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家庭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0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傅友德家庭之谜的故事。该剧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朱允文和燕王朱棣之间的权力争夺战。这部剧的阵容非常强大,有胡军、刘德凯、郑少秋、赵雅芝、陈美琪等人主演。这部剧播出后反响平平,豆瓣评分只有4.8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倚天屠龙记之魔魔教教主》这部剧是根据金庸同名武侠小说改编的,讲述了张无忌、赵敏、周芷若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最终成就了一段江湖佳话的故事。

一、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优质答案1

徐达绝非是朱元璋毒死的!有野史说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如徐祯卿编写的《翦胜野闻》一书,称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再比如王文龙编写的《龙兴慈记》一书,称徐达因背上疮,朱元璋逼他吃蒸鹅,致使病亡。

野史之说,当不得真。就说一个事实,如果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毒杀的,朱元璋会给他那无上的死后哀荣吗?“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列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开国“六王”之首”这样的死后哀荣,可不是一个被朱元璋赐死的臣子能得到的啊!如若徐达真的被赐死,朱元璋会这样待他吗?显然不会。

从朱元璋赐予徐达的死后哀荣,就可知徐达非被毒杀!

徐达死后,留下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以现在的话来说,徐辉祖就是妥妥的一枚高富帅,史书说他“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是英武非凡,才华横溢。身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且是朱元璋最信赖的徐达的长子,他这一生注定是前途无量的,凭借着徐达的荫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没多少战功的徐辉祖就官居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统领在京留守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等五卫一所,成为明朝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因朱允炆很小的时候,徐辉祖就经常陪侍在他左右,陪他读书,陪他练武,所以建文帝对徐辉祖那是比朱元璋还恩宠。朱允炆一即位,就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对他是恩待有加。

对于两代帝王的宠信,徐辉祖是铭记在心的,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是未辜负朱元璋、朱允炆对他的恩宠。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着手削藩,削藩的过程中,徐辉祖的姐夫,实力最为强悍的燕王(燕王王妃徐氏是徐辉祖的姐姐)无疑就是首要目标。而在当时因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失误,致使燕王反,靖难之役爆发。

按理说,自己的姐姐是朱棣的正妻,朱棣若造反成功,自己的姐姐就是皇后,那自己可就是皇亲国戚,徐辉祖没有理由不支持朱棣。,事实上,在当时满怀忠义之心的徐辉祖,他自始至终都是尽心尽力的辅佐朱允炆削藩,并帮他镇压朱棣之乱。

彼时,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这时,徐辉祖与朱允炆说道“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是绝对不会忠于陛下的,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大患”,就建议朱允炆将朱高煦留在京城,不要让他回去。可是囚禁朱高煦一事最终是被暗通朱棣的徐达四子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破坏,在他们的刻意包庇下,心软的朱允炆还是将朱棣三子放回北平。而事实上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却是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若不是他几次三番的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恐怕朱允炆早就平定了朱棣之乱。



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也曾经多次带兵击败燕军。建文三年(1401年),李景隆大军大败于白沟河,徐辉祖率三万建文军掩护大军撤退,全师而还。建文四年(1402年),徐辉祖带兵北上,与燕军大战于宿州齐眉山,徐辉祖大胜,斩杀燕军骁将、蔚州卫千户李斌等。

“建文纯臣”,这用来形容徐辉祖是最合适不过的啦!徐辉祖对建文是忠心耿耿,从未有一丝反心,尽心尽力的帮助建文对付朱棣。,一人之力实在是无力回天,朝中一半文武是昏庸之辈,另一半更是心向朱棣,如此焉能不败,靖难之役最终是以朱棣的全胜而告终。

