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即位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2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雍正皇帝即位之谜》的文章,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讲述了雍正皇帝登基之谜,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证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雍正皇帝的死因。文章章里面提到,雍正皇帝在临死之前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自己是被毒死的。那么这封遗书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下面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封遗书当中,雍正皇帝表示自己是被人陷害的,并且还说了很多关于自己的罪行。

1、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近期专家公布康熙遗诏,揭开真相!

清朝的历史一直很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时候总是格外引人注目。毕竟在这三位皇帝在位的期间,这一朝代就处于鼎盛时期,不仅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乐,而且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时候。不过,这是哪位皇帝中,关于皇位最有争议的就是雍正。

从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传言在康熙在位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一个是皇十四子。而且当时关于皇位由谁继承,皇帝似乎更加属意皇十四子,真正登上皇位的却是皇四子,也就是之后的雍正。所以很多人就猜测这雍正的帝位来的并不光彩,是他将自己父皇原本要传给自己弟弟的圣旨给半路截了下来,然后偷偷将里面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才得到了皇位。

这种说法被人说的越来越多,几乎人人都要信以为真了,当时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过去的历史,很多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很多事情和细节已经无从考究了,所以这样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最近专家却公布了康熙皇帝的遗诏,这才解开了皇位继承的真相。在辽宁的一座档案馆中的史料显示,雍正皇帝是真正的继承者,他并没有篡位!在康熙的遗诏中就写着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四子,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

细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康熙选择雍正当自己的继位者是十分正确的。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稳重、勤奋的人,不管在读书还是武艺上面都和精进。而且做事非常周全,经常得到自己父皇的赞赏。在多方面都都很有建树。

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一直尽心尽力管理自己的朝政,经常批奏折批到深夜,对于每位大臣的上书都细细回复。在他的治理之下,清朝的天下更加稳固了,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他在位期间,也从国外引入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也派中国的使臣出使其他国家。

其实谁当皇帝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当时可以带领着整个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他就是这样一位好皇帝。

2、雍正秘史未解之谜?

雍正秘史中有两大未解之谜,一是雍正继位之谜,雍正在惨烈的九子夺嫡中惊险胜出后种种表现让人们认为他继位不正,诸如不住乾清宫改住养心殿,不葬东陵改葬清西陵等等。

二是雍正死亡之谜,雍正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天时间,可以说是暴死,人们众说纷纭。

3、历史上,雍正皇帝是通过阴谋手段获取的皇位吗?

不是

雍正肯定是合法继位的,这个在正史里有记载,传位诏书是无法造假的,因为在清朝传位诏书是需要通过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下达的!

4、真实历史中雍正的皇位真是康熙赐予的吗?

难道不是吗?二废太子后,眼明的人都知道,胤禛登基没什么悬念了。

后世谣传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清朝传位诏书是满汉双语,汉语能改满语不能改;,诏书上写皇子,都要加“皇”字,十四子是皇十四子,四子是皇四子。

雍正继位后,对政敌多有打击报复,又进行改革,损害了固有阶层的利益,所以有人编出他得位不正的谣言。和建州描述朱元璋相貌、明朝文人抹黑武植是一个道理。

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这个毋庸置疑,小说或者电视作品上说雍正帝篡改遗诏继位是没有根据的,在康熙帝的遗诏中明确了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是皇位的继承人。之所以出现了篡改遗诏的野史是因为康熙帝时代为了争夺皇位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君之争,而这一事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康熙帝有十九个儿子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

康熙帝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培养,不仅对皇子们的学业非常的关心对皇子们的弓马也是要求非常高。康熙帝不仅给皇子们配备了优秀的大臣作为老师还要求皇子们从五岁开始就努力学习满汉文化,皇子们成年后还要参加木兰围场的围猎,每位皇子的弓马都很娴熟,皇子们都有才会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

  • 太子两次被废导致储君之位空缺

虽然在一岁就登上了储君之位,和父亲康熙帝的关系却处理的比较差,到了成年又与大阿哥胤禔有了竞争关系,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孤僻暴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奢侈、淫乱、暴虐等缘由被废黜,太子被废后皇子们开始对储君之位有了觊觎之心,虽然康熙帝又将胤礽复位,但复位后的胤礽仍然不知道收敛,与父亲康熙帝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又下诏将胤礽废黜禁锢。

