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21个之谜(武则天兰亭序之谜)
兰亭序21个之谜。第一个谜团《兰亭序的笔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它是天下第一行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书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准确描述《兰亭序的笔法。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第二个谜团《兰亭序的用笔方法。
1、国宝《兰亭序》为何如此珍贵?
中国书法几千年,书法有法、传承有序,虽然我们现代人已经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被我们尊称为书圣的人确没有留给后人一份书法真迹,这确实是我们的悲哀。但不能就此否认王羲之书法的历史地位。至于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那可不是王羲之自己说的!
兰亭序天人见过,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物以稀为贵,独一份
2、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迹去哪了?
《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声誉之显赫,几乎没有能与之媲美的作品。而唐朝以前,人们多看重王羲之的楷书和草书,《兰亭序》倒不太被人知晓。后来因为唐太宗的喜好,《兰亭序》才开始被重视。
(图《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同道、好友及爱子,一行42人,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唐朝的《隋唐嘉话》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兰亭序》自完成后,一直是作为家传法书一代代传承下去,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的时候,他特意在永欣寺修造了临书阁来珍藏《兰亭序》。智永去世后,将《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专门在寝房的横梁上凿洞,存放《兰亭序》。
(图《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到了唐太宗时期,得知《兰亭序》在辩才那里,便派监察御史萧翊,设计引辩才放松警惕,趁其不设防之际,将《兰亭序》带走,交于唐太宗。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便下令拓书人冯承素等人临摹拓印数本,赐给皇子贵臣。唐太宗临终时,交代将《兰亭序》真迹随之殉葬。
至此,再无《兰亭序》真迹的消息。
(图《兰亭序》褚遂良临本)
《兰亭序》是王羲之“今体”形成的著名代表作,剔除了隶书笔意,笔姿变化多端。
现存世的唐人摹本主要是虞世南、褚遂良临本,以及冯承素摹本。而最有名的当属冯承素所摹的版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所以又称“神龙本”。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关于《兰亭序》流传失踪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兰亭序》本身。各位看官,故事有些长,耐心听豆子慢慢道来。
流传有序
话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会稽山兰亭溪畔,搞了一场盛大的野餐趴。来的都是文化人,助酒兴自然不能靠猜拳,必须要吟诗作赋才应景。其中26人,当场作诗41首,汇编成册,是为《兰亭集》。王羲之非常高兴,觉得你们这些人太给面子了,我来写个序言吧。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著名的三大行书之首——《兰亭序》。
估计是也喝多了的缘故,这《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写的是遒媚飘逸, 字字精妙, 有如神助,其中有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王羲之酒醒后一看,惊呆了,问道“这是谁写的?怎么写的这么好?”下人们说这就是老爷您写的啊,王羲之楞是不信。后来他多次重写,也确实没能超越最初的版本。
王羲之知道,这《兰亭序》,可能是他一生书法生涯的最高峰了,于是小心保管,不示于人。防火防盗,防不住老丈人,《兰亭序》被郗鉴要走了,在他那边传了两代,不知为何又回到王氏后人手中。就此一直传到了王羲之的七氏孙,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和尚原名王法极,少小出家为僧,也是一个“书痴”。他在云门寺出家时,盖了一座小楼住在里面,声称不练好字绝不下楼,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书坛佳话(感兴趣的看官可以搜索一下,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
智永和尚活了一百多岁,可他没儿子啊。临终时,把《兰亭序》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徒弟,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袁昂以忠诚闻名于世,且颇有才名。辩才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重诺,一言九鼎。按道理说,智永把《兰亭序》托付给他,颇有识人之明。只可惜,辩才遇到了历史上最牛逼的王羲之“铁粉”李世民。
李世民的欲望
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原来的马上皇帝不知怎么的雅兴大发,酷爱书法,尤爱王羲之。他在民间大肆搜寻王羲之真迹,一但得之,便爱不释手,珍藏身侧,时时临摹揣度。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给《晋书》作《王羲之传》,,称其为王羲之最大“铁粉”并不为过。
李世民一直以来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里(估计是虞世南告的密,虞世南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李世民的近臣,又是智永和尚最看重的俗家弟子)。于是请辩才入长安主持法事,期间言谈话语之中,一直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也不是傻子,坚称没见过。如此反复三次,辩才和尚干脆写了一首《赴太宗召》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障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闲。
翻译一下就是不给不给就不给!