朱棣篡位后,徐辉祖被下狱审问,本来借着姐姐的关系,他只要服下软,说句拥戴朱棣的话,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自朱棣即位后,徐辉祖始终是一言不发,没有任何要拥戴朱棣的意思。徐辉祖此举惹的朱棣是大怒,想要诛杀他,因其是徐达之后,且还是国舅,朱棣最终还是没下杀手,饶过他一命。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棣虽饶过他一命,可却不会放过他,不久朱棣就下令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禁锢于徐氏私宅中。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有说是被朱棣勒令自裁) 。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徐辉祖长子徐钦继魏国公爵。

次子徐膺绪。徐膺绪在史书中的记载很少,相比于大哥徐辉祖、四弟徐增寿,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真的很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能被史书所记载,料想他应该是没啥能力的,属于平庸之辈,不然以他的家世和背景,不可能在历史中如此寂寂无名。

从廖廖数笔的记载来看,凭借父荫,洪武二十三年,徐膺绪任尚宝司卿,掌宝玺、符牌、印章。二年后,升明威将军、大同中护卫世袭指挥佥事。之后朱棣即位后,因徐膺绪并未像大哥徐辉祖那样誓死不降,而是选择臣服,所以不久就升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掌中军都督府府事。此后,史书对徐膺绪之事再无记载,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病逝。

三子徐添福。早夭。

四子徐增寿。徐增寿算是徐达四子中最有出息的啦!他为徐家带来了第二个公爵爵位,让徐家成为明代少有的一门两公爵的显赫家族。,徐增寿的公爵爵位来得并不太光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是靠卖主才得了的荣华,让人有所不耻。

与他大哥徐辉祖不同,徐增寿并不忠诚于建文,虽然建文待他也很不薄,让他担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成为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当时,至建文开始削藩之时,徐增寿就一直里通外敌,暗中向朱棣传递建文朝的军中部署。正因徐增寿的背叛,建文军在战场上的部署总是被朱棣提前得知,是屡战屡败。朱棣渡过长江后,徐增寿这般让人可耻的背叛行为,最终是被建文知晓。

而后,大怒的建文,怒其徐增寿的背叛,亲手持剑,将徐增寿当场诛杀。徐增寿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他那个暗中效忠的朱棣的到来。朱棣还是念及他的功绩的,先是追封他为武阳侯,而后在永乐二年进封他为定国公。



长女徐皇后。徐皇后出生时,就被内定为朱棣的王妃,未被册封为王妃时,就入宫侍奉在朱棣的身旁,且因其贞洁娴静,知书达礼,所以也是深得马皇后的喜爱。洪武九年(1377年)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因她跟朱棣是从小一起长大,所以TA们之间的感情很是深厚,朱棣八名子女,除庶子朱高爔与庶女常宁公主外,余下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在婚后九年,徐氏一直处于怀孕状态,为朱棣诞下七名子女。

徐皇后虽为女子,但颇有乃父之风,是为将门虎女啊!彼时靖难之役时,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听命于徐皇后。李景隆猛攻时,城中兵力缺乏,徐皇后亲自披甲登城,激励士气,在她的带领下,北平才得以安然无恙。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为后五载,徐皇后是恪守妇道,与马皇后同为一代贤后。对内,徐皇后摘录《女宪》、《女诫》,写成《内训》二十篇,教导后宫妃子要做到为人妻者的本分,安心地相夫教子,不得干涉朝政,不得骄纵母家。对外,徐皇后自觉抑制外戚势力,从不为母家求权,且经常劝谏朱棣要关心百姓的疾苦,重视人才,为君者一定要谨言慎行,一切要以民为本。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一代贤后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徐皇后病危之际,朱棣前往探视,见徐皇后如此病态,他是泣不成声,徐皇后也泪流满面,嘱咐他一定保重身体,别为自己太伤心。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他痛惜道:“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朱棣悲痛之余,决定不复立皇后,自此永乐朝长达十七年再无皇后。



