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是什么意思(晨是什么意思)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曰是什么意思。”我不解的问道。“你不知道吗?我们这里的规矩,男人不能随便进女人的房间,除非是自己的妻子。”老人笑着说道。“哦,原来是这样样,那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你不能随便进别人的房间,这样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一阵难受,我想起了我的前前夫,他是一个好男人,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难道他真的不爱我了吗?我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意思是,明白阴阳两气赋形于物叫常,明白常就叫明。扰乱自然生长会引起凶祸,心中使气就是逞强。事物发展到强盛就会转老,这是不符合道的。不合道很快会死亡。

曾仕强先生解读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道“和”的效用,就知道什么叫常理。人与人不和,乐器跟乐器不和,里外不和,社会之间彼此不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不和。

不和就是不知常理,一天到晚追求变的东西。“知常曰明”,真正找到常理,你就是个明白的人,内心明白,了然于心,你就知道如何去调理外界的引诱,如何去调节内心的煎熬,那就叫修炼。

益生曰祥。这个“祥”不是吉祥的“祥”。有很多人因为喜欢吉祥,看到“祥”就说这个太好了,认为“益生曰祥”,就是我想办法多吃一点儿保健品,多锻炼,然后身体就会好,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贪生怕死,放纵自己叫“益生”,这里的“祥”解释为灾祸。其实“祥”有两个意思,可以解释为吉祥,也可以解释为灾祸,可见这两个是分不开的。祸福很难分,利害也很难分,它如影随形,都在一起,这是我们中国文字很玄妙的地方。

心使气曰强。用有欲望的心,来驱使你的才能,叫作刚强。我立志要做什么,我一心一意要达到什么目的。

老子告诉我们物壮则老。刚强以后,后面就是老化了,因为你把你的元气伤了。老就会衰败,衰败就会死亡。

老子说谓之不道。“不道”就是没有合道,偏离道,然后他的结论很不好听不道早已。不道很快就会死掉,就会消失,就好像狂风,好像骤雨,是不长久的。

所以,如果我们误解了《道德经》的话,是害自己。老子不会害我们,老子讲的是常态,讲的是常理,不是天天变花样。你要坚持,别人怎么讲是他的事,因为他根本不了解。

尤其今天整个社会商业化,很多人天天给你搞新花样,当你摸不清楚的时候,他们先把钱赚着了,你倒霉。凡是伤你元气的,凡是叫你亢奋的,凡是表面上很强烈的,都是强不长久。让你壮,就容易老,老了以后就接近死亡了。

如果你太重视自己的身体,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去跟那些真正长寿的人比较一下,你马上可以知道大多数人是走错路的。这是老子整个过程都讲得非常清楚的,大家也可以试试看,不要勉强,一定要自然。

傅佩荣先生解读

知和曰常,懂得和谐,叫做恒久。懂得和谐,才能保持长久;否则的话,常常有竞争或动乱,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怎么可能长久呢?

知常曰明。懂得恒久;叫做启明。“知”到什么程度叫做“启明”?就是“知常曰明”,懂得什么是恒久或长久。所以,要了解明的话,一定要从常道或常理来看。

《庄子 秋水篇》里面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八个字听起来很容易,但不容易做到。启明就是你悟道了,所以从道来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之分。

益生曰祥。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祥”这个字在古代一向有两个用法一方面是指吉祥,好的;一方面是指灾祥或妖祥,这是坏的,就翻译成灾殃了。你今天吃得太多,享受太好,这不是会造成灾殃的后果吗?

心使气曰强。意念操纵体力,叫做逞强。明明到了极限,还不肯停下来,还非要坚持下去。“ 强”字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行者有志”,坚强力行,叫做有志;另一个就是老子这里说 的逞强的意思,这是不好的。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称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就会结束。最简单的例子,秦始皇吞并六国,壮大的不得了,15年之后就亡国了,所以他的始皇帝永远是一种幻想。壮了就会衰老,这在人与万物都一样的,这称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结果很简单,很快就会结束。

南怀瑾先生解读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这句有关养神。婴儿的境界,到底有知还是无知呢?绝对有知。他的知没有第六意识,这个道理我们只好借用佛家的观念来解释。

佛家讲三世因果,这个生命光是靠精虫卵脏结合也不会成胎的。成胎要三缘和合,就是三个缘凑合一起,也就是三个因素男性的精虫,女性的卵子,加上我们普通所说的灵魂,佛家叫做“阿赖耶识”的种性(种子)。这三个因缘合拢来才构成胎儿。

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人身难得,有如大海中盲龟遇浮木。”意思是说,在茫茫大海中很多乌龟,在海中乱游瞎闯,忽然遇到一块浮木,木上有一个洞眼,这盲龟一抬头,刚好把头伸进这个洞里。我们得到一个人身,也就像盲龟遇浮木这样的难得。

现在医学也晓得,一次的精虫排泄,差不多有几亿,只有一个精虫刚刚碰上这个卵子,也就如海上盲龟一样,撞进了洞眼。所以,一个人生下来真是非常幸运,几亿的兄弟姊妹们都失败了,自己幸运成功。我们要认识得到生命之不易,所以要尊重珍惜自己的人生,爱惜自己的生命。

