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姓的由来,据说是源于姬姓和姚姓的结合,后来发展成为单姓姜氏和嬴姓。姜姓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古老的八大姓之一,也是当今中中国姓氏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一个姓氏。姜姓人口大约有300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0.3%左右。姜姓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在中国历史上,姜姓有很多著名人物,比如姜子牙、姜尚、姜小白等。
一复姓的由来简介
复姓起源
汉朝有习俗,取名一般只取单名,三国演义中名有两字的只有武安国,黄承颜等寥寥数人
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的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1)有的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2)有的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
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2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
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二中国复姓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以次类推,田广的田英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
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三第五复姓的由来
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车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
8。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9。由国名而来 钟离氏周朝时期,伯益的后人有封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临淮一带),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5。由部落名而来 独孤氏,刘进伯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称谷蠡王,他以祖先刘进伯的自称为号,称独孤部。
四百里复姓的由来
中国复姓有夏侯、诸葛、百里、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欧阳、太史、端木、上官、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等等。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有的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以“干”为姓;,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qi)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五上官复姓的由来
上官姓,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一位,上官姓人口排序第510位,约有7.5万余人。
一、姓氏
上官姓源流单一,出自芈姓。上官氏的始祖是战国时楚国公子子兰。一说上官姓以地名为姓氏。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战国时,楚怀王时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一说上官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楚怀王的少子子兰。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于是,以官衔为氏而姓了上官。
二、得姓氏祖
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小儿子兰。公子兰,由于被封为上官邑的大夫,所以他的子孙才“以邑为氏”而姓了上官。
三、迁徙流传
上官姓发源于河南,战国末期,秦灭六国后,楚国的上官氏族迁往陕西地区,并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时期,上官姓迁居河南地区,在当地也形成大家望族。到了唐朝末期,硝烟四起,中原的上官氏家族大规模南迁,到达了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宋,元、明、清,上官姓已经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
四、姓氏名人
1、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上官婉儿因聪慧善文而得到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被杀。景云二年(711年),复封昭容,谥号惠文,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
上官婉儿
2、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3、上官均字彦衡,宋福建路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科考榜眼,任监察御史等职,一生廉正,以龙图阁待制致仕。上官均著有《曲礼讲义》2卷、《奏议》10卷、《广陵文集》50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