次女徐氏。嫁代王朱桂为王妃,生朱逊煓。关于她,史书并无太多的记载,《明史》曾记载一件事,说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妾室,惹得朱桂大怒,上奏英宗,希望能够惩戒她。,明英宗因徐氏是徐达之后的缘故,并没有将徐氏问罪。朱桂得知英宗的决定后,是大怒,因徐氏的身份,他并不能对她干嘛,于是他只能迁怒于世子朱逊煓,并自此冷落徐氏。

三女徐妙锦。徐妙锦在正史无载,只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据墓志记载,徐妙锦的生母是徐达妾室贾氏,她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被当了皇帝的朱棣所看中,徐妙锦对朱棣并不喜欢,为避免被他纠缠,徐妙锦选择出家为尼。

四女徐氏。生平无史记载,只知她应是安王朱楹王妃。

总得说,徐达四子四女,除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因卷入建文与朱棣的内斗之中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三子徐添福早夭外,其余皆是善终。自古卷入皇位之争的功臣都没有啥好下场,徐辉祖、徐增寿亦也不例外,一个被囚禁至死,一个被当场诛杀。,徐增寿死后的结局还算好,因他支持的朱棣成为的胜利者,所以他死后可谓是享尽哀荣,被追封为定国公。

优质答案2

朱元璋的确很残忍,但不能什么屎盆子都往老朱头上扣。徐达是朱元璋的好兄弟,也是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当初平定陈友谅以后,北上赶跑大元朝的就是徐达所带领的军队。可以说,是徐达为大明朝夺取了北方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人,朱元璋说什么也不会下手的。毕竟大明朝建立以后,徐达手里并没有兵权,而且年事已高,对朱元璋和老朱家的天下,没有多少影响。

所以认为朱元璋毒死徐达,这件事不靠谱。徐达属于年纪大了自然去世,跟朱元璋没有半毛钱关系。至于说用烧鹅害过敏的徐达,那就更是不靠谱的传说了。

言归正传,徐达这辈子有4个儿子和3个女儿。除了第三子徐添福早逝外,其他6个孩子都活到了成年。

徐达活到成年的3个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膺绪和徐增寿。

徐达的3个女儿分别是长女徐皇后,嫁给了朱棣。次女徐王妃,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徐王妃,嫁给了安王朱楹。

一、徐达的3个儿子,分别处于3种不同的境况中。

朱元璋去世以后,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做皇帝。这个小皇帝一上台就要拿他的那些叔叔们开刀,打算削藩,引起了一大批叔叔们的反感。

其中比较有实力的燕王朱棣,果断起兵反抗。这就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源,在靖难之役中,徐达的3个儿子,分别站在了不同角度。

  • 1、徐辉祖坚定地支持朱允炆。

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也是徐达爵位的继承人。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就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

朱允炆称帝后,朱棣假惺惺地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前来京城。不少人建议朱允炆扣留他们仨,可是作为舅舅的徐增寿,却建议朱允炆放了他们。

这个时候他们的大舅舅徐辉祖表态,坚决要扣留他们,而且亲自派人去追捕,虽说没追上,也因为这件事,徐辉祖得到了建文帝的信任。

等到朱棣起兵以后,徐辉祖带领3万大军,负责掩护李景隆的南军撤退,最终保住了南军的主要力量。

建文四年,徐辉祖负责北上,在宿州齐眉山击败了朱棣的军队,并且斩杀了燕军大将李斌。迫使燕军节节败退。

可惜这个时候有人进谗言,认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不会尽全力剿灭朱棣。朱允炆就把徐辉祖给调回来了。

徐辉祖被调回,导致燕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使得燕军迅速南下,徐辉祖在浦口成功阻击部分燕军的时候,李景隆等人已经打开了金川门,放朱棣进城了。

大势已去,但徐辉祖就是不肯投降朱棣。而且徐辉祖手里有免死铁券,还是朱棣的大舅哥,朱棣没有杀掉徐辉祖,只是将他囚禁在家中,一直到去世。徐辉祖死后,他儿子徐钦被朱棣指定为魏国公爵位继承人,结局算是不错了。

