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明朝崇祯帝简介)
明朝崇祯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慈焕,在逃亡途中被清军抓获,并被凌迟处死。这个消息传到北京,震惊了整个朝野。因为朱慈焕是明朝一个皇帝崇祯的亲弟弟,他的死,无疑是大明王朝的灭亡。而且,朱慈焕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哥哥,选择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直到后来,他的身份才被揭开,原来他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崇祯死后,他才得以回到皇宫,继续做他的太监。
1、崇祯皇帝是什么朝代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 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2、崇祯皇帝是不是个昏君?该怎么评价他?
回顾历史,只要实事求是去看待,(不实粉饰和欲加之罪不算),是君必昏概无例外。
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人是好人,只是继位时形势不好,接的乱摊子,崇祯本身能力有限,执政期间没打出几张好牌。崇祯死于社稷,很有气节,遗留信件告诉对方,可分裂自己尸体,不要伤害百姓。临死念念不忘百姓,很可贵。崇祯帝把失败责任也推到大臣身上,这就不够妥当,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等不少忠臣为大明尽忠而死,这些人有能力,是崇祯帝没有好好发挥这些人的水平。北京城被农民军攻破后,有许多忠于大明人自杀,可见能人,忠臣是有的,只是崇祯帝没有伯乐识人那样水平。
崇祯坚持东北,西北两线做战,这是错误做法。崇祯有机会同皇太极或李自成谈判,避免两线,由于崇祯帝头脑僵硬,爱面子,不知变通而错过,这点应向宋朝学习。崇祯帝是勤政努力,清心寡欲,但办事忧犹寡断,不敢承担责任,这是明末政局恶化原因之一。崇祯帝废寝 忘食工作,但效果不明显,像清朝道光和咸丰皇帝,穿打补丁衣裤,但制止不了官场贪污腐败,国库钱依旧多不起来。崇祯帝要提高朝廷工作效益,就要发挥大臣朝廷人员工作积极性,但崇祯帝天性多疑,急于求成,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大臣,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自己不敢承担,导致大臣们不敢做事。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十九任内阁首辅。崇祯帝有和满清议和意思,但还不敢明说,导致办事人陈新甲手下人员不小心把议和事情泄密,使陈新甲被杀。崇祯应学习康熙帝,大臣们要追究主张撤三藩的建议人,康熙帝说撤藩是我决定的,和别人无关。崇祯帝一些事情责任推给大臣,甚至导致有些大臣被杀,这样,谁还愿意为他办事。这样情景长期下去,国家面貌想好都难。
北京面临清军和农民军威胁,应该迁都南京,明成祖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时,南京也照北京样式留有同样机构,就是有两手准备,像元朝一样,朱元璋派兵进攻元大都时,元顺帝带领大臣跑回草原一样,唐玄宗,慈禧不都是国都守不住,撤离避难吗。崇祯帝却没有成功,死在北京城。像南宋高宗赵构做的就很好。崇祯帝朱由检为什么做不了南宋赵构那样,是迁都阻力大,还是惧怕沿途危险,辛苦,还是对坚守北京抱有希望,还是对前途丧失信心,就想坐以待毙。崇祯帝还是没有开国之君,马上皇帝那种锐气。
,崇祯是亡国之君,他的一些做法让人同情也让人生气,后人应从他那里获取些经验。
3、崇祯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但无能力的皇帝么?
崇祯皇帝勤政、有为、自信,这几点不可否认,此人多疑、刚愎、燥苛,是一个性格复杂多样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颇多同情。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谈不上是个非常好的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让人唏嘘。
他登上皇位时,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他希望国家富强的,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机会已经丧失了,而且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对朝政的怠慢,和建奴人民的崛起,明朝已经是将死之势了,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再有毅力也于事无补了,只能说崇祯的命不好、非当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在明朝的皇帝里面,崇祯算是比较励精图治的,一生都在为腐朽的大明朝修补漏洞,至少这份毅力还是值得尊敬的。
崇祯皇帝即朱由检,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
朱由检继位时,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积弊难返,但他仍然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无奈关内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自缢于煤山。
4、崇祯是个好皇帝吗?
若不以成败论英雄,崇祯帝朱由检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
崇祯帝在位期间,关内正值农民起义高潮,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在此内忧外患之际,虽然崇祯皇帝做了一些努力终未能力挽大厦于将倾。
崇祯皇帝,登基后扫除阉党,重整朝纲,勤于政务,生活节俭,平反冤狱,起用袁崇焕,并六下罪己诏,可谓年轻有为,一度使明室有中兴之气象。然其生性多疑,在内忧外患之际未能挽回衰微的大明王朝。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歪脖树上吊死,死前在其蓝色袍服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虽死未降,犹显气节。
最起码不是个昏君,呕心沥血想要保住江山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历代亡国之君崇贞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他勤奋国事并不昏庸,即使这样他还是演了大明一个皇帝。当时他和朝臣们并不是十分的融洽,可以说是不和的。其实每个灭亡的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点,当国家到了摇摇欲坠的时候,贵族与朝臣们就想投降保住官爵和财富,所以就都主降主和的,很多干脆就不做声了。可以说崇祯一开始就无法震慑大臣们,以至影响他的决策。落得煤山自缢。演绎了一出大明悲歌。
5、明朝一位皇帝崇祯真的是昏庸无道的吗?