三缘和合入胎以后,在娘胎里的成长,七天一个变化,第一个七天等于是糨糊一样,像一滴豆浆,还没成形。第二个七天才开始生出中间脊髓的神经,由背脊骨开始,像现代医学的精确分析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就讲了人的生命发生过程,七天一个变化,三十八个七天,共二百六十六天,然后胎脏里有一股气流,把胎儿倒转来才生下。

欲界下层天的人,头是倒转来向下生的,上层天天人的出生是上升,是从男性的肩膀或头顶上生出来。佛怎么会知道呢?你说他是幻想吗?这个幻想的蓝图太伟大了,据我所研究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学术超过他的范围;而且科学一步一步证明,他的话都是实在的,真实的。

至于道家对生命的界定,娘胎以前,以及娘胎这十个月怀胎中,都属于先天的范围;因为胎儿时期,是靠脐带吸收母体的营养。

胎儿在胎里头,有没有意识呢?没有意识。这个灵魂入胎,叫做第八阿赖耶识,相当于心理状况精神部分,这个生命是由此而来的。

佛经所讲第八的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为“含藏识”,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性——种子的个性。他这个种子对于生命来说,是“去后来先做主公”的。“来先”,生命开始时最先来,有它即成胎;“去后”,死的时候走,所以说是“去后来先做主公”。

我们一般认为生命做主的就是这个东西,但并不是“道”的究竟,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灵魂”。

婴儿时期也没有分别意识,婴儿的头顶囟门还在蹦蹦跳的时候,不会说话;等到囟门这个地方长满了,开始说话的时候,后天的思想意识,亦即佛学上的第六意识才开始,分别思想也就慢慢地成长。

等到长成像我们这样的老头子,那就是老顽固了,因为意识愈久愈顽固。于是自己意识中充满了“我认为如何”,“我读的书”,“我的思想怎么样”……这个“我”字愈来愈大,这一点我执的成见,就变成了种子。

来愈大,这一点我执的成见,就变成了种子。所谓“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在的行为思想变成未来的种子个性,而过去种子的个性,又形成自己现在个人的人生。

意识这一部分,在道家来说,是属于精的部分。在胎里的时候,肉体的成长和呼吸,就靠脐带与母亲相连,胎儿意识虽未成长,但“知”性是有的。

所以现在医学的研究已经承认,中国几千年前就注重的胎教是有道理的。人的教育,是应该从怀胎第一天就开始的,中国的古礼,在女性怀孕后,看的书都与一般人不同,看的颜色也不同,看的东西都不同,情绪也要平和,因为都会影响到胎儿。孕母如果心中想着害人,想要整人,那个胎儿已经在里头接受了这个教育,慢慢就形成了个性,所以胎教非常的严重。

胎儿是靠跟母亲相连的脐带呼吸,生下来“哇”一声,嘴巴张开才开始后天鼻子的呼吸。道家说打坐要达到胎息,打坐入定的人会恢复胎息。

有些修道家法门的人专门炼胎息,把肚子鼓气,那就不对了。老子所讲真的胎息是“绵绵若存”,永远像胎儿一样,有一个若存若亡,柔和、微弱的气。

道家后世的观念,认为生命可以自己修养到长生不老,要吃三种药,就是道家《高上玉皇胎息经》上说的“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每个生命都有长生不老之药,就是精、气、神,所以要知道如何养精,如何养气,如何炼神,以达到长生不老,也就是老子所讲的“以身观身”。

《老子》这一章先用婴儿来比喻,先讲养精,修养到如婴儿时,就是“精之至也”,气的修养方面,能达到婴儿般的“终日号而不嗄”,则“和之至也”。神呢?“知和曰常”,就是有一个天然的灵知之性,这个“知”不是意识的知,而是神,神是永远的、恒常的。有时候说,修道明白了就是神,是灵感的发现,神灵的发现,才叫做明白,所以说“知常曰明”。要是真正懂得保养自己,便“益生曰祥”了,就是懂得自己的生命,以及这个精气神,而能祛病延年,也就是人生的大吉祥了。

心使气曰强”,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现象。普通人为什么不能修到婴儿的境界?都是由于后天的心,强迫消耗自己的精、气、神,强迫自己变成表面看起来很强壮的样子,实际上是快速消耗自己的生命。

强迫消耗精、气、神的结果,外表似乎精神强壮老子告诉我们“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天下万物由幼嫩变成强壮,强壮再转趋衰老,衰老以后就是死亡。这是物理自然的原则。

“物壮则老”,所以生命一到中年,精神、体能、知识到了高峰的时候,下一步就是下坡了。青年同学们长久不见,再见了面,我说“忘记你几岁了!”他们都回答“哦哟!三十八、四十了,马上要走下坡了。”人到了四十岁,这个生命就开始走下坡了。“不道早已”,“早已”翻译成白话,就是快要完了,用文言说来好听一点。老子要我们懂这个原理,如何使自己不要太早完蛋。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