  • 2、徐膺绪处于中立态度。

徐膺绪承袭了指挥使,也算是得到了父亲的荫蔽。这个人就比较圆滑了,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支持哪一方。

一边是当朝皇帝,一边是自己的姐夫,徐膺绪的确很难抉择。他索性就没有表态,估摸着才能也一般,所以朱允炆并没有重用他。

等到朱棣登基以后,在姐姐徐皇后的帮助下,徐膺绪备受荣宠,担任了中军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的高官。此后44岁的徐膺绪也算是善终,是徐达几个儿子里最长寿的一个。

  • 3、徐增寿,选择支持朱棣,结果被朱允炆给劈了。

此前我们就发现徐增寿这家伙不行了,因为他建议朱允炆释放朱棣的3个儿子,这就表明他站在了朱棣那一边。

事实也是如此,徐增寿早年承袭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靖难之役爆发以后,徐增寿这家伙吃里扒外,不断把南军这边的消息透露给朱棣,结果导致前线战败不断。

等到朱棣杀过长江的时候,朱允炆再也不能忍受,于是质问徐增寿是否通敌,不等徐增寿找借口,朱允炆就亲自把他给宰了。

朱棣上台后,感念徐增寿曾经的帮助,于是追封他为定国公,让徐增寿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该爵位,也算是给了他一点补偿了。

二、徐达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

按照推算,徐达其实有4个女儿,传言其中有一个女儿出家为尼,一辈子没有嫁人,没有明确的历史根据。

剩下的3个女儿,全部被朱元璋安排,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老朱家和老徐家,可谓是同气连枝,唇亡齿寒了。

  • 1、大女儿徐皇后。

这是徐达最著名的一个女儿,因为她嫁给了大名鼎鼎的朱棣,而且还给朱棣生了3个著名的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由于朱棣夺取了皇位,所以徐氏也从王妃高升为皇后。她的长子朱高炽后来继承了朱棣的皇位,也就是明仁宗。

在靖难之役时,徐皇后负责镇守北平,和儿子朱高炽解决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可谓是功劳不小。可惜在永乐五年,许皇后便英年早逝了。

  • 2、二女儿徐王妃。

二女儿徐氏就没那么大名气了,她嫁给了代王朱桂。由于朱桂这个人性格暴躁,所以在建文元年,就被废为了庶人。此前徐王妃给朱桂生了个儿子朱逊煓。

等到朱棣登基以后,恢复了朱桂的爵位。朱桂对朱棣也没那么恭敬,所以也被朱棣各种抨击。朱棣忽然发现,侄儿朱允炆做的没错!

徐王妃的儿子没能熬得过自己的父亲,没机会继承爵位。不过朱逊煓的儿子朱仕㙻最终继承了朱桂的爵位。而徐王妃,在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第二年去世了。

  • 3、三女儿徐王妃。

三女儿徐氏就更没有存在感了,她嫁给了朱元璋的一个儿子安王朱楹。不过由于她没有给朱楹生下一儿半女,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后续的故事。

了,这未必就是徐氏的错,因为安王朱楹本人就没有子嗣,在他去世以后,他的爵位就这么被朝廷给收回来了。

徐达的子女结局算不错了。

除了徐增寿被朱允炆诛杀以外,其实徐达的其他几个孩子,结局都还算可以。靖难之役时,老徐家是最尴尬的。

一边他们要做朱允炆的忠臣,一边他们还要维系和朱棣之间的亲戚关系。所以他们家的3兄弟是有分工的。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他们所谋划出来的计策。老大坚决捍卫朱允炆,一旦朱允炆战胜,老徐家也会得到安宁。老二表示中立,这是最没有存在感,却又是最安全的。

