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有哪些理论可以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有哪些理论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哲学命题,即存在即合理。在我看来,所谓的“不可能”,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可能了。,我们要明白,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大脑来实现的。
- 李嘉图模型、H-O模型和标准贸易模型的异同答李嘉图模型是由英国古典政治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是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模型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方,以及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李嘉图模型的前提假设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不变,只生产x和y两种商品,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线性,处于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他国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H-O模型是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本国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该模型假设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假设只有两个国家A和B,A国劳动力丰富,B国资本丰富,故A国要出口劳动力要素,进口资本要素,达到贸易的最佳状态。而标准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更加具有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李嘉图模型属于标准贸易模型的一个特例。三者的相同点都是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是各国产品存在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以上模型都认为一国应该出口该国有优势的产品,进口该国没有优势的产品。,这些理论都被广泛运用于贸易过程中,研究一国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最大利润。三者的异同点,李嘉图模型假设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劳动要素的投入,而H-O理论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即劳动和资本,标准贸易模型是更加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所以也有两种要素投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是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导致产品相对成本的不同,H-O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要素丰裕度的不同导致,认为产品的相对成本主要取决于要素比例和一国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而标准贸易模型更加具有,认为贸易的基础涉及到了生产技术的差异,资本和劳动要素比例的差异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等等。,标准贸易模型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是H-O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综合,其核心是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和世界相对供给需求,通过两条线推导世界相对价格,和一国的福利变化。
- 特定要素模型中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是假设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进行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的产品。所谓特定要素,就是一种要素的用途仅限于某一部门,在特定要素模型中,通常认为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劳动是流动要素。特定要素会影响到国内的收入分配,因为生产要素不能迅速且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一个部门,那么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每个国家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拥有者在贸易中就会获利,而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拥有着将会受损,当贸易获益者对贸易受损者进行补充以后,获益者还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贸易从整体给他带来了收益。
- 什么是列昂惕夫悖论,以及关于列昂惕夫悖论的几种解释(一)列昂惕夫悖论的提出 列昂惕夫计算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低于美国进口竞争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个结果与列昂惕夫和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料完全相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美国的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则相对短缺,按照传统的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数据显示却相反。人们将这个情况称为列昂惕夫悖论或列昂惕夫之谜。(二)对列昂惕夫悖论的各种解释 列昂惕夫的验证结果发表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探讨列昂惕夫悖论产生的原因,试图解开这个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自然资源说、人力资本说、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说、生产要素密集逆转说。人力资本说国际贸易的商品的生产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的话,美国还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 理解荷兰病、贫困化增长的概念荷兰病是指一个产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产业的萎缩,这个说法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产业,造成荷兰制造业出口和生产变的萎缩,经济学家将此称为荷兰病。贫困化增长是指出口商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对贸易条件和国内经济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也称为"福利恶化性增长",或者“巴格沃蒂效应”,产生巴格沃蒂效应主要是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经济增长引致贸易条件的恶化所带来社会福利的削减程度大于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的收益,就会产生“贫困化增长”。
- 雷布津斯基定理成立的论证。用雷布津斯基定理解释东亚国家比较优势的变迁。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某要素禀赋增加时,有的行业出现增长,有的行业会出现衰退减产,主要取决于行业使用该要素的密集程度。用雷布津斯基定量对东亚国家比较优势的变迁进行分析,由于国家要素禀赋发生的改变,由之前的劳动丰富国变成资本丰富国。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现象,产业结构日益呈现知识与技术密集的态势,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结构升级,使东亚国家由劳动密集国家转向资本密集国家,带动经济增长。
- 大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产生贸易产生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分工和比较优势所导致的,各国通过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中性贸易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非贸易产品,可出口品,可进口品,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采取不偏不倚的对待,不存在过分鼓励或者过分限制进口和出口的政策。逆贸易与顺贸易增长是相反的,顺贸易增长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产品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增长超过进口替代产品生产部门,使出口产品生产的能力的增长大于进口替代产品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逆贸易增长,就是出口产品生产的能力增长小于进口替代产品生产的能力增长。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包括通过生产变动对贸易产生影响,通过收入增加需求变动来影响贸易。根据各部门增长的不同,可以分为进口替代型增长和出口扩张型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的特点是进口部门的增长较快,出口扩展型是出口行业部门的增长较快。
,还要考虑到大国和小国的影响,对于小国而言,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较小,国家的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对于大国而言,其国际市场份额较大,国家进口口变动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产生贸易,一种是反贸易,一种是中性贸易。在开放的条件下,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小国福利的影响是不同的,技术进步无论发生在哪个部门都会改善小国整体福利和人均福利,而劳动增长只能提高整体福利,不一定可以提高人均福利。因为小国是没有贸易条件效应的,所以小国经济增长的净福利就是等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福利。对于大国而言,大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导致可能导致国际贸易量增加,恶化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使贸易量减少,改善贸易条件。
7.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说明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工资率变化时,假设要素密集程度连续变化,存在一点,有ak1/al1=ak2/al2,即ak1/al1-ak2/al2的相对大小在工资率变化的过程中会改变其符号,则称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ak表示资本需求,al表示劳动需求。
要素密集度逆转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解释,一旦要素密集度逆转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就不再成立,H-O理论也不成立。
8.林德尔重叠需求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重叠需求理论也称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认为H-O理论适合解释初级产品,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但不适合解释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他从需求方面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林德尔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厂商在最先生产平均档次的消费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后,会寻找与本国人均消费水平相近的国家,因为两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部分也就越大,两国进行贸易的范围也就越大。(画图)
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重叠需求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9.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国际产业的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在产品从准备进入市场开始,到被淘汰的过程,可以分为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者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实现的。
10.如何评价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我国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较大的偏差,要谨慎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确定人民币汇率。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的时候,该国的购买力水平会下降,货币会出现等比例的贬值。从理论上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的市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出现贸易壁垒,垄断等局势,所以各国的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会出现不一致。
所以在现在这个阶段,不宜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确定人民币汇率,是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小,国内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人民币所反映的产品范围是不同的,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价格机制还不够完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购买力平价要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国家,还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我国而言,要谨慎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确定人民币汇率,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不能忽略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确定人民币中的重要作用。
11.简述汇率超调假说
汇率超调理论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汇率超调的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具有粘性。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12.如何看待欧洲国家采用欧元的收益与成本
采用欧元的收益,可以使交易成本减小,,有利于欧元区内国家贸易的往来,促进贸易的增加,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单一货币的使用会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也会促进跨边界贸易。第三,是通胀较低,有利于价格水平的稳定。,也有利于提高价格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欧元区采用欧元的成本,是各成员国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国家间的财政福利赤字可能会互相影响。,是由于各国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可能会减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13.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有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理解替代关系,以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为例,劳动力输出国会减少劳动力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接受国会在本国生产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于资本要素而言,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要素流动,对要素流动的限制会促进国家贸易。,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不仅存在替代性,而且还存在互补性,即国际贸易会促进要素流动。
14.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货币论)认为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1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固定,二挂钩,即使用固定汇率,二挂 钩是指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挂钩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一是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来谋求利益。操纵国际金融活动。二是国际清偿能力效应与美元信誉二者不可以兼得,即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为此美元需要大量外流,而这又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三是该国际货币制度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过分依赖于国内政策手段,而限制汇率手段等手段的运用,从原则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各国政府有法定升值或法定贬值的余地。在其运行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实际上很少允许会员国运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外汇投机具有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
奔溃的原因1.制度自身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崩溃的根本原因。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美国黄金储蓄持续减少,通胀加剧,收支逆差。
16.对外贸易乘数
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