明天启七年(1627年),17岁的明思宗朱由检继承皇位,史称崇祯帝。
初登皇位,设计铲除魏忠贤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天启皇帝死后的第三天,朱由检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
初登帝位的崇祯,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铲除大权独览的权监魏忠贤及其阉党。
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抓准时机先后铲除了魏忠贤的姘头客氏、重要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夺回兵权,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在铲除魏忠贤的过程中,崇祯帝颇有心计,步步为营,显示出少年天子沉稳干练和政治天赋。
用人多疑,急功近利,十七年首辅换了50人
崇祯的新政是从调整内阁班子开始的。
而新一届内阁成员的产生上,崇祯竟然想出了一个听天由命的办法——“枚卜”,就是今天所说的抽签。是的,你没有听错,崇祯的首届内阁成员是由抓阄抓出来的,总共九人。
崇祯一朝先后任用过整整50位内阁大学士,人称“崇祯五十相”,特别是内阁首辅,相当于明朝丞相,基本上只能干几个月,任期这在历史上都创下了最高纪录。六部、都察院的首长更换也同样频繁。
少年天子喜怒无常、淫威滥施,那些阁臣、尚书的下场大多也是极其悲惨的。
崇祯先后诛杀了两位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又撤换了十四名兵部尚书,十七名刑部尚书。在被撤换的十四名兵部尚书中,有九人被治了重罪,其中斩首者一人,致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达到十一人之多。
这种情况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十分罕见的。一个用人多疑,急功近利,且对手下人刻薄寡恩的皇帝,大臣们自然不会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劳尽忠。
在处理朝政时,崇祯有时严急而刻薄、自以为是,听不进任何建议;有时又优柔寡断,既怨天尤人又怀疑自我,甚至把一切交给完全不靠谱的命运。
崇祯身上所具有的这些性格特征,对明朝帝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错杀袁崇焕,自毁大明长城
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起复任职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着十万后金兵绕道蒙古,越过蓟州,直逼北京。袁崇焕率兵赶到京城与后金军交战时,后金军在火炮的威力之下不得不撤兵。
京城的危机解了,而袁崇焕的危机也悄来。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既没有将后金军阻于长城之外,又让敌人越过蓟西,让京城之外的权贵绅民惨遭刀兵之祸。
这不仅让朝廷上下怨言四起,诽谤袁崇焕与皇太极勾结,放了后金军入关。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崇祯下了袁崇焕非杀不可的决心。
原来袁崇焕被收监之后,祖大寿擅自率关宁军撤离北京,返回宁远。此时,袁崇焕拥兵自重的谣言算是坐实了,再加之擅杀大将毛文龙,私下与后金政权议和、市米资敌等一条条罪名加下来,袁崇焕百死莫赎。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以磔刑处死,他的家人也惨遭流放。临刑前,袁崇焕作下了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的死对大明来说是自毁长城,因为大明不光失去了一位具有军事才能且忠于大明的爱国将领,而且他死后一大批抗金将领纷纷投降后金。
天灾人祸,明朝天数已尽
翻阅史书,你会不禁感慨,崇祯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旱灾自陕西始,终崇祯一朝,几乎没有断绝;至崇祯十一年,旱情迅速蔓延,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区持续大旱。
连年大灾,使崇祯年间饥荒频发,流民四起,吃不上饭的流民迫不得已参加农民军起义。而为了剿灭起义军,崇祯决定练兵。而练兵,必须用钱,于是又决定征收额外的饷银,被称作“练饷”。
崇祯十二年六月,全国共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百姓因为承受不了越来越重的税赋,原本安心种地的百姓们不种地了,就变成了流民,其中很多人都加入了农民军,农民军反而越剿越多。
崇祯本意是为了练更多的精兵来镇压农民军,结果加的饷银却让百姓们不堪重负,使得这些百姓们放弃了耕地,反而导致农民军越剿越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崇祯一朝政策不得不说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人祸。
虽有中兴之愿,却无回天之力
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位皇帝,朱由检即位之初便励精图治、费尽心力,铲除了大患魏忠贤,朝野为之大振。
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朱由检努力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然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朱家王朝从此灭亡。
崇祯既非明君,也非昏君,是一位相当勤政的帝王,史书记载崇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受命于危险之时,虽有中兴之志,却无法力挽狂澜。
正如后世历史学家孟森评价说“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明朝的一个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接替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成为明朝第16位皇帝,总共在位17年。崇祯皇帝在明朝的皇帝中绝对不算是昏庸无道的,反而还有些拼搏勤奋的意味。
一、清朝官方的评价
我们经常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的皇帝,其中“君王死社稷”就指的是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这个历史事件。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个亡国皇帝,也可以说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后世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还比较客观,甚至还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励精图治、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好”皇帝。
清朝人编著的《明史》中,也给予了崇祯这位亡国之君相当高的评价
