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鲁迅的故乡作者介绍)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0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鲁迅先生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她一生恪守妇道,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娶外室,所以鲁迅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后来鲁迅在在日本留学,认识了许广平,两人相爱,因为家庭的原因,鲁迅不得不放弃这段感情。许广平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她为鲁迅生下了三个子一个女儿,分别是周海婴,周令飞,周建人。周海婴是鲁迅的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

一鲁迅的故乡出自哪一本小说集

【创作热词】鲁迅小说《故乡》,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成了给人以希望的名言,那么,鲁迅为何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来做小说《故乡》的结尾呢,用这句话做小说《故乡》的结尾升华了什么呢,这句话怎么成了名言呢?

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是一部写农村体裁的小说,小说中“我”的家,虽然处于城里,但通过“闰土”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社会里,农村一片萧索,农民破产,农民生活困苦,没有出路,变得麻木迷信,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明。小说中的“我”对农村的总体印象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如此萧索的村庄,在乡村里生活的决不会是幸福的人们。

果不其然,当“我”见到少年时的闰土,听了闰土的一番话,更使“我”了解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可以说因无路可走而变的麻木迷信起来。

【我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闰土“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的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会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闰土”的这番话,揭示出了当时农民生活艰难的现状及原因(一)土地少孩子多,虽然孩子们从小不能读书就帮大人干活,但粮食却总不够吃,常常吃糠咽菜来维持生活;(二)农村生活不太平,多匪患与兵患;(三)苛捐杂税多,受兵、匪、官、绅盘剥,都搜刮农民钱财;(四)当时农村没有王法,没有规章制度,农民被随意剥削;(五)农民靠天吃饭,多自然灾害;(六)既便是丰收年,收获了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拿出去卖,也会因众多的苛捐杂税而赔了本钱,不卖,只能烂掉,丰收年农民生活依然困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农民都面临着各种盘剥,生活都是艰辛,看不到一丝幸福的希望,长久已往,农民都变的麻木起来,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当“我”让闰土拿几件有用的东西,闰土还选择了香炉和烛台,这说明生活地艰辛,生活地看不到希望,使得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地恩赐。

旧时,萧索的乡村,因受尽盘剥而变地麻木的农民,总看不到希望。如果小说《故乡》仅仅局限于这样的描写,不能给人以希望,那么难以称得上是一篇好的小说。鲁迅在《故乡》的结尾,指路般的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点明了在当时农村里生活的人们,只有寻找其他的“路”,只有去抗争,去争取新的生活,那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地光明的路。

《故乡》的结尾,是神来之笔,给人以希望,也正因如此,方成为名言。

二鲁迅的故乡原文朗诵

鲁迅《故乡》朗诵视频?id=5577

别的《故乡》朗诵

三鲁迅的故乡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可是我从参考书里翻到的答案哦!

但坐火车总是一样的。绍兴出西郭门至萧山的西兴镇只有驿路一站,坐民船只一夜就够了,从西兴徒步或乘小轿过钱塘江,那时已用小火轮拖渡,平安迅速。

《故乡》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这不仅是

四鲁迅的故乡的主要内容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