  • 九子夺嫡中八阿哥党势力最强盛

九子指皇长子胤禔、皇二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九王形成了四股势力一是“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禔为首;二是“太子党”,以二皇子胤礽为首;三是“三爷党”,以皇三子胤祉为核心;四是“八爷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还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等。

几股势力之中,皇长子胤禔最早失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被圈禁;皇二子胤礽两次被废;皇三子胤祉整日舞文弄墨,身边聚集了一批修书的文人,未能有争储君的势力;“八爷党”是实力最强、呼声最高的一派,皇八子胤禩善于笼络人心,在朝臣中声望很高,其余皇子也多依附于他。

太子失势后争储成为皇四子和皇八子的二人转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为什么能继位呢?这与他在康熙朝后期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在争储最激烈的时胤禛却始终保持了对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而且能与其他皇子和睦相处,这是很多其他皇子做不到的。四阿哥勤奋敬业、谨慎实干,在康熙帝晚年掌管户部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政绩斐然,受到了康熙帝的称赞。

康熙帝晚年,由于过于仁慈,朝中官员不但结党营私还腐败严重,他深深认识到这一弊端的严重性,而雷厉风行大力整顿吏治的四阿哥是继位的不二人选。

  • 胤禩受到了康熙帝的圈禁失去了争储的先机

相比之下胤禩的行为就令康熙帝极为反感,康熙帝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胤禩曾因结党争储被圈禁,释放后仍不思悔改,继续图谋储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他想继位也是不可能的。

  • 遗诏是满蒙汉三种文字想更改是不可能的

康熙帝的遗诏是满蒙汉三种文字,传位十四子更改为于四子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可笑,在现存的康熙遗诏实物中可以看到遗诏没有改过的痕迹,遗诏中的内容也很复杂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语句,雍正帝的帝位不存在争议。

一生英明的康熙帝再老再糊涂也不会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任何的差错,在太子被废后的十余年里,储君是他唯一的心事。在诸子之中选能者当皇帝是康熙帝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了雍正帝是位合格的皇帝,而他的帝位也毫无争议,在康熙帝的心中他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5、“九子夺嫡”到底是怎么回事?雍正到底改没改密诏呢?

九龙夺嫡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61年,共生育35个儿子,在由谁继承他的皇位问题上,一直举棋未定,难下决断 。

康熙也曾立过太子,是其长子胤礽,可是后来又两度废立,原因是胤礽得了疯病,竟残害兄弟,阴欲谋反。

与此,他的儿子们明争暗斗、相互倾轧,私下还结成朋党,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绵延长达20余年。史料把康熙诸子争位称为“九子夺嫡”。也就是说,至少有9位年长的皇子在觊觎并争夺太子之位。以英明神武、不可一世著称的康熙大帝在自己的家事面前竟然一筹莫展,甚至曾几次当着众大臣的面痛哭流涕。正是康熙对自己百年后之事长期悬而不决,所以,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也就成了一桩迷雾重重、疑窦丛生的千古之谜。

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

在继承康熙帝业的人选上,有一位难以避开、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皇十四子胤禵。

胤禛和胤禵一母同胞的兄弟,但两人并不亲近,甚至还有些相互憎厌。胤禵一直深得康熙赏识。史载,康熙57年,胤禵被父皇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辖西北各路大军,讨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青海的策凌敦多卜叛军。这是一个关键位置,统帅满清最精锐的八旗大军镇守西北,关系到清朝的半壁江山。

不唯如此, 关键胤禵此番离京远赴西北,是代父亲征。康熙曾在太和殿举行授大将军印的隆重仪式。康熙的用意不言自明借此提高胤禵的威信,使群臣心悦诚服,让将士真心拥戴他、服从他,也为了让他最器重的儿子多些军事指挥经验,多些艰苦戎马生涯的历练。

在授印仪式上,康熙亲口说

“大将军王系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令”。

九阿哥胤禟也说

“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 ,将来立皇太子一定是他(指胤禵)”。

由此可见,皇十四子胤题是康熙心目中储君的最理想人选。

雍正称帝是即位,还是篡位?