这下李世民没招了,自己怎么着也号称明君,总不能硬抢吧?又咽不下这口气,怎么办呢?房玄龄看李世民为了这《兰亭序》抓心挠肝的,就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的巧取豪夺
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饱学之士,机巧多变。房玄龄说,让他去,一定有办法。
萧翼接旨之后,哭笑不得,心说这叫什么事儿啊,让我去当坏人。皇命不可违啊,萧翼对李世民说,让我去也行,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
第一,我把《兰亭序》拿来给你,就算完成使命,你别管我是怎么弄到手的。
第二,给我两张王羲之的杂帖当做道具。
李世民欣然应允。这萧翼也确实有办法,把自己打扮成落魄书生的样子,风尘仆仆的去了云门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加上萧翼乃是皇家后裔,风度自然不同凡人。他在云门寺刚一露面,就引起了辩才和尚的注意。两人先是寒暄,逐渐言谈深入。萧翼事先做足了准备,句句言语皆从辩才的兴趣出发,不两日,两人就引为知己,无话不谈。
过了几天,萧翼看时机成熟,拿出了从李世民处要来的王羲之杂帖,请辩才品评。辩才看过之后,称此虽是王右军真迹,但为凡品。萧翼假意不服,几句言语挤兑,辩才按耐不住,从秘密的暗格中取出了《兰亭序》给萧翼观摩。萧翼这老狐狸装作毫不动心,反称辩才的《兰亭序》是假的,两人争论半响,没个结果,就约定明天再辩。
如此反复两天,辩才就对在萧翼面前出示《兰亭序》毫无戒心了,也不曾再将其放回暗格,以便萧翼来时,随时评辩。
一日,辩才出门赴家斋(其实也是萧翼安排,调虎离山)。萧翼来到辩才住处,对看门的小和尚称有手帕忘在屋里。小和尚这几日与萧翼早已熟悉,痛快开门。萧翼卷起放在书桌上的《兰亭序》就跑,一路快马加鞭,窜到了永安驿站。
在永安驿站,萧翼招来越州都督齐善行,表明自己的御史身份,请齐善行传辩才来见。辩才的饭局还没结束呢,莫名其妙的赶来驿站,一看萧翼竟是李世民的监察御史,还拿出圣旨,装模作样的称赞辩才献出《兰亭序》,一通感谢。顿时怒急攻心,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这边厢李世民终于得了梦寐以求的《兰亭序》,欣喜若狂,提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赏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宫内御马两匹、 配珠宝鞍辔,宅院、庄园各一座。
过了几日,李世民良心发现,觉得辩才和尚年事已高,自己这样骗一个老人家,似乎有些不要脸。于是赏辨才锦帛三千段,谷三千石,命越州都督支付。(估计齐善行一定气的跳脚骂娘“本来我就是个跑龙套的,不给盒饭也就算了,结账又想起我了?”)
可怜辩才和尚,得了赏赐也不敢用,兑换成了钱财,为云门寺盖了三座宝塔。现在看官们去到绍兴云门寺,仍然能看到“辨才塔”的遗址。辩才和尚受了此番惊吓,自觉愧对智永恩师,一年后郁郁而终。
失踪之谜
李世民得了《兰亭序》后,好好显摆嘚瑟了一番,命宫内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各拓数本, 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近臣。,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我们现在各大博物馆的唐代临本《兰亭序》,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后来,李世民死了。按照他的遗诏,《兰亭序》是要放在枕头下面的。也就是说,《兰亭序》的真迹,应该作为李世民的陪藏品,埋在昭陵之中。
到了五代之时,十八座唐代皇陵,被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温韬挖了十七座,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昭陵。史书上记载,温韬入昭陵地宫后,见其建筑设施之宏丽,与长安皇城一般无二。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边放着一个石函, 内藏铁匣,铁匣内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书册字画,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的数幅真迹。二百年来,纸张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出,千年来不知去向。
在温韬的盗墓珍宝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也从未有过《兰亭序》出世的消息。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温韬盗墓匆忙,《兰亭序》应该还在昭陵的某个角落里,并未流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的遗诏中,并没有明文要求《兰亭序》陪葬。所以有可能将《兰亭序》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同样喜爱书法艺术的唐高宗李治。而李治在死之前,曾明确传旨,要求将自己喜爱的字画随葬。所以《兰亭序》可能不在昭陵,而在李治的乾陵之中。
有趣的是,盗墓贼温韬唯一没盗的唐代皇陵,就是李治的乾陵。史书记载,温韬挖到乾陵之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返。这似乎又增加了《兰亭序》埋在乾陵的可能性。
,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随着李世民父子的死亡,从此渺无音讯,成为文化史上令人遗憾,却又极为迷人的著名悬案。也许,等我们有能力发掘昭、乾二陵时,才能得到《兰亭序》在哪儿的最终答案。
再多说一句,如果昭、乾二陵里面都没有,那……就真的要成为解不开的谜团了。
3、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中真的有《兰亭序》吗?
