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步于中庭者。其中一人曰“吾闻天子有九鼎,何以九鼎为大?”众皆曰“此乃天子之宝也。
一相与步于中庭的于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往这个地方去感受不同的东西。两个人在一起去散步,去体验中型,找更多美好东西,然后再体验到这些不同的东西之后,就会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所做的一切的东西也会变得更幸福。
二相与步于中庭是什么特殊句式
01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也抒发了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02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7)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
03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
(2)
04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重点字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4.文本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相与步于中庭的步什么意思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 谓语前置句)四类。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该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
四相与步于中庭的与读音
与yǔ此句中是“和,跟”的意思.
是“和,跟”的意思的时候“与”都读第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