既然康熙如此赏识、栽培十四阿哥胤禵,将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那么,他被立为太子,应该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的事了。那么,不被人看好的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就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了。

从雍正登基那一天起,就有人说,康熙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十四爷胤禵原名胤祯)”,而康熙唯一托孤大臣、步军都统领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十四”改为“于四”将“胤祯”改为“胤禛”,因而后来经他的嘴巴亲口宣读出来的康熙遗诏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了”,使雍正轻而易举地代替胞弟胤禵坐上了龙椅。

有人断定,雍正初年,雍正帝处心积虑地找借口除掉了年羹尧和隆科多,是因为年、隆二臣是雍正夺位的主要同谋和知情者,雍正之所以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是为杀人灭口。

雍正篡位之说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满文遗诏无法篡改

有学者认为,雍正即位正是康熙的意思,是合法的,更是理所的,其理由如下

(1)《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遗诏于11月16日当众宣布。那日宣读的是满文本,用满语宣读,满文中没有什么“”、“” 、“”、“”等近似字(即便是汉文,繁体的“”字也很难篡改成简体字“”)。

,所谓胤禛串通隆科多篡改遗诏,纯属无稽之谈。

(2)封建王朝立太子一事十分重要,被视为“国本”。康熙诸子激烈争位,立太子一事早已闹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何况当时康熙年事已高,如果他真的有意让十四子胤禵继位,就应该让他到边疆稍加磨练、建功即返,又怎会让他长期滞留西北边关,长达4年之久,乃至于自己即将油尽灯枯都没来得及赶回京城见一面呢?

(3)《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临终时,曾召集三阿哥胤祉、步军都统领隆科多于病榻前,说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4)朝鲜历史文献《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病入膏肓时,解下项上所挂念珠给胤禛曰

“此乃顺治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这段记录已经充分表明了康熙传位胤禛的确切意图了。

由此可见,雍正确实是康熙临终前亲自指定的接班人,是合法即位,这本来就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论点大多取材于官修正史。俗话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写。当雍正以的那个胜利者的姿态昂首登上皇帝宝座时,谁又敢保证官修正史是清白的呢?

对雍正即位合法与否,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说法,但仍无法盖棺定论

(1)康熙帝本来准备在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中选一人继位,但一时难以确定。到他病重那日,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仓猝之间,必须速做决断,立刻二选一,因胤禵远在西北戍边,他选中了在京的胤禛。

(2)康熙本来想召十四子胤禵火速回京,不料突然病重,直到1722年(康熙六十年) 10月 13日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已无法挽回。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道理,胤禵从西宁返京,昼夜兼程,最快也得20多天才赶得到。而这20多天,很可能酿成众多皇子自相残杀、争夺皇位的人伦惨剧。康熙决定不让这种悲剧发生。,皇四子胤禛为人忠厚,一直远避储位之争(他不明争,只暗争 ),一副无欲无求的“富贵闲人” 样,也深得康熙青睐,加上其子弘历(乾隆)聪明伶俐,甚得爷爷康熙喜爱,于是康熙也只好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了。

孰是孰非? 300年过去了,雍正即位还是有很多蹊跷离奇之处 ,依旧迷雾重重,始终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案。

【插图源自网络】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所谓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掀起的一场宫廷争斗,也是现在各个导演最喜欢的题材,这九个皇位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虽说是九个儿子争夺皇位,主要人物还是二阿哥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他们几个只见的争夺,有四阿哥胤禛胜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说到雍正改密诏,这纯粹是子虚乌有,传说康熙把写有继承人的遗诏放在宫殿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雍正派网络的武林高手改了遗诏,本是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先不说他俩的名字不一样,十与于确实很相似,别忘了遗诏上还有满文,这个可没法改!而且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边疆,而京城已经被四阿哥和隆科多控制了,没必要再多生事端,那些传言都是一些当时反清复明的人士杜撰的,慢慢的被后来的导演编剧改了改作为吸引观众的彩头。

6、四皇子胤禛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众多皇子中最合适的人选,事实也证明他是个非常勤政的好皇帝,明智的康熙必然会选胤禛。

谢邀

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储位争夺更加激烈,胤禛也感到焦虑,这时候他的举动有点不可思议。他完全抛开争权夺利那些烦心事,而是选择礼佛参禅。胤禛这么做是因为他深深地感觉到,争储弄不好会闹出人命来的,还是明哲保身比较好。

胤禛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想当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他也没那想法。太子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要知道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两个哥哥,大哥很快就被关进牢里,比自己年长的只剩下三阿哥了。