至于徐增寿选择支持朱棣,这是担心万一朱棣成功了,老徐家会被清算。真是不错的计划,也正是因为这个计划,使得徐家在大明朝得以长久富贵。

参考资料《明史》

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优质答案1

历代开国帝王,对手下的开国功臣,都是“又爱又恨”。是这些大臣陪帝王拿下江山,但也是他们手握实权,最有可能谋反。功高震主这种事为历代帝王所提防,而开国之初尤其严重。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一出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给了手下大臣们一个选择机会。但朱元璋就要粗暴得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个完完全全成长于草莽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血腥的手段。杀死李善长,就是其中一步。

应该说李善长之死,是朱元璋和李善长两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他为人过于猜忌,疑心病非常重。

朱元璋出身农民,而且家世在农民中都算下等。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朱元璋的哥哥姐姐们大多嫁出或送人。他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被家人留了下来。但公元1343-1344年间,天灾频发,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在草草处理了家人的尸体之后,迫于生机,朱元璋和二哥、大嫂和侄儿分开,进入皇觉寺做小行童。但后来由于饥荒,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被住持“赶”出寺庙,不得不自己化缘求生。

在淮西流浪的三年间,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多样的风土人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这样的艰苦生活让朱元璋培养出了坚毅的性格,但看多了世间炎凉也让他变得猜忌、残暴。朱元璋的这种猜忌之心,在他成为皇帝以后暴露无遗。胡惟庸案、民间传说的火烧庆功楼,这些都起源于朱元璋对大臣的不信任。而李善长之死,也不过是这不信任中的一部分。

就李善长而言,他确实存在功劳过大、态度晦涩不明和为人傲慢苛责等问题。

李善长是定远当地德高望重的名人,他在朱元璋路过滁州期间主动前去拜谒朱元璋。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随后李善长便留在朱元璋身边辅佐他。李善长在朱元璋尚未称帝之前,先后任帅府都事、左右司郎中,在明朝建立后因功被封为韩国公。

李善长的主要活跃于朱元璋的大军后方,他拥有很强的治理能力。但他个人却待人严苛,容易嫉妒他人。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有次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吓的刘基随后就请求告老还乡。李善长在朝堂中愈发飞扬跋扈,让朱元璋对他慢慢产生了不满。

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说,李善长父子和胡惟庸是一派,也应该被处决。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功绩上放了他一马,但李善长并未对此好好“感恩戴德”。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最终,李善长还是被卷入“胡惟庸”案,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善长和朱元璋共同造成了李善长的悲剧。怀着猜忌之心的帝王,缺乏肚量且善妒的人臣,两个拥有悲剧个性的人相遇且产生利益纠缠。在命运齿轮的转动之下,李善长倒在了龙椅之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高傲倒在了猜忌面前。

优质答案2

李善长的悲剧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得势之后的跋扈,一方面在于加强皇权的政治权衡中的牺牲。正所谓“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身不由己的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虽是功劳颇深,年高七十有余,也是朱元璋必须除以绝后患的首选。



君臣关系“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明史.太祖本纪》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时候是朱元璋才遇到了李善长,通过交谈后被史书记录下了朱元璋的态度为“大悦”,这样的态度表现了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认可,这也比较合理,因为朱元璋身边算是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正经的文人出现,谈吐之间流露出的文人才智应该是最能打动朱元璋的地方。而朱元璋与李善长的第一次合作便是攻打滁州城,结果也是“下之”,可见李善长虽被比作萧何,但亦有攻伐的谋略,会得到朱元璋的喜欢。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

朱元璋在得到李善长后便开始了文化学习,李善长与朱元璋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当郭子兴夺取朱元璋兵权时,李善长更是拒绝了郭子兴的邀请,也许李善长就认定了朱元璋会成就大业,也是这种忠无二心才让朱元璋“深倚之”。到了至正二十四年,李善长领众官员劝进王位,朱元璋先辞再受做了吴王,随之而来的便是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已经与发小兄弟徐达平起平坐了。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明史》