“崇祯继承神宗和熹宗,慨有所作为。在他即位之初,他精明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奸臣,天下都希望他能带来承平。但可惜的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朝廷里党派纷争,战场上兵疲将骄。四面战争不已,流寇四处蔓延,天下溃烂得不可救药,可谓是不幸之极。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是勤勉辛劳,励精图治,在面对臣子时常感叹,希望能得到非常之材,但却没能如愿,以至导致了他所用非人,使时局更加艰难。到后来他重又信任宦官,将他们派到各个重要岗位上,这一举措非常地不合适。后来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难道不是气数使之然吗?”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所以,官方史书对崇祯皇帝的评价还算是比较高的,说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而他自己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也不失英雄男儿之气节,宁愿吊死煤山,也不撤退,与明朝共存亡,在这点上我认为强于很多亡国皇帝!
二、明朝之亡,实乃前几朝皇帝期间种下的恶果
从历史上看,崇祯在位期间,的确做到了旰食宵衣,兢兢业业,他本身的素质在明代的帝王中也属上智之人,与他那个二十多年不上朝不与大臣见面的祖父和他那个纵情酒色,不会治理天下,却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哥哥相比,崇祯之“敬业”,简直可以评为帝王中的劳模。自从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开始,国家大厦将倾、分崩离析的事就接连不断地折磨着他,换句话说,大明已经内外交困、名存实亡了,纵使他再努力也无回天之力了。
清除阉党,整顿吏治是崇祯即位后革新朝政的重要举措。1627年11月,在铲除掉魏忠贤的羽翼,使其孤立后,他果断下令将其贬谪到凤阳,随即又下令逮治。在魏忠贤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
这些举措,虽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清楚了阉党之患,不幸的是,他随后却又因对外廷大臣不满,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了王承恩等另一批宦官,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样的错,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而且,此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对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
三、崇祯虽然勤政,但也有很大的性格缺陷
在崇祯朝的17年里,崇祯一共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不论是在明代还是历朝历代,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长更换也同样频繁,走马灯似的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结果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让崇祯满意的官员来。真不知是大明气数已尽,老天故意不让贤臣生在当世,还是崇祯皇帝自己的脑袋出了问题。
而且他对前线的将领也持怀疑和猜忌的态度,不能不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本来明朝是全赖袁崇焕在东北奋力抵抗清军的。结果崇祯三年,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等待时机灭明后分享天下。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不辨真假,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不久,即据伪证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东北已无得力大将可用,边防更危急。
对于崇祯皇帝的死,很多人抱着同情的态度,同情他的一生、同情他的结局,如果他生在盛世,也许会是一个好皇帝;但不幸的是,他生在乱世,虽然努力想做一个好皇帝,国运不行,苦苦支撑仍避免不了亡国命运。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找到崇祯的的尸体时,只见崇祯乱发覆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的一句“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虽然有推脱责任的嫌疑,但的确也说明当时明朝的体制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崇祯皇帝16岁登基,33岁上吊亡国。
他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当过储君。1627年,22岁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去世前交代皇位由弟弟朱由检继承,之前,朱由检已经被哥哥封为信王,住在紫禁城外的临时信王府。
也就是说,信王朱由检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帝王资格教育。父亲没有对他说过当皇帝的这些事,哥哥朱由校也没有具体说过。所以,16岁的信王,当上皇帝后,是一头雾水。他是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来学习怎么样当皇帝的,没有人给他口授帝王心法,没有教他如何运用平衡术,如何做阴阳人,也没有人教他要学会包容、好好保护能干事的干部。
朱由检一上台就是按照朱家的祖宗家法和现成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不懂得变通,结果处处被动。国家处在乱世,大臣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这种触犯不是故意的,实在是形势变了,不能照搬照抄祖制。
比如,袁崇焕的死,其实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将他保护下来,不让袁崇焕死于僵化的法律;毛文龙也可以不死,这些重要疆臣,必须要列入白名单进行保护,防止被诬陷或者被他人擅自杀害;杨嗣昌在襄阳城破、襄王朱翊铭被张献忠处死后,自杀身亡,因为按照明朝的法律,“陷藩”就是死罪;孙传庭取的过活捉高迎祥的重大胜利,但后来被诬陷,被关进大牢关了3年。等等。
这种死板的做法,导致每一位被动触犯法律的封疆大吏都没有活下来的机会,能人都被崇祯皇帝自己杀光了。崇祯皇帝不是白痴,他智商很高,字也写漂亮,熟读历史,勤勤恳恳,艰苦朴素。
但崇祯皇帝的确昏庸,是一种精致的昏庸,他按照祖制不遗余力地依法治国,在乱世之中,盲目套用祖宗的法律来挽救危亡,身死国灭。他的昏庸,主要昏庸在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因时改变策略,大方向错了。
6、明朝崇祯帝的权力有多大?