胤禛本人能力也不差,如果说没想过太子之位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惨遭遇让他明白,觊觎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为了帮助胤禛夺储成功,戴铎给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建议第一,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员的关系;第三,培养人马,收拢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

怎么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呢?戴铎给出了四字箴言孝、诚、和、忍。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自此以后,胤禛就开始秘密结党营私,一方面处心积虑网络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康熙发觉,竭力给人中正的感觉。

事实上,自从激发了对皇位的兴趣,胤禛的野心越来越大了,但他从不表露出来。康熙五十五年,戴铎被派往福建担任知府,戴铎相当于胤禛的私人密探,他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用密信的方式告诉胤禛。

其中,有一次戴铎告诉胤禛,他在武夷山看到一个奇异的道人,戴铎想为主子祈福问卦,道人测了一个万字,万是福气多多的意思,跟胤禛的名字以真祈福正好应合。胤禛听了非常愉悦,认为自己离皇位又进了一步。

康熙六十年,戴铎从知府升到道员,后来因为生病想回京,他请示胤禛。胤禛给他回信说,你不要这么没出息,你要一直待下去,做到总督和巡抚,相信我。

胤禛虽然对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终跟他隔着一道墙一样,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把这个儿子跟太子之位联系在一起。胤禛曾经为废太子说话,还让人拿下废太子身上的锁链,给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康熙病重的时候,胤禛亲自端药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现得要真诚殷勤。

胤禛在处理兄弟关系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众阿哥们私下里斗得死去活来,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旧跟所有阿哥正常往来。

在当时的众阿哥当中,会玩关系、会察言观色这方面只有八阿哥胤禩跟胤禛有得一比,胤禩的城府和韬晦不及胤禛。

读完上面的文章你应该明白胤禛能够登上帝位也不是偶然的,这靠的是他的会察言观色和韬光养晦。

7、雍正的继位谜团直到康熙遗诏出现才解决,为何当初不拿出来以正视听?

因为谣传康熙原本准备传位于十四阿哥,被雍正矫诏篡位,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哪有什么遗诏?雍正帝继位没有遗诏的!康熙帝怎么死,没有明确交代!死后没有遗诏,全天下都质疑!雍正帝继位,全凭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其实他说什么都可以),没有第二人见证!这种做法连小学生都不相信!

任何一个皇帝临终前,都会留下传位诏书!就算快死了,也会召集三、四个亲贵大臣嘱托后事,说明皇位传给谁。那么有三、四个亲贵大臣见证,按皇帝意思写成诏书,用皇帝玉玺,这样也可以作为传位诏书使用!因为它确实是代表了大行皇帝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没有诏书,必须有三、四个亲贵大臣做见证,共同传达。这是最起码的规矩。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连这点头脑都没有?

看看清史隆科多的史料记载

康熙帝晚年,诸子争夺储贰,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临终,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顾命。他参预雍正帝(清世宗)夺权。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中,考察了皇四子胤禛继位前后的清廷政局,胤禛与隆科多、年羹尧的关系,指出圣祖并非寿终正寝,“圣祖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之遗诏。已证明为戌刻圣祖崩后始入受传者(即胤禛)之耳,为不近情。”世宗“在京所得传位之末命,皆出于隆科多”,但世宗“修《实录》已知受遗诏于隆科多之口为大嫌疑”。从世宗雍正七年十月戊申的一道上谕,可见“以遗诏中‘十’字改作‘于’字之故,并非久后野人之语,实是当时宫廷中宣布之言”;“就其所言,亦足证圣祖继统简在允禵之说”为不虚。而《清圣祖实录》为世宗所修,故所载圣祖遗诏、世宗为己继位所做的辩解、世宗对包括允禵在内的诸皇子的攻击,“或出世宗之意,不敢信为圣祖真面目”。“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

雍正帝能够继位,就是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康熙帝“上谕”的结果。没有传位诏书。有,也是后来伪造的。

因为康熙帝老糊涂该死,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相信隆科多照顾。他对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存有戒心!