众所周知,朱元璋称帝后最先封赏了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其中李善长以“给军食,功甚大”被列在内,李善长不仅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还担任了大明王朝的首任丞相。看到这里应该觉得朱元璋对这位文臣的喜爱和信任非常深,李善长得势之后的种种行为又为这层君臣关系埋下了隐患。

祸从己出



在得到如此重大的恩典和荣誉后,李善长也表现出了开国功勋们该有的毛病,那就是迷失自我。李善长逐渐变得跋扈和偏狭,按《明史》的说法就是“外宽和,内多忮刻”,这方面更多的是从人性角度来说,尚能理解。但“贵富极,意稍骄”的转变就导致了“帝始微厌之”的君臣关系的转变,从这点来看,李善长与萧何、诸葛亮这样的开国功勋还是有差距的。

“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但这些罪不至死的转变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李善长的杀身之祸源于所谓的“谋反”。按照史书的记载,李善长的罪行仅仅是与蓝玉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关系,书中记载了蓝玉试图勾结北元和李善长,而胡惟庸案中的“谋反”也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虽然拒绝“淮西王”的诱惑,却知情不报,获了包庇谋逆的罪名。


这个罪名虽然看起来荒诞,后来也被王国用引来指责朱元璋,而朱元璋却并没有对王国用做出任何反驳与责怪,说明朱元璋也知道这样的罪名实在是太过于荒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身居高位为何还会造反,怎么说也说不通。但毕竟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高官,对于朱元璋来说,以此做文章才显得更为合理。

政治需要



而朱元璋所迫害的功臣在动机上与李善长获罪是一样的,那就是政治需要,通过打压淮西勋贵来达到政治统治的平衡态势,进而巩固自己的皇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胡惟庸还是李善长和蓝玉,当手中的权利和自己的势力太大之后,有没有错都已经不重要了,死是必然的。

朱元璋是草莽出身的皇帝,天下得来不易,要用尽手段的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也许这时候朱元璋还记得李善长当初给他讲的刘邦是一个“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君主,此时身居帝位的朱元璋也已经饱读诗书许久,所谓的“不嗜杀人”就是杀功勋不杀百姓而已。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朱标虽然才识过人,但实在是过于软弱和宽仁,当朱元璋百年归天之后,这些权臣不知道会对朱标带来怎么样的威胁,朱元璋要为儿子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功勋之死埋下的刚性需求。特别是朱标死后,朱允文比他爹更加软弱,蓝玉的嚣张跋扈就加速了其获死的进度,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李善长的悲剧只是那个时代国家精英集体悲剧的一个缩影,也是历史年轮中皇权加强与相权削弱的终点。人性的贪婪抵不过最高统治者的制约,朱元璋这种最底层爬到最高层的帝王,是决不允许功勋之臣拉帮结派威胁其与子孙统治地位的,在这一点上,作为朱元璋并没有什么错,但后来的成祖朱棣却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三、朱棣为什么会篡位成功?

优质答案1

一、 师出有名

当年朱元璋去世时,太子朱标已去世,还有许多皇子,可他偏偏把王位传给朱允炆,这不太合乎礼法,给朱棣抢夺皇位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且,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权臣篡权,给予了藩王向中央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的“清君侧”看似也是合理的,大臣们纷纷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二、 人才

要做成一件事,人才方面实为重要。由于前朝朱元璋几乎将大部分有名气的大将消灭掉了,如蓝玉、朱文正等,留下的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儒士,他们虽然勇敢、正直、满怀理想但缺乏实践意识和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李景隆也是缺乏行军打仗经验的兵败的笨将军。

朱棣这边有谋士姚广孝,精通阴阳术数,交友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都是朋友,其经历和谋略非一般人能比,是他不断的提醒、引导朱棣,帮朱棣出谋划策,收买人心。

