机。
也有人说赵秉钧是幕后黑手,那就更不用解释了,赵秉钧作为一个名义总理,其实就类似于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杀死宋教仁对他而言,一点好处没有,况且最主要的是赵秉钧在家中突然死亡,可以说明他这个咖位还不够,显然幕后黑手比赵秉钧更加厉害。
这个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可是幕后黑手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不过宋教仁的牺牲,却换来袁世凯的退位,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也可以说宋教仁先生死得其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3、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经历苦难并不可怕,因为这反而可能是走向强大的契机,有贪官污吏,有宦官专政也没关系,因为国家早晚是会回到正轨上的,真正可怕的是什么?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节倒了,这样就算王朝能延续更长的时间,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明朝276年里,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事件便是于谦之死,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民族英雄,因为这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代表的正是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气节,于谦是我非常崇敬一位民族英雄,因为他的身上就具有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在国家稳定之时,他是位治世能臣,国家危亡之时,他敢肩负重任,力挽狂澜,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于谦在明英宗时期得到启用,他为人刚正不阿,被明宣宗任命为御史,为官期间平反冤假错案,深受百姓爱戴,于谦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但这样性格也容易遭到小人嫉妒,在明英宗执政初期,险些被王振陷害致死。
明初曾出现过两次威胁大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人与类聚,物以群分这话是不分阶层的,明英宗是明朝最混蛋的皇帝,他身边从最初的王振,到后来的石亨,从擅权的太监,到奸邪佞臣,从来不缺小人。
明英宗在王振鼓动下亲征瓦剌,以明军出征的部队,本来要击退瓦剌问题并不大,明英宗听信王振的谗言,在土木堡被俘,明军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明朝陷入动荡之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被升任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卫,为避免明英宗成为瓦剌要挟大明的筹码,于谦等人又进谏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本是稳定时局的一个策略,却给于谦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于谦,李实,杨善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镇被接回了北京,却被明代宗幽禁在南宫之中,因为于谦在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明代宗十分依重于谦,于谦也竭尽全力辅佐明代宗,于谦性格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很多大臣因为一些小过失也被于谦弹劾,朝中大臣金濂,徐有贞,石亨等人都不喜欢于谦。
明代宗执政晚期,也渐渐疏远了于谦,反而十分信任石亨,石亨见明代宗时日无多,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于谦等人被逮捕了,石亨,徐有贞等人进谏明英宗,要求诛杀于谦,他们诬陷于谦图谋不轨,明英宗为了让自己复位师出有名,处死了于谦。
于谦死后,明朝的朝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亨,徐有贞,许彬奸臣当道,党同伐异,政治清明的风气就此消失,朝政日渐腐败,开启了明朝党争的先河。于谦之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么一位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忠义可以日月争光的民族英雄,却死于奸邪,昏君之手,这怎能不让人悲痛啊!
明王朝276年历史里,最让我让难忘的是“壬寅宫变”。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差点让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给勒死。嘉靖皇帝朱厚熜受到惊吓,从此独居西苑,20年不再上朝,这个宫女起义也真是少有!
朱厚熜是怎么把宫女逼急的
“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这话一点也不假,谁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冒险。
明世宗朱厚熜自从“大礼仪”后,控制住了朝廷局势,国家逐步安定。到中后期,世宗开始宠信奸佞,研究道教,一心向道,以求长生不老,没有了刚当皇帝时的雄心。
朱厚熜重用江湖方士陶仲文,陶和太监合谋忽悠,让嘉靖对陶深信不疑。
陶仲文忽悠说没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炼制“元性纯红丹”。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只能吃桑葚、饮露水。
嘉靖长期服用“仙丹”,(应该是有点铅中毒八!)变得喜怒无常,任意摧残折磨宫女,不少女子被折磨致死,让这些柔弱的女子每天提心吊胆,对他心生恨意。
“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十八岁至二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选十八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方士)言,供炼药用也。”———明沈德符《野获篇》
为什么没有把皇帝给弄死
在历史长河里,有多少风风雨雨,可这十几名宫女却因她们大无畏的反抗,让后世记住了她们。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
乾清宫西暖阁
趁明世宗呼呼大睡,宫女杨金英带领十几名宫女,拿着准备好的绳子(仪仗用的布条做的),有人摁头,有人掐脖子,有人摁腿,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正准备用绳子勒脖子时,不小心打了死结,看着皇帝一直没有死,拔下头上的金叉往他身上乱扎,皇上吓得昏死过去。
看着皇帝满身是血,一个胆小宫女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所有人吓得四散奔逃,很快全部被捉拿。
在皇上醒来之前,方皇后就把皇上的宠妃端妃、曹妃和十几个宫女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壬寅宫变”。
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弄死呢?我想最有可能是紧张,毕竟刺杀的是皇帝,平时看到都害怕。慌乱中打了一个结又打了一个结,两个人用力勒,这就成了死结,勒不死。
历史上关于谁是幕后指示,有许多版本,但宫女险些把皇帝谋杀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次宫女起义造成的影响
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明世宗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他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认为没能死去,是上天在保佑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来这伙计有点走火入魔。
他干脆搬出乾清宫,独居西苑,从此20年不理朝政,一心修道,直到死才回到乾清宫。
由于嘉靖帝的懒政怠政,朝政被首辅严嵩把持多年,他打压异己,正像海瑞奏折中说到的那样“竭民脂膏,滥兴土木”,“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总 结
“壬寅宫变”是十几名柔弱宫女的抗爆行为,说明了明世宗的荒淫无道,根本不把宫女当人看待,吃桑饮露,把她们当“蚕宝宝”养,就只为了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尽管你是皇帝老儿,俺老孙也不怕!”,了解了这段历史,是不是知道为什么嘉靖把吴承恩的《西游记》列为禁书了吧?趣聊历史,读书明志,我是,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交流历史趣事!
4、历史上有哪些迷案?
在我国的东北一个偏僻的小镇,曾发生过入室抢劫杀人案。 母子二人遭歹徒锤击,母亲当场死亡,十三岁的儿子经过抢救,苏醒过来,面目全非。这起命案引起了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派出了大量的警力,经过一个月的现场勘查和走访,没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此案现在仍然是未解之谜,这两位母子的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