唐高中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可能性最大。
李世民的昭陵和乾隆的裕陵都被盗掘了,里面没有发现兰亭序,乾陵是唐代唯一一座没被盗掘的陵墓,兰亭序从李世民死后就没了下落,既然没在李世民的昭陵里那就说明李治并没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品而是自己留下了,况且李治和武则天都酷爱书法,所以这种可能性很大。武则天死后,李显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品放进了乾陵。
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叫乾陵,是唯一没有毁于盗墓贼的唐皇陵。875年黄巢起义爆发,黄巢为了养活几十万的起义军,打起了盗乾陵的主意,最终用了40万大军都没有找到乾陵入口,仅挖出一条深40米的深沟,至今还有迹可寻。
后来,在1958年的时候,乾陵入口却被几个农民用雷管采石的时候无意中炸了出来。在当时中国的学者届引起了轰动,当时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挖开乾陵,来研究唐朝历史。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挖的古墓应该保护。而郭沫若就是支持挖掘乾陵的,他认为乾陵的陪葬品对自己研究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的唐朝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被周总理否定了,乾陵才得以保存。
,乾陵里面有木有兰亭序,这得等后人挖掘了才知道。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即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专家推断,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一、千古之谜踪迹之谜——《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武功旷古,亦颇有深厚的文学情愫,他酷爱书法,尤以王羲之的书法为甚。为此他手下的大臣在全国各地搜罗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达到了2000多页,上呈给李世民后,太宗皇帝发现众多真迹中唯独缺少了《兰亭集序》,据说太宗为此竟然茶饭不思,不能释怀。在得知《兰亭集序》的真迹在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一名徒弟辩才手中时,便向其多次索取,可是却被拒绝。无奈之下,太宗皇帝派人装扮成书生去接近辩才,才寻得机会取走了《兰亭集序》。
史书记载,李世民遗愿中要求将《兰亭集序》陪葬,并且要枕在他脑袋下面,生死相随。五代时期的军阀兼盗墓贼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掘了,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里面随葬的文物字画无数,王羲之的真迹亦在当中,但在温韬的盗墓清单上却没有《兰亭集序》。至此,《兰亭集序》真迹在何处便成了千古之谜。
二、《兰亭集序》踪迹探究
既然唐太宗的昭陵中没有《兰亭集序》,那么它会不会在唯一没有被盗的乾陵里面呢,也就是武则天墓。
(一)雌雄真假,摹本众多《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是集书法与文采一体的文学大成,乃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众贤人雅士集会于绍兴市会稽山阴的兰亭时所作。》有真便有假,何况是像王羲之这样的大家,更是追随效仿者众多,比较有名的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等人的临本。
(二)温韬有没有撒谎
温韬的宝物清单中没有《兰亭集序》,推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墓中真没有,这又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李世民的墓中本身就没有,要么就是此墓之前被盗过,把《兰亭集序》给盗走了。
二是温韬撒谎了,墓中有《兰亭集序》,但他谎称没有,不过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他的清单中既然列有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也就不会藏匿《兰亭集序》了,除非这也是他的真爱。
三是温韬也被骗了,温韬有没有亲自下到墓穴不得而知,但亲自动手挖墓的应该不会有他本人,所以,他也有可能是被手下人骗了。
(三)《兰亭集序》在乾陵中的推测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唐高宗李治在爱好取向方面也许遗传了李世民,他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总不能看着真迹从此埋葬阴间,再无法得见天日吧。李治既想得到真迹,又想瞒过李世民,所以他就来个狸猫换太子,以假代真。然后,真迹葬在他的墓中伴随他,再之后又同武则天合葬。这也能从一个角度解释温韬的清单中为什么没有《兰亭集序》的记录,或许温韬发现太宗随葬的版本只是一个临本,所以便没有当做宝物记录在案。
(四)薛定谔的猫
其实乾陵险些遭到一些无知人物的破坏。至于《兰亭集序》在不在乾陵中,就像薛定谔的猫,未打开谜团之前,是在又不在,只有我们从珍爱文化、珍惜文物的角度去考察,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
4、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是否还在这个世界上?
我估计谁也不知道,现在人们见到的兰亭集序。是拼凑起来的。字与字之间没有关系的。我是外行勿喷,可以赐教。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视为御宝,除自己临摹观赏外,还命令当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写成各种摹本传世,而把真品藏在身边。据传,唐太宗驾崩后,这绝代墨宝也成了昭陵的陪葬品。
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挖了昭陵,掘开时见字帖纸墨如新。这些字帖中有没有《兰亭序》,史书上没有提,就不得而知了。郭沫若认为昭陵以山为陵,异常坚固,凭当时条件,温韬根本没法进墓,《兰亭序》应仍在昭陵墓中。还有一种说法,《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了高宗身边。高宗死前交待,让人将《兰亭序》葬在自己的墓中。温韬盗过昭陵之后,又想盗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但偏巧风雨大作,温韬做贼心虚,最终也没敢发掘。直到现在,乾陵仍是历代王陵中极少没有遭到过大规模盗掘的王陵之一。
如今,人们看到的《兰亭序》字帖,均为后人的摹本或临本,只能展现《兰亭序》的基本风采。《兰亭序》真迹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5、古代的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
这是一次明朝未的大爆炸,叫王恭厂大爆炸,也称“天启大爆炸”,是世界历史中三个神秘无法解释的爆炸之一,原因未知,即使到了现代二十一世纪还是无从知晓,爆炸程度巨大,对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爆炸后还发生一系列的奇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