先是废掉太子胤礽,得知是大阿哥胤褆陷害,就永远囚禁胤褆;召集朝廷大臣开会,宣布选举新太子,搞得满朝文武大臣都上奏本推荐,而以八阿哥胤禩被推荐最多!康熙帝本意是想让胤礽复太子位,所以就对胤禩打压,随后宣布胤礽复太子位。康熙帝晚年昏暗无德暴戾,对儿子们个个不信任,动辄发怒、拿刀杀子、锁拿囚禁。

康熙帝是个非常自私自利、专制、暴戾的皇帝,他只要有一口气,都不会把权力交给某个儿子!谁都不给!

但他死掉,为啥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只有一种解释当时他已经被胤禛勾结隆科多软禁了,外面皇子、大臣进不去,但他又不肯按胤禛意思写下传位诏书,所以就带着遗憾和悲愤走掉!

历史上这种“皇帝被软禁”的例子不是没有,有不少!晋武帝司马炎就是典型一个他病重,杨皇后和父亲守护他,不让外面的人靠近皇帝,一切都由杨皇后和她父亲说了算!

所以晋武帝死了后,杨皇后的父亲、兄弟把持朝政,权势显赫!

后来,还是傻子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动脑筋,发动政变,一举拿下杨家权臣。

康熙帝既然不信任儿子,生怕儿子们把他杀死夺权,只相信隆科多一人。那么隆科多就可以做任何事了。其实,隆科多完全可以传达上谕“大行皇帝遗诏,传位给隆科多,诸皇子和满汉文武大臣以后奉隆科多为天子!”

因为都是隆科多一人说的鬼话,没有诏书,没有第二个见证人,怎么说都可以。

那些电视剧把康熙帝拍成什么“千古一帝”,真搞笑,这么聪明的皇帝怎么会落下忘记写传位诏书呢?

再看看八阿哥胤禩的史料,也记载“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没有传位诏书。

这些清朝史料不是乱来的,是经过雍正、乾隆、嘉庆几个皇帝审阅后,认为“没问题”了,才会流传到今天给我们看到!而几个皇帝认可,都写着“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那就是真的没有传位诏书了。

隆科多和胤禛关系铁硬,胤禛从小是由隆科多姐姐抚养大的!他拥戴有功,雍正帝感恩戴德,命他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做吏部尚书。没多久,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令他的长子岳兴阿承袭。而他的次子玉柱,从侍卫的身份被授为銮仪使。当时隆科多极其受雍正帝的宠信,称呼他舅舅而不称呼其名。

雍正帝即位之初,清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

大家知道,雍正帝是多么刻薄挑剔的人,能如此信任隆科多,任由他收钱卖官,就肯定欠了隆科多很大的人情。除了他出大力协助夺取皇位,还有啥?

乾隆帝继位后,没多久就把九、十、十四阿哥释放了。到乾隆四十三年,又给死去的八阿哥胤禩平反。乾隆帝说没有证据证明胤禩悖逆。

乾隆帝心里知道,这一切都是他爹整出来的阴谋!这些叔叔伯伯有什么罪呀!他家夺得皇位坐稳了,还怕啥,就都释放,好好生活吧。

,史料记载,雍正帝即位后,派人接大将军王胤禵回京奔丧,特别交代先将胤禵所有与京城来往信件、尤其是先帝写给胤禵书信,全部收缴带回。

为啥要这样做?就是怕康熙帝写给胤禵书信中,有说到“传位给谁”的内容。

胤禵一回京,就被雍正帝囚禁了。

如今可以看到的史料,没有证据证明胤禛弑父夺位。但也没有证据证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就连他亲生母亲都不承认,当她听到先帝传位给四阿哥胤禛时,不禁惊叫起来“先帝怎么可能传位给四阿哥,我不信!”雍正帝即位后,她决绝受封皇太后!没几月,死掉。如果胤禛继位合法,做母亲的哪有不高兴之理?

应该是她曾经听先帝说过“传位给某某”之类的话,先入为主了。当听到胤禛继位时,就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发自内心的惊叫!

,历史上胤禛继位,充满疑团,他得位不正,暗箱操作,康熙帝应该是“非正常死亡”。

电视剧《雍正王朝》颠倒黑白,捏造情节,严重造假,严重抹黑胤礽、胤禩、胤禵等人,而将胤禛描写成“正面人物”,误导太多太多读者观众!这是很不应该的。

千古奇冤是八阿哥!我写过一篇回答文章《雍正王朝为何颠倒抹黑胤禩》,用翔实史料剖析八阿哥胤禩被陷害、踢出局的内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