三、 人心

说到人心,朱棣还是做的非常不错的,许多将士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南下,通州卫指挥房胜以及部下、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郭亨、永平守将赵彝、郭亮都是甘愿投入朱棣的麾下。反观朱允炆,登基之后大肆削藩,几乎把所有叔叔都得罪了,将周王贬为庶民,还抓到南京囚禁;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其中湘王为保名节自焚;齐王被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大同。两个月后,又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这样的大肆削藩,激化矛盾、丧失人心。

四、 个人能力和实力

朱棣20岁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出征蒙古,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作战经验丰富、军中威信建立,手握重兵。而朱允炆从小生于深宫,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生性懦弱仁慈,非常注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在争权夺势中不会成为致胜的砝码。

也有几分运气,朱棣打仗时多次化险为夷,也确实上天帮助他。

优质答案2

可以说朱棣成功的因素实在太多,因为他的成功的机率真的是少得跟中彩票一样,建文帝基本上在所有的关键节点上都犯了错误,这才造成了朱棣的成功。事实上,建文帝的实力雄厚,家大业大,说实话,他的家底足以使他有足够多的犯错机会,如果只是犯一两个错误,还不至于把家底都败光。他坏就坏在一直在犯错,为什么呢?。

其实朱棣和建文帝打了四年,两方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其实不相上下,都是互有胜负的。但在战略上的表现却差距很大,建文帝拿着一幅好牌,却输得精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此。其中缺乏一个高效和有力的军事统帅部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朱棣因为是造反,他不是一个“政权”,没有那么多的顶层设计,所以客观上造成了他有一个高效而且有力的军事统帅部的,就是以他自己为核心的,以原来燕王府护卫军的将领为主体的最高军事统帅部,燕军方面,无论最高领导人,还是军队高级将领,都在这个统帅部里,实现了议行合一,优化配置,朱棣方面的军事决策有效,而且执行能力强,比如燕军敢于在李景隆大军围攻北平的时候去袭击大宁,吞并宁王的精锐部队朵颜三卫。也可以使燕军在不利条件下坚持战斗,最终取得胜利,比如决定双方命运的灵壁之战,燕军长途奔袭,加上天气条件不好,建文帝方面又集结了重兵,但燕军仍然能坚持打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

反观建文帝方面,由于朱元璋当年故意的“设计”,搞得连一个最高军事统帅部都没有,这一点朱元璋其实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朱元璋大杀功臣,搞得建文帝没人可用倒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只要打仗,就会有人才涌现出来,没有人是天生的名将,名将都是打出来的嘛,其实建文帝方面在战争中就在不断的涌现出名将,比如盛庸、平安、铁铉等等,都是不错的军事人才。

建文帝方面真正的死结,其实是朱元璋当年因为猜忌大臣而建立起的一套事权分割的军事统帅体制,这套体制平时运行起来似乎让皇帝很放心,但真到了打仗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高军事决策权在皇帝,军队统帅权在五军都督府,军事行政与后勤调度等方面的权力在兵部,最遭的是,皇帝的最高军事决策权的执行力没有一个有效的配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对军事决策提出意见,造成建文帝的军事决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选择统帅的问题上,一会儿让这个上,一会儿让那个上,搞得前线部队缺乏一个有效的军事指挥核心。本来耿炳文是朱元璋时代的硕果仅此的老将,朱元璋时代多少了不起的人物啊,没几个得以善终的,此人能活下来,就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小有挫折,建文帝就临阵换将,弄了个纨绔子弟的李景隆来坏事。

再加上军事体制上的事权分割,建文帝方面在战略上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布署,在具体的战役上,各方面经常互相扯皮,比如在决定双方命运的灵壁之战的关键时刻,因为有朝臣建议将徐辉祖的部队从前线调回南京,建文帝于是让徐辉祖回京,结果导致前线军心动摇,引起大溃败。

建文帝为什么老是犯错,不光是他个人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这个没有最高军事统帅部而又事权分割的军事体制,给建文帝提供了不断犯错的机会,这就是造成了建文帝方面不断犯错,而且一直犯错的根源。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