明代的皇权是最重的,这源于洪武帝建立明朝的顶层制度设计。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将六部直接置于皇帝操控下,虽然后世明朝帝王比不得洪武亲力亲为设立了秘书机构即明内阁和司礼监代为处理政务,但无法撼动明代皇权的力量。皇帝对政务掌控的轻重疏密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勤快或者慵懒,性格严苛或者宽厚。如洪武永乐本身勤于政务,政令就严厉竣急,又或如孝宗隆庆性格宽厚,文官的声音显得高一些。所以一切都取决皇帝本人对待政务的态度和性格。那么崇祯的态度和性格又如何呢?
熟悉明史的都知道崇祯获得皇位是由于哥哥熹宗朱由校无后所以受熹宗遗命登基称帝。崇祯的生父是泰昌帝,因为泰昌帝父亲万历迟迟不立皇储,又由于万历宠爱郑贵妃儿子福王,泰昌成年后宫中的生活很不得意又危机重重,崇祯作为泰昌偶幸的选侍怀孕出生的庶子更是无人重视。生母产下崇祯后就去世,崇祯交由李姓贵人抚养长大,按常理崇祯就应是普通藩王受册封赴封地,所以作为成年后受封信王的崇祯自幼就形成了自尊敏感多疑的性格。机缘巧合父亲泰昌熬到称帝竟然一月就呜呼哀哉,哥哥天启又几个皇子尚未出生就被魏阉客氏阴谋害死,崇祯得以登基称帝。
崇祯称帝时年仅16也就现在高中的岁数,由于前面两位皇帝父亲和兄长之死才因得以继位,所以崇祯没有受过系统的皇储教育,加上本身因为自幼宫中受轻视挨白眼养成的自尊敏感多疑的性格,一个风华正茂又处世不深再又自诩高明的君王面对王朝末年的重重危机注定就是悲剧。登位初年一举推倒了权势熏天的魏阉朝野满地的颂扬之声,天启临终的吾弟当为尧舜,让青年崇祯更是意气风发。内阁首辅刘鸿训的一句皇帝冲龄传到崇祯耳边差点就是丧命之祸。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到一年多之后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的打击马上暴露出残酷刻薄的一面,朝中昨天还深受嘉许的转眼就被削职下狱。本来因魏阉受制的宦官又开始一个一个提拔派往各个边镇督军。关外军事的打击关内义军的蜂起将崇祯的自信一点一点抹平,反过来多疑自尊的性格又把罪责全部归罪于满朝文武身上,十七年执政竟然如同车马流水般的换了五十多个内阁成员,杀了十一个兵部尚书十一个总督巡抚换来的是各级文武百官的离心离德。杀猪宰羊似得屠戮自己的官员你说权利不可谓不大,后果就是各地武将为自保而养寇自重又不得不低头安抚诸如左良玉刘泽清之类跋扈军阀,权利又做不到政出必行。讽刺的是崇祯身后获得的同情或者追念竟然是因为关外死敌满清入关夺取了江山,因为清修明史有明遗民参与了编撰进行了美化,清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大义名分夺取的中原统治需要合法性把弑君的锅正好按李闯头上。如果接手明王朝的是李闯的大顺绝没可能塑造现在流传的崇祯形象把自己丑化为弑杀明君的形象。那么史籍里的崇祯就会和隋炀帝或者重昏侯那样差不多的样子了。
崇祯皇帝权力不能简单的说多大!
做为一个君主,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号令千军万马,这些只是对忠于大明帝国的人而言。比如左良玉等一部分官兵来说并不能有效的控制军队。
而且东林党在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住全国的文官体系,锦衣卫被裁撤失去了对事件真实性的了解!各地官员报喜不报忧进一步的让造反势力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
做为君主他有无上权力因为绝大部分官员的蒙蔽裁撤锦衣卫失去了对事件真实性的有效分辨而造成的亡国!
人民对他的评价是,不应是亡国